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提高肾错构瘤(renalhamartoma,RH)诊治水平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06例RH的诊治资料。全部患者均经B超和cT检查,92例诊断为RH;14例经B超检查诊断为占位性病变,性质待定,其中5例CT诊断为RH,另9例CT诊断肾癌不排除者再行MRI检查后7例诊断为RH。结果105例术中及术后病理诊断为RH,B超诊断符合率85.8%(91/106),CT诊断符合率90.6%(96/106),MRI诊断符合率77.8%(7/9),1例术前B超和CT检查诊断为RH,病程10年,肿瘤未见明显增大,但术中肉眼和术后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106例中除6例因肿瘤巨大肾实质较少、出血较多或术中病检发现为恶性变而行肾切除和2例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外,其余均行保留肾单位手术(nephron-sparingsurgery,NSS)。11例术中阻断肾蒂患者,术后肾功能无明显异常。所有患者术后B超复查无肿瘤复发和转移。结论B超和CT是诊断RH的重要检查方法,相互结合能提高术前的诊断准确率,必要时可辅以MRI检查。除极少病例需要行肾切除术外,RH患者应尽量行NSS。
简介: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retroperitoneallaparoscopicnephron-sparingsurgery,RLNSS)治疗较大(肿瘤最大径〉6cm)肾错构瘤(renalangiomyolipoma,RAML)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8月至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24例RAML(最大径均〉6cm)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意愿24例中10例行RLNSS,14例实施传统开放手术(opennephron-sparingsurgery,ONSS)治疗,分析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肿瘤最大径、术中出血量以及患者术后肠道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RLNSS、ONSS两组手术用时、肿瘤最大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热缺血时间[RLNSSvsONSS:(27.8±3.4)vs(24.5±3.7)min];术中出血量[RLNSSvsONSS:(242±49)vs(338±63)ml];术后患者平均肠道恢复时间[RLNSSvsONSS:(2.1±0.6)vs(2.9±0.8)d]和术后住院天数[RLNSSvsONSS:(9.2±1.0)vs(11.4±1.4)d]指标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在手术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较大RAML,RLNSS仍然是一种安全可行且有效的治疗方式,与ONSS相比,RLNSS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创伤小及恢复快等优势,在临床实际选择时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术者自身的操作水平而定。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肾小细胞癌的病理诊断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肾小细胞癌进行光镜、电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标记并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杲结节状肿瘤位于肾下部近肾门处,瘤组织由短梭形与小圆形细胞构成,呈片巢状、小梁状排列。瘤细胞胞质较少,核深染,核分裂像多见。瘤组织浸润肾皮质、肾盂和肾门周围脂肪组织。肾门处与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可见转移。电镜见瘤细胞胞质内较多神经内分泌颗粒。免疫组化示多种上皮与神经内分泌标志物表达阳性,全身其他脏器未发现肿瘤。随访21个月无复发转移。站论肾脏小细胞癌具有小细胞癌的一般病理形态学特征。依据光镜、电镜变化和免疫组化标记并除外转移,可确诊为肾原发性小细胞癌。
简介:目的探讨微波消融治疗小肾癌的合理性、安全性、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7月至2008年12月,我们对15例小肾癌患者进行了微波消融治疗,术后病检均证实为肾细胞癌。其中男9例,女6例;中位年龄58.2岁。15例患者中2例为孤立肾,1例为双侧肾肿瘤,6例合并肾功能不全,2例合并肾病综合征,1例合并对侧肾结石,3例心脏功能及全身情况差。结果4例为开放微波消融,11例为腹腔镜下微波消融,平均接受1~3个点的微波消融(50W,每个点5~8min)。开放手术时间平均72min,腹腔镜手术时间平均65min,出血量均较少。2例患者术后出现漏尿,放置双J管1个月后无漏尿,其余患者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术后均行CT复查,均未见肿瘤残留,术后随访10~52个月均未见复发及转移。结论微波消融治疗小肾癌是一种安全性好、并发症少、近期疗效好的方法,是小肾癌治疗的一个合理的选择,但目前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简介: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阿霉素致大鼠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超微病理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通过一次性静脉注射阿霉素7.5mg/kg,制备阿霉素致大鼠肾脏损伤模型,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其24h尿蛋白排泄量、血清蛋白、胆固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的影响;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超微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微绒毛肿胀,排列紊乱,部分脱失;线粒体和溶酶体囊状扩张,结构模糊;细胞核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复方丹参可提高大鼠血清SOD活性,降低其MDA水平,减轻大鼠蛋白尿、低蛋白血症、高胆固醇血症和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超微病理损伤.结论:复方丹参对阿霉素致大鼠肾脏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药理机制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密切相关,从而为临床采用抗氧化剂防治肾病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和基础理论依据.
简介:原发性小血管炎伴或不伴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临床上常出现多系统受损。我国环核型ANCA(pANCA)相关小血管炎较多见,肾脏损害严重,预后差。在肾活检没有普及的基层医院,其最主要的诊断依据是血清ANCA检测结果,误诊率较高。现将我院近8年收治的9例pANCA相关小血管炎所致急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简介:血管炎是一组以血管壁的炎症和纤维素样坏死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系统性疾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小血管炎包括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sgranulomatosis,WG)、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microscopicpolyangiitis,MPA)和Churg—Strauss综合征(CSS)和局灶节段坏死性肾炎。ANCA是其血清学标志,它是一种以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胞浆成分为靶抗原的自身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可将ANCA分为二种荧光类型:胞浆型(c-ANCA)和环核型(p—ANCA),前者的特异性靶抗原为蛋白酶3(PR3);后者特异性靶抗原之一为髓过氧化物酶(MPO)。
简介:目的探讨肾脏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起源、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方法,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分析我科收治的1例肾脏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该病进行复习总结。结果患者无明显症状及阳性体征,因体检发现左肾占位入院。术后标本大体观:左肾上中极见一肿物,大小9cm×8cm×8cm,切面灰白,质软呈实性,肾盂、肾盏结构破坏。镜下观:肿瘤细胞为小圆形或梭形,小梁状、巢状或片状排列,核分裂易见。免疫组化:CD10(-)、CD117(+)、CD56(+)、CD99(+)、CgA(-)、CK(部分+)、CK7(-)、CK8(+)、Ki-67(≥25%)、Syn(+)、Vim(+)。结论肾脏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临床罕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确诊主要依靠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治疗以根治性手术为主,预后较差。
简介:目的探讨后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手术的方法及对肾脏小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腹腔镜对25例〈4cm的肾脏肿瘤患者施行保留肾单位的肾脏肿瘤切除术。结果25例手术均取得成功,无中转开放。手术时间55~150min,平均87min;热缺血时间15~35min,平均24min;出血量50~350ml,平均230ml;术后住院时间7~10d,平均9d;术后无肾脏继发出血、漏尿等需要再次手术的并发症。术后随访1~30个月,均无局部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腹腔镜下保留肾单位的肾脏肿瘤切除术安全可行、疗效肯定,对分期为T1a期的肿瘤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但长期的肿瘤控制效果需要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