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在描述血管狭窄的病理学和细胞学机制的基础上,将抑制血管狭窄的目的基因分为抗增殖基因、抗迁移基因和多效基因并系统总结了近十年来的研究结果,并对载体选择及输送方法进行了回顾,同时指出了基因治疗在此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 标签: 再狭窄 基因治疗 血管再狭窄 病理学 发展方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血管治疗后患者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60例曾做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以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过的冠心病血管的患者,根据术后抑郁自评量表(SDS)将其分为抑郁组和正常组,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冠心病血管治疗后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种治疗方式患者抑郁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抑郁组患者性别、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术前抑郁病史、既往心肌梗死以及麻醉时间等因素与正常组患者存在显著区别(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性别、术前抑郁病史是患者术后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女性患者、术前患有抑郁病或者存在既往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冠心病血管治疗后易发生抑郁。

  • 标签: 冠心病 再血管化 抑郁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导致 冠心病血管治疗后发生抑郁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于 2014 年 8月至 2016年 3月收治的行 冠心病血管治疗患者 98例,患者 符合 介入治疗 指征 选择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根据患者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分为抑郁组(超过 52 分 )与非抑郁组( 未超过 52 分 ) 。并对治疗后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术后发生抑郁的因素分析。 结果:导致患者抑郁的原因为女性、治疗时间、既往心肌梗死病史。 结论:女性 、治疗时间、既往心肌梗死病史 是导致 冠心病血管治疗后发生抑郁的主要 危险因素。

  • 标签: 冠心病 再血管化治疗 抑郁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单侧肺动脉缺如肺动脉血管化外科治疗早中期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12月,14例实施肺动脉血管手术的单侧肺动脉缺如患儿的临床资料。男7例,女7例;其中左肺动脉缺如4例,右肺动脉缺如10例;中位年龄5个月(16天至6岁)。11例为孤立性单侧肺动脉缺如,2例合并法洛四联症,1例合并主-肺动脉间隔缺损。所有患儿均在术前通过心血管CT或肺静脉逆行造影术明确患肺供血及肺门肺动脉残迹,并在术中探查明确诊断,肺动脉残迹直径(3.20±0.94)mm,Z值-3.92±1.64。所有患儿均接受一期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术中肺门肺动脉残迹与主肺动脉是否使用管道连接分为两组:以人工血管(3例)或自体心包管道(5例)连接肺动脉残迹至主肺动脉(A组),采用直接吻合(2例)或体肺侧枝单源术(1例)或主肺动脉翻片成形(3例)新建患侧肺动脉(B组)。结果所有患儿无手术早期死亡,两组患儿的手术年龄、体质量、体外循环、呼吸机使用、监护室滞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常规使用阿司匹林抗凝6个月。随访1~68个月,无中、远期死亡。B组1例患儿术后41个月因吻合口狭窄行经皮导管球囊扩张术。所有患儿无呼吸道症状或心功能不全表现,末次超声心动图示患侧新肺动脉直径(6.25±0.99)mm,Z值-2.34±1.18(-4.52~-1.35),较术前明显改善,血流速度1.0~2.5 m/s。无中重度三尖瓣反流,提示无肺动脉高压。B组患侧肺动脉术后Z值较A组显著改善。结论对于单侧肺动脉缺如的患者,早期且积极的血管化外科重建,可有效恢复流向患肺的正常顺行血流,从而改善肺动脉直径和患者症状。特别是较多采用自体肺动脉组织进行血管成形,肺动脉生长更好。术后经导管介入治疗可能会暂时减轻新建肺动脉狭窄,远期手术仍待进一步随访。

  • 标签: 单侧肺动脉缺如 肺血管再血管化
  • 简介:  随着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VCI)概念的推广和接受,VCI概念在认知障碍领域中的科学地位和意义愈显重要,它是对传统血管性痴呆(VaD)概念的根本突破.同时,因其含有预防理念,临床医生和制药企业更是趋之若骛.然而,VCI概念的笼统性和缺乏公认的具体可操作性诊断标准,常使临床医生感到难以适从和困惑,更难堪的是一些非学术动机不严谨的VCI治疗宣传'混淆视听',使人一头雾水.……

  • 标签: 血管性认知功能损害 治疗
  • 简介:摘要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尤其是侧支代偿不充分,颈内动脉闭塞残端的血栓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导致的栓塞引起远端脑组织灌注不足引起脑缺血事件发生。随着神经介入器械和技术的发展,血管内介入通技术治疗慢性颈内动脉闭塞成为关注的热点。血管内开通慢性颈内动脉闭塞具有较高的挑战性和风险性。如何严格筛选患者,也是目前面临的问题。慢性颈内动脉闭塞的血管内开通需要规范的管理,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 标签: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 缺血性卒中 多模式影像评估 神经介入
  • 简介:评价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的效果:使闭塞的脑血管通是溶栓治疗的基础。开展急性脑梗死的溶桂治疗,需要探讨急性脑梗死的血管闲塞率和自然通率,了解动脉和静脉溶桂浩疗的血管通率,以及影响溶拴治疗血管开通的因素。针对上述有关问题,我们结台自己的临床实践进行了文献系统综述。

  • 标签: 急性脑卒中 闭塞 再通 溶栓治疗
  • 简介:1996年以来我们共收治有症状的肾盂输尿管连接部(PUJ)梗阻患者66例,其中9例发现PUJ处有异位血管压迫,7例单纯行异位血管松解、离断术,结果6例术后再次梗阻。6例中4例接受Anderson—Hgnes成形术,获得成功12例行肾切除术。复习国内外文献,我们认为先天性肾积水主要是PUJ处肌层破坏、

  • 标签: 异位 治疗 血管 肾积水 梗阻 再手术
  • 简介:[摘要 ]目的 :比较两种生物陶瓷材料 MTA、 iRoot BP PLUS用于年轻恒牙牙髓血管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已发生根尖周炎的年轻恒牙 60颗,分为两组: A组 MTA治疗组 30颗, B组 iRoot BP Plus治疗组 30颗,均行牙髓血管治疗,并于 1个月、 3个月、 6个月 ,12个月定期复查。结论:比较 A、 B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显示: iRoot BP Plus治疗组临床效果优于 MTA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标签: MTA iRoot BP Plus 牙髓再血管化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老年下肢血管介入治疗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针对196名患有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人进行研究。将病人分到实施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对照组(n=98)和实施血管介入术的研究组(n=98)。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的ABI和皮温和并发症出现率,以及分析介入治疗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半年,研究组ABI和皮温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出现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动脉旁路移植术 血管介入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solitaire支架取栓血管治疗对重症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1月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重症脑梗死99例,其中采用solitair取栓患者(64例),分为桥接组34例,直接取栓组30例,均采用急诊solitaire支架取栓血管治疗的患者。对照组为重症脑梗死标准剂量静脉溶栓组35例。比较三组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桥接组和直接取栓组治疗后24h、7dNHISS评分和30dMRS评分均显著优于静溶组。三组24h、48h颅内出血发生率,30d病死率评估安全性,直接取栓组出血率、病死率低于另外两组,显示安全。结论Solitaire支架取栓血管治疗血管闭塞性重症脑梗死短期疗效及预后均好于静脉溶栓,但桥接还是直接取栓尚有争议,直接取栓安全性可能更高。

  • 标签: 静脉溶栓 支架取栓 重症脑梗死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路径管理对血管治疗的影响。方法收集近3年我院急诊科诊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实行管理路径前后分为2组,实行管理路径之前的50例为对照组,实行管理路径之后的50例为研究组,对照组为传统急性心肌梗死途径,研究组接受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路径管理。对比(1)两组患者入院后至PCI时间。(2)两组患者梗死血管通率、平均住院院时间及入院后死亡率。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院入院后至PCI时间分别为(2.7±0.8小时、2.3±1.3小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和对照组梗死血管通率、入院后死亡率及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路径管理能明显提高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血管通率,降低患者死亡率。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路径管理 血管再通
  • 简介:胶质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生长迅速,预后差,血管生成在胶质瘤的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其特异性的高度血管,多型性胶质母细胞瘤可作为研究肿瘤血管化生成过程和抗血管治疗的理想模型。本文对胶质瘤的血管生成和抗血管治疗作一综述。

  • 标签: 血管生成 胶质瘤 化治疗 原发性颅内肿瘤 胶质母细胞瘤 发生过程
  • 简介:卒中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残及致死疾病,近年来逐渐呈现年轻趋势。缺血性卒中最终由于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因此通过各种手段在有效时间窗内重新恢复或开通病变血管,实现缺血脑组织的灌注是治疗的关键。静脉溶栓是目前最为公认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 标签: 血管再通 溶栓治疗 血管内治疗 机械取栓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同步治疗(CRT)对慢性心衰(CHF)患者心功能改善情况,探讨血清NT-proBNP、TIMP-1、ADM、IL-6、hs-CRP水平检测能否预测CRT的疗效,并对左室射血分数与NT-proBNP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宽、窄QRS组间CHF患者的相关指标有无差异。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入选人群分为正常对照组(20例)、CHF并窄QRS组(10例)、CHF并宽QRS组(12例),共3组。术前、术后3月检测血清NT-proBNP、TIMP-1、ADM、IL-6、hs-CRP水平以评估宽、窄QRS组对CRT疗效的预测价值。观察心功能改善情况与NT-proBNP的相关性。用Kaplan—Meier法分析宽、窄QRS组间CHF患者相关指标有无差异。结果①宽、窄QRS组CHF患者血清NT-proBNP、TIMP-1、ADM、IL-6、hs-CR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术前血清NT-proBNP、TIMP-1、ADM、IL-6、hsCRP水平在宽、窄QR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前、术后血清NT-proBNP、TIMP-1、ADM、IL-6、hsCRP水平在CHF患者(包括宽QRS组、窄QRS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术后血清NT-proBNP、TIMP-1、ADM、IL-6、hsCRP水平在宽、窄QR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LVEF与NT-proBNP显著负相关(P<0.001)。⑥宽、窄QRS组相关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NT-proBNP、TIMP-1、ADM、IL-6、hs-CRP与左室重构、心功能不全的发生、发展和转归相关,其血清水平随心脏负荷增加而升高,且与心衰、术后心脏事件有关。因此,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CHF严重性及危险程度。使用心脏超声新技术筛选CHF患者,对窄QRS波左室不同步者,亦可通过CRT获益。

  • 标签: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机械收缩同步性 心力衰竭
  • 简介:在防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狭窄的方法中,血管腔内近距离照射逐渐成为一种极有前途的新方法.近年来,在血管内照射的机制、放射源种类、剂量、动物和临床实验及安全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看来,该方法有效且安全可行.

  • 标签: 血管内近距离照射 血管成形术 再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探析采用ADAPT技术在急性脑动脉闭塞血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在我院治疗急性脑动脉闭塞患者,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手术时间及术后90天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NIHSS 评分。结果:实验组在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术后NIHSS评分均优于参照组,P<0.05说明存在对比意义,在治疗效果和术后死亡率无显著差异,P>0.05不存在对比意义。结论:未来ADAPT技术在急性脑动脉闭塞血管治疗方面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

  • 标签: 急性脑动脉闭塞 ADAPT技术 血管内再通治疗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通的临床效果,评估其在急性期内对血管通率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纳入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我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共50例。所有患者在发病6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治疗前后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血管通情况,并记录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评估血管通率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在50例患者中,血管通率为80%,其中完全通率为60%,部分通率为20%。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轻度出血发生率为10%。血管通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优于未再通患者(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具有较高的血管通率,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该治疗方法在发病早期应用是安全且有效的。

  • 标签: 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血管再通 临床观察 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