简介: 有一次,阿拉伯人阿里与朋友吉伯、马沙一同外出旅行,三人行经一处山谷时,马沙一不小心失足滑落,眼看就要掉入深谷,机敏的吉伯拼命拉住他的衣襟,将他救起,为了永远记住这一救命之恩,马沙在附近的大石头用刀镌刻一行大字: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
简介:前段时间,某地发生一起这样的事件。17岁的少年文强与一位15岁的少年于乐发生矛盾,于乐弄瞎了文强的一只眼睛,文强则杀死了于乐。事发之后,文强的母亲跪倒在于乐母亲的面前狠狠的磕头,希望于乐的母亲能原谅文强,并希望于乐的母亲能写下文书请求法院从轻处判文强。很多人劝慰于乐的母亲不要原谅文强的行为,应该重判文强,让文强“血债血偿”。但是最后,于乐的母亲选择了原谅。于乐的母亲说:“我的儿子走了。我不希望文强的母亲也失去儿子,因为我知道失去儿子会有多么的痛苦。”于乐的母亲是深明大义的。她的这句话感动了所有的人。于乐的母亲是伟大的,她无比宽容和理解他人的精神和行为值得我们去称颂。把怨恨留在身后。选择去宽容和原谅杀死自己儿子的人是需要多么宽阔的胸怀。把怨恨留在身后。选择宽容实际上也是宽恕了自己。试想,于乐的母亲要是没有选择原谅,那么,更大的悲戚和仇恨将会围绕在两个家庭的头上。只有去宽恕,去原谅,才会让怨气和矛盾永远的化解,才会让自己的灵魂永远的清洁。所以,把怨恨留在身后,选择宽容身边的人和事吧!
简介:怨恨是一种常见的人类心理情态,其产生的情境是多种多样的,但形成这一心理情态的基本要素是共同的。受伤害是怨恨形成的起点,没有受伤害的情感体验就不可能形成怨恨;外向归因或者说向外界而不是向自身寻求受伤害的根源是怨恨形成的中介因素;由无能体验引发的隐忍是怨恨形成的推动因素;敌意的不断集聚和蔓延则预示着怨恨的形成。无论是个人怨恨还是社会怨恨,其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怨恨主体在价值比较中的“俗人”特质,另一方面在于怨恨主体所处的失衡社会结构。怨恨爆发的典型表现形式是暴力和“想象的暴力”。怨恨不仅是怨恨者“心灵的自我毒害”,怨恨积聚还是当下社会群体性事件频发和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从教育角度而言培养人们的理性精神、宽容精神、健康人格以及同情心是保持个体心灵健康和社会和谐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