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8 个结果
  • 简介:《嘉藏族历史明镜》(以下简称《明镜》)是南2009年藏文书籍《》(《嘉藏族历史》,2002年)编译而来的,原著由嘉藏人白湾·华尔登历时十年的材料收集、实地调查写就。存保持原著主题的基础上,编译者经过适当剪裁和少量史料补充,将原来的29章编译精简为11章,主要内容未变,大体仍旧按照远古、古代、近代的编年顺序,叙述嘉藏人和嘉藏区历史的源流和演变。

  • 标签: 嘉绒藏区 藏族历史 2009年 《明镜》 材料收集
  • 简介:本系列书评是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才让太教授共同主持、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资助的“藏学人类学阿坝研究”项目的前期成果之一。为了深入理解作为整体的嘉文化,更有效地展开实地历史和民族志调研,项目组定期召开研讨会和读书会。

  • 标签: 藏族历史 文化研究 中心与边缘 读书报告会 嘉绒 历史书写
  • 简介:藏年的传说郑传发居住在川西峡谷地区的嘉藏族,很古以来就有过嘉藏年的习俗。嘉藏年不同于内地的春节,也有别于其它藏区的藏历年,它具有浓厚的地区和民族色彩,是当地民族风俗最集中、最典型、最彻底的反映。每年冬月11日前,藏家山寨碉房就全部用白泥浆粉...

  • 标签: 嘉绒地区 妖魔 母亲 大儿子 嘉绒藏族 峡谷地区
  • 简介: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居丧哀悼乃人之常情.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四川嘉地区丧葬的种类、程序、祭祀、忌讳和习俗以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形态等,揭示了独具特色的该地区藏族的生死观,以及几千年来形成的丰富的丧葬文化仪礼.这种仪礼的目的是:既充分尊重死者,更要让活着的人安宁.从而也反映了生者与死者之间割不断的情感.

  • 标签: 嘉绒地区 藏族 丧葬习俗 生死观 墓地
  • 简介:初次听到丹巴这个名字是因为那里有美女,入秋的心在经历了一个懒懒的夏天后开始舒缓过来,带着些好奇我决定去看看她。

  • 标签: 风情
  • 简介:藏族是藏族的一支,主要生活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嘉藏族土司档案是研究嘉藏族土司的珍贵资料。近年来,笔者对部分嘉藏族土司藏文档案进行了初步的收集、整理与翻译,通过这一工作,对嘉藏族土司档案资料有了一定的了解,本文拟通过介绍嘉藏族土司藏文档案,探讨嘉藏族土司档案的内容,分析嘉藏族土司藏文档案资料的价值。

  • 标签: 嘉绒藏族土司 档案资料 价值
  • 简介:石硕在《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上发表文章,嘉是分布于川西北地区一个独具特点的藏族人群支系,其文化习俗中积淀和保留诸多象雄文化痕迹,并普遍存在土司祖先来自西藏"琼部"的历史记忆。但因藏文文献记载的匮乏和模糊,嘉与象雄之间究竟存在怎样的联系,始终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疑案。

  • 标签: 象雄 嘉绒 汉文史籍 论点摘编 川西北地区 民族研究
  • 简介: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第二次金川之役结束,在朝廷主导的改土为屯政策下,大量汉人开始进入青藏高原东端的嘉藏族地区。从居住格局来看,部分汉人群体居于山地并与嘉人错间杂处,不具备人数与文化优势;从地方性基础来看,土官势力抬头,其身份逐渐向土司恢复。由此,部分汉人发生了由文化表征适应自然环境,到土地、房名制度上融入土司制度,并最终发生身份认同改变的转变。

  • 标签: 嘉绒藏族地区 汉人移民 本地化 边疆
  • 简介:在十六国历史研究领域,对于各政权行政中枢制度的关注相对较少。周伟洲先生对十六国官制有全面考察,在“中枢官”部分列丞相等三公官,尚书、门下、中书三省官员,太常等九卿官,以及御史台官员等,皆为中央机构设官。

  • 标签: 十六国 制度 行政 历史研究 中央机构 御史台
  • 简介:在以往有关嘉藏族的研究中,对"嘉"词义的探讨一直是个热点问题,近现代的很多藏汉学者都对"嘉"一词进行过解析。本文则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梳理和考证古代藏文文献中记载与嘉有关的"嘉摩"、"察瓦"和"察柯"三个地名后得出结论:现代意义上的"夏尔嘉摩察瓦"(简称"嘉")与古代的"嘉"两者在概念和具体所指上并不完全一致,现代意义上的"嘉"是一个内涵更为丰富、且被不断建构出的新名词。

  • 标签: 夏尔嘉摩察瓦绒 嘉摩绒 察瓦绒 察柯 考释
  • 简介:是藏族的一个重要分支。作为地理概念,嘉指嘉藏族居住的地方,即嘉藏区,主要包括今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马尔康、金川、小金、汶川、理县、黑水、壤塘、松潘、阿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色达、道孚、康定、泸定、炉霍和雅安专区的宝兴县等的部分地区。作为一个族群称谓,嘉指生活在以墨尔多神山为中心,大、小金川流域的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 标签: 嘉绒藏族 研究资料 历史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甘孜藏族自治州 叙述
  • 简介:在唐后期经五代到北宋初期财政中枢管理体制的演变过程中,虽然唐未曾出现以一名重臣主判三司的个别事例,后梁曾设置建昌宫使、国计使、租庸使分担了一部分财政中枢的职权,但总体上看,唐末、后梁实行的仍然是宰相分判三司制。后唐才正式改行一人专判三司制,但专判人选来源有多途,其职衔称号有多种;任命财政最高长官时,“判三司”与充“三司使”是两种不同的正式职街,轮流使用,但宰相被任命为“判三司”之后也可被称为“三司使”。后唐的一人专判财政三司制显示出较高的行政管理效率,故为后晋、后汉、后周乃至北宋初期所继承。与此同时,专判者的权力逐步增强,地位明显提高。

  • 标签: 五代 后唐 财政中枢 管理体制 三司使
  • 简介:帝制中国各级官员的权力,本质上来源于皇帝的授予,程序上要落实到文书的传递与信息的流通环节之中。政治运作中传递信息的文书不一定都是政务文书,但是围绕皇帝而传递的文书都承载着权力的配置功能。对于皇帝来说,他所获得的信息都是经过层层过滤的。对于参与中枢决策的官员来说,是否能够将信息送到皇帝手中,决定着是否能够在最高决策中发挥作用,是否在中枢政治运作中获得权力。

  • 标签: 传递信息 文书 权力 运行机制 政务 反思
  • 简介:北宋元丰改制前,由于三省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宰相机构,所以自唐以来行使封驳权的门下省给事中已经没有封驳的职权。宋太宗淳化时期为了加强对政令决策的审覆,设立知给事中事,赋予封驳“未便”制敕的权力。之后,太宗又将知给事中事的封驳权划隶掌管国家政令传达的机构——通进银台司,强化了封驳权行使的力度,使通进银台司成为独立于二府的国家正式机构,在中枢政务决策与政令颁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直至神宗元丰改制,作为整体的通进银台司方被罢废。

  • 标签: 北宋 通进银台司 中枢决策 封驳权
  • 简介:阿尼格东是嘉藏族特有的民间英雄人物,关于他的传奇故事以口头叙事的形式广泛流传于嘉各地,且存在多种异文。文章立足文本,通过对各种《阿尼格东》叙事的比较和分析,从多个层面探讨了故事的地区差异性及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宗教特质。

  • 标签: 阿尼格东 文化认同 苯教
  • 简介:"博巴森根"是我国唯一的藏族大型叙事性祭祀锅庄舞蹈,是一种集舞蹈表演与叙事性演唱于一体的民间艺术,于2008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锅庄将舞蹈肢体语汇与叙事性的演唱相结合,再现了鸦片战争期间当地藏族屯兵赴东南沿海抗击英军的英勇事迹,体现了文化历史的深远性和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同时,该锅庄中独特的"钻、扭、解"舞蹈肢体语汇,生动地描写了抗击英军的藏族屯兵"行军、过河、战斗"的惨烈场面,是爱国主义叙事题材与少数民族原生态歌舞艺术的完美结合。但是,笔者在2014年2月17日的第一次田野调查中发现,随着当代时尚文化的影响与年迈传承人的离世,该项非遗已濒临失传的危险,希望借助本文对其保护及传承提出些许探讨。

  • 标签: 博巴森根 嘉绒锅庄 艺术形式 文化内涵
  • 简介: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位很值得称道的勤政者——唐太宗李世民。经过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后.李世民始终将国家兴亡放在第一位。他虽然有风湿病,即位之初20多年却一直住着隋朝的旧宫,谁劝他建新宫都不听,生怕多花了钱。李世民虚心听取大臣的意见,

  • 标签: 政治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 唐太宗 风湿病 兴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