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肘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32例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均行肘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围手术期重视心理护理、加强安全管理及患肢护理、注重并发症观察及预防,做好疼痛管理、功能锻练及出院指导。结果32例患儿术后功能评定优良率达93.75%。结论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行肘后正中入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固定术,做好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可获满意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病人实施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的7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以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将这76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8例,对照组予以前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手术治疗方式进行治疗,研究组予以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治疗方式进行治疗,评判标准各项手术治疗指标、伤椎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各项手术治疗指标与伤椎Cobb角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治疗方式的实施将更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恢复,值得我院进行应用。
简介:中图分类号R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5)07-0014-01摘要目的探讨后正中入路与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胸腰段骨折手术的疗效对比;方法选取2012年12月份至2014年6月份在我院住院手术的胸腰段骨折患者58例,所有患者术前无神经症状,无需行椎板减压手术,随机选取28例采用后正中入路,30例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所有病人均获得完整随访。比较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腰背部疼痛发生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随访时间12至24个月,平均16个月,通过随访发现,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手术相比较,手术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在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术后腰背部疼痛发生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在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段骨折中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远期疗效优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等优点,是符合骨科微创手术理念的良好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正中神经电刺激结合穴位刺激的方法对重症脑功能障碍患儿在促醒方面的治疗作用。方法58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28)和治疗组(n=30),实施同样药物治疗和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28例患者为对照组,30例加用双侧内关穴和郄门穴进行正中神经电刺激的患者为治疗组。采用修订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量表(Glasgow)评价其治疗后对重症脑功能障碍所致的意识障碍方面的促醒作用。结果正中神经电刺激结合穴位刺激的方法与对照组常规治疗方法相比,Glasgow评分有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O.05)。结论对重症脑功能障碍患儿采用穴位正中神经电刺激的方法可大大提高促醒率,缩短疗程。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2001年1月~2010年4月,采用阴囊正中带蒂皮瓣形成形矫治复杂尿道下裂22例,一次成功率95.46%。并简要介绍了三种术式的适应证和提出此手术是一项复杂的系列工程等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会阴正中切开术与会阴侧切术用于阴道助产的效果。方法观察我院自然分娩的初产妇200例,其中会阴左侧切100例为对照组,会阴正中切100例为观察组,观察产妇术中出血量、切口延伸、缝合时间、术后疼痛难忍程度、切口水肿、产妇的自我感觉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会阴正中切开组术中出血量、切口延伸、缝合时间、术后疼痛难忍程度、切口水肿、住院时间明显小于会阴左侧切开组;自我感觉良好者正中切开组明显多于左侧切开组。结论会阴正中切开术操作简便、出血量少、组织损伤少、术后疼痛轻等优点,适合临床应用,为广大孕产妇减轻了痛苦,是提高产科质量的好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脐正中襞覆盖内环口在腹腔镜治疗小儿斜疝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96例小儿斜疝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两组。其中A组给予传统开放手术,B组微型腹腔镜疝囊高扎及正中襞覆盖内环口术,随访18个月后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B组9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7~13min,双侧16~20min,全部患儿术后6h进食,住院1~2d,术后无感染、阴囊水肿或血肿、睾丸缺血坏死及穿刺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病例随访18个月,无复发,术后瘢痕极小;A组从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伤口大小等均明显高于B组,经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正中襞覆盖内环口在微型腹腔镜疝囊高扎治疗小儿斜疝可以降低小儿腹股沟手术的并发症及复发率,缩短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伤口美观等。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