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危重症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的天坛医院急救方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例按天坛医院急救方案救治的危重症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9例,女性9例,年龄(56.9±11.1)岁(范围:29~77岁)。入院中位卡氏功能状态评分40分(范围:20~60分);浅昏迷3例,嗜睡3例,清醒12例;脑中线平均偏移0.7 cm(范围:0~1.8 cm)。患者入院后均按快速活检、快速病理学诊断和快速抢救性化疗的方案进行救治。收集患者救治情况、化疗后临床和影像学缓解率、卡氏功能状态评分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8例患者均完成天坛医院急救方案救治,入院至活检的中位时间为1 d(范围:0~5 d),活检至常规病理学诊断的中位时间为1 d(范围:1~4 d),常规病理学诊断至化疗的中位时间为1 d(范围:0~4 d)。活检病理学诊断结果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其中1例为双打击淋巴瘤。化疗后临床好转17例,死亡1例(死因为心功能不全),抢救成功率为17/18;影像学疗效评估,肿瘤完全缓解1例,部分缓解16例,稳定1例。出院时,中位卡氏功能状态评分60分(范围:30~80分)。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血常规和肝功能异常。结论应用天坛医院急救方案治疗PCNSL快速有效,值得进一步推行与改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euro Omega智能分析模块(HaGuide)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Neuro Omega系统(HaGuide)辅助丘脑底核(STN)-DBS治疗的75例帕金森病(PD)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中HaGuide识别的STN核团长度和STN感觉运动亚区长度。术后1个月开机,判断有效触点与HaGuide所识别位于感觉运动亚区触点的匹配度,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估患者运动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75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其中73例为双侧DBS,2例为单侧DBS,共148侧;纳入146侧神经电生理数据,另2侧丢失。146侧中,109侧(74.7%,109/146)能识别出STN,STN长度为(5.6±1.1)mm(3.2~8.6 mm);其中88侧(80.7%,88/109)能识别出STN感觉运动亚区,其长度为(2.6±1.2)mm(0.3~6.3 mm);另37侧(25.3%,37/146)信号不显著,其中12侧微电极阻抗≤300 kΩ,但术中测试效果满意。开机时有效触点与HaGuide所识别的位于感觉运动亚区触点的匹配度为79.6%(70/88)。75例患者开机后药物关期UPDRS-Ⅲ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25.9±10.3)分、(50.8±15.7)分,t=8.633,P<0.05],改善率为(46.5±19.5)%。结论初步发现在DBS中应用HaGuide多数情况下可识别出STN的感觉运动亚区,其指导电极植入的准确度较高,且开机后PD患者的运动症状改善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euro Omega智能分析模块(HaGuide)在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采用Neuro Omega系统(HaGuide)辅助丘脑底核(STN)-DBS治疗的75例帕金森病(PD)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术中HaGuide识别的STN核团长度和STN感觉运动亚区长度。术后1个月开机,判断有效触点与HaGuide所识别位于感觉运动亚区触点的匹配度,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三部分(UPDRS-Ⅲ)评估患者运动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75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其中73例为双侧DBS,2例为单侧DBS,共148侧;纳入146侧神经电生理数据,另2侧丢失。146侧中,109侧(74.7%,109/146)能识别出STN,STN长度为(5.6±1.1)mm(3.2~8.6 mm);其中88侧(80.7%,88/109)能识别出STN感觉运动亚区,其长度为(2.6±1.2)mm(0.3~6.3 mm);另37侧(25.3%,37/146)信号不显著,其中12侧微电极阻抗≤300 kΩ,但术中测试效果满意。开机时有效触点与HaGuide所识别的位于感觉运动亚区触点的匹配度为79.6%(70/88)。75例患者开机后药物关期UPDRS-Ⅲ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25.9±10.3)分、(50.8±15.7)分,t=8.633,P<0.05],改善率为(46.5±19.5)%。结论初步发现在DBS中应用HaGuide多数情况下可识别出STN的感觉运动亚区,其指导电极植入的准确度较高,且开机后PD患者的运动症状改善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引导激光间质热疗(MRgLITT)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经MRgLITT治疗的15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包括颅内肿瘤2例、下丘脑错构瘤2例、海马硬化4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3例、灰质异位症2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1例和双侧枕叶软化(行胼胝体切开术)1例。患者术前均经多学科评估。术后评价指标包括消融体积比率、消融有效率以及术后3个月的癫痫无发作率、癫痫发作降低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15例患者的MRgLITT治疗均顺利完成。计划消融体积为785.4~10 716.0 mm3,实际消融体积为851.4~14 717.8 mm3,消融体积比率为91.2%~98.1%,消融有效率为100%,消融时间为136~6 345 s。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均为轻度出血,后期恢复良好。15例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为3~6 d。15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8例无癫痫发作,3例癫痫发作减少>50%,3例癫痫发作减少<50%,1例癫痫发作无变化。结论临床应用MRgLITT应严格筛选适应证,术中通过结合立体定向、实时温度监测等技术,以及合理规划光纤路径和毁损范围,可安全、有效地毁损致痫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引导激光间质热疗(MRgLITT)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手术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经MRgLITT治疗的15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变包括颅内肿瘤2例、下丘脑错构瘤2例、海马硬化4例、局灶性皮质发育不良3例、灰质异位症2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畸形1例和双侧枕叶软化(行胼胝体切开术)1例。患者术前均经多学科评估。术后评价指标包括消融体积比率、消融有效率以及术后3个月的癫痫无发作率、癫痫发作降低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结果15例患者的MRgLITT治疗均顺利完成。计划消融体积为785.4~10 716.0 mm3,实际消融体积为851.4~14 717.8 mm3,消融体积比率为91.2%~98.1%,消融有效率为100%,消融时间为136~6 345 s。其中2例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均为轻度出血,后期恢复良好。15例患者术后的住院时间为3~6 d。15例患者术后3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8例无癫痫发作,3例癫痫发作减少>50%,3例癫痫发作减少<50%,1例癫痫发作无变化。结论临床应用MRgLITT应严格筛选适应证,术中通过结合立体定向、实时温度监测等技术,以及合理规划光纤路径和毁损范围,可安全、有效地毁损致痫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智能结构光注册技术在机器人辅助神经外科手术中的精准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基于3D智能结构光注册定位的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其中,70例行立体定向活组织检查术,1例行囊肿穿刺Ommaya囊置入术,1例行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置入术,5例行神经导航辅助颅内病变切除术。通过将术后头颅CT与术前手术规划影像融合,分析注册误差、入颅点误差等评价其定位精准性,并比较基于CT注册与基于MRI注册的误差是否存在差异。观察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77例患者均在2 min内完成结构光注册,27例以CT为基准的患者注册误差为(0.18±0.03)mm(0.13~0.23 mm),50例以MRI为基准的患者注册误差为(0.38±0.09)mm(0.15~0.52 mm),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MRI为基准的入颅点误差为(1.30±0.78)mm(0.19~3.28 mm),以CT为基准的入颅点误差为(1.62±1.05)mm(0.29~3.27 mm),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其中,1例SEEG手术的6个入颅点误差为(0.98±0.51)mm(0.32~1.74 mm)。术后无死亡病例,无手术相关出血事件、颅内感染、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等情况发生。结论初步研究发现,将3D智能结构光注册定位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机器人手术具有注册时间短、定位误差小、安全性好的优势;与基于MRI注册者比较,基于CT的注册误差更小,但入颅点误差相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智能结构光注册技术在机器人辅助神经外科手术中的精准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基于3D智能结构光注册定位的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其中,70例行立体定向活组织检查术,1例行囊肿穿刺Ommaya囊置入术,1例行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置入术,5例行神经导航辅助颅内病变切除术。通过将术后头颅CT与术前手术规划影像融合,分析注册误差、入颅点误差等评价其定位精准性,并比较基于CT注册与基于MRI注册的误差是否存在差异。观察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77例患者均在2 min内完成结构光注册,27例以CT为基准的患者注册误差为(0.18±0.03)mm(0.13~0.23 mm),50例以MRI为基准的患者注册误差为(0.38±0.09)mm(0.15~0.52 mm),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MRI为基准的入颅点误差为(1.30±0.78)mm(0.19~3.28 mm),以CT为基准的入颅点误差为(1.62±1.05)mm(0.29~3.27 mm),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其中,1例SEEG手术的6个入颅点误差为(0.98±0.51)mm(0.32~1.74 mm)。术后无死亡病例,无手术相关出血事件、颅内感染、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等情况发生。结论初步研究发现,将3D智能结构光注册定位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机器人手术具有注册时间短、定位误差小、安全性好的优势;与基于MRI注册者比较,基于CT的注册误差更小,但入颅点误差相似。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伊布替尼联合甲氨蝶呤、异环磷酰胺、多柔比星脂质体及甲泼尼龙(I-MIDD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R/R PCNS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8例R/R PCNSL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给予伊布替尼(560 mg/d,连用21 d)、甲氨蝶呤(3.5 g/m2,第1天)、异环磷酰胺(1.5 g/m2,第2天)、多柔比星脂质体(25 mg/m2,第3天)、甲泼尼龙(80 mg/d,第1~3天),每21天为1疗程,治疗1~6个疗程。参照2005年国际原发神经系统淋巴瘤合作组制定的疗效评价标准评价疗效,以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作为治疗有效的标准。根据美国卫生及公共服务部国立卫生研究院国家癌症研究所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4.0版对药物相关不良反应进行评价。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患者的1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结果18例患者经(3.8±1.7)个(1~6个)周期I-MIDD方案治疗后,其中10例达到完全缓解,5例达到部分缓解,1例疾病稳定,2例疾病进展;总有效比例为15/18。18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3~27个月)。至末次随访,完全缓解6例,复发5例,进展6例,死亡1例。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个月(1~27个月);总生存期为3~27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率与总生存率分别为42.8%和87.4%。药物不良反应以骨髓抑制为主,24.6%(17/69例次)的患者出现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计数减少(Ⅲ~Ⅳ级)。Ⅲ级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2例,其中真菌性肺炎1例,泌尿系感染1例;Ⅰ~Ⅱ级非血液系统不良反应21例。结论I-MIDD方案治疗R/R PCNSL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或可作为R/R PCNSL的挽救治疗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