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急、慢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的护理。方法 选取我院在2022年1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急、慢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5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组均29例,分别采用精细化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的凝血指标情况以及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在护理前的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与凝血酶原时间(P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护理后均延长,且护理后研究组的aPTT与PT均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急、慢性肺血栓栓塞症患者采取精细化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相关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的病例罕见,治疗策略尚缺乏共识。该文报道一例69岁女性,因反复活动后气短入院,诊断为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综合运用经皮肺动脉球囊成形术、血小板单采术、羟基脲、抗凝及抗血小板等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此病例提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相关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在常规介入及抗凝治疗的基础上,需充分考虑针对病因的治疗以获得最佳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CT肺血管造影(CTPA)的特征。方法对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完成CTPA并确诊的CTEPH患者的临床资料、CTPA影像学直接和间接征象进行总结,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CTEPH患者CTPA影像学特征,并根据血栓起始部位分为近段病变组和远端病变组,比较不同部位病变患者之间的影像学征象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纳入135例CTEPH患者,CTPA显示血栓病变分布上,133例(98.5%)为双肺分布,血栓起始部位分级以Ⅰ、Ⅱ和Ⅲ级为主,Ⅳ级病变仅8例(7.3%),无0级病变。CTEPH患者慢性血栓在CTPA上最常见的直接征象为血管闭塞(134例,99.3%),其次是偏心附壁充盈缺损(111例,88.2%)、蹼样征(80例,59.3%)、血管狭窄/纤细(41例,30.4%)。近段病变与远端病变组患者比较,偏心附壁充盈缺损、血管壁不规则更常见于近端病变者,而血管狭窄/纤细更常见于远端病变组患者(P值均<0.05)。肺实质与胸膜腔继发改变在CTPA上最常见的征象为马赛克征(104例,77.0%),其次是肺梗死灶(79例,58.5%),肺梗死的表现形式包括胸膜下斑片状实变密度影(35/79,44.3%),其次为索条影(23/79,29.1%),斑片状实变密度影与索条影并存(13/79,16.5%)。心脏与大血管异常的最常见CTPA征象为肺动脉增宽(132例,97.8%)和右心室肥大(130例,96.3%),其他包括下腔静脉造影剂逆流(70例,51.9%)、支气管动脉扩张(68例,50.3%)。所有继发征象在近段病变与远端病变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CTEPH患者CTPA最常见直接征象为血管闭塞、附壁充盈缺损及蹼样征,常见间接征象包括肺内马赛克征、肺梗死灶、右心室肥大、肺动脉扩张、体循环动脉扩张等,而附壁充盈缺损更常见于近端病变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合并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表现的相关性。方法将入住我院治疗的61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分为单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组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症组。常规CT监测患者脉搏、呼吸、血压、心电、动脉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然后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就临床表现相比,呼吸困难、胸痛、咳血、咳嗽、咳痰、心悸、发热、胸腔积液等方面两组无差异,P>0.05。就顽固性右心衰、双下肢不对称水肿相比,观察组患者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若出现顽固性右心衰或者双下肢不对称水肿时,应警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血栓栓塞症,进一步检查,从而明确诊断,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肺血栓栓塞症(肺栓塞,pulmonaryembolism,PE)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肺栓塞的发病率仅次于冠心病和高血压,是第三位常见心血管疾病。但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常被误诊和漏诊。肺栓塞一旦发生,肺动脉管腔堵塞,血流减少或中断,引起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改变。轻者几乎没有任何症状,严重的患者肺循环阻力突然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心排血量下降,心脏和脑供血不足,引起晕厥、休克甚至死亡。肺栓塞的后果是严重的,它不仅会给病人带来痛苦、增加病人治疗的费用和住院时间,而且疼痛等症状还影响着病人生活的各个方面。近年来,随着人们对于肺栓塞的重视,其预防和早期诊断治疗水平已有很大提高。护士应提高对于肺栓塞的警惕性,结合整体护理的观念为高危人群及发病者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护理。
简介:摘要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是肺动脉的急性血栓没有溶解,从而转化为不溶性纤维血栓阻塞近端动脉,合并部分小动脉出现血管病变,近端和远端小血管阻塞而增加肺血管阻力,导致进行性肺动脉高压,从而引起右心动能衰竭直至死亡,是肺血栓栓塞症的一种特殊类型,也是肺动脉高压的常见类型。CTEPH目前的主要疗法包括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pulmonary endarterectomy,PEA)、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血压病史及血压水平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方法该研究的病例来自中国心房颤动注册研究,2011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市31家医院前瞻性纳入了心房颤动(房颤)患者25 512例。排除瓣膜性房颤、肥厚型心肌病、基线接受抗凝或导管消融治疗的患者后,最终该研究纳入患者7 757例。随访终点为血栓栓塞事件,包括缺血性卒中和系统性栓塞。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高血压病史、血压水平是否为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研究随访(35±25)个月,随访结束时455例(5.9%)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有高血压病史的NVAF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高于无高血压病史的NVAF患者(2.38/100人年比1.35/100人年,χ²=16.8,Log-rank P<0.001)。基线收缩压<120 mmHg(1 mmHg=0.133 kPa)(n=1 619)、120~129 mmHg(n=2 023)、130~139 mmHg(n=1 728)和≥140 mmHg(n=2 172)的NVAF患者栓塞事件发生率依次升高,分别为1.44/100人年、1.79/100人年、2.16/100人年和2.52/100人年(χ²=17.9,Log-rank P<0.001)。基线舒张压<70 mmHg(n=1 128)、70~79 mmHg(n=2 277)、80~89 mmHg(n=2 804)和≥90 mmHg(n=1 328)的NVAF患者栓塞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6,Log-rank P=0.907)。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了CHA2DS2-VASc评分中除高血压以外的因素后,高血压病史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8,95%CI 1.01~1.62,P=0.040);进一步校正了房颤类型以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后,高血压病史仍然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27,95%CI 1.01~1.61,P=0.045)。校正了CHA2DS2-VASc评分中除高血压以外的因素后,收缩压≥140 mmHg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7,95%CI 1.02~1.82,P=0.035);进一步校正了房颤类型以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后,收缩压≥140 mmHg仍然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6,95%CI 1.02~1.82,P=0.036);而收缩压120~129 mmHg和130~139 mmHg不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分别为,HR=1.23,95%CI 0.90~1.67,P=0.193;HR=1.30,95%CI 0.95~1.77,P=0.098)。舒张压不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高血压病史及收缩压≥140 mmHg是NVAF患者发生血栓栓塞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地将收缩压控制在140 mmHg以下或可降低此类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
简介:摘要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主要见于肺栓塞的并发症,特征是毛细血管前性肺血流动力学变化,伴有慢性血栓性肺血管闭塞。其症状缺乏特异性,3个月以上的规范抗凝治疗后,影像学有肺血栓栓塞的证据,经右心导管证实存在肺动脉高压可做出诊断。肺动脉内膜剥除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利奥西呱是目前唯一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批准用于不能手术或肺动脉内膜剥除术后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靶向药物。除药物治疗外,球囊肺动脉成形术是治疗不能手术患者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