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血流(SCF)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差异基因及SCF发病涉及的信号通路和蛋白相互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住院的SCF患者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各43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采集血液测定糖代谢、脂代谢和肾脏代谢相关指标。血液单核细胞中提取RNA,通过RNA测序获得差异基因表达谱。并进行GO功能注释、KEGG通路富集和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及表型分析。ELISA检测SCF患者和对照组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验证差异基因。结果SCF组男性27例(63%),女性16例(37%),年龄(54.3±8.8)岁,对照组男性29例(67%),女性14例(33%),年龄(57.2±8.3)岁。SCF组有吸烟史、空腹血糖异常、血脂异常的比例及体重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SCF组和对照组存在117个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73个,下调基因44个。GO功能注释和KEGG通路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与抗原处理和呈递、细胞吞噬、免疫球蛋白A的肠道免疫网络、辅助型T细胞1(Th1)、Th2和Th17细胞分化通路相关。与对照组相比,SCF组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γ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2组差异最显著的前12个基因中,11个qPCR分析与转录组结果一致,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表明甲酰化多肽受体-2(FPR2)和凝血酶致敏因子3(THBS3)蛋白位于整个蛋白作用网络的核心位置。结论SCF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基因存在差异。FPR2和THBS3等基因可能通过抗原处理和呈递以及Th17细胞分化等免疫相关通路影响SCF的发生和发展。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和分析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患儿采用危险因素分层治疗的结果。方法收集2002年9月至2018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483例采用危险因素分层治疗的初诊为NB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90例[60.0% (290/483)] ,女193例[40.0% (193/483)] ;患儿的中位年龄为3.48岁,年龄范围为7 d至18岁;按国际NB分期系统分期,1期19例,2期25例,3期95例,4期334例,4S期10例。按照年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N-MYC基因状态分为低危、中危和高危组。低危组46例[9.5% (46/483)] ,中危组102例[21.1% (102/483)] ,高危组335例[69.4% (335/483)] 。低危组采用手术+观察或手术+低强度化疗4~6个疗程的治疗方案;中危组采用手术+中等强度化疗6~8个疗程+放疗(按需实施)的治疗方案;高危组2013年前采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吡柔比星"与"顺铂、依托泊苷"方案交替化疗8个疗程+手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按需实施)+放疗+生物治疗(按需实施)+异维甲酸维持治疗1年的治疗方案;2013年后采用"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吡柔比星"与"依托泊苷、异环磷酰胺、顺铂"方案交替化疗8个疗程+手术+放疗+生物治疗(按需实施)+口服化疗药物维持治疗1年的治疗方案。复发患儿采用再次手术、化疗或放疗等挽救治疗。结果全组322例行N-MYC基因检测,N-MYC基因扩增阳性率为22.4% (72/322),高危组N-MYC基因扩增阳性率为33.8%(72/213)。高危患儿行ASCT仅15例,占4.5%(15/335 )。中位随访时间为38.1个月,范围在2.5~208.0个月。低危组3年无事件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val,EF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86.5±5.1)%和100%,中危组为(79.1±4.3)%和(89.2±3.3)%,高危组为(30.6±2.7)%和(60.3±2.9)%。335例高危组单因素和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临床分期4期、单纯化疗和(或)腹部原发病灶是影响EFS和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均<0.05)。N-MYC基因扩增阳性和阴性的高危患儿3年EFS为(27.4±6.3)%和(36.7±4.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N-MYC基因扩增阳性的4期高危患儿3年EFS为(18.7±6.7)%,N-MYC基因扩增阳性的3期和4S期高危患儿,3年EFS为(49.4±13.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未行ASCT治疗的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高危患儿,口服异维甲酸维持治疗,3年EFS为(28.0±5.1)%,而口服化疗药物维持治疗,3年EFS为(42.1±5.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采用化疗+手术+放疗治疗模式的高危患儿,3年EFS为37.1 %;采用化疗+手术治疗模式的高危患儿,3年EFS为19.0%;单纯化疗的高危患儿,3年EFS为7.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3年前后高危组3年EFS为(21.5±4.1)%和(34.9±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3年OS为(47.7±4.9)%和(66.7±3.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结论采用危险因素分层治疗低危和中危NB患儿生存率高,高危患儿预后仍差,还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式。复发患儿挽救治疗仍可有生存获益。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口服普萘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的护理措施。方法收集血管瘤患儿共72例,患儿均接受普萘洛尔口服治疗,分析治疗效果,并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经过治疗,患儿的瘤体张力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减小,且颜色逐渐变淡,治疗优良率为80.56%(58/72)。72例患儿当中,只有10例患儿出现了心率略微减慢的不良反应,其余患儿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血管瘤患儿的治疗过程中,普萘洛尔口服能够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观察护理,评估患儿是否存在药物禁忌证,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简介:摘要目的提出适合中国肝母细胞瘤(HB)患者的危险分层方法,探讨高危HB患者的新治疗方法。方法2014年9月至2018年9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年龄≤18岁的100例初治HB患者,根据临床分期、甲胎蛋白水平、病理分型等因素,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和高危4个危险层级。极低危患者手术后不行化疗,随访观察;低危患者术后用C5V方案(顺铂+氟尿嘧啶+长春新碱)化疗共4个周期;中危患者术前和术后行C5VD方案(顺铂+氟尿嘧啶+长春新碱+阿霉素)化疗,共6~8个周期;高危患者术前和术后行C5VD方案与IIV方案(异环磷酰胺+伊立替康+长春新碱)交替化疗,共8个周期。结果100例患者分为极低危2例,低危10例,中危51例,高危37例。化疗前有可评价病灶者83例,化疗后部分缓解65例,疾病稳定10例,疾病进展8例,一线化疗客观有效率为78.3%。中位随访20个月,复发和进展30例,死亡27例。全组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69.2%,2年总生存率为72.0%。其中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的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00%、88.9%、75.3%和43.2%, 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100%、81.0%和44.8%。结论新的HB危险分层方法简便可行。根据新危险分层方法分层后,对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极低危、低危和中危HB可获得较好的预后,高危HB患者的生存率仍有待提高,需要探讨新的治疗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提出适合中国肝母细胞瘤(HB)患者的危险分层方法,探讨高危HB患者的新治疗方法。方法2014年9月至2018年9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年龄≤18岁的100例初治HB患者,根据临床分期、甲胎蛋白水平、病理分型等因素,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和高危4个危险层级。极低危患者手术后不行化疗,随访观察;低危患者术后用C5V方案(顺铂+氟尿嘧啶+长春新碱)化疗共4个周期;中危患者术前和术后行C5VD方案(顺铂+氟尿嘧啶+长春新碱+阿霉素)化疗,共6~8个周期;高危患者术前和术后行C5VD方案与IIV方案(异环磷酰胺+伊立替康+长春新碱)交替化疗,共8个周期。结果100例患者分为极低危2例,低危10例,中危51例,高危37例。化疗前有可评价病灶者83例,化疗后部分缓解65例,疾病稳定10例,疾病进展8例,一线化疗客观有效率为78.3%。中位随访20个月,复发和进展30例,死亡27例。全组患者2年无进展生存率为69.2%,2年总生存率为72.0%。其中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的2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100%、88.9%、75.3%和43.2%, 2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100%、81.0%和44.8%。结论新的HB危险分层方法简便可行。根据新危险分层方法分层后,对患者采取不同的治疗策略,极低危、低危和中危HB可获得较好的预后,高危HB患者的生存率仍有待提高,需要探讨新的治疗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沧源县蠓携带版纳病毒的全基因及其遗传进化特征。方法2018年在沧源县采集蠓,研磨后将上清液接种BHK-21细胞进行病毒分离的同时用宏转录组学方法检测蠓携带病毒情况,用Perl、Mafft等软件进行病毒序列比对、同源性和分子遗传进化分析。结果通过宏转录组学方法,从CYC1801组中获得1株版纳病毒的全基因序列,对全基因进行分析显示,节段4和节段7与越南株亲缘关系较近,其余节段均与中国株亲缘关系较近,根据节段12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CYC1801与A2基因亚型处于同一进化分支,属于A2型版纳病毒。结论沧源县蠓携带有版纳病毒并可能作为传播媒介引起疾病流行,需加强监测及防控。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云南省蝙蝠体表寄生蛛蝇中肯科伊病毒(Kaeng Khoi virus,KKV)的感染情况。方法2014年在保山市和2017年在瑞丽市采集蝙蝠体表寄生蛛蝇标本并进行鉴定,应用细胞组织培养法进行病毒分离,对阳性分离物进行序列扩增测序,对病毒全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用蛛蝇标本研磨上清液接种BHK-21细胞,从瑞丽市和保山市蛛蝇标本分离到3株阳性分离物(WDBC1704、WDBC1710和BSBC1406),均能使BHK-21细胞出现圆缩、脱落的细胞病变。经RT-PCR和高通量测序扩增后,获得3株阳性分离物的全基因组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3株阳性分离物的S、M、L基因均与泰国分离的KKV原型株PSC-19在同一进化支。本次分离的3株KKV与云南省既往分离株WDBC1403亲缘关系最近,其中BSBC1406株又形成一个独立的小分支。序列对比显示3株分离株之间在M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BSBC1406与其他2株相似度仅为78.0%~78.1%,开放阅读框区中Gc蛋白的氨基酸相似度均为85.3%。结论从云南蝙蝠寄生蛛蝇中新分离的3株KKV与原型株有较大差异,特别是BSBC1406株与其他分离株存在一定差异,可能已发生了变异,应加强云南省媒介昆虫携带KKV的监测及其与人类疾病关系的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前列腺癌局部免疫细胞的浸润模式,探讨免疫细胞在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下载正常前列腺及前列腺癌组织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集,通过R、SPSS软件计算两组中22种免疫细胞的比例,并比较两组之间免疫细胞比例的差异,计算前列腺癌组织中免疫细胞之间的相关系数。结果下载数据集GSE62872,得到样本共424例,包含正常前列腺组织160例、前列腺癌组织264例,每例样本均检测mRNA 20 228个,数据校正后使用反卷积算法得到22种免疫细胞的比例数据,采用P<0.01筛选样本,得到正常前列腺组织63例、前列腺癌组织57例。前列腺癌组织中浸润水平较高的免疫细胞包括:CD8+ T细胞[(23.48±6.16)%]、浆细胞[(18.46±5.74)%]、单核细胞[(12.15±3.82)%]、活化的NK细胞[(11.11±2.97)%]。构成比相关系数较大的免疫细胞包括:CD8+ T细胞与未活化的CD4+记忆性T细胞(r=-0.609,P<0.01),M0型巨噬细胞与M2型巨噬细胞(r=-0.596,P<0.01)。相比于正常组织,M1型巨噬细胞及未活化树突细胞浸润程度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2.783,P=0.005;Z=-2.129,P=0.033)。结论前列腺癌肿瘤微环境中浸润的免疫细胞主要以CD8+ T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活化的NK细胞为主,M0型巨噬细胞在肿瘤微环境的作用下主要向M2型分化,可能参与前列腺癌发生发展过程,为寻找潜在免疫治疗靶点提供新的线索。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ABVD方案治疗儿童和青少年局限期(Ⅰ/Ⅱ期)霍奇金淋巴瘤(HL)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探讨低危组患者化疗达完全缓解(CR)后可否不放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6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ABVD方案单纯化疗或联合低剂量侵犯野放疗治疗的85例儿童和青少年局限期H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5例儿童和青少年局限期HL患者的中位年龄12(3~18)岁,男66例,女19例,Ⅰ期5例,Ⅱ期80例,低危组56例,中危组29例。中位随访72(8~196)个月,复发12例,发生第二肿瘤2例,死亡2例。全组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为(85.6±3.8)%,5年总生存(OS)率100%。低危组5年EFS率和OS率分别为(89.1±4.2)%和100%,中危组5年EFS率和OS率分别为(79.3±7.5)%和100%。低危组化疗后达CR者共39例,其中15例化疗后接受放疗,单纯化疗组和化疗联合放疗组5年EFS率分别为(87.0±7.0)%和100%(P=0.506),OS率均为100%。结论ABVD方案治疗儿童和青少年局限期HL患者OS率较高,与发达国家相当,低危组化疗后达CR者放疗无获益,鉴于放疗远期不良反应,应根据危险度分层和治疗反应调整治疗强度。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125I粒子植入对兔VX2(ShPoe病毒诱导的兔乳头状鳞癌)实体瘤周围组织损伤情况。方法将VX2瘤株种植于新西兰大耳白兔双后腿肌肉内制备肿瘤模型30只,10 d后行首次PET/CT显像及植入不同初始活度125I粒子,左后腿植入低活度0.4 mCi(0.4 mCi组),右后腿植入高活度0.7 mCi(0.7 mCi组)。植入后不同时间点(72 h、2周、4周)行PET/CT显像,并取距离病灶边缘2 cm内的正常肌肉组织给予HE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分析标准摄取值(SUV)与炎症反应的相关性。结果不同初始活度125I粒子植入治疗兔VX2肿瘤与治疗前比较周围正常组织SUV值逐渐增高。治疗后2周炎症反应达高峰,0.7 mCi组治疗后2周SUV值与炎症反应呈正相关(r=0.684,P<0.05),治疗后72 h、4周两组SUV值与炎症反应未见相关性(r=-0.091、-0.073、0.012、-0.170、0.250,P>0.05)。结论不同活度125I粒子对周围正常组织无明显不良反应,0.7 mCi活度对周围组织损伤较0.4 mCi活度略重,总体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免疫缺陷并发重症肺炎患儿中的应用,了解病原体分布,为临床经验性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PICU确诊为重症肺炎的免疫缺陷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传统检测方法报告及mNGS结果,评估两者与临床判断的一致性。结果23例患儿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个月28 d~10岁,平均年龄(3.67±3.20)岁,共7例治愈,2例好转,14例死亡。均行mNGS检测,其中血标本21例,肺泡灌洗液标本2例。23例患儿中,单一感染者5例,混合感染15例。检测的病原中真菌15例(65.22%),其中耶氏肺孢子菌12例,烟曲霉2例,白色念珠菌2例;病毒14例(60.87%),其中巨细胞病毒10例(8例合并有耶氏肺孢子菌感染),疱疹病毒3例,细环病毒2例(1例合并疱疹病毒感染);细菌10例,其中不动杆菌3例,肺炎克雷伯杆菌1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例,皮疽诺卡菌1例,葡萄球菌4例,地衣芽孢杆菌1例;支原体3例,且均为混合感染。mNGS的检验阳性率及与临床判断符合率均高于传统检验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19例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当发生重症肺炎时,使用时间1~6个月者达17例。结论免疫缺陷并发重症肺炎患儿多为混合感染,其常见病原菌为耶氏肺孢子菌及巨细胞病毒,使用mNGS可显著提高病原检出率,有效指导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NGS)在免疫缺陷并发重症肺炎患儿中的应用,了解病原体分布,为临床经验性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在我院PICU确诊为重症肺炎的免疫缺陷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传统检测方法报告及mNGS结果,评估两者与临床判断的一致性。结果23例患儿中,男15例,女8例,年龄1个月28 d~10岁,平均年龄(3.67±3.20)岁,共7例治愈,2例好转,14例死亡。均行mNGS检测,其中血标本21例,肺泡灌洗液标本2例。23例患儿中,单一感染者5例,混合感染15例。检测的病原中真菌15例(65.22%),其中耶氏肺孢子菌12例,烟曲霉2例,白色念珠菌2例;病毒14例(60.87%),其中巨细胞病毒10例(8例合并有耶氏肺孢子菌感染),疱疹病毒3例,细环病毒2例(1例合并疱疹病毒感染);细菌10例,其中不动杆菌3例,肺炎克雷伯杆菌1例,嗜麦芽窄食单胞菌1例,皮疽诺卡菌1例,葡萄球菌4例,地衣芽孢杆菌1例;支原体3例,且均为混合感染。mNGS的检验阳性率及与临床判断符合率均高于传统检验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19例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当发生重症肺炎时,使用时间1~6个月者达17例。结论免疫缺陷并发重症肺炎患儿多为混合感染,其常见病原菌为耶氏肺孢子菌及巨细胞病毒,使用mNGS可显著提高病原检出率,有效指导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纯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入路切除D型三叉神经鞘瘤的可行性和手术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21年8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1例D型三叉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47.5±13.5)岁(范围:12~64岁)。肿瘤累及翼腭窝、颞下窝、筛窦、蝶窦、海绵窦等结构,部分突入中颅窝,大小为1.6 cm×2.0 cm×2.0 cm~5.7 cm×6.0 cm×6.0 cm。全身麻醉下内镜经鼻切除肿瘤,入路包括翼突入路4例,泪前隐窝入路4例,扩大泪前隐窝入路2例,鼻腔外侧壁入路1例。术后观察肿瘤复发情况和主要临床症状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在单纯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完成,10例一期全切除,1例因肿瘤巨大,操作空间小,未能实现全切。1例同时切除同侧腮腺区面神经颧支来源及枕部的神经鞘瘤。2例巨大肿瘤切除后中颅底硬脑膜广泛暴露,其中1例并发脑脊液漏,取中鼻甲游离黏膜瓣修补,1例取自体脂肪进行填塞加固。手术时间[M(IQR)]180(160)min(范围:120~485 min),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及死亡。术后随访58(68)个月(范围:10~90个月),10例全切除患者无肿瘤复发,所有患者面部外形无明显改变。结论单纯内镜下经鼻腔鼻窦,并根据肿瘤大小及累及范围选择合适的入路可较好地切除累及翼腭窝、颞下窝及周围区域的D型三叉神经鞘瘤。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Au-Kline综合征(AKS)新生儿的临床表型与基因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收治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儿童医院的1例AKS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变异信息,并以"Au-Kline syndrome""Au-Kline综合症""HNRNPK""AKS"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分别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万方数据、中国知网、PubMed数据库的相关文献,总结分析该病临床特点及遗传学特征。结果本例患儿为男性,临床表现为喂养困难、肌张力低下、上颚缺如至悬雍垂处及特殊面容,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检测结果提示该例患儿HNRNPK基因发生移码变异c.478dupA(p.Ile160AsnfsTer7)。Sanger测序显示该例患儿的父母未见异常,可能为新发变异。查阅数据库未见该变异有收录,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变异评级指南评级为致病性(PVS1+PS2+PM2_Supporting)。通过文献检索,纳入研究AKS患儿14例,均为HNRNPK基因新发变异,临床表现均有生长发育迟缓、运动发育迟缓及不同程度智力障碍等,具有可辨识度的特殊面容,其余高频表型为先天性心脏畸形。结论HNRNPK基因c.478dupA移码变异导致提前终止编码氨基酸可能是该患儿发生AKS的遗传学病因。在鉴别诊断上对于先天性多发畸形伴智力障碍亦或歌舞伎综合征患儿时,临床医师应考虑AKS的可能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群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态性与血脂代谢水平、老年常见慢性心脑血管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入选我院门诊和住院的老年患者4 322例,分析ApoE亚型在老年人群中的分布。分析600例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组321例,健康体检对照组279例)血脂相关生化指标,ApoE基因测定采用基因芯片法。结果ApoE亚型E3最常见为67.1%(2 898/4 322);ApoE亚型在老年慢性心脑血管疾病中的分布与人群分布水平基本一致,但在神经退行性变的患病人群中,E4亚型的携带率高于E2亚型[(26.4%,152/576)比(12.2%,70/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动脉粥样硬化组与对照组患者中,携带ε2与ε4等位基因三酰甘油水平分别为(1.85±2.09)mmol/L比(2.00±1.44)mmol/L、(1.53±1.31)mmol/L比(1.84±1.32)mmol/L(均P<0.05)。三酰甘油(OR=4.360,95%CI:2.150~8.844)、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0.486,95%CI:0.307~0.77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2.321,95%CI:1.020~5.281)及ApoE等位基因(OR=0.335,95%CI:0.210~0.533)均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均P<0.01)。结论ApoE多态性与老年患者血脂代谢水平有关,遗传因素可能是影响血脂代谢的因素之一,携带ε4等位基因者的血脂异常风险增加,心血管患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患病率风险增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入院24 h内基于CT灌注(CTP)的血脑屏障渗透性(BBBP)参数预测迟发性脑缺血(DCI)的价值。方法收集2020年7月至11月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aSAH患者69例。所有患者均在动脉瘤破裂后24 h内完成全脑CTP检查,并通过后处理得到反映BBBP的体积传递常数(Ktrans)和反映脑灌注的流出时间(TTD)及剩余函数达峰时间(TMax)。根据是否发生DCI,患者被分为DCI组及非DCI组,比较2组间CTP定量、定性指标和临床资料的差异。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的逐步回归法进行自变量筛选,确定D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绘制ROC曲线评估临床资料及CTP参数对发生DCI的预测效能。结果69例aSAH患者中21例患者发生DCI。DCI组的全脑平均Ktrans值(mKtrans)明显高于非DCI组[分别为(0.67±0.16)ml/(100 ml·min)、(0.41±0.15)ml/(100 ml·min),t=-6.454,P<0.001]。弥漫型低灌注患者的mKtrans[(0.61±0.18)ml/(100 ml·min)]明显高于正常灌注患者[(0.36±0.15)ml/(100 ml·min),P<0.001]、局限型低灌注患者[(0.43±0.16)ml/(100 ml·min),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Ktrans(OR=1.13,95%CI 1.05~1.21,P=0.001)、世界神经外科联盟分级(OR=5.35,95%CI 1.12~25.65,P=0.036)及改良Fisher评分(OR=5.32,95%CI 1.02~27.80,P=0.048)是D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mKtrans具有最大的AUC值0.875(95%CI 0.78~0.97),其预测DCI发生的阈值为0.545 ml/(100 ml·min),灵敏度为85.7%,特异度为79.2%,约登指数为64.9%。结论对动脉瘤破裂后24 h内入院的aSAH患者使用全脑CTP扫描模式可以评估其脑灌注和BBBP状态,并预测DCI的发生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确认垂体瘤切除术中三叉神经-心反射(trigemino-cardiac reflex, TCR)的预测因素及TCR对术后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择期行垂体瘤切除手术患者资料,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基线信息(心率、MAP、ECG)、手术和麻醉信息、肿瘤特征(肿瘤大小、侵袭性、病理类型)、心肌酶结果、术前或术中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等变量。依照TCR标准筛选病例组患者,即在垂体瘤切除术中,刺激任何三叉神经分支时突然出现的相对心动过缓(心率减慢幅度超过基线值20%)。对照组为术中未发生TCR的垂体瘤手术患者,依据相同年龄和性别、相近的手术日期,以1∶3比例进行病例组对照组匹配。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苏醒期心律失常、高血压或低血压的发生率,术后垂体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住院时长,ICU停留时长,住院费用。两组之间进行差异性比较,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TCR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筛选后符合TCR定义标准的患者为22例(0.62%),病例组较对照组肿瘤直径大[(28.6±10.9)mm比(20.5±9.0)mm,P=0.001]、侵袭性肿瘤占比多(86.4%比56.1%,P=0.011)、手术时间长[180(121.5,223.8)min比107(69.5,184.3)min,P=0.008]、肿瘤全切除比例低(45.5%比72.7%,P=0.0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侵袭性肿瘤是垂体瘤手术TC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 OR)=5.85,95%CI 1.35~25.23,P=0.018]。病例组术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麻醉苏醒期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3.6%比0,P=0.014;40.9%比16.7%,P=0.049)。病例组ICU停留时长多于对照组[2.0(1.25,2.00)d比0(0,0),P=0.014],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44 100元比32 200元,P=0.016)。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侵袭性肿瘤是垂体瘤切除手术TC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