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消化道腺癌不同分期的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我院 2013年 1月到 2014年 7月期间收治的 106例消化道腺癌患者的病理、临床及预后等方面资料,根据患者的 TNM分期分为Ⅰ组 (4例 )、Ⅱ组 (23例 )、Ⅲ组 (27例 )及Ⅳ组 (52例 ),比较不同分期组间患者腺癌直径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对比分析四组患者平均术后 OS、 5年无事件生存率的差异,并进一步采用 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消化道腺癌预后不同分期组间的相关因素。结果:四组患者腺癌直径大小 (χ2=12.35, P=0.00)、浸润深度 (χ2=8.90, P=0.00)、淋巴结转移 (χ2=15.74, P=0.00)以及病理组织学类型 (χ2=11.39, P=0.00)均差异明显,组间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Ⅰ组、Ⅱ组、Ⅲ组及Ⅳ组患者平均术后 OS分别为 (67.34±10.39)月、 (56.82±9.63)月、 (49.91±8.60)月及 (42.28±8.77)月,组间差异比较显著 (F =9.03, P=0.00);四组患者 5年无事件生存率差异明显,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2.49, P=0.00); 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腺癌直径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组织学类型均是影响消化道腺癌不同分期组间预后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消化道腺癌不同分期之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别明显,腺癌直径大小、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病理组织学类型均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妊娠子宫嵌顿的超声图像特征,提高超声对该病的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确诊的3例妊娠子宫嵌顿患者及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检索的2000年1月至2020年7月中英文文献报道的53例经临床证实的妊娠子宫嵌顿患者的超声资料。总结56例患者的声像图特征及妊娠结局,统计各项超声特征显示率,复习相关文献并总结其诊断经验。结果56例患者中45例(80.4%)超声显示阳性征象,其中34例(60.7%)显示宫颈异常(宫颈拉长前移或显示不清),27例(48.2%)显示子宫后倾后屈,12例(21.4%)显示子宫底位于子宫直肠陷凹,4例(7.1%)显示膀胱拉长上移,宫颈异常与子宫后倾后屈的显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2,P<0.05)。结论宫颈异常是妊娠子宫嵌顿超声显示率最高的征象,正确识别宫颈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检出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B超在胆囊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声像图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来我社区中心检查的60例经B超诊断为胆囊结石的声像图特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经随访跟踪,结果60例患者中,典型的胆囊结石患者有28例,占46.67%;经术后统计,术前诊断胆囊结石的符合率为90%,一共54例,出现漏误诊的患者有6例,漏误诊率为10%。B超声像图特征胆囊腔内不会出现回声区内的强回声;胆囊后方伴会有较为干净的声影;声像具体表现会随着患者体位的改变而发生移动现象等。结论B超声像图在胆囊结石诊断中的应用,准确率高,同时能够清晰诊断出胆囊结石内部现象,为临床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比较分析96例部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甲状腺肿块的超声声像图特点,探讨超声对甲状腺肿块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二维超声并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对96例甲状腺肿块患者进行检查并作出超声诊断,将其结果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超声诊断都以肿瘤的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后方回声、硬度和颈部淋巴结有无转移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甲状腺肿块的血流情况等指标作综合分析。结果本组96例甲状腺肿块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9例,超声诊断甲状腺实质性占位(考虑甲状腺癌)7例,符合率为77.7%;甲状腺实质或实质混合性团块(考虑甲状腺瘤)54例,超声诊断甲状腺瘤46例,符合率为85.1%,结节性甲状腺肿22例,超声诊断为16例,符合率为72.7%,甲状腺不规则肿大伴血流丰富13例,超声诊断11例,符合率为84.6%。结论超声对甲状腺肿块的诊断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无明显的特异性,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CDFI)能提高其诊断符合率,减少漏诊、误诊,并对恶性甲状腺肿瘤的早诊断、早治疗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84例原发性膜性肾病不同分期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理特征。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于焦作市人民医院行肾组织活检并确诊的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84例,按肾脏病理结果分期不同分为Ⅰ期膜性肾病11例、Ⅱ期膜性肾病55例、Ⅲ期膜性肾病18例三组。采用描述性研究,普查所有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记录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结果84例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中,男51例,女33例,男∶女为1.55∶1,原发性膜性肾病不同分期男性均多于女性,且以Ⅱ期膜性肾病居多(占65.48%)。各期均多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主要病理特点:免疫荧光结果显示,肾小球内以IgG、C3、IgM沉积为主[阳性率分别为100%(84/84)、79.76%(67/84)、69.05%(58/84)],均为颗粒样沉积,沉积部位大部分沿毛细血管壁。光镜下肾小球硬化随着分期进展,比例逐渐增高,Ⅰ期、Ⅱ期、Ⅲ期分别为27.27%(3/11)、40.00%(22/55)、44.44%(8/18)。肾小管上皮细胞存在空泡及颗粒变性、蛋白管型及灶状扩张。各期均存在肾间质灶状淋巴及单核细胞浸润伴纤维化、灶状水肿及泡沫细胞。小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及玻璃样变。结论原发性膜性肾病不同分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均具有自身特点,临床诊断中应予以关注。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分期肩周炎的临床特征,探讨针对性的康复治疗策略,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方法:1. 临床特征收集: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疼痛评分、关节活动范围等临床信息。2. 康复治疗:根据患者的分期制定相应的康复治疗方案,包括物理疗法、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等。3. 疗效评估:采用疼痛评分、关节活动范围测量等方法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估。结果:1. 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最佳,大多数患者疼痛得到明显缓解,关节活动范围逐渐恢复。2. 中期:康复治疗效果较早期稍差,但通过康复治疗仍可获得一定程度的改善。3. 晚期:康复治疗效果最差,患者疼痛和关节活动范围难以显著改善,康复治疗需付出更多努力。结论:本研究通过对不同分期肩周炎的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制定了相应的康复治疗策略。结果表明,早期肩周炎患者康复治疗效果最佳,中期次之,晚期最差。因此,对于肩周炎患者而言,尽早采取有效的康复治疗措施至关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分期压疮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随机抽取70例不同分期压疮患者,采用随机综合平衡法分为参照组和试验组,各35例。参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试验组则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优质护理干预。观察记录患者治疗效果,采用疼痛评分及护理满意评分对护理效果进行评定。结果(1)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7.14%),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4.29%),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试验组疼痛评分与参照组相比要低,护理满意度评分与参照组相比要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分期压疮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护理干预具有显著效果,能够使治疗效果得到提升,值得应用于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