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采用40层细胞工厂(40-layer cell factory, CF40)工艺培养原代地鼠肾(primary hamster kidney, PHK)细胞,优化乙脑减毒活疫苗的生产工艺。方法用不同浓度新生牛血清培养不同接种密度PHK细胞,比较各组PHK细胞数量,确定CF40工艺的PHK细胞接种密度和新生牛血清浓度。通过对比CF40和15 L转瓶采用不同新生牛血清的PHK细胞培养情况,比较两种工艺对新生牛血清的选择性。对4个厂家CF40培养的PHK细胞数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判定对CF40的选择性。结果CF40工艺的最优条件为PHK细胞接种密度6.1×105 ml-1、新生牛血清浓度6%。CF40工艺对新生牛血清的选择性较低,能比转瓶工艺更稳定地培养更多的PHK细胞。4个厂家CF40培养的PHK细胞数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3,P>0.05),对CF40选择性低。结论采用CF40可以制备出满足乙脑减毒活疫苗生产要求的PHK细胞。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成人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对患者术后谵妄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进行的一项纳入800例神经外科患者的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中的113例成人胶质瘤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二次分析。患者于术后第1天至第3天(每日2次)采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和ICU意识模糊评估法(CAM-ICU)进行谵妄评估。以患者是否发生谵妄分为谵妄组(43例)和非谵妄组(70例)。采集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术中情况、术后早期临床资料以及神经外科专科资料[含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作为与术后谵妄发生可能有关的潜在危险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明确胶质瘤WHO分级与术后谵妄发生的关系。结果113例入住ICU行常规术后监护的胶质瘤患者中,术后谵妄的发生率为38.1%(43/113)。WHOⅠ~Ⅳ级胶质瘤患者的术后谵妄发生率随着WHO级别的升高而升高,分别为7.7%(1/13)、14.3%(3/21)、22.7%(5/22)以及63.0%(34/57)。潜在的危险因素中,年龄(OR=1.08,95% CI:1.04~1.13,P<0.001)、入住ICU时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OR=0.80,95% CI: 0.71~0.90,P<0.001)以及肿瘤的WHO分级(OR=2.01,95% CI: 1.03~3.92,P=0.041)为患者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胶质瘤的恶性程度为术后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随着肿瘤级别的升高,术后谵妄的发生率亦随之升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胶质母细胞瘤(GBM)切除术后患者发生脑脊液播散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月至2017年8月施行手术治疗且术后随访期间肿瘤复发的124例原发性GBM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82例,女性42例,年龄47.9岁(范围:19~75岁),按复发情况分为原位复发组(96例),颅内播散组(28例)。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患者脑脊液播散的危险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比较生存曲线间的差异,并用Cox单因素及多因素生存分析筛选影响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室开放是发生颅内播散的预后因素(OR=2.667,95%CI:1.128~6.304,P=0.025)。颅内播散组与原位复发组相比,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个月比9.3个月,P=0.066),而中位总生存时间、中位复发后生存时间明显缩短(13.0个月比23.0个月,P=0.011;6.0个月比11.0个月,P=0.022)。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异柠檬酸脱氢酶基因突变、远隔播散、肿瘤全切除、Ki-67指数>30%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均<0.05)。结论脑室开放是造成GBM发生脑脊液播散的危险因素,脑脊液播散患者的生存时间明显缩短;但脑室开放不是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胶质母细胞瘤超声造影声像图特性与异柠檬酸脱氢酶1(isocitrate dehydrogenase-1,IDH1)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北京天坛医院30例神经外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术中肿瘤超声造影资料,观察其声像图特征(肿瘤是否累及胼胝体结构,超声造影增强后肿瘤边界清晰程度以及肿瘤超声造影强化后有无坏死区域)。测量肿瘤无强化区域面积与肿瘤强化区域边缘面积(即肿瘤坏死区域/整体肿瘤区域,tumor necrosis area/whole body area,N/W area)之间的比值,分析与IDH1基因表达水平(弱阳性、中等阳性、强阳性)的相关性。结果超声造影后IDH1阳性与阴性组间肿瘤边界清晰程度、超声造影后肿瘤坏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IDH1表达水平与超声造影增强模式N/W area指标间呈负相关(r=-0.756,P<0.05),提示IDH1基因表达水平与肿瘤坏死区域呈负相关。结论超声造影可以准确区分胶质母细胞瘤活跃增殖区域及出血坏死区。通过超声造影准确识别肿瘤坏死区域范围有助于预测IDH1基因表达及基因表达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新一代屈光分析仪OPD-ScanⅢ、扫频源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仪CASIA2与像差仪iTrace、三维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测量白内障患者角膜总高阶像差(tHOA)、角膜球面像差(SA)的差异性和一致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21年5—8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白内障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123例(123眼)。所有患者均采用iTrace、Pentacam、OPD-ScanⅢ和CASIA2测量角膜参数,记录以角膜顶点为中心4 mm直径下的角膜tHOA及6 mm直径下的角膜SA的均方根(RMS)值。4种设备间测量结果的差异性分析采用两因素方差分析或Friedman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不同设备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评价采用Bland-Altman分析。结果:4种设备测量角膜tHOA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34.79,P<0.001)。两两比较显示,CASIA2和Pentacam测得的角膜tHO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均高于OPD-ScanⅢ和iTrace(均P<0.001),OPD-ScanⅢ和iTrace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Trace、Pentacam、OPD-ScanⅢ和CASIA2测量的角膜SA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72,P<0.001),结果分别为(0.291±0.079) μm、(0.445±0.147) μm、(0.310±0.092) μm和(0.277±0.131)μm。两两比较显示,OPD-ScanⅢ和iTrace、CASIA2和iTrace结果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4种设备测量角膜tHOA和角膜SA均呈正相关性(r=0.27~0.69,均P<0.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iTrace与OPD-ScanⅢ测量角膜tHOA及角膜SA的95%一致性界限(95%LoA)分别为-0.11~0.09、-0.15~0.12,均显示临床可接受的一致性,4.07%~5.69%的测量值在95%LoA外,其余设备测量结果间95%LoA较宽,一致性较差。结论:OPD-ScanⅢ与iTrace测量以角膜顶点为中心4 mm直径下的角膜tHOA和6 mm直径下的角膜SA结果无差异,相关性及一致性好上,但除此之外的几种设备测量结果间差异性较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10(MCM10)在丘脑胶质瘤中的表达特点及其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肿瘤切除术的48例丘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1周,行头颅MRI检查以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行门诊或电话随访,包括复查头颅增强MRI和行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术中均留取肿瘤组织,以备行MCM10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根据MCM10表达阳性率和染色强度综合评分,其中<6分为MCM10低表达(低表达组),≥6分为MCM10高表达(高表达组)。分析不同世界卫生组织(WHO)病理级别丘脑胶质瘤患者MCM10的表达情况。比较MCM10低表达组和高表达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一步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期。最后,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方法判断MCM10是否为影响丘脑胶质瘤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48例患者术后1周复查头颅MRI显示,13例(27.1%)为肿瘤完全切除、29例(60.4%)为近全切除、6例(12.5%)为部分切除。48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范围)为22.6个月(0.3~34.2个月)。术后3个月,KPS评分的中位数(范围)为60分(0~100分)。至随访期末,48例患者中,31例存活,17例死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48例患者的肿瘤组织均表达MCM10,其中23例(47.9%)为低表达,25例(52.1%)为高表达。比较不同WHO分级的丘脑胶质瘤患者MCM10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积分,结果显示MCM10在WHO Ⅰ级丘脑胶质瘤中积分最低[(3.7±1.2)分],Ⅱ、Ⅲ级居中[分别为(5.8±2.3)分、(7.5±3.5)分],Ⅳ级最高[(7.9±2.8)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MCM10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的年龄、性别、WHO分级、术前KPS评分及术后复发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CM10低表达组患者的生存期和KPS评分改善值均明显高于高表达组(均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CM10高表达是影响丘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HR=0.129,95% CI:0.024~0.685,P=0.016)。结论MCM10在丘脑胶质瘤中均表达,在WHOⅠ级中表达最低,Ⅳ级最高,且MCM10低表达者的生存期较高表达者长;MCM10可作为丘脑胶质瘤预后判断的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危重症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的天坛医院急救方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例按天坛医院急救方案救治的危重症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9例,女性9例,年龄(56.9±11.1)岁(范围:29~77岁)。入院中位卡氏功能状态评分40分(范围:20~60分);浅昏迷3例,嗜睡3例,清醒12例;脑中线平均偏移0.7 cm(范围:0~1.8 cm)。患者入院后均按快速活检、快速病理学诊断和快速抢救性化疗的方案进行救治。收集患者救治情况、化疗后临床和影像学缓解率、卡氏功能状态评分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8例患者均完成天坛医院急救方案救治,入院至活检的中位时间为1 d(范围:0~5 d),活检至常规病理学诊断的中位时间为1 d(范围:1~4 d),常规病理学诊断至化疗的中位时间为1 d(范围:0~4 d)。活检病理学诊断结果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中1例为双打击淋巴瘤。化疗后临床好转17例,死亡1例(死因为心功能不全),抢救成功率为17/18;影像学疗效评估,肿瘤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6例,稳定1例。出院时,中位卡氏功能状态评分60分(范围:30~80分)。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血常规和肝功能异常。结论应用天坛医院急救方案治疗PCNSL快速有效,值得进一步推行与改进。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新型扫频源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仪CASIA2与Scheimpflug眼前节分析仪Pentacam测量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屈光力、角膜散光的差异性和一致性。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20年4至5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白内障科拟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共112例(112只眼),分别采用Pentacam和CASIA2测量角膜前后表面及全角膜的陡峭轴、平坦轴及平均角膜屈光力、散光度数及散光轴向,采用算术法和矢量法分析散光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进行两组测量结果间差异性分析,一致性评价采用Bland-Ahman分析。结果112例(112只眼)患者中,男性44例,女性68例,年龄(67±10)岁。Pentacam与CASIA2测量的角膜前表面陡峭轴及平均角膜屈光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测量的平坦轴角膜屈光力分别为(44.24±1.73)、(44.14±1.6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78;P<0.05)。Pentacam测量的角膜后表面陡峭轴、平坦轴及平均角膜屈光力分别为(-6.60±0.29)、(-6.34±0.27)、(-6.47±0.26)D,CASIA2测量的角膜后表面陡峭轴、平坦轴及平均角膜屈光力分别为(-6.45±0.28)、(-6.17±0.25)、(-6.31±0.25)D,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440,-13.522,-17.186,均P<0.01)。Pentacam测量的全角膜陡峭轴、平坦轴及平均角膜屈光力分别为(45.08±1.84)、(44.18±1.85)、(44.63±1.82)D,CASIA2测量的全角膜陡峭轴、平坦轴及平均角膜屈光力分别为(43.94±1.64)、(43.02±1.64)、(43.48±1.60)D,二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016,21.819,22.981;均P<0.01)。两设备散光度数及散光轴向的测量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矢量运算结果显示,Pentacam与CASIA2测量角膜前表面散光差异矢量质心为0.06 D@57°±0.64 D,其中47只眼(41.96%)>0.50 D;角膜后表面散光差异矢量质心为0.07 D@174°±0.21 D,其中2只眼(1.79%)>0.50 D;全角膜散光差异矢量质心为0.13 D@3°±0.69 D,其中59只眼(52.68%)>0.50 D。相关性分析显示,两设备测量结果均呈正相关,角膜前表面陡峭轴、平坦轴、平均角膜屈光力及散光度数的r值分别为0.970,0.968,0.976,0.697;角膜后表面陡峭轴、平坦轴、平均角膜屈光力及散光度数的r值分别为0.918,0.875,0.925,0.517;全角膜陡峭轴、平坦轴、平均角膜屈光力及散光度数的r值分别为0.951,0.955,0.959,0.622(均P<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两设备测量角膜前、后表面陡峭轴、平坦轴、平均角膜屈光力及散光度数均有较好的一致性,2.68%~8.04%的测量差值在95%一致性界限(95%LoA)外;两设备测量全角膜陡峭轴、平坦轴及平均角膜屈光力的95%LoA范围分别为0.01~2.28、0.06~2.27、0.10~2.20 D,95%LoA范围较宽,一致性较差。结论CASIA2与Pentacam测量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屈光力及散光,在角膜前表面差异性较小,一致性较好,但角膜后表面及全角膜屈光力测量结果差异性较大,临床上不建议互换。(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8-55)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的预后因素及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75年1月至2016年12月美国SEER数据库中4 812例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 831例,女性1 981例,男女比例为1.4∶1.0;发病年龄<60岁者2 236例(46.47%),60~<75岁者1 718例(35.70%),≥75岁者858例(17.83%);幕上肿瘤2 417例(50.23%),幕下肿瘤299例(6.21%),脑内多发肿瘤554例(11.51%),其他或未指明部位的脑部肿瘤1 542例(32.04%);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3 513例(73.00%),非DLBCL 234例(4.86%),其他或未指明类型的淋巴瘤1 065例(22.13%);治疗方式为单独活检的2 010例(41.77%),单独部分切除61例(1.27%),单独完全切除54例(1.12%),活检+化疗2 384例(49.54%),部分切除+化疗159例(3.30%),完全切除+化疗144例(2.99%)。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患者总体生存的预后因素;采用Fine-Gray检验与竞争风险模型研究影响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的预后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通过Log-rank进行比较。结果单因素及多因素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PCNSL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包括年龄、种族、婚姻状态、肿瘤部位、病理学亚型、手术、化疗、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合并HIV感染等。Fine-Gray检验与竞争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患者肿瘤特异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包括年龄、种族、婚姻状态、肿瘤部位、病理学亚型、手术方式、化疗、合并其他恶性肿瘤、合并HIV感染,而性别与放疗均与肿瘤特异生存无明显相关性。与活检相比,PCNSL患者可能从手术切除中获益(部分切除:HR =0.805,95%CI:0.656~0.989,P=0.04;完全切除:HR=0.521,95%CI:0.414~0.656,P<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活检+化疗组中位生存时间为28个月(95%CI:24.497~31.503),单独活检组为2个月(95%CI:1.756~2.244),单独部分切除组为2个月(95%CI:1.410~2.590),单独完全切除组为19个月(95%CI:0~39.311),部分切除+化疗组为67个月(95%CI:46.187~87.813),完全切除+化疗组为84个月(95%CI:57.448~110.552),使用不同治疗方法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术切除可能改善部分PCNSL患者的预后。化疗可能使肿瘤完全切除或部分切除患者的肿瘤特异生存时间延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新型扫频源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仪CASIA 2与扫频源光相干生物测量仪IOLMaster 700测量眼前段结构参数的差异性和一致性。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年4—5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白内障患者95例(95眼),分别采用CASIA 2和IOLMaster 700测量中央角膜厚度(CCT)、前房深度(ACD)、晶状体厚度(LT)、角膜曲率陡峭轴(Ks)、角膜曲率平坦轴(Kf)。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2种仪器对CCT、ACD、LT、Ks、Kf测量结果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各参数测量结果在2种仪器间的相关性;采用Bland-Altman法评价各参数测量结果在2种仪器之间的一致性。结果:CASIA 2和IOLMaster 700测量CCT、ACD、L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94,P<0.001;t=8.52,P<0.001;t=-2.97,P=0.004);测量Ks、K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仪器间测量的CCT、ACD、LT、Ks、Kf均呈正相关(r=0.99、0.99、0.99、0.98、0.97,均P<0.001)。Bland-Altman一致性分析显示,2种仪器测量CCT、ACD、LT差值的均数分别为-7.516 µm、0.043 mm、0.023 mm,95%一致性界限(LoA)分别为(-19.92,4.48)µm、(-0.055,0.139)mm、(-0.120,0.160)mm。2种仪器测量Ks、Kf差值的均数为0.028 D、0.061 D,95%LoA分别为(-0.65,0.77)D、(-0.52,0.58)D;在95%LoA外分别占了7.36%(7/95)、6.31%(6/95),一致性较差。结论:CASIA 2和IOL Master 700的眼前节参数测量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且一致性欠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在小儿首次及再次肾盂成形术中的应用差异。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湖北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1例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ureteropelvic junction obstruction,UPJO)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31例,女10例;32例为首次手术,即因UPJO首次行腹腔镜肾盂成形术,作为首次手术组;9例为再次手术,即首次开放或腹腔镜手术后复发UPJO再次行腹腔镜肾盂成形术,作为再次手术组。首次手术组患儿中,男24例,女8例,年龄为(1.23±1.14)岁,患侧为左侧20例,右侧12例。再次手术组患儿中,男7例,女2例,年龄为(1.98±1.61)岁,患侧为左侧7例,右侧2例。收集患儿的围手术期参数,包括患儿的基本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手术成功率和手术时间(包括手术总时间、游离肾盂输尿管连接部的时间及吻合时间)。所有患儿均行腹腔镜肾盂成形术。结果再次手术组与首次手术组的手术时间相比为(187.7±25.5)min比(143.2±25.4)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再次手术组分离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时间与首次手术组相比为(52.2±21.0)min比(28.0±14.0)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中吻合时间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1例首次手术组患儿中转开放手术。两组均有1例术中并发症,无严重术中并发症发生,两组患儿共4例于术后出现并发症,首次手术组中2例泌尿系感染,1例吻合口漏,再次手术组中1例吻合口漏,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首次手术组的平均住院时间为7 d,再次手术组为8 d;首次手术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3.8%(30/32),再次手术组8例成功。再次手术组的患儿中,1例于术前行肾造瘘,2例留置双J管扩张;再次手术距首次手术的时间范围为2个月至2年。结论腹腔镜下肾盂成形术是治疗小儿UPJO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对再次手术的患儿,腹腔镜肾盂成形术同样是安全、有效的。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CASIA2、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和全角膜屈光力及散光的差异性和一致性。方法采用诊断试验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3—4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就诊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200例200眼,分别采用CASIA2、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角膜前表面及全角膜的陡峭轴角膜曲率(Ks)、平坦轴角膜曲率(Kf)及平均角膜曲率(Km)、散光度数及轴向。采用傅里叶转换公式将散光矢量转换成J0和J45。3种仪器测量值的差异和相关性分析分别采用重复测量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一致性评估采用Bland-Altman一致性检验。结果CASIA2、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的角膜前表面Kf和J0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8.563、16.172,均P=0.001),CASIA2测量Kf值大于IOLMaster 700,IOLMaster 700测量J0值明显大于Pentaca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仪器测量全角膜Ks、Kf、Km、J0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 300.447、1 274.117、1 609.713、10.372,均P=0.001),其中IOLMaster 700测量值最大,CASIA2次之,Pentacam最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3种仪器测量角膜屈光力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均r>0.935,P<0.01),散光度数值相关性均弱于角膜屈光力测量值(r=0.623~0.908,均P<0.01)。Bland-Altman分析显示3种仪器测量角膜前表面屈光力、角膜前表面散光及全角膜散光有较好的一致性,均在临床可接受范围,而测量全角膜屈光力的一致性较差。其中,IOLMaster 700与Pentacam测量全角膜屈光力值差异较大,CASIA2与Pentacam差异相对较小。结论CASIA2、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前表面屈光力及散光一致性较好,可以互相参考,而测量全角膜屈光力的一致性较差,其中IOLMaster 700测量值最大,Pentacam测量值最小,临床上不建议互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导航结合管状脑牵开器技术在侧脑室脑膜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行手术治疗114例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1例采用神经导航结合管状脑牵开器技术(简称管状脑牵开器组);93例采用传统的超声辅助下脑板牵开技术(简称脑板牵开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手术创伤、术后并发症、术后影像学改变、住院时间、肿瘤复发率、总体生存率方面的差异。结果管状脑牵开器组和脑板牵开组的肿瘤全切率均达到100.0%,无围术期死亡患者。与脑板牵开组比较,管状脑牵开器组能减小骨瓣面积(中位数分别为39.9 cm2 、49.0 cm2)、缩短皮质切开的长度(中位数分别为2.9 cm、3.7 cm)和住院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1.1 d 、15.7 d)(均P<0.001);术后弥散加权成像提示管状脑牵开器组发生术野周围的脑缺血改变情况显著减少[分别为19.0%(4/21)、43.0%(40/93),P=0.042],同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视野缺损、失语、孤立颞角综合征)有减低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5%(2/21)、28.0%(26/93),P=0.076]。114例患者中,有效随访98例(86.0%),98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1~94个月),随访期内脑板牵开组有4例肿瘤复发并再次行手术治疗;随访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为100.0%。结论神经导航结合管状脑牵开器技术能够精准定位脑深部病变,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