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科对636例12~18岁视疲劳患者行散瞳验光检影检查,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我科2002--2006年收治的视疲劳患者636例(1272),其中男性263例,女性373例;年龄12~18岁,均为青春期儿童。所有患者均已出现视疲劳症状,但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视力检查均为正常水平(5.0以上),故未曾诊治。排除全身性可引起视疲劳的疾病,已排除干眼症、白内障、青光及其他器质性眼病,无显性斜视,

  • 标签: 屈光状态分析 视力正常眼 青少年 标准对数视力表 视力检查 视疲劳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12岁儿童参数发育特点,分析其与不正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3~12岁儿童600例(1 200),通过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及光学生物测量仪(IOLMaster)获得等效球镜度(SE)、轴长度、角膜力、前房深度,并计算晶状体力。按年龄分成3组,分别为3~6岁组,7~9岁组和10~12岁组。按SE分成5组,分别为远视组、正视组、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年龄、力与各参数的关系。结果:3~6岁组,7~9岁组和10~12岁组SE(F=131.5,P<0.001)及晶状体力(F=276.4,P<0.001)随年龄增长逐渐变小,轴长度(F=235.02,P<0.001)、前房深度(F=228.7,P<0.001)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角膜曲率(F=0.01,P=0.66)变化稳定。3组SE与轴长度呈负相关(r=-0.80、-0.85、-0.81,均P<0.001),与晶状体力呈正相关(r=0.98、0.92、0.91,均P<0.001)。轻度近视组,轴长度及晶状体力与SE存在相关性(r=-0.545、0.601,P<0.001);高度近视组轴长度及晶状体力与SE存在相关性(r=-0.675、0.784,P<0.001)。矫正年龄和性别后,轴长度解释了SE 73.6%的变异,晶状体力可解释SE 86.5%的变异。结论:轴长度与晶状体力是影响发育和近视发展的主要因素。

  • 标签: 儿童 屈光不正 近视 眼轴长度 晶状体屈光力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以参差与优势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从而得出参差在形成原因。方法收集我院眼科门诊120例门诊患者,把他们分为远视参差、近视参差及混合性参差三大类,并分别检测每位患者的屈光度,并利用Worth四点法测量优势。结果远视参差的患者中,某一侧为优势与其参差程度有明显的关联性;近视参差的患者,其某一侧为优势与其参差程度未见明显的关联性;混合性参差的患者中,某一侧为优势与近视侧有明显的关联性。结论优势在双侧眼睛的发育及生长过程中有较大的影响,最终可能导致远视及混合性参差的发生。

  • 标签: 优势眼 屈光参差 近视 远视
  • 作者: 元力 万博 鲍永珍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9-15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0年第09期
  • 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眼病与视光医学研究所 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 100044 万博为硕士研究生,现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眼科 101149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近视人群中双眼间近视度数及散光度数大小与主视分布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就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近视门诊的1 503例双眼近视患者。记录患者的主觉验光球镜度数和柱镜度数,使用卡洞法确定主视别,比较主视和非主视的近视屈光度数,分析主视分布与双眼间近视度数及散光度数差异的关系。采用配对t检验及χ²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 503例双眼近视患者中男性527例,女性976例;年龄17~49岁,中位数为24岁;右眼主视者992例(66.00%),左眼主视者511例(34.00%)。主视的球镜、柱镜度数分别为(-5.01±1.91)、(-0.70±0.68)D,非主视的球镜、柱镜度数分别为(-5.10±1.99)、(-0.76±0.73)D,主视与非主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76,4.319;均P<0.01)。双眼等效球镜度数(SE)差值绝对值(|ΔSE|)≤0.50 D、0.50 D<|ΔSE|≤1.00 D、1.00 D<|ΔSE|≤2.00 D及|ΔSE|>2.00 D患者中,较低近视度数为主视的比例分别为49.37%(355/719)、51.10%(163/319)、58.48%(100/171)、65.56%(59/90);|ΔSE|越大,较低近视度数为主视的比例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1.588,P=0.009)。当|ΔSE|≤0.50 D时,双眼柱镜度数差值绝对值(|ΔCyl|)≤0.25 D、0.25 D<|ΔCyl|≤0.50 D及|ΔCyl|>0.50 D患者中,较低柱镜度数为主视的比例分别为53.94% (89/165)、65.66%(65/99)、69.70%(46/66),|ΔCyl|越大,较低柱镜度数为主视的比例越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414,P=0.040)。结论近视人群双眼中较低近视程度更多表现为主视,这种相关性随着双眼间近视度数(SE)和散光度数差异的加大而增强。(中华眼科杂志,2020,56:693-698)

  • 标签: 近视 散光 屈光,眼 优势,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儿期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患儿轴长度、角膜力、屈光度数变化情况及其发展规律。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杭州院区103例因先天性白内障婴儿期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患儿的病历资料,男性61例,女性42例,行手术时月龄为(3.95±1.94)个月。双眼白内障患儿均双眼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选取左眼进行分析。入选患儿至少随访1年,患儿按白内障摘除手术时月龄分为<4月龄组和4~12月龄组,比较患儿白内障摘除手术前及手术后1年的轴长度、角膜力、检影验光的等效球镜度数以及变化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简单线性回归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眼白内障患儿71例,<4月龄组33例,4~12月龄组38例;单眼白内障患儿32例,<4月龄组17例,4~12月龄组15例。<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轴长度变化量为(2.46±1.33)mm,大于4~12月龄组的(1.52±1.0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1)。相同手术月龄分组中,双眼患儿患、单眼患儿患及对侧,三者间术后1年轴长度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双眼患儿患、单眼患儿患及对侧轴长度均与实际月龄的对数高度正相关(r=0.68,0.52,0.73;均P<0.01)。角膜力随年龄增大总体呈减少趋势,<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角膜力变化量为(1.43±2.87)D,大于4~12月龄组的(0.68±2.10)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屈光度数变化量为(2.02±2.60)D,大于4~12月龄组的(0.69±1.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5)。单眼患儿患4~12月龄组术后1年屈光度数变化量为(2.05±0.95)D,大于双眼患儿4~12月龄组的(0.69±1.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术后1年,双眼及单眼患儿患屈光度数均与实际月龄成高度负相关(r=-0.51,-0.54;均P<0.01)。结论婴儿期白内障摘除手术后1年,患儿轴长度增长,角膜力降低,屈光度数降低,且患儿手术年龄越小,轴长度、角膜力、近视漂移变化量越大。(中华眼科杂志,2021,57:34-40)

  • 标签: 白内障 白内障摘除术 无晶状体,白内障后 轴长度,眼 屈光,眼 婴儿
  • 简介:摘要随着角膜光手术的盛行,术后的并发症也日益受到重视。其中干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且部分患者存在慢性痛,严重影响患者术后满意度。近年来研究发现泪液功能单位障碍在角膜术后干的发病机制中起核心作用。同时,研究者逐渐关注角膜神经痛与角膜术后痛的关系,试图从此角度理解角膜术后痛的病理机制。(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454-459)

  • 标签: 角膜屈光手术 干眼 角膜神经痛
  • 简介: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角膜术后干和神经病理性痛的发病机制。通过分析手术对角膜神经和泪液分泌的影响,研究这两种并发症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理解术后眼部不适的成因,并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角膜屈光术 干眼 神经病理性眼痛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正患者功能性调节痉挛的分布特点,为临床进行医学验光、合理使用调节麻痹剂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视光学门诊2003~2005年期间部分不正患者356例的小瞳与散瞳验光结果作回顾性分析。结果近视患者年龄<7岁,远视患者年龄<12岁,视力下降时间短,视疲劳程度重者,功能性调节发生率高,且程度较为严重。结论功能性调节痉挛的发生与年龄、不正性质、视疲劳程度密切相关,临床上应根据年龄大小、不正性质及视疲劳程度,合理使用调节麻痹剂进行散瞳验光,确保此类患者戴上正确舒适的矫正眼镜。

  • 标签: 调节痉挛 屈光不正 散瞳
  • 简介:摘要目的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我院眼科收治的60例双眼矫正视力相等或差一行的双眼不正性弱视患儿,采用卡洞法检查将患儿分为主视组与非主视组。方法对所有患儿使用阿托品散瞳以检查其眼睛的矫正视力和屈光度,并对其进行双眼同量弱视治疗,在治疗后第1、2、4、8个月检查患儿主视与非主视矫正视力的基本治愈率和进步行数。结果经同量治疗1个月后,患儿主视的基本治愈率及矫正视力的进步行数较非主视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量治疗2、4、8个月后,患儿主视与非主视的基本治愈率及矫正视力的进步行数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双眼不正性弱视儿童进行同量治疗,短期内主视的疗效优于非主视

  • 标签: 同量治疗 屈光不正性弱视 主视眼 非主视眼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招飞体检学生正常视力及调节状况。方法选取2015年02017年某战区空军招收的1000名前来报名的学员进行全身体检,先行小瞳孔电脑验光,再行电脑验光,记录两次验光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散瞳前呈近视倾向,散瞳后呈远视倾向,散瞳前均值-0.28D,散瞳后均值+0.53D。大多位于0.00-2.00D区间(占95%),最高为5.25D,平均为(0.81±0.68)D。散瞳前后屈光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U=25.3,P<0.01),其中远视平均为(0.84±0.67)D,近视及零平均为(0.52±0.61)D,差异有显著性意义(u=3.60,P<0.01)。结论招收飞行学员体检中进行检测的学生多数为远视,调节力较强,验光之前必须注重散瞳,使睫状肌充分麻痹。

  • 标签: 招飞体检 学生 正常视力眼 屈光 调节状况
  • 简介:目的研究短波长单色光对豚鼠的发育和眼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方法20只出生约2周的健康雄性豚鼠,随机分成两组(n=10),分别在蓝光(430nm)和白光(色温5000K)下进行饲养。蓝光组为实验组,白光组为对照组,实验周期为12周。两种光照的光量子数均为每秒3×10-4μmol/cm2,测量光强度蓝光为0.527mW/cm2,白光为0.247mW/cm2。实验前后均进行屈光度、角膜曲率、轴各部分长度的测量。结果实验前两组测量参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光照12周后,蓝光组屈光度增加(1.20±0.66)D,白光组减少(1.18±0.85)D,蓝光组与白光组相比平均形成约2.40D远视,统计学差异显著(P〈0.0001);蓝光组轴和玻璃体腔分别增长(0.77±0.12)mm与(0.05±0.10)mm,白光组分别增长(0.95±0.18)mm与(0.21±0.13)mm。蓝光组的轴和玻璃体腔长度增长较白光组慢(P〈0.05)。但实验后两组角膜曲率半径、前房深度和晶状体厚度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430nm短波长单色光诱导豚鼠轴和玻璃体腔长度延长较慢,产生远视。

  • 标签: 单色光 短波长 屈光 眼发育 豚鼠
  • 简介: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公众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视人员的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并且逐渐向低龄化发展。在我国近视群体不断扩大的过程中,针对近视患者的光手术治疗也得到了深入的发展。特别是飞秒激光术治疗作为治疗近视患者的一种有效方式,近年来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普及应用。对此,本文将基于飞秒激光术的相关内容特点,对如何进行术后的患者护理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 标签: 飞秒激光 近视眼手术 近视患者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飞秒激光术治疗近视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20年3月-11月期间收治的62例近视患者进行研究,并采取随机双盲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1例。给予对照组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给予观察组飞秒激光术,并对两组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近视患者在治疗中使用飞秒激光术,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 标签: 飞秒激光屈光术 近视眼 治疗有效率 并发症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单眼角膜光手术后对侧视力及状态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收集济南市明水眼科医院2018年1月至12月进行单眼角膜光手术60例(60)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A组,33,为双眼等效球镜度-2.50 D及以上的近视性参差者;B组,27,为双眼等效球镜度-2.50 D以下的参差者,均进行单眼角膜光手术,手术方式为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及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结果术后两组术视力均有升高,非术眼中共有49(81.67%)裸视力低于术前。A组非术视力下降幅度较B组明显。视力变化的患者中日常不戴镜或偶尔戴镜者35(71.43%)。两组术平均等效球镜度数术后均降低(P<0.05)。而非术的等效球镜度数术后均升高(P<0.05)。结论单眼角膜光手术矫正近视性参差术后,对侧视力有不同程度下降,屈光度升高,且术前参差程度越大,视力下降及屈光度变化趋势越明显。

  • 标签: 手术,屈光,角膜,单眼 变化,视力,对侧眼 屈光状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眼角膜光手术术后对侧视力及状态变化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1年7月60例单眼角膜光手术患者为对象,按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同量治疗下双眼不正性弱视主视与非主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24例双眼不正性弱视患儿,根据主视是否为弱视分为观察组(主视组)与对照组(非主视组)两组,每组62例,两组均予以同量治疗,比较两组1、3、7个月治愈情况及视力矫正进步行数。结果观察组治疗1、3、7个月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视力矫正行数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及7个月后两组视力矫正行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量治疗双眼不正性弱视患者,短期内对主视有较好治疗效果,且视力进步行数显著增多,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及应用。

  • 标签: 同量治疗 屈光不正 弱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同量治疗下双眼不正性弱视主视与非主视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涉及的患者例数为90例,入院治疗时间为2016年2月~2017年4月,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为主视,对照组则为非主视,同时均采用同一种治疗方式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的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是治疗半年以及治疗后1年的治愈率差异极小,p>0.05。结论针对于双眼不正性弱视患者,实施同量治疗后,短期内主视的治疗效果要远高于非主视,但是在长期治疗后,主视和非主视的效果相当。

  • 标签: 同量治疗 双眼屈光不正 弱视主视眼 非主视眼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弱视训练对不正性弱视儿童患调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对2012年3月 -2014年2月于我院行弱视训练治疗的不正性弱视儿童50例(弱视组,共计90)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记录患儿临床疗效及组内不同弱视严重程度患儿提高1行LogMAR视力所需的平均时间,及儿童调节功能指标检测结果差异;并与同期来院体检的视力正常儿童36例(对照组,共计72)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弱视组内重度弱视患儿提高1行LogMAR视力所需的平均时间最短,其次为中度弱视患儿,轻度弱视患儿提高1行LogMAR视力所需的平均时间最长,各亚组间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前后,弱视组患儿患调节幅度和调节灵活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儿童,调节滞后量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P<0 .05)。治疗3个月后,弱视组各患儿患调节幅度及调节灵活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且轻、中度弱视>重度弱视(P<0 .05),患调节滞后量则明显降低,且轻、中度弱视<重度弱视(P<0.05)。结论:对不正性弱视儿童予以弱视训练,能有效改善其患调节功能,对患儿预后恢复有利。

  • 标签: 弱 视训练 屈光不正性弱视儿童 调节功能 影响
  • 简介:目的研究可降解型VisiPlug泪道栓治疗准分子激光术后干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来我科就诊的23例(46只)拟行准分子激光手术且术前伴有轻到中度干患者,术后应用VisiPlug泪道栓进行泪道栓塞。分别于准分子激光术前、泪道栓塞术前、栓塞术后2周及3个月,针对于症状及泪道栓使用舒适度进行问卷调查,并行角膜荧光素染色、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Ⅰtest,SⅠt)及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time,BUT)检查,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准分子激光术后,患者干眼症状明显加重,SⅠt和BUT明显下降;泪道栓塞术后患者干眼症状明显减轻,SⅠt和BUT明显增加和延长,人工泪液使用频次下降;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角膜荧光素染色阴性。随访期间除1只栓塞术后1d泪道栓脱落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VisiPlug泪道栓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准分子激光术后干,增加表泪液量,改善泪膜稳定性,缓解干眼症状,替代人工泪液的治疗。(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1,11:22-25)

  • 标签: 泪器 栓塞 治疗性 角膜切削术 上皮下 激光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