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微创保胆取石手术前后胆囊收缩功能及胆囊厚度变化。【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采用微创保胆取石手术前、术后1、3、6、12及24个月不同时间段内胆囊厚度及胆囊收缩功能的数值变化。【结果】50例患者全部完成保胆取石手术,无胆汁瘘、术后出血、切口感染、胆道出血等并发症,平均住院天数(10±1)d。随访手术前与手术后1个月胆囊厚度,从(0.21±0.03)mm到(0.23±0.02)mm,数据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各时间段胆囊厚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1个月胆囊收缩功能从手术前的(57%±12%)减少到(49%±10%),有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后胆囊厚度3个月恢复到60%±13%,与手术前及手术后1个月胆囊收缩功能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时间段胆囊收缩功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微创保胆取石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对生理功能无影响的优点,是手术解决胆囊结石的重要手段。

  • 标签: 胆囊结石 保胆 微创 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胆囊厚度变化与炎性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6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超检查胆囊厚度的结果.作统计学处理,证实是否与慢性乙型肝炎炎性活动度有关.结果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度)的病人胆囊厚度经过统计学处理与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中度)的胆囊厚度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重度)的胆囊厚度变化与病毒性肝炎(乙型)慢性(轻度)的胆囊厚度变化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人胆囊厚度变化与肝脏的炎性活动有明显的相关性.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胆囊壁厚度 活动度 相关性分析 炎性 病毒性肝炎
  • 简介:  【摘要】 目的 探讨并分析急性前心肌梗死(梗)与下梗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 98例梗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病发部位分为前梗组( 48例)和下梗组( 50例)。所有患者在 100 ml生理盐水中加入 100万~ 150万 U尿激酶, 并在 30 min内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输入到患者体内。采用 pm8000型参监护仪对患者的心律状况进行连续 3 d的监测。对比两组患者预后。结果 前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 14例, 占 29.17%;下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 6例, 占 12.00%。前梗组出现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下梗组( P<0.05)。前梗组出现 28例心律失常现象, 其中 3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 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58.33%, 死亡率为 6.25%。下梗组出现 32例心律失常现象, 6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 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64.00%, 死亡率为 12.00%。下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前梗组( P<0.05)。结论 急性前梗与下梗心律失常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 心肌梗死;心律失常;预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急性前心肌梗死(梗)与下梗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入住我院的98例梗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按病发部位分为前梗组(48例)和下梗组(50例)。所有患者在100ml生理盐水中加入100万~150万U尿激酶,并在30min内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输入到患者体内。采用pm8000型参监护仪对患者的心律状况进行连续3d的监测。对比两组患者预后。结果前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占29.17%;下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占12.00%。前梗组出现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下梗组(P<0.05)。前梗组出现28例心律失常现象,其中3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8.33%,死亡率为6.25%。下梗组出现32例心律失常现象,6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4.00%,死亡率为12.00%。下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前梗组(P<0.05)。结论急性前梗与下梗心律失常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急性前心肌梗死(梗)与下梗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98例梗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患者按病发部位分为前梗组(48例)和下梗组(50例)。所有患者在100ml生理盐水中加入100万~150万U尿激酶,并在30min内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输入到患者体内。采用pm8000型参监护仪对患者的心律状况进行连续3d的监测。对比两组患者预后。结果前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占29.17%;下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占12.00%。前梗组出现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下梗组(P<0.05)。前梗组出现28例心律失常现象,其中3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8.33%,死亡率为6.25%。下梗组出现32例心律失常现象,6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4.00%,死亡率为12.00%。下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前梗组(P<0.05)。结论急性前梗与下梗心律失常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后角膜厚度的改变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甘肃省人民医院眼视光学中心120例(240眼)行SMILE且完成1年随访的低、中、高度近视患者,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记录术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角膜顶点和直径2 mm、6 mm同心圆上的角膜厚度,比较术后相邻时间点同一区域及同一时间点不同区域角膜厚度变化(△CT)。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3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3组患者术后1 d至1周角膜不同区域△CT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周至1个月角膜变薄(P<0.05);术后1个月至3个月角膜各个区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厚(P<0.05);术后3个月至1年,不同区域△CT均为正值且逐渐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至1年角膜增厚均呈现递减趋势,且中央增厚较周边明显。3组之间比较,顶点、2 mm同心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 mm同心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角膜中央区厚度(顶点、2 mm圆)增加量与等效球镜度(SE)、切削深度(AD)呈正相关(r=0.73,P<0.001;r=0.38,P<0.001),与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RBT)呈负相关(r=-0.27,P=0.01)。高度近视组中央区厚度(顶点和2 mm圆)增加量与眼压(IOP)呈正相关(r=0.69,P<0.001)。结论:SMILE术后角膜厚度逐渐增加,3个月时基本稳定,且中央增厚较周边明显,近视度数越高增厚越明显。

  • 标签: 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 角膜厚度 近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急性前心肌梗死(梗)与下梗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98例梗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病发部位分为前梗组(48例)和下梗组(50例)。所有患者在100ml生理盐水中加入100万~150万U尿激酶,并在30min内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输入到患者体内。采用pm8000型参监护仪对患者的心律状况进行连续3d的监测。对比两组患者预后。结果前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占29.17%;下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占12.00%。前梗组出现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下梗组(P<0.05)。前梗组出现28例心律失常现象,其中3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8.33%,死亡率为6.25%。下梗组出现32例心律失常现象,6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4.00%,死亡率为12.00%。下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前梗组(P<0.05)。结论急性前梗与下梗心律失常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急性前心肌梗死(梗)与下梗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98例梗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患者按病发部位分为前梗组(48例)和下梗组(50例)。所有患者在100ml生理盐水中加入100万~150万U尿激酶,并在30min内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输入到患者体内。采用pm8000型参监护仪对患者的心律状况进行连续3d的监测。对比两组患者预后。结果前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占29.17%;下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占12.00%。前梗组出现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下梗组(P<0.05)。前梗组出现28例心律失常现象,其中3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8.33%,死亡率为6.25%。下梗组出现32例心律失常现象,6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4.00%,死亡率为12.00%。下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前梗组(P<0.05)。结论急性前梗与下梗心律失常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浅析急性前心肌梗死(梗)与下梗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98例梗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患者按病发部位分为前梗组(48例)和下梗组(50例)。所有患者在100ml生理盐水中加入100万~150万U尿激酶,并在30min内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输入到患者体内。采用pm8000型参监护仪对患者的心律状况进行连续3d的监测。对比两组患者预后。结果前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占29.17%;下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占12.00%。前梗组出现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下梗组(P<0.05)。前梗组出现28例心律失常现象,其中3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8.33%,死亡率为6.25%。下梗组出现32例心律失常现象,6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4.00%,死亡率为12.00%。下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前梗组(P<0.05)。结论急性前梗与下梗心律失常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前心肌梗死(梗)与下梗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98例梗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病发部位分为前梗组(48例)和下梗组(50例)。所有患者在100ml生理盐水中加入100万~150万U尿激酶,并在30min内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输入到患者体内。采用pm8000型参监护仪对患者的心律状况进行连续3d的监测。对比两组患者预后。结果前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占29.17%;下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占12.00%。前梗组出现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下梗组(P<0.05)。前梗组出现28例心律失常现象,其中3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8.33%,死亡率为6.25%。下梗组出现32例心律失常现象,6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4.00%,死亡率为12.00%。下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前梗组(P<0.05)。结论急性前梗与下梗心律失常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急性前心肌梗死(梗)与下梗心律失常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98例梗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患者按病发部位分为前梗组(48例)和下梗组(50例)。所有患者在100ml生理盐水中加入100万~150万U尿激酶,并在30min内采用静脉滴注的方式输入到患者体内。采用pm8000型参监护仪对患者的心律状况进行连续3d的监测。对比两组患者预后。结果前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14例,占29.17%;下梗组发现陈旧性心肌梗死6例,占12.00%。前梗组出现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下梗组(P<0.05)。前梗组出现28例心律失常现象,其中3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8.33%,死亡率为6.25%。下梗组出现32例心律失常现象,6例患者因心律失常死亡,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4.00%,死亡率为12.00%。下梗组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均高于前梗组(P<0.05)。结论急性前梗与下梗心律失常对预后有显著影响。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电图表现为下、前导联ST段同时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和冠脉造影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的前合并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梗死相关血管的不同,对60例患者进行分组,比较各组患者心电图及冠脉造影的特征。结果60例患者中,21例患者IRA为左前降支(LAD),占总数的35%,35例患者IRA为右冠状动脉(RCA)其中23例发生在RCA近段(67%);C组为RCA和LAD同时闭塞,仅1例,D组RCA慢性闭塞。其中,右冠状动脉闭塞者,闭塞部位多为右冠状动脉近段,ST段抬高幅度在Ⅲ导联>II导联,在V1导联>V3导联;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闭塞者,闭塞部位多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中远段,ST段抬高幅度在V3导联>V1导联。

  • 标签: 心肌梗死 心电图 冠脉造影 梗死相关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硅油填充眼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变化及屈光状态对其的影响。方法临床自身对照研究。2019年1~7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硅油填充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50例50只眼及对侧眼50只纳入研究。所有患眼手术后视网膜复位。手术后1个月,患眼行医学验光,根据检查结果订制软性角膜接触镜,并佩戴24 h。手术前及手术后1个月采用频域OCT测量受检眼SFCT。观察硅油眼屈光矫正前后的SFCT变化。硅油眼与对侧眼SFCT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手术后1个月,硅油眼平均屈光度数为(+6.38±1.12)D。硅油眼、对侧眼平均SFCT分别为(247.12±17.63 )、(276.32.55±17.63)μm;硅油SFCT较对侧眼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P<0.001 )。硅油眼屈光矫正后平均SFCT为(276.32±24.86)μm;与屈光矫正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P<0.001 );与对侧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5,P>0.05 )。结论硅油眼SFCT较正常眼明显变薄;屈光矫正后可恢复。

  • 标签: 脉络膜/病理生理学 屈光不正 远视 硅油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囊结石患者胆囊厚度与胆囊收缩功能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的胆囊息肉13人(A组),胆囊结石30人(B组),B超测量其厚度及胆囊收缩率。结果结石患者胆囊收缩率与胆囊厚度呈显著负相关,y=101.929-170.268x,r=-0.716,P=0.000.结论胆囊厚度可以反映胆囊收缩功能,胆囊越厚,胆囊收缩功能就越差。

  • 标签: 胆囊结石 胆囊壁厚度 胆囊收缩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急性下梗时心电图侧壁、下导联ST段压低对梗塞相关动脉的判别价值。方法将24例下AMI早期ECG与冠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急性下梗62.5%RCA阻塞,25%LCX阻塞;②IaVLST段下降≥0.1mv,诊断RCA敏感性93.3%,特导性83.4%;STaVL↓>STⅠ↓,诊断RCA阻塞敏感性73.3%,特异性100%;STⅢ↑>STⅡ↑,诊断RCA阻塞敏感性86.7%,特异性83.4%;STⅡ↑>STⅢ↑,诊断LCX阻塞敏感性66.7%,特异性100%。

  • 标签: 心肌梗塞 ST段改变 冠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弱视眼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变化。方法循证医学研究。以弱视、脉络膜中英文为检索词,在万方、中国知网、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中检索文献。排除信息不完整或不相关文献以及综述性文献。采用STATA 15.0对文献进行meta分析。选择加权均数差(WMD)和95%可信区间(CI )作为效应量的估计值,并用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检测异质性来源。结果根据检索策略初步检索出75篇文献,最终纳入15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纳入弱视患者650例,年龄3~65岁。均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增强深度成像技术测量SFCT. Meta分析结果显示,弱视眼SFCT较对侧眼(WMD=18.89 μm,95% CI 14.81~ 22.98 μm,P<0.001 )、正常眼(WMD=39.49 μm,95% CI 33.88~ 45.09 μm,P<0.001)增厚。屈光参差性、斜视性弱视眼之间SF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5.03 μm ,95% CI-19.50~ 9.44 μm,P=0.495 )。结论弱视患者弱视眼SFCT较对侧眼和正常眼厚。屈光参差性、斜视性弱视眼之间SFCT无差异。

  • 标签: 弱视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脉络膜 Meta分析
  • 简介:目的借助软骨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我国20~40岁成年人膝关节软骨厚度变化规律及其与年龄、体质量和性别等与骨关节炎有关的主要临床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对200例20~40岁间汉族正常志愿者进行磁共振(MR)膝关节软骨成像,序列包括:快速自旋回波加权(FSET2W)、三维脂肪抑制扰相梯度回波(3D-FS-SPGR)和脂肪抑制质子加权(FS-PD)。分别记录股骨内侧髁、外侧髁、胫骨内侧平台、外侧平台和髌骨区5个区域软骨最大厚度。同时分别记录关节胫股角、身高、体质量并计算体质指数(BMI)。分析不同性别、BMI正常和超质量组、不同年龄段(以5岁年龄差为一年龄组)的膝关节各区域之间软骨厚度差异;采用多元方差分析不同年龄组软骨厚度总体差异;采用Sperman分析法对年龄、BMI、性别与软骨厚度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样本胫股角平均值为4.6°,不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4.683,P=0.094);不同年龄组在股骨内侧髁和胫骨内、外侧平台软骨厚度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以上区域软骨随年龄增大而变薄的趋势明显(F=2968.790,P〈0.001);软骨厚度与年龄具有较为明显的负相关性(r外侧平台=-0.352,r内侧平台=-0.475,r股骨内侧髁=-0.363)。不同性别间软骨平均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235,P=0.672)。超质量与体质量正常组间软骨平均厚度无显著差异(t=0.798,P=0.425);成年人股骨外侧髁软骨厚度与BMI负相关(r=-0.162,P=0.022),其余部位与BMI无相关性。结论在我国20~40岁正常成年人中,膝关节不同区域的软骨厚度差异显著且随年龄变化明显。该年龄段正常人膝关节软骨厚度与性别、体质量无相关性。

  • 标签: 关节软骨 磁共振成像 骨关节炎 临床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妊娠期子宫下段厚度,结合其妊娠结局,探讨超声检测子宫下段厚度变化对临床预测子宫破裂及正确选择分娩方式的意义

  • 标签: 超声 剖宫产术 瘢痕子宫 子宫破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