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引起的疾病。与欧洲和北美洲人群常见的遗传危险因素不同,亚洲人群VTE的主要遗传危险因素是遗传性抗凝蛋白缺乏。蛋白C和蛋白S均为维生素K依赖的抗凝蛋白,在调节机体凝血功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遗传性蛋白C和蛋白S缺乏症相关遗传危险因素的鉴定,对亚洲人群VTE的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相关研究已明确部分亚洲人群中遗传性蛋白C和蛋白S缺乏症常见的PROC和PROS1基因突变,并证实其与VTE发生风险增加密切相关。为了提高对VTE的诊治水平,笔者拟就亚洲人群中遗传性蛋白C和蛋白S缺乏症的常见遗传危险因素进行阐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与血清B族维生素水平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4月来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就诊的ADHD患儿103例设为ADHD组,另选取同期在儿童保健科进行健康体检的同年龄段儿童89例设为健康对照组。采用电化学法测定2组儿童血清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9、维生素B12水平。采用Weiss功能缺陷程度评定量表父母版(WFIRS-P)对ADHD患儿各社会功能评分与B族维生素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ADHD组中维生素B9水平[(12.55±2.22) nmol/L比(13.26±2.54) nmol/L]和维生素B12水平[(278.54±32.00) ng/L比(288.90±31.32) ng/L]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4、-2.261,均P<0.05)。2组血清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仅维生素B12水平与学习/学校维度的社会功能显著负相关(r=-0.208,P=0.035),其余血清B族维生素与各社会功能之间均未发现显著相关性(均P>0.05)。结论ADHD患儿血清维生素B9和B12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同龄儿童,血清维生素B12缺乏对ADHD患儿学习/学校维度的社会功能具有影响。儿童期注重B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9和B12水平的监测并及时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对防治ADHD的发生发展可能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对性护理方案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8月-2020年8月接受的8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者为对象,随机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进行的是常规护理和针对性护理,护理后分析结果。结果:研究组的住院时间、胆红素水平检查结束恢复时间、黄疸彻底消失时间是6.69±0.17、5.69±0.478、3.58±0.78,数据分析可知,各项时间值短于对照组,数据分析有一定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满意率分别是95%和75%,数据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案例采取针对性护理方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能最大程度的改善不良反应,值得借鉴实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 cTnI)水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患者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后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aSAH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临床分级、血清cTnI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水平、心电图、动脉瘤特征、血管内治疗情况以及并发症等信息。在患者发病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进行转归评价,转归不良定义为>2分。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血清cTnI水平对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316例患者,其中256例转归良好(81.01%),60例转归不良(18.99%),13例(4.11%)死亡。47例(14.87%)患者血清cTnI水平升高,转归不良组血清cTnI水平升高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45%对7.81%;P<0.001)。与转归良好组比较,转归不良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更低,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更高(P均<0.001)。转归不良组NT-proBNP水平升高及心电图异常的患者构成比(P均<0.001)亦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转归不良组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脑脊液置换和脑室外引流的比例以及并发脑梗死、脑积水、癫痫发作和再出血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P均<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Hunt-Hess分组3~5级[优势比(odds ratio, OR)6.61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2.158~20.278;P=0.001]、Fisher分级3~4级(OR 3.719,95% CI 1.479~9.352;P=0.005)、脑梗死(OR 15.814,95% CI 4.978~50.235;P<0.001)、再出血(OR 13.324,95%CI 2.092~84.881,P=0.006)以及血清cTnI水平升高(OR 3.874,95% CI 1.406~10.672;P=0.009)与转归不良显著独立相关,可独立预测aSAH发病后90 d的不良转归。血清cTnI水平预测转归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7(95% CI 0.666~0.828;P<0.001),最佳截断值为0.025 μg/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0.0%和87.9%。结论血清cTnI水平升高对aSAH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后转归不良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运动训练对大鼠脑梗死周边皮质脑红蛋白(Ngb)表达、氧化应激水平以及神经轴突再生的影响,初步探讨运动训练促进脑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观察组,每组12只。模型组及观察组大鼠采用改良Longa线栓法制成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大鼠进行同样手术操作,但术中不插入线栓堵塞大脑中动脉。观察组大鼠于术后24 h采用跑台仪进行运动训练,每天训练1次,其余2组大鼠亦同期置于跑台仪上但不进行运动训练。于术后第3,7,14天时采用修订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定各组大鼠神经功能;于末次神经功能评定结束后断头取脑,检测各组大鼠脑梗死周边皮质Ngb、氧化应激相关指标[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及神经轴突再生相关指标[神经丝蛋白-200(NF-200)]表达情况。结果术后第3天时观察组mNSS评分与模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天时观察组mNSS评分[分别为(6.83±1.03)分和(5.08±0.79)分]均明显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Ngb表达水平高于假手术组(P<0.05),观察组Ngb表达水平亦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观察组SOD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NO、MD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运动训练有利于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脑梗死周边皮质Ngb表达、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以及促进神经轴突再生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在糖尿病早期肾损伤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 2012年 5月至 2013年 5月收治 2型糖尿病患者 48例做观察组,另选取至我院体检无内分泌疾病人员 48例做对照组,对两组成员展开晨尿检测时,用胶体金法与干化学试纸法作为检测指标。结果:对照组体检所有人员两项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观察组 48例患者中尿糖检测阳性率为 83.33%,尿微量白蛋白检测阳性率为 54.17%。同时,观察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尿糖与尿微量白蛋白联合检验可有效提高糖尿病诊断率,能有效避免漏诊问题,检验准确度与可信度较高。
简介:摘要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相关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的病例罕见,治疗策略尚缺乏共识。该文报道一例69岁女性,因反复活动后气短入院,诊断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综合运用经皮肺动脉球囊成形术、血小板单采术、羟基脲、抗凝及抗血小板等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此病例提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相关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在常规介入及抗凝治疗的基础上,需充分考虑针对病因的治疗以获得最佳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因为人体腰椎受到外部损伤,或是腰椎产生退行性病变,导致纤维环破裂,髓核出现突出,对于马尾神经以及神经根造成压迫和刺激,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临床表现症状包含坐骨神经痛以及腰腿痛,属于临床骨科以及针灸科中非常多见的一类疾病。关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通常在青中年人群中比较多见,最近几年以来此疾病的临床发病率不断上升,同时表现为年轻化趋势,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还没有明确,现在对于软组织损伤引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研究不断深入,腰椎间盘突出症疾病的治疗措施包含保守治疗以及手术治疗,传统开展手术治疗对于病人身体造成的损伤比较大,微创手术治疗的费用相对昂贵,不容易在临床中进行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以及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至12月在阜外医院行PCI治疗的10 458例患者,根据HDL-C水平分为3组:低三分位组(HDL-C≤0.89 mmol/L,3 525例)、中三分位组(HDL-C>0.89~1.11 mmol/L,3 570例)和高三分位组(HDL-C>1.11 mmol/L,3 363例)。采用线性回归分析H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SYNTAX积分)的关系。使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3组间的预后差别。同时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HDL-C水平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总体人群平均HDL-C水平为(1.03±0.28)mmol/L,平均SYNTAX积分为(11.7±8.1)分。HDL-C高三分位组患者年龄更大、男性更少、左心室射血分数更高,LDL-C水平更高,更少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陈旧心肌梗死及吸烟史,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更多,左主干及三支病变比例更少,介入治疗成功率更高(P均<0.05)。HDL-C高三分位组SYNTAX积分更低[低、中、高三分位组分别为(12.2±8.4)、(11.7±8.1)和(11.2±7.8)分,P<0.001]。单因素及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均显示,HDL-C水平与SYNTAX积分呈负相关(单因素:β=-0.046,P<0.001;多因素:β=-0.058,P=0.001)。10 400(99.4%)例患者完成了2年随访,3组在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血运重建、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以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趋势检验P均>0.05)。高三分位组BARC 2型以上出血事件发生率更高(趋势检验P=0.018)。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3组间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卒中、血运重建、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及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高三分位组BARC 2型以上出血风险更高(P=0.01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HDL-C水平不是2年全因死亡等缺血事件及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冠心病行PCI治疗的患者,HDL-C水平与SYNTAX积分呈负相关,但HDL-C不是PCI患者缺血及出血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