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中存在的个性特征的差异,并考察大学生使用短信现状与个性特征的内在联系,以及短信使用情况对个性特征可能存在的潜在影响。方法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手机短信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江苏省14所高校拥有手机的514名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结果不同性别、职务、月生活费、拥有手机年数、使用手机卡品牌、主要发短信对象在发送短信条数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短信编写速度和陌生交流与内倾负相关(r分别为-0.128,-0.087),月发送短信条数、不良短信、心烦意乱和产生幻觉与外倾呈正相关(r分别为0.267,0.103,0.096,0.0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月发送短信条数在内外倾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6,P〈0.01)。手机依赖程度的6个变量与情绪稳定呈正相关,对手机依赖程度的6个变量在情绪稳定性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学生手机短信依赖程度与个性特征及情绪稳定性均存在密切关系。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夫精人工授精(IUI)治疗后妊娠妇女与未妊娠妇女在治疗前后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测试结果,探讨IUI治疗结局与患者个性特征和心理状态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在浙江省舟山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接受IUI治疗的84例不孕妇女,以IUI治疗后是否妊娠为标准分为妊娠组和未妊娠两组,比较其在治疗前进行的艾森克人格调查表(EPQ)、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试数据。结果IUI治疗后,妊娠组妇女与未妊娠组妇女的EPQ测定及SAS评分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CL-90测试结果显示:未妊娠组妇女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障碍、抑郁得分明显高于妊娠组妇女,P均〈0.05。未妊娠组妇女SDS评分明显高于妊娠组妇女(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在相同治疗条件下,治疗前抑郁水平高、人际关系障碍及强迫症状明显的患者IUI妊娠率低。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精神分裂症主要监护人个性特征对复发的影响。方法对具有亲子、配偶关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要监护人进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测查,将N分≥56.7分者设为观察组,≤56.7分者为对照组,观察随访两组患者在三年内的复发次数。结果观察组在三年内未复发(6例)及复发一次(10例)明显少于对照组(17、23例),而复发四次(7例)明显多于对照组(2例)。讨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主要监护人的自主神经不稳定性越高(即EPQ的N分越高),其复发的可能性越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卫校高护生个性特征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取整群抽样,对某卫校172名高护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调查。结果(1)卫校高护生有33.7%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1.7%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问题;(2)高护生9个因子分与常模相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3)高护生P、E、N分与常模差异不显着(P>0.05),L分较常模低且有显着性意义(P<0.001);(4)SCL-90的9因子与N维度呈显着正相关(P<0.001),除敌对外其余因子均与E维度呈负相关(P<0.05),敌对、抑郁和偏执3因子与P维度呈正相关(P<0.05),敌对与L维度存在显着性负相关(P<0.001)。结论卫校高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个性特征及成长环境在心理健康问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及个性特征。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荣成市康宁医院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调查。结果(1)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SCL-90的因子分与总分均高于国内常模(P<0.01,P<0.05);(2)女性家属在抑郁、恐怖、躯体化、强迫因子分及总分上显著高于男性家属(P<0.01,P<0.05)(3)EPQ中的神经质分和精神质分与患者家属SCL-90各因子分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与个性特征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机制、父母教养方式及其个性特征。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DSQ)、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50例强迫症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与50例正常受试者加以比较。结果①强迫症组中间型和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强迫症组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分低,而父母的惩罚、拒绝因子分和母亲的偏爱被试因子分高,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均具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③强迫症组EPQ的N因子分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而E因子分则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强迫症患者的防御机制、父母教养方式及个性特征与正常人有着明显的不同,它为今后开展分析性心理治疗,实施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颈椎CT图像特征分析,探究颈椎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前景,以提高颈椎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选取2019年至2023年间接受颈椎CT扫描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高级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对颈椎CT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和分析,包括颈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和颈椎骨折等常见疾病的图像特征。利用统计分析方法评估这些特征与临床诊断的相关性。结果:共分析了1000例患者的颈椎CT图像。研究发现,通过特定的图像特征组合可以高度预测颈椎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其预测准确率达到92%。此外,图像特征与颈椎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响应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为颈椎疾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依据。结论:颈椎CT图像特征分析能够有效辅助颈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决策,提高诊断准确率和治疗效果。未来,通过进一步研究和技术优化,颈椎CT图像特征分析有望成为颈椎疾病管理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