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建立一种肘窝部皮肤菌群的分离培养方法,探讨其在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疾病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试验性研究方法,选取符合Williams诊断标准的AD患者8例和健康者8例,采集其肘窝部皮肤刷洗标本进行皮肤菌群的分离培养,探讨生长温度、气体环境、pH值、盐浓度和培养基等条件对皮肤细菌生长的影响,建立人体皮肤菌群培养的方法。基于该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3月就诊于广东省中医院皮肤科的AD患者34例[年龄(14.43±8.03)岁,男21例,女13例]和健康志愿者者26例[年龄(29.38±7.47)岁,男12例,女14例],对其肘窝部皮肤菌群进行定量培养,采用MALDI-TOF质谱技术和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进行菌种鉴定和菌落计数。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AD患者和健康者肘窝部皮肤菌群结构差异,以及AD患者中肘部皮损者与肘部非皮损者的皮肤菌群结构差异。最终,结合AD患者的菌群培养结果及其局部皮肤损伤严重程度,探讨金黄色葡萄球菌定量计数在A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人体肘窝部皮肤菌群培养的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8~32 ℃,最适pH值为6~7,最适盐浓度范围为0.5%~5.0%,其中以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检出细菌种类和数量最多。定量细菌培养结果比较发现:健康对照组肘部皮肤菌群在种属上的多样性比AD组(AD皮损组和AD非皮损组)高,而AD患者中AD皮损组肘窝部皮肤细菌的总体分布密度明显高于AD非皮损组和健康对照组(H=24.25,P<0.05;H=13.41,P<0.05),且从AD皮损组中检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占比与AD的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411,P<0.05)。结论基于上述培养方法,采用定量培养获得的皮肤菌群多样性数据,尤其是血平板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占比,可作为评估AD患者皮损严重程度的微生物学指标,对指导AD疾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对广东地区近海浅海海水弗朗西斯菌进行分离培养,以了解弗朗西斯菌在近海浅海海水中的分布情况。方法在广东近海浅海地区水域内,选取茂名市电白区水东湾(2019年10月4日)以及惠州市两大湾(巽寮湾、双月湾,2019年8月12日)进行多点采集水样,分别19份和29份。利用前期探索出针对分离弗朗西斯菌的有效海水前处理手段(浓缩、酸处理)以及分离培养基(BHI-2216E-GVPC和BCYEα-2216E-GVPC)进行分离培养,依据弗朗西斯菌的菌落特征,初步将可疑菌株进行分纯培养,并对纯培养后的可疑菌株进行传统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16S rRNA分子特征等鉴定。结果19份水东湾水样中有14份(阳性率为73.7%)成功分离到共60株目标菌(含邻近兼性胞内寄生菌);29份惠州地区水样中有17份(阳性率为58.6%)成功分离到共79株目标菌(含邻近兼性胞内寄生菌)。经菌落特征、细菌形态学检查、生化反应以及测序结果比对后,水东地区60株目标菌分离出弗朗西斯菌属(含潜在新种)12株(20.0%),潜在新科2株(2.9%),惠州地区79株目标菌分离出弗朗西斯菌属(含潜在新种)22株(27.8%),潜在新科18株(22.8%)。结论广东地区近海浅海海水中弗朗西斯菌菌种资源丰富,且存在不同的该菌属内新种以及可能存在邻近新属。
简介:摘要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肤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AD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环境、免疫、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多方面因素有关。近年来,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高通量技术为探讨AD的发病机制打开了新的视角,并在探索AD的菌群移植新疗法中展现了诱人的应用前景。本文从皮肤微生态与人体皮肤健康的关系、AD发病机制、AD微生组学研究和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特征、AD微生物疗法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AD的培养组学研究方案,以及皮肤标本微生物学检验和定量计数的设想,从而为AD的疾病预防、疗效监测和临床治疗等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写话素养是语文素养之一,写话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培养写话能力应从儿童最近发展区着手,从低段儿童喜欢的绘本着手,为低段儿童搭建写话的支架,多角度充分肯定低段儿童的写话能力,助力儿童快乐、自信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