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再次玻璃体切除术(PPV)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以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接受PPV治疗的PDR患者(290只眼)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次数分为单次PPV组(227只眼)和再次PPV组(63只眼),并于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眼-手术前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换算为LogMAR视力),以及再次PPV组患眼发生并发症情况,定量资料采用M(Q1,Q3)表示,分析患者眼睛再次PPV的影响因素。结果单次PPV组患者的年龄为55.0(47.0,63.0)岁,再次PPV组患者的年龄为49.0(38.0,57.0)岁(P=0.027)。两组患者术前LogMAR视力分别为1.7(1.0,2.4)和2.1(1.4,2.4)(P=0.026);术后6个月,单次PPV组LogMAR视力提高至0.75(0.43,1.00)(P<0.001),再次PPV组提高至0.95(0.60,1.65)(P<0.001),单次PPV组提高差值高于再次PPV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年龄(OR=0.97,95%CI:0.95~1.00;P=0.043),术前BCVA(OR=1.82,95%CI:1.08~3.05;P=0.024)、术前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D)(OR=2.16,95%CI:1.06~4.37;P=0.033)、采用玻璃体硅油填充(OR=0.48,95%CI:0.25~0.92;P=0.028)是再次PPV的影响因素。结论年龄、术前BCVA、术前合并TRD和玻璃体硅油填充是影响PDR患者再次PPV的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全麻扁桃体切除术与局麻扁桃体切除术对患者术中术后的影响,总结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86例扁桃体切除患者,随机分成对比组(全麻切除术)与观察组(局麻切除术)各43例,对比组采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观察组采用常规丁卡因表面麻醉后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活动性出血及扁桃体残留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照组中总出血量>100mL30例,手术时间>30min28例,活动性出血2例,术后扁桃体残留2例;观察组中总出血量>100mL18例,手术时间>30min15例,活动性出血有1例,术后扁桃体残留1例。结论全麻扁桃体切除术与局麻扁桃体切除术相比,全麻扁桃体切除术相对安全、痛苦少,但术中出血较多术后易残留。局麻在扁桃体切除术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通道微创手术切除腰椎神经鞘瘤的应用及优缺点。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设置试验组(经通道微创手术组)和对照组(传统椎板切除手术组)。针对2017年12月至2019年3月在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脊髓脊柱病房住院治疗的腰椎神经鞘瘤患者,由手术医生与其进行一对一沟通告知经通道微创手术与传统椎板切除手术各自的优缺点。在明确手术风险及各自优缺点后,按照患者意愿,同意经通道微创手术切除肿瘤的患者纳入试验组(15例),否则以传统椎板切除方式进行手术并纳入对照组(15例)。分析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术前病变影像特点、术中出血量、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及症状改善情况等。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57±27)min和(158±29)min,P=0.897;术中失血量分别为(66±27)ml和(110±43)ml,P=0.020;住院时间分别为(7.60±1.29)d和(11.67±1.23)d,P=0.000;术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分别为26.73±2.84和26.60±2.41,P=0.891;术后视觉模拟评分分别为0.40±1.12和0.27±0.71,P=0.699。结论在一定类型的腰椎神经鞘瘤(非巨大肿瘤)中,经通道微创手术切除肿瘤具有手术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及疗效肯定的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简介: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0摘要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并分析76例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原因和发病年龄以及积血时间分组。分析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导致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主要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即增生性)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以及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三组患者治疗后,视力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在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治疗中,玻璃体切割手术的临床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创保胆取石术治疗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72例胆囊结石患者随即分为微创组(微创保胆取石术)和对照组(径腹胆囊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微创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结论微创保胆取石术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其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和阴式子宫全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8月-2017年10月收治的子宫切除术患者88例,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和阴式组,每组44例。腹腔镜组患者行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阴式组患者行子宫全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镇痛药使用率、肛门排气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腹腔镜组比较,阴式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镇痛药使用率、肛门排气时间以及住院费用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经济情况及病情选用相应的手术方式,在无手术禁忌症的情况下,尽可能选取兼顾微创、廉价而安全的阴式子宫全切除术。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全切术(LAVH)与开腹全子宫切除术(TAH)的手术效果,探讨子宫切除术患者最佳术式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年2月至2010年2月LAVH180例(腹腔镜组)与TAH180例(开腹组),比较两种手术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术后镇痛剂的使用、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情况。结果两组手术的术中出血、手术时间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术后镇痛剂的使用、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显著少于开腹组(P〈0.05)。结论LAVH具有对机体的创伤小、腹腔内环境干拢小、康复快等优点,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优于传统开腹子宫全切术,是值得推广的手术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扁桃体切除术对治疗肾移植术后IgA肾病(IgAN)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3月至2018年7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行移植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IgAN的患者201例,其中18例患者进行了扁桃体切除术。收集该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及移植肾存活时间及移植肾功能情况。结果18例受者中男13例,女5例,年龄(36.0±10.9)岁。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存活。2例患者分别在扁桃体切除术后10个月和14个月移植肾失功后恢复透析治疗。扁桃体切除术前患者血肌酐94(78,133)μmol/L,扁桃体切除后3个月、1年和2年血肌酐分别为95(74,139)μmol/L,106(87,158)μmol/L和95(81,147)μmol/L(P=0.206)。扁桃体切除术前患者24 h尿蛋白定量为0.31(0.16,1.38)g,扁桃体切除术后3个月、1年和2年患者的24 h尿蛋白定量分别为0.34(0.10,1.42)g、0.33(0.11,0.56)g和0.25(0.10,0.50)g(P=0.104)。移植肾失功的2例患者,分别是肾移植术后9年和4年因为血肌酐升高、蛋白尿和血尿行移植肾穿刺活检确诊IgAN,病理提示球性硬化和节段硬化分别为7/24、5/24和1/6、2/6,间质纤维化与肾小管萎缩(IF/TA)均为30%,该2例患者分别是在确诊IgAN后461 d和1 077 d后才行扁桃体切除术。结论肾移植术后IgAN行扁桃体切除术能帮助维持肾功能稳定,防止蛋白尿加重。病理提示肾小球硬化或IF/TA较明显的患者,扁桃体切除术效果不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评价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需行甲状腺切除术的甲状腺类疾病患者36例,按诊疗编号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方式为传统甲状腺全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时选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观察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镇痛剂使用量以及住院时间等观察指标对比上,观察组较对照组更为优异,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共有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共有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44.44%;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情况较对照组更好,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治疗甲状腺类疾病,患者术中出血量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效果明显,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