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短波长单色光对豚鼠的屈光发育和眼生物学参数的影响。方法20只出生约2周的健康雄性豚鼠,随机分成两组(n=10),分别在蓝光(430nm)和白光(色温5000K)下进行饲养。蓝光组为实验组,白光组为对照组,实验周期为12周。两种光照的光量子数均为每秒3×10-4μmol/cm2,测量光强度蓝光为0.527mW/cm2,白光为0.247mW/cm2。实验前后均进行屈光度、角膜曲率、眼轴各部分长度的测量。结果实验前两组测量参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光照12周后,蓝光组屈光度增加(1.20±0.66)D,白光组减少(1.18±0.85)D,蓝光组与白光组相比平均形成约2.40D远视,统计学差异显著(P〈0.0001);蓝光组眼轴和玻璃体腔分别增长(0.77±0.12)mm与(0.05±0.10)mm,白光组分别增长(0.95±0.18)mm与(0.21±0.13)mm。蓝光组的眼轴和玻璃体腔长度增长较白光组慢(P〈0.05)。但实验后两组角膜曲率半径、前房深度和晶状体厚度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430nm短波长单色光诱导豚鼠眼轴和玻璃体腔长度延长较慢,产生远视。
简介:目的:探讨中老年屈光异常性视疲劳与干眼症的联系,以及戴镜屈光矫正对干眼症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按照统一标准,门诊随机调查视疲劳的患者,分析其中屈光不正性视疲劳的患病率。在视疲劳的患者中调查干眼症的发生情况,分析屈光不正性视疲劳与干眼症的联系。再把干眼症合并屈光异常性视疲劳患者随机分为戴镜治疗、药物治疗和对照组,治疗3mo,观察干眼症的治疗效果。结果:40岁以上视疲劳的患者中因屈光不正而引起的占42.0%。屈光不正性视疲劳与干眼症存在显著联系(P〈0.05)。随访3mo,戴镜治疗组干眼症状好转明显高于药物治疗组(P〈0.05)。结论:中老年屈光异常性视疲劳与干眼症存在紧密联系,戴镜矫正治疗屈光异常性视疲劳可以明显改善干眼症状。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为儿童混合散光随年龄增加的屈光改变情况,探讨近视加深、远视减轻和散光的改变规律。方法对我院门诊63例混合散光儿童的屈光状态定期散瞳验光、配镜、弱视治疗,对比不同时间检查结果并记录,连续观察三年以上,平均3.94年。结果本组63例121眼中有106眼的近视度数增加,占87.6%;48眼变为复性近视散光,有9眼变为单纯性近视散光,有64眼仍是混合性散光;有62眼散光度数不变,占51.12%;有32眼散光度数增加,占27.27%;有26眼散光度数下降,占21.49%;有90眼散光轴不变,占74.38%。第一次验光后诊断有弱视102眼,占84.30%,经戴镜、弱视训练等治疗3年后,102只弱视眼的矫正视力均达1.0以上,弱视治愈率达100%。结论儿童混合散光应定期验光复查,至少每半年散瞳验光一次,定期了解屈光状态,及时更换合适眼镜。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探讨lasik手术对不良戴镜习惯及屈光参差患者的调节和眼位的影响。方法我院激光近视门诊进行检查的近视患者80人。其中男54人,女26人,年龄18~40岁。对进行lasik手术的患者进行科学分组第一组,知道近视但平时不戴眼镜无屈光参差组18人;第二组,屈光参差且平时不戴眼镜组12人;第三组,配戴眼镜无屈光参差组39人;第四组,配戴眼镜且屈光参差组11人。分别测定术前矫正视力、术后一月的远、近隐斜度及AC/A值。结果80位患者的术前外隐斜-12.77±6.53△度,术后外隐斜-7.96±2.68△度;术前AC/A值4.23±1.07,术后AC/A值4.30±1.32,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p<0.05)。结论手术后隐斜的度数都有下降的表现;术后AC/A值均下降;对术前不经常戴镜患者及屈光参差患者进行适当的视功能训练以及对手术量进行相应的设计,使术后患者有较为良好的视觉状态是非常必要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术后屈光回退的相关因素。方法对92例(180眼)近视患者进行LASIK术。根据术前等效球镜屈光度分为3组Ⅰ组<-6.00D,78眼;Ⅱ组-6.00~-9.75D,56眼;Ⅲ组≥-10.00D,46眼。分别记录术前和术后1wk、1、3、6、12mo的视力、屈光度、眼压、角膜厚度和角膜激光切小区直径。分析术后裸眼视力与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所有病例手术顺利,无并发症。术后3mo裸眼视力0.5~1.5(平均0.95±0.27),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Ⅰ组正常眼(术后屈光度数<-1.0D)76眼(97.4%),回退眼(术后屈光度数≥-1.0D)2眼(2.6%);Ⅱ组正常眼49眼(87.5%),回退眼7眼(12.5%);Ⅲ组正常眼29眼(63.0%),回退眼17(37.0%)眼;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LASIK治疗近视是一种安全、稳定、有效的方法。术后屈光回退主要发生在高度近视组,因此,在高度近视的LASIK手术度数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屈光回退率,随度数的增加而给予适当的过矫,以期达到较好的远期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薄型角膜瓣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6月~2011年8月收治的50例角膜厚度在450~500微米的近视患者使用超薄型角膜瓣(瓣厚度约为90-100微米)行LASIK手术,同时随机抽取50例角膜厚度在500微米以上的常规LASIK手术患者进行对比,并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结果术后1月、6个月及术后一年两组患者裸眼视力较术前明显提高,均达到手术前预计视力,观察组患者的术后裸眼视力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术后发生一例瓣下上皮植入,观察组发生一例轻微角膜瓣水波纹皱褶,无继发性圆锥角膜发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LASIK屈光矫正术中应用超薄型角膜瓣安全、有效、扩大了手术适应症范围,为角膜偏薄的近视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舒适、疗效确切的激光矫治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昆山市1572名学龄前儿童屈光发育异常的影响因素,促进儿童视力健康发育。方法选取昆山市11所幼儿园的1572名学龄前儿童,向家长发放自编的儿童屈光发育异常影响因素调查表,回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1572名学龄前儿童中,发生屈光异常的儿童共有353人,屈光异常发生率为22.5%;男童屈光异常总人数为196人,检出率为23.4%(196/837);女孩屈光异常总人数为157人,检出率为21.4%(157/735),男女童之间屈光异常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X2=0.95,P=0.33);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户口类别、父亲职业、母亲年龄、分娩方式、玩电脑时间等为影响学龄前儿童屈光异常的5个因素。结论屈光不正是儿童时期影响正常视觉发育的主要因素,在学龄前应采取综合措施,及时矫治屈光不正,有利于儿童视觉的良好发育。
简介:目的探索3岁前婴幼儿球径、柱径屈光度变化规律,及早发现婴幼儿视力异常。方法采用Sure-sight手持式自动验光仪进行婴幼儿视力筛查,对球、柱径屈光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个年龄段婴幼儿的球径屈光度、柱径屈光度均值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且6月龄~组球径屈光度均值最高;同样6月龄~组柱径屈光度均值的绝对值最高,分别与1岁~组、2~3岁组柱径均值差别有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婴幼儿左眼与右眼球径、柱径屈光度异常检出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球径屈光度异常率为5.83%~20.39%,柱径屈光度异常率为37.86%~81.55%。球径屈光度单眼异常比例较大,柱径屈光度双眼异常比率较大。结论婴幼儿球、柱径屈光度有随年龄增加而减小趋势,左右眼屈光度异常情况无区别,且散光率明显高于远视或近视率,应对球、柱径屈光度异常者定期随访,动态观察。
简介:大小事国内海军军营有了自助智能图书馆!在一台类似ATM机的设备前轻轻一刷卡,机器很快"吐"出相关图书,这台机器便是坐落在驻沪海军某部自助图书馆的一台24小时自助服务的智能电子显示屏。这种新型借阅方式,不仅能丰富官兵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还为官兵的学习成才创造了条件。总参谋部飞行等级证章正式亮相!经总参谋部批准,飞行人员从8月1日起,着礼服和常服时统一佩戴飞行等级证章。海军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