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3
453 个结果
  • 简介:无为县境历史悠久,远古时期,这里属于中华最古老的有巢氏族,并渐以形成有巢氏族部落和巢国(方国),中原称之为“南巢”。夏、商、西周时期,地属古巢国。春秋为巢国地,为楚吴争夺之域。秦置襄安县,汉、晋续设,并于境内设置临湖县。北宋始置无为县,后随历史演延而不断变换行政名称及区划。本文对“无为”来历与异说,无城城建史和古镇史料的考释,具有参考价值,略见学术意义。

  • 标签: 无为 无城 名称 政制
  • 简介:前言“绳墨”系上古时期先民使用的重要造物工具,是民间匠作工具——墨斗的雏形。先秦以降诸子文献中,多以其作为准则、律令、规则、法度等概念的隐喻。在民间匠作行业语境中,“绳墨”又是职衔和技艺等级的称谓和象征。这一现象源自古人在造物实践中所受的器具功能和工艺行为的启发。由器物称谓逐渐引申为规范人的言行的法律、准则,以及成为归纳事物的原理、规律等意识形态范畴的用语,“绳墨”超越了本体固有的工具文化属性而被赋予新的哲学内涵。

  • 标签: 考释 上古时期 意识形态 哲学内涵 文化属性 工具
  • 简介:乌江最初是长江某段的江名,因当地土黑而命名。此后该地为东城县下的亭,即乌江亭。东城县与历阳县是两个并列的县,隶属于九江郡。直到晋太康六年(285)乌江才从东城县析出,成为乌江县。乌江县与历阳县同隶属淮南郡。历史上,乌江大多时间为历阳郡或和州下属的县。曾为乌江县和郡的治所,郡的治所时间长达八十多年,作为县的治所有一千多年,可见当时乌江地理的位置重要性。到了明代,乌江与历阳成为直隶和州下的镇,镇为军事重地。文章还考察乌江历史沿革,并纠正文献某些错误。

  • 标签: 乌江 历阳 和州 沿革
  • 简介:现代汉语词典中出现的“估(gù)衣”语义来源推测有二:一是由佛经文献中表示寺院僧衣竞卖活动的“估衣”通过词义扩大而来;二是本为“故衣”,表示民间市场上买卖的旧衣服,后变换字形得到“估衣”。这里的“估”是“故”的俗字。运用词义分析法、因声求义法进行考证,认为后一种推测可能性较大。对于该词词义的解释,各版本现代汉语需依照现实情况作出更加详尽准确的释义。

  • 标签: 估衣 故衣 词典释义
  • 简介:《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名著,故而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韻之离骚。”其中“太史公”一词是关键词,它不但涉及到《史记》百三十篇各篇的著者、思想及史实内容,而且前后出现达一百五十二次之多。指称不一,有时指司马谈,有时指司马迁,有时又指称官职(与“太史令”、“太史”同)。因此古往今来研读《史记》者多有释名、考辨,然众说纷纭,迄今未有定论,今不揣浅陋,略陈臆说,以就正于方家。历代对“太史公”的释名、考辨大致可分为三类,兹列于下,并逐条加以考释

  • 标签: 太史公 司马迁 太史令 考释 史记 司马谈
  • 简介:<正>《红楼梦》七十五回写“傻大舅”邢德全、“呆大爷”薛蟠等“斗鸡走狗、问柳评花的一干游荡纨袴”,由贾珍父子牵头,在宁府聚赌喝酒,闹得乌烟瘴气。陪酒的小么儿也都打扮得粉妆玉琢,向这伙酒色之徒撒娇卖俏。傻大舅赌输了钱,喝了两碗酒,便发起酒疯来,嗔着陪酒的娈童骂道:“你们这起兔子,真是些没良心的王八羔子!”句中的“兔子”一词当作何解?是“小白兔儿”?“小兔崽子”?均不是。是什么?

  • 标签: 红楼梦 梁孝王 考释 义项 薛蟠 回写
  • 简介:双音词的出现是汉语词汇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汉语词汇典型的结构形态。在各类辞书词典中,以“交”和“沮”为语素的双音节词语数量庞大,却缺少“交沮”一词。通过《中国基本古籍库》的检索,一共发现55处两词连用用例(多处用例重复,只是出处不同,实则为32例)。“交沮”的连用最早可追溯到宋代的《宋朝大诏令集》,之后常见于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的古籍中。然而辞书却不见收录。由于用例较多,有必要进行探索其意,归并义项,以供学习参考以及词典收录使用。本文通过检索“交沮”用例,通过穷尽式考证法归纳其义项,窥探语言发展共性,总结出它的词义。

  • 标签: “交沮” 词义 义项
  • 简介:孔子“中庸”考释杨福泉据现存史料,“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且仅出现一次。作为中国古代一种至高的哲学与道德规范,中庸的要义究竟何在?千百年来,聚讼不已。今天来看,似乎仍有研讨的价值和必要。从中字字源看,中的本义是指在中央旷地的旗帜(或徽帜)...

  • 标签: “中庸” 孔子 “中” 《六书故》 社会矛盾运动 甲骨文字
  • 简介:本文对《论语》中下列章句的疑义进行了新的考释:《述而》“文莫吾犹人也”句:莫训谟,谋也;《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句:莫训瘼,害也;《公冶长》“子使漆雕开仕”句:信训明;《子罕》“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句:与,相关也;《述而》“加我数年”句:加训重,回复也;《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句:和即调和,由训任,“小大”指“礼之用”而言,“小大由之”属下而与“有所不行”为句。

  • 标签: 漆雕开 罕言利 孔子学说 里仁 子罕 小大由之
  • 简介:犊鼻裈在文献中是提及频繁的古代服饰,因记载含混,学者们对其形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运用传统小学方法,从命名及语词构成的角度对其进行辨析和训释,并结合出土文物资料考辨其形状及其服用场合,认为犊鼻裈就是古代艺人表演所穿的及膝短裤或下层人士劳作时常穿的三角短裤。

  • 标签: 犊鼻裈 有裆 犊鼻穴 三角短裤
  • 简介:中古汉语时期的汉译佛经存在大量浅近的口语,这些新词新义值得重视.本文对佛经中的"镟、镟师"、"报"、"功夫"、"摸"、"摸贸"、"筋斗"、"机"、"尔所"、"风法"、"税"作了考释.

  • 标签: 中古汉语 佛经 口语 词义 词汇
  • 简介:皇帝的夫人称“梓童”。如秦腔传统戏《斩秦英》(系《乾坤带》别称《金水桥》《秦英征西》《银屏挂帅》本戏中之一折)。唐王便称皇后为“梓童”。戏词:唐王:梓童、皇儿平身。其实在我国辞书中此称并不鲜见。

  • 标签: 文学评论 文学欣赏 小说 文学作品
  • 简介:“闾左”一词的确切含义,从东汉以後在历代注家的解释中就一直存在歧义,在当代学者的研究中,亦没有定论。本文对“闾左”一词在文献上究其本源,并展示该词在文献之间的承袭关系;在制度上考其相关,并说明它与秦、汉的闾里制度、谪戍制度的关系,最终说明“闾左”一词在传统中的误解,详细论证“闾左”并不是闾里的左边,而是与“朝右”、“豪右”相对应的一个词,表示居住在闾里的普通平民,此论前人虽有所及,但始终没有详证。

  • 标签: “闾左” 词源学 历史考证 闾里制度
  • 简介:“哈尔滨”之语源词义一直为学界所关注,而时下已成“通说”的女真语“天鹅说”存在两大硬伤:一是从语源上讲哈尔滨并非女真语;二是从语音上看“哈儿温”与“哈尔滨”风马牛不相及。所以“哈尔滨”并非源于女真语“天鹅”,而是来自满语口语“哈儿边”,其规范满语为“哈勒费延”,汉意为“扁”。

  • 标签: 哈尔滨 满语 哈勒费延 地名
  • 简介:班房,又称班馆,是明末以后迄有清一代在国家正式的监狱之外由地方官吏非法设立的管押轻微未决人犯及干连人证的场所。所谓差馆、押馆、卡房、歇家、便民房、自新所、候质所、知过亭、支搁亭、中公所等等,均名异实同。笔者在通过对班馆概念的语言学分析和班馆现象的文本信息分析后,引入资源、实践与时空概念对班馆的结构化过程进行力所能及的探讨,与其说是将班馆作为实体加以把握。毋宁说是将班馆置于行为过程的关系网络之中加以审视,目的则在于采取新历史法学的路径勾勒“纸面法”与“活法”(或者说“显规则”与“潜规则”、“法律表述”与“法律实践”)之间的“转换规则”,将帝国的法律和法律的帝国视为多元的同一,认为班馆实质上是一种资源/博弈/空间关系。

  • 标签: 班房 班馆 歇家 社会资源 空间关系 转换规则
  • 简介:“牴牾”,《汉语大词典》释“抵触,矛盾”,后引申为“用言语顶撞,冒犯”义。但在历代文献中,“牴牾”还可解释为“物体之间的碰撞,冲撞”“不顺,坎坷”义,《汉语大词典》未记载。此外,通过对文献词典的收集,发现“牴牾”还有“柢梧”“抵梧”“抵捂”“牴梧”“抵忤”“抵牾”“抵啎”“牴啎”“抵啎”几种变体,均有历代文献为证。

  • 标签: 牴牾 义项 词义考释 变体
  • 简介:《小雅》开篇由五首诗组成,《伐木》与《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常棣》,共同构成一个阐述君臣之礼、兄弟之情、朋友之义的人伦价值系统。结合历代《诗》说,考证“诸父”“诸舅”等词出现的历史规律,认为《伐木》的创作时间最早不过西周晚期;进而辨析“许许”“八簋”“酤”等词,确定《伐木》乃“天子燕朋友故旧”之诗。

  • 标签: 《诗经》 《伐木》 创作时间 诗义
  • 简介:<正>一、"登歌"释义"登歌"又名"登哥"、"登謌",古代"登"、"升"通用,故"登歌"又曰"升歌",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比较重要的礼乐文化现象,大约起源于周朝宗庙祭祀礼,亦用于乡饮酒礼、大射礼等,是这些活动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历代朝廷祀典、朝会宴飨等仪式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登歌"最早见于记载周朝礼仪的《周礼》、《仪礼》、《礼记》之中,以下是"三礼"中"登歌"和"升歌"的使用情况:《周礼》"登歌"出现两次,"升歌"无;《仪礼》"登歌"无,"升歌"出现十次;《礼记》"登歌"出现两次,"升歌"出现十二次。如:《周礼·春官·大师》:"大祭祀,帅瞽登歌,令奏击拊。""大祭祀,登歌击拊,下管击应鼓。"①《仪礼·乡饮酒礼》:"乐正先升,立于西阶东。工人,升自西阶,北面坐。相者东面坐,遂授瑟乃降。工歌《鹿鸣》、《四牧》、《皇皇者华》。"②《仪

  • 标签: 登歌 升歌 大射礼 礼乐文化 西阶 安世乐
  • 简介:《楚辞·天问》:'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四方,焉得彼嵞山女,而通之于台桑?'对于'台桑',诸注家或阙而不注,或仅曰地名,或有所考证,然终未能明其缘由。~①兹特翻检诸书,稍有领略,对前人所注未敢苟同,详述如下。'嵞山'考欲辨得'台桑'所在,当先明'嵞山'位置。嵞山,洪兴祖引一本作'塗',又洪氏引《释文》、朱熹引一本作'涂',盖'塗'、'涂'皆同音假借字。~②塗山,《天问》洪兴祖《补注》引唐苏鹗《苏

  • 标签: 台桑 会稽 《天问》 假借字 献功 注家
  • 简介:嵇康墓是安葬"竹林七贤"领军人物嵇康的"墓"或"坟"。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和中华民国《涡阳县志》交待了嵇康墓或坟较为具体的历史地理定位,位于"嵇山东一里"或"齐山东南十二里曰嵇山","山南有嵇康墓"。

  • 标签: 苞水 嵇山 嵇康 嵇康墓 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