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如何挑选合适的内镜医师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培训。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ESD培训的3期共41名学员,收集相关资料,包括姓名,年龄,性别,培训前独立操作胃镜例数,独立操作肠镜例数,肠镜操作手法,是否使用窄带光成像(NBI)、放大内镜(ME),是否单独开展内镜黏膜切除术(EMR)、ESD、内镜超声检查(EUS)、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等指标。安排每位学员完成4次离体猪食管模型ESD,记录剥离标本面积、操作时间,计算平均操作速度评价学员学习指标,并记录术中穿孔发生情况。对影响ESD学员操作速度的相关因素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41名学员中男26名、女15名,年龄(36.07±4.44)岁,离体动物实验切除标本大小(4.67±1.61)cm2,操作时间(24.54±5.97)min,操作速度(0.19±0.05)cm2/min。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学员培训前独立操作胃镜例数(n>5 000例,P=0.001 8),独立单人操作肠镜例数(n>3 000例,P=0.000 1),上消化道早癌发现例数(n>30例,P=0.000 3),下消化道早癌发现例数(n>10例,P=0.019 7)及培训前独立开展ME(P=0.047 8)、EMR(P=0.019 6)、ESD(P=0.000 3)情况与学员离体猪食管ESD操作速度密切相关;但只开展NBI(P=0.532 9)、ERCP(P=0.500 7)、EUS(P=0.766 8)与学员操作速度无明显相关性。ESD学员操作速度与穿孔率呈负相关(P<0.000 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提示培训前独立开展EMR(P=0.029)、ESD(P=0.034)与ESD学员操作速度密切相关。结论ESD培训学员培训前独立胃镜操作例数>5 000例,独立单人肠镜操作例数>3 000例,上消化道早癌发现例数>30例,下消化道早癌发现例数>10例,以及培训前独立开展ME、EMR、ESD,对提高ESD培训效果有明显帮助。本研究为我们今后挑选合适的内镜学员进行ESD培训提供了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验证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非治愈性切除术后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系统——"eCura system"的临床适用性。方法2012年1月—2018年3月,因早期胃癌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南京鼓楼医院行ESD治疗,且术后病理提示ESD非治愈性切除的155例病例被纳入回顾性分析,根据eCura评分系统对病例进行评分,按评分结果分成3组,低危组(0~1分)100例、中危组(2~4分)46例、高危组(5~7分)9例,观察各组随访期内淋巴结转移情况及预后。结果155例随访时间(25±15.0)个月,其中低危组中位随访25个月,中危组中位随访23个月,高危组中位随访34个月。低危组追加外科手术57例,其中3例[5.26%(3/57)]淋巴结转移;中危组追加外科手术29例,其中2例[6.90%(2/29)]淋巴结转移;高危组9例,均追加外科手术,4例淋巴结转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高危组淋巴结转移风险明显高于低危组(P=0.003,OR=14.499,95%CI:2.513~97.214),而中危组淋巴结转移风险较低危组略高(P=0.767,OR=1.326,95%CI:0.165~8.594)。随访过程中,低危组无远处转移及肿瘤相关死亡,43例未追加外科手术者中发现3例[6.98%(3/43)]复发。中危组17例未追加外科手术者中发现1例[5.88%(1/17)]复发,2例[11.76%(2/17)]远处转移,其中1例[5.88%(1/17)]死于脑转移;29例追加外科手术者在随访期间无复发、远处转移及肿瘤相关死亡。高危组9例在ESD术后均追加了外科手术,随访期间无复发、远处转移及肿瘤相关死亡。结论eCura评分系统可用于早期胃癌ESD非治愈性切除病例的淋巴结转移风险预测,低危患者追加外科手术的获益有限,而中、高危患者追加外科手术可有效改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表浅食管鳞癌黏膜下深部浸润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预测淋巴结转移风险的评分系统,并初步评价评分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5—2017年南京大学附属鼓楼医院267例外科术后病理证实为黏膜下深部浸润(距黏膜肌层≥200 μm)的表浅食管鳞癌病例纳入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选取P<0.1的自变量建立危险因素评分系统并对自变量赋分,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的临界值对267例病例进行风险分组,淋巴结转移率行多组间对比分析。结果267例表浅食管鳞癌黏膜下深部浸润者中,71例(26.59%)术后病理证实存在淋巴结转移。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分化程度为中度或低度(P=0.015,OR=2.802,95%CI:1.225~6.409)、血管侵犯(P=0.043,OR=3.450,95%CI:1.040~11.445)、淋巴管侵犯(P<0.001,OR=36.985,95%CI:13.699~99.856)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黏膜肌层增生异常不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81,OR=2.005,95%CI:0.918~4.380),但P<0.1。根据上述4个因素建立评分系统,黏膜肌层增生异常赋1分、分化程度为中度或低度赋1分、血管侵犯赋2分、淋巴管侵犯赋5分,ROC曲线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的最佳诊断界点为评分>2分,将267例病例分为低危组(评分0~1分,n=143)、中危组(评分2~5分,n=79)和高危组(评分6~9分,n=45),3组间淋巴结转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712,P<0.001),且趋势卡方检验结果显示3组淋巴结转移率具有线性上升趋势(χ2=109.298,P<0.001)。结论中度和低度分化、血管侵犯、淋巴管侵犯为表浅食管鳞癌黏膜下深部浸润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3个因素结合黏膜肌层增生异常构建的淋巴结转移风险评估系统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有助于个体化指导临床决策,对术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培训内镜医师实施快速现场评估(rapid on-site evaluation by endoscopic physicians themselves, self-ROSE)在胰腺实性占位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fine needle aspiration, EUS-FN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2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接受EUS-FNA的连续124例胰腺实性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2017年7—12月的病例行self-ROSE,纳入self-ROSE组(60例);2017年1月—2017年6月的病例未行self-ROSE,纳入非self-ROSE组(64例)。比较self-ROSE组与非self-ROSE组患者EUS-FNA的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穿刺次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self-ROSE组的EUS-FNA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98.21%(55/56)、4/4、100.00%(55/55)、4/5和98.33%(59/60),而非self-ROSE组的EUS-FNA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率分别为81.82%(45/55)、9/9、100.00%(45/45)、47.37%(9/19)和84.38%(54/64)。self-ROSE组EUS-FNA的灵敏度(P=0.004)和准确率(P=0.009)均显著高于非self-ROSE组。在样本满意程度评估(Kappa=1.000,P<0.05)和细胞病理学评估(Kappa=0.815,P<0.05)方面,内镜医师与病理医师均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2组患者穿刺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8±0.83)针比(2.61±0.75)针,P>0.05]。2组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self-ROSE有助于提升胰腺实性占位EUS-FNA的诊断效能,可作为提高EUS-FNA诊断准确率的重要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开发线上交互式细胞病理读片培训方案,并评估该方案在提高内镜医师胰腺内镜超声引导下细针抽吸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fine-needle aspiration,EUS-FNA)细胞病理诊断能力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8月—2019年8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消化内科行EUS-FNA的194例胰腺实性占位患者的细胞刷片,从中共采集5 500张细胞病理图片,由高年资细胞病理医师对每张图片中的细胞类别进行标注,用于搭建线上交互式细胞病理读片培训学习和测试平台。5名无病理基础的内镜医师受邀参与本培训,比较培训前后内镜医师鉴别诊断癌和非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评价线上交互式细胞病理读片培训方案在提高内镜医师细胞病理诊断能力中的作用。结果本研究成功搭建供内镜医师线上学习和测试的交互式细胞病理读片培训平台。培训前内镜医师诊断癌和非癌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0.55(95%CI:0.53~0.58)、0.32(95%CI:0.30~0.35)、0.43(95%CI:0.41~0.45)、0.44(95%CI:0.41~0.47)和0.43(95%CI:0.42~0.45)。经过培训,以上指标分别为0.96(95%CI:0.95~0.97)、0.70(95%CI:0.68~0.73)、0.74(95%CI:0.72~0.76)、0.95(95%CI:0.94~0.96)和0.81(95%CI:0.80~0.83),较培训前均得到显著提升(P<0.001)。结论线上交互式细胞病理读片培训方案可提高内镜医师对胰腺细胞病理的认识水平和诊断能力,有助于内镜医师在EUS-FNA过程中实施快速现场评估,提高EUS-FNA的诊断效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IQQA®-Liver肝脏CT影像解读分析系统精准引导下的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引流术在肝门部胆管癌术前减黄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7年5月—2018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外科拟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2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ERCP减黄手术治疗,分析患者接受减黄手术成功率、术后引流量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12例患者均成功接受ERCP减黄手术,患者术后每日中位鼻胆管引流量675 mL(400~1 500 mL),仅有1例患者发生术后胆管炎,另有1例患者发生术后轻症胰腺炎。接受减黄手术前患者血清总胆红素为(173.3±62.8)μmol/L,外科手术前血清总胆红素水平降至(35.6±13.9)μmol/L。结论精准ERCP引流术能够有效降低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并减少术后胆管炎发生率,为后续外科手术创造有利条件。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恶性胃流出道梗阻合并胆道梗阻行内镜超声引导下双旁路手术,即内镜超声引导下胃肠吻合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gastroenterostomy,EUS-GE)联合内镜超声引导下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ultrasound-guided biliary drainage,EUS-B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7年8月—2020年10月期间,病理确诊恶性肿瘤且合并胃流出道梗阻及胆道梗阻,无法进行外科手术及常规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治疗,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内科接受内镜超声引导下双旁路手术治疗的10例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双旁路治疗的完成情况(技术成功)、治疗效果(临床成功)和并发症发生等情况。结果10例EUS-GE和EUS-BD均获得技术成功,手术时间(60.5±22.3)min(30~100 min),术后无并发症出现。10例EUS-GE均获得临床成功;10例EUS-BD中,9例获得临床成功,1例未达到临床成功标准。术后随访37~120 d,中位随访71 d,10例患者均未出现胃流出道梗阻复发和胆道梗阻复发。结论对于无法进行外科手术及ERCP治疗的恶性胃流出道梗阻合并胆道梗阻患者,内镜超声引导下双旁路手术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