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任奇 褚哲 程璐 程浩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2年第12期
  • 机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广州510120,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眼科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州 510060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网状黄斑病变(RMD)患眼黄斑区外层视网膜厚度变化的特征和意义。方法横断面研究。回顾性收集2019年2至9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就诊者资料,连续纳入至少1只眼确诊为早中期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31例(54只眼)为AMD组,连续纳入至少1只眼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图像存在视网膜下疣样沉积物者33例(62只眼)为RMD组,同期连续纳入50~83岁的双眼眼底正常志愿者32例(64只眼)作为健康对照组(HC组)。应用谱域OCT检查并分析各组视网膜黄斑中心凹(F)和黄斑中心凹颞侧(T)、鼻侧(N)、上方(S)和下方(I)2 mm的外层视网膜(ORL)、内层视网膜(IRL)、脉络膜的厚度特征,分析RMD黄斑区ORL厚度与脉络膜厚度、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的相关性。主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t检验、χ2检验、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和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等统计学方法。结果RMD组黄斑区F、T、S、I位点ORL厚度相较于AMD组和HC组明显变薄,以F位点最为明显[RMD组、AMD组和HC组分别为(90.27±8.93)、(98.04±11.7)和(97.19±7.02)μm;P<0.01]。在自变量包括了黄斑区F位点ORL厚度、性别、年龄的Logistic回归模型中,黄斑区F位点ORL厚度与RMD患病之间存在关联(比值比=0.926,P<0.05)。RMD组黄斑区ORL和脉络膜厚度明显变薄[其中F位点ORL和脉络膜厚度RMD组分别为(90.27±8.93)和(163.21±72.43)μm;AMD组分别为(98.04±11.7)和(235.34±64.15)μm;HC组分别为(97.19±7.02)和(240.08±62.27)μm;P<0.01],但两者间没有很强的线性相关关系,多个位点的线性关系不显著;RMD患眼的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与黄斑区F、T、S位点的ORL厚度具有显著线性相关关系(r =0.487,0.722,0.467,P<0.05)。结论RMD患眼黄斑区的ORL较健康眼及不伴RPD的早中期AMD患眼更薄。RMD患眼黄斑区ORL变薄与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密度降低相关。

  • 标签: 黄斑变性 视网膜小疣 中央凹 视网膜 脉络膜新生血管化 网状黄斑病变 网状假性玻璃膜疣
  • 简介:【摘要】选取我院1例急性下心肌梗死合并梗后心衰患者,入院时间2022年10月12日。患者入院时病情危重,全身营养状态正常,心理状态未发现异常;患者VTE风险评估为中危。给予患者对症治疗及护理干预,患者胸痛症状缓解,生命体征平稳,心肌酶指标等处于正常水平,后续持续在院接受治疗。因此,针对本例患者而言,需要采取精细化护理措施,在加压止血基础上,联合病情观察及血肿情况监测措施,以期从整体上提升护理质量。

  • 标签: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风湿性关节炎 激素 PCI 皮下血肿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分析年轻成人中高度近视人群视盘周围血流密度及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特征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纳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2020年10—12月门诊近视患者90例(90眼)。根据等效球镜度(SE)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7眼(-3.00 D≤SE≤+0.75 D)、高度近视组34眼(-9.00 D≤SE<-6.00 D)和超高度近视组29眼(SE≤-9.00 D)。采用OCTA测量眼球矫正前后视盘周围平均、上颞、颞上、上鼻、鼻上、鼻下、下鼻、下颞、颞下侧浅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RPC VD)以及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3组间RPC VD及pRNFL厚度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分析,RPC VD、pRNFL厚度、眼轴长度、SE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或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在眼球矫正前,与对照组相比,高度近视组在颞上、颞下侧pRNFL变厚,下鼻侧pRNFL变薄(H=14.75, P=0.001; H=11.20, P<0.001; F=11.30, P<0.001),在鼻上、鼻下侧RPC VD降低(H=6.82, P=0.033; H=10.90, P=0.004)。在平均、颞上、上鼻、鼻上、鼻下、下鼻及颞下侧pRNFL与RPC VD呈正相关(r=0.29、0.25、0.35、0.44、0.50、0.40、0.48,均P<0.05)。在眼球矫正后,平均pRNFL、RPC VD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r=0.40, P<0.001; r=0.63, P<0.001),与SE呈负相关(r=-0.29, P=0.006; r=-0.48, P<0.001),且在平均、上颞、颞上、上鼻、鼻上、鼻下、下鼻、下颞、颞下侧pRNFL与RPC VD呈正相关(r=0.48、0.40、0.58、0.38、0.47、0.57、0.29、0.43、0.56,均P<0.05)。结论:高度近视患者RPC VD和pRNFL在眼球矫正前颞上、颞下增大,下鼻、鼻上及鼻下侧减小,而在眼球矫正后平均RPC VD和pRNFL增大。

  • 标签: 高度近视 视盘周围浅层毛细血管血流密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高度近视(HM)合并视盘旁脉络膜空腔(PICC)患眼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和厚度变化。方法横断面研究。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检查确诊的HM合并PICC患眼65例65只眼(HM+PICC组)以及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单纯HM患者69例69只眼(单纯HM组)、正常健康志愿者65名65只眼(正常对照组)纳入研究。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仪对受检眼黄斑区3 mm×3 mm范围进行扫描,测量黄斑中心凹区、旁中心凹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血流密度以及黄斑区平均、上半侧、下半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mGCC)厚度、全层视网膜厚度。HM+PICC组、单纯HM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间检测结果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组内黄斑区上半侧与下半侧检测结果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黄斑区相同区域视网膜血流密度与mGCC厚度、全层视网膜厚度之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偏相关分析法。结果HM+PICC组65只眼中,PICC病灶位于视盘周围颞下、鼻下、颞上、鼻上象限者分别为57 (87.7%,57/65)、25 (38.5%,25/65)、3 (4.6%,3/65)、1 (1.5%,1/65)只眼。HM+PICC组、单纯HM组、正常对照组受检眼之间黄斑区各区域全层视网膜厚度、mGCC厚度以及SCP、DCP血流密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9.097、51.929、16.253、6.135,P<0.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M+PICC组黄斑区全层视网膜、mGCC厚度以及除中心凹区外的SCP、DCP血流密度均明显降低(P<0.05);与单纯HM组比较,HM+PICC组患眼黄斑区下半侧全层视网膜厚度、中心凹区DCP血流密度、各区域SCP血流密度和mGCC厚度均明显降低(P<0.05)。HM+PICC组患眼黄斑区下半侧视网膜血流密度以及mGCC厚度、全层视网膜厚度均明显低于上半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6、11.693、6.212、2.936,P<0.01)。Pearson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M+PICC组患眼黄斑区各区域SCP血流密度与所对应的mGCC厚度、全层视网膜厚度呈正相关(r=0.584、0.534、0.592、0.496、0.485、0.517,P<0.001);黄斑区DCP血流密度,除下半侧与全层视网膜厚度呈弱正相关外(r=0.319,P=0.014 ),其余区域均与mGCC厚度、全层视网膜厚度无相关性(r=0.066、0.002、0.125、0.184、0.016、0.319,P>0.05 )。结论与单纯HM患眼比较,HM合并PICC患眼黄斑区各区域SCP血流密度、mGCC厚度以及下半侧全层视网膜厚度均明显降低,尤其以黄斑区下半侧mGCC厚度和SCP血流密度变化最为显著,且两者呈强正相关关系。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视网膜 脉络膜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局部血流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尾部悬吊模拟失重大鼠视乳头周围视网膜和脉络膜厚度变化。方法60只大鼠分为对照组(15只)和尾部悬吊(简称尾悬)组(45只)。尾悬组采用-30°尾部悬吊建立模拟失重效应动物模型。分别在尾悬前及尾悬4、8周后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增强深度成像(enhanced depth imaging-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OCT)测量两组大鼠视乳头周围视网膜厚度;分别在尾悬前及尾悬4、8、10、12周后采用EDI-OCT测量两组大鼠脉络膜厚度。结果尾悬组大鼠在不同时间点视乳头周围视网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89,P<0.001),且随着尾悬时间延长,其厚度呈下降趋势。尾悬8周后,尾悬组视乳头周围视网膜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P<0.001)。尾悬组大鼠在尾悬4、8、10、12周后脉络膜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2、12.78、9.69、6.39,P值均<0.001);不同时间点尾悬组大鼠脉络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08,P<0.001);随着尾悬时间延长,脉络膜厚度及其与尾悬前的差值均呈上升趋势,8周后达到峰值,后略有下降。结论随着尾悬时间延长,尾悬组大鼠的视乳头周围视网膜厚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脉络膜厚度变化值总体呈上升趋势,达到峰值后略有下降。

  • 标签: 大鼠 失重模拟 视网膜 脉络膜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作者: 方媛媛 岳爽 罗苗 张虹 刘辉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呼吸杂志》 2022年第09期
  •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武汉 430014,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武汉 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科,湖北 武汉 430030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变化。方法制定文献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万方科技期刊全文及硕士论文数据库(Wanfang data)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按纳入和排除标准选择文献,结局指标是RNFL厚度。采用STATA(MP VER.14.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筛选共纳入31篇文献,包括1 078例正常对照及1 970例OSA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OSA组全周平均RNFL厚度低于健康对照组(WMD(加权均数差)=-3.29,95%CI:-4.11~-2.48,Z=7.91,P<0.01),并与OSA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轻度:WMD=-1.36,P=0.060;中度:WMD=-3.54,P<0.01;重度:WMD=-4.53,P<0.01)。而重度OSA患者不同象限RNFL厚度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上方、鼻侧、下方、颞侧4个象限的RNFL厚度变化分别为-6.15(95%CI:-8.58~-3.721)、-4.65(95%CI:-6.50~-2.81)、-6.41(95%CI:-9.23~-3.59)、-2.75(95%CI:-5.50~-0.01,P=0.049)。结论OSA患者全周平均RNFL厚度较正常人群变薄,且随疾病严重程度加重。在中、重度OSA患者中,下方象限RNFL厚度变化更为显著。

  • 标签: 睡眠呼吸暂停,阻塞性 睡眠障碍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分析PD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86例作为PD组,同时收集同期健康中老年人86 名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SD-OCT检查,PD组行UPDRS⁃Ⅲ、MoCA评分,Pearson相关分析PD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UPDRS⁃Ⅲ、Mo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D组患者的黄斑区中央区及内环、外环的4 个象限平均厚度均显著变薄(P

  • 标签: 帕金森病,黄斑厚度,疾病严重度
  • 简介:摘要:分析PD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86例作为PD组,同时收集同期健康中老年人86 名作为正常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行SD-OCT检查,PD组行UPDRS⁃Ⅲ、MoCA评分,Pearson相关分析PD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UPDRS⁃Ⅲ、MoCA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D组患者的黄斑区中央区及内环、外环的4 个象限平均厚度均显著变薄(P

  • 标签: 帕金森病,黄斑厚度,疾病严重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局部性牙周炎患者行后牙单颗固定种植修复后其功能及结构的恢复情况。方法选取绍兴市人民医院2019年1-12月治疗的牙缺失需进行后牙单颗牙固定种植修复的患者13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慢性牙周炎(稳定期),将患者分成牙周炎组(40例,合并慢性局部牙周炎)和牙周健康组(93例,牙周健康)。随访6个月,比较在种植修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时种植体探诊深度(PD)、牙龈厚度、牙龈乳头指数(PIS)、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边缘骨吸收变化等参数,考察两组的种植修复成功率。结果两组种植修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93/93)比95.0%(38/40),χ2=1.94,P=0.163];牙周健康组与牙周炎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0.0%(0/93)比2.5%(1/40),χ2=0.19,P=0.663]。牙周炎组术后3个月、6个月PD与术后1个月比较,参数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1、4.30,P=0.020、< 0.001)。牙周炎组术后6个月mSBI(t=1.97,P=0.048)、牙周健康组术后3个月与术后6个月mSBI(t=3.64、4.50,均P < 0.001)与相应组术后1个月相对应参数比较均降低。牙周炎组与牙周健康组PD、PIS、mSBI相关参数同一时间点进行组间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间PD、mSBI相关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2.13,P=0.041、0.035)。种植修复术后6个月,牙周炎组与牙周健康组边缘骨吸收量较其术后呈升高趋势,牙周炎组术后1个月分别与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比较(t=1.64、0.63,P=0.100、0.524),牙周健康组术后1个月分别与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比较(t=1.70、1.18,P=0.088、0.236),差异均无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牙周炎组牙龈厚度术后1个月分别与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比较(t=0.99、0.49,P=0.321、0.620),牙周健康组牙龈厚度术后1个月分别与术后3个月、6个月比较(t=0.87、1.36,P=0.379、0.17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牙周炎组与牙周健康组牙龈厚度、边缘骨吸收量在相同时间点术后1个月分别与术后3个月、6个月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9、0.39、0.54、0.77、0.55、0.38,P=0.623、0.693、0.590、0.439、0.580、0.699)。结论单颗固定种植修复术可用于治疗牙缺失合并慢性局部性牙周炎患者,近期疗效较好,对牙龈厚度、边缘骨吸收量不会造成大的影响,但较牙周健康者具有较高的种植体周围炎发生率。

  • 标签: 牙缺失 慢性牙周炎 牙种植 牙种植体,单牙 牙周指数 牙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计算机自动分割方法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不同分期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和体积的变化。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纳入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64例88眼,其中,男27例32眼,女37例56眼;平均年龄(62.7±7.4)岁;平均糖尿病病程(13.7±7.2)年。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参照早期DR治疗研究组制定的分级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糖尿病无DR(NDR)组28眼、非增生型DR(NPDR)组36眼和增生型DR(PDR)组24眼。同期纳入与患者年龄匹配的正常对照者19人32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SD-OCT深度增强成像技术测量和自动分割方法计算受检眼SFCT和脉络膜体积。结果正常对照组、NDR组、NPDR组和PDR组SFCT分别为(277.8±45.3)、(220.9±38.7)、(231.8±26.7)和(252.0±42.2)μm,脉络膜体积分别为(8.8±1.0)、(7.6±1.3)、(8.2±0.9)和(8.7±1.0)mm3,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615、7.711,均P<0.001);NDR组和NPDR组SFCT和脉络膜体积较正常对照组减小,PDR组SFCT和脉络膜体积较NDR组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早期DR患者SFCT变薄、脉络膜体积减小,而随DR程度的加重,SFCT逐渐增厚,脉络膜体积增加。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光相干断层扫描 自动分割方法 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体积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右下胸Castleman病患者的CT及MRI表现。患者男,34岁,因CT体检发现右下胸肿块入院。CT表现为右下胸胸膜外间隙孤立性软组织肿块,内见斑点及分支样钙化,增强扫描呈富血供强化,并可见腹主动脉分支供血。MRI表现为T1WI相对胸软组织呈等、略高信号,脂肪抑制T2WI呈高信号,边缘见迂曲流空血管,弥散轻度受限,增强模式同CT,内见裂隙状低信号区延迟强化。病理诊断为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Castleman病
  • 作者: 张薇 安维康 洪涛 刘利鹏 郑亚飞 马楚凡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01期
  • 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科 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口腔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陕西省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32,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数字化口腔医学中心 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口腔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陕西省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西安 710032,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特色医学中心口腔科,北京 100142
  • 简介:摘要目的用数字化方法探讨分析上颌前牙唇侧牙龈厚度和牙槽骨厚度的相关性,为上颌前牙区美学修复及种植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2020年5至10月于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修复科行后牙种植修复的患者,共纳入57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34例,年龄(25.8±4.5)岁。采用口内扫描仪进行口内扫描,并拍摄锥形束CT,利用种植导板软件进行口内扫描数据和锥形束CT数据的拟合配准,测量并记录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唇侧龈缘下2 mm处牙龈厚度以及牙槽嵴顶下2、4 mm处牙龈厚度及牙槽骨厚度。结果57例患者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龈缘下2 mm处牙龈厚度分别为(1.42±0.21)、(1.19±0.17)和(1.23±0.20)mm(F=12.47,P<0.001);男性上颌前牙龈缘下2 mm和牙槽嵴顶下4 mm处牙龈厚度[分别为(1.31±0.21)和(0.67±0.22)mm]分别显著大于女性相应测量项目[分别为(1.26±0.22)和(0.58±0.19)mm](t=2.01和3.97,P<0.05);上颌前牙唇侧牙槽嵴顶下2、4 mm处牙龈厚度与牙槽骨厚度均呈正相关(r=0.387和0.344,P均<0.05)。结论上颌中切牙牙龈厚度大于侧切牙和尖牙;男性牙龈厚度大于女性;上颌前牙唇侧牙槽嵴顶下2、4 mm处牙龈厚度与牙槽骨厚度呈正相关,即牙龈越厚,牙槽骨也越厚。

  • 标签: 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成像,三维 美学,牙科 牙龈 牙槽骨质丢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人群中转化日子宫内膜厚度(endometrial thickness,EMT)对激素替代治疗-冻融胚胎移植(hormone replacement frozen-thawed embryo transfer,HRT-FET)临床结局的影响,并分析达到理想临床妊娠率时对应的最佳EMT和EMT区间。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行激素替代周期HRT-FET准备子宫内膜的10 239个周期,根据BMI分为低体质量组(BMI<18.5 kg/m2)、正常体质量组(BMI=18.5~24.9 kg/㎡)、超重组(BMI=25.0~29.9 kg/m2)和肥胖组(BMI≥30.0 kg/m2),每组再根据EMT分为4个亚组:EMT<8.0 mm、8.0 mm≤EMT<10.0 mm、10.0 mm≤EMT<12.0 mm、EMT≥12.0 mm,分别比较各组BMI患者各亚组的临床特征及结局指标,并通过多元回归分析、曲线拟合及阈值效应分析探讨不同BMI患者转化日EMT对FET妊娠结局的影响及达到理想临床妊娠率时对应的EMT及EMT区间。结果①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低体质量组各亚组间随着EMT的增加,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体质量组及超重组各亚组间,随着EMT的增加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均增加明显(正常体质量组各亚组均P<0.001,超重组各亚组P=0.123、P=0.009、P=0.016;均P<0.001);肥胖组各亚组间随EMT增加,临床妊娠率增加不明显(P=0.449,P=0.279),当EMT≥12.0 mm时,增加明显(P=0.021),活产率增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05,P<0.001)。②曲线拟合结果显示,正常体质量组及超重组EMT对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的影响均呈曲线关系,即随EMT增加,临床妊娠率先明显上升,后增速变缓并高水平维持,再有下降趋势;低体质量组及肥胖组EMT对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的影响呈直线关系。③根据曲线拟合,正常体质量组及超重组进行阈值效应分析,正常体质量组EMT对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影响的内膜拐点为10.0 mm,EMT低于10.0 mm时,其每增加1.0 mm,临床妊娠率提高20%(OR=1.20,95% CI=1.13~1.26),活产率提高19%(OR=1.19,95% CI=1.13~1.26);超重组EMT对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的拐点也为10.0 mm,低于10.0 mm时,其每增加1.0 mm,临床妊娠率提高24%(OR=1.24,95% CI=1.13~1.26),活产率提高26%(OR=1.26,95% CI=1.14~1.40)。EMT超过拐点时,随EMT增加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增幅不明显。结论正常体质量组及超重组EMT分别在10.0~13.5/10.0~12.7 mm、10.0~14.0/10.0~12.5 mm区间时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最佳,子宫内膜过薄或者过厚均影响临床妊娠结局。低体质量组及肥胖组EMT对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影响呈直线关系,但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激素替代 冻融胚胎移植 体质量指数 子宫内膜厚度 临床妊娠率 活产率
  • 简介:摘要心肌内血肿是指心肌出血或冠状动脉破裂引起的血液在心肌内(心外膜下)积聚,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该疾病本身在临床上并不常见,国内外文献偶有报道,但严重的心肌内血肿可导致心脏破裂或压塞而危及生命,需要临床医师对其发病原因、分类、诊断及治疗加强认识。

  • 标签: 心肌壁内血肿 诊断 治疗 进展
  • 简介:摘要副乳头是副乳房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可含有或不含乳晕和乳腺组织。男性副乳头的发生相对少见,它不仅影响外观,引起患者的心理负担,还可能发生癌变。2019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门诊收治1例成年男性胸副乳头,手术行病变皮肤及其下组织根治性切除。病理检查显示病变组织内见毛囊皮脂腺单位,未见乳腺实质组织。术后13个月随访,术区皮肤平整,伴部分色素沉着,未见复发,患者对治疗效果较为满意。

  • 标签: 乳房 副乳头 男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前心肌梗死伴不同下导联ST段改变的临床特点分析。方法:对我院在2021年1月份至2021年12月份收治的80例急性前心肌梗死的病人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成员。将这80例成员分成了甲组与乙组和丙组,甲组和乙组各有30例病人,丙组有20例病人。这80例病人入院均进行了心电图检查。甲组的病人中在Ⅱ、Ⅲ以及aVF中有两个以上的的导联出现了ST段抬高。乙组的病人则有两个导联以上的ST段压低,丙组的病人中则有两个以上的ST段改变。对甲组、乙组和丙组病人的CK最大值包括左室射血分数进行比较。结果:三组病人当中CK值A组最低,左室射区分数甲组最高。甲组的病人有90.00%绕过了心尖的左前降支的中断,剩余的病人在右冠状动脉的近段。乙组的病人无绕过心尖的LAD,而有73.33%的病人在非绕过心尖的LAD的近段;丙组有60.00%的病人为非绕过心尖的LAD,有35.00%的病人在非绕过心尖的LAD近中段,组间差异显著,P

  • 标签: 急性前壁心肌梗死 下壁导联ST段改变 临床特点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