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旨在探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VitD]水平及其与肝功能损伤的相关性,探讨维生素D辅助治疗儿童NAFLD的必要性。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就诊于我院的NAFLD患儿40例为观察组,健康体检儿童37例为对照组,收集临床资料同时检测血清25-(OH)VitD水平。结果血清25-(OH)VitD水平在不同年龄、性别的NAFLD患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FLD患儿血清25-(OH)VitD水平[(21.30±8.77)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28.53±10.18)μg/L](t=3.343,P<0.01);NAFLD组患儿维生素D缺乏(<20 μg/L)及不足(<30 μg/L)(35/40=87.50%)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2/37=59.46%)(χ2=10.035,P<0.05);血清25-(OH)VitD浓度与空腹胰岛素水平(r=-0.464,P<0.01)和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r=-0.444,P<0.01)呈负相关;而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尿酸、血脂水平(TG、TC、HDL-C、LDL-C、sd-LDL、Apo-A1、Apo-B)均无相关性;维生素D缺乏是NAFLD发病的危险性因素(OR=1.088,P<0.01)。结论NAFLD患儿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NAFLD发病的高危因素,其机制可能与维生素D缺乏加重胰岛素抵抗进而加重NAFLD患儿肝脏损伤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并探讨儿童肝移植术后早期新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儿童器官移植科接受肝移植并在术后3个月内出现NAFLD的8例受者的临床资料,以肝穿刺活检为诊断NAFLD的标准,总结并分析移植术后早期NAFLD的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自移植术至发现NAFLD的时间为1.55(0.63,2.93)个月,随访时间为23.60(8.74,32.58)个月。结果全部8例受者均经肝穿刺活检为NAFLD,其中7例伴有肝功能异常,仅1例在活检前的超声检查中发现,2例受者合并存在急性细胞性排斥、1例合并药物性肝损害,肝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为32.0(12.0,34.0)d。肝组织病理检查示半数以上受者的肝细胞脂肪变性以大泡性为主。结论儿童肝移植术后NAFLD出现较早,常伴有移植物功能异常,需肝穿刺活检明确诊断。肝功能异常持续时间较长,但预后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内镜逆行性阑尾炎治疗术对儿童非复杂性阑尾炎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住院临床诊断为阑尾炎并行超声引导下内镜逆行性阑尾炎治疗术的患儿,分析患儿的临床特点、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152例患儿的电子病例数据,男77例,女75例;年龄(6.84±3.09)岁。152例患儿均选择超声引导下内镜逆行性阑尾炎治疗术治疗。插管成功率和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8.03%(149/152例)和97.99%(146/149例)。内镜治疗中位时间为42.50(31.00,56.00) min,内镜治疗后住院时间为(2.81±1.41) d,总住院时间为(4.19±1.71) d。共随访139例,随访中位时间为5(1,26)个月。随访中阑尾炎复发率为7.19%(10/139例),复发中位时间为2(1,3)个月。结论超声引导下内镜逆行性阑尾炎治疗术在儿童非复杂性阑尾炎患儿中治疗有效率高、复发率低,保留了阑尾生理功能,避免了放射性损伤,可作为儿童非复杂性阑尾炎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立体定向消融放疗(SABR)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ES-NSCLC)中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11-2018年间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SABR治疗的109例ES-NSCLC患者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OS)、癌症特异生存(CSS)、无进展生存(PFS)率,log-rank检验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109例ES-NSCLC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4个月(2~93个月),中位OS、CSS、PFS期分别为78、78、44个月。1,3,5年OS、CSS、PFS率分别为95.4%、97.2%、84.1%,75.6%、79.1%、56.6%,55.6%、60.7%、37.3%。单因素分析显示ECOG评分、年龄、吸烟史和疗前改进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dNLR)是影响OS因素(P=0.03、0.02、0.04、0.001);年龄、吸烟史和dNLR是影响CSS因素(P=0.02、0.03、0.001);未发现PFS的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dNLR是OS、CS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1、0.001)。结论ES-NSCLC患者行SABR可获得较好的生存;dNLR可以考虑在临床上应用监测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非小细胞肺癌(ES-NSCLC)行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SABR)后的失败模式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2—2020年行SABR治疗的ES-NSCLC患者113例。分析其失败模式、复发时间、复发部位及影响复发的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局部复发率,区域淋巴结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Cox模型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中位随访时间58(6~108)个月,全组患者共45例(39.8%)出现复发,中位复发时间36个月。31例患者(27.4%)出现远处转移(DM),单纯DM 24例(21.2%);局部复发(LR)12例(10.6%),单纯LR 7例(6.2%);区域淋巴结复发(RR)11例(9.7%),单纯RR 6例(5.3%);LR+RR 1例(0.9%),LR+DM 3例(2.7%),LR+RR+DM 1例(0.9%),RR+DM 3例(2.7%)。全组患者1、2、3、4、5年复发率分别是5.4%、16.6%、27.5%、44.0%和51.2%。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EGFR突变是复发率高的影响因素。结论单纯SABR治疗ES-NSCLC患者有较高复发率,远处转移是最常见的失败模式,尤其EGFR突变阳性患者,建议后续辅助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免疫预后指数(LIPI)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A-NSCLC)放化疗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2019年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放化疗的LA-NSCLC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血液学衍生粒淋比(dNLR)和乳酸脱氢酶(LDH)检测结果,对患者进行LIPI评分,dNLR≤3及LDH≤正常值上限(ULN)为LIPI优组,dNLR>3或LDH>ULN为LIPI良组,dNLR>3及LDH>ULN为差组。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法及Cox回归计算总生存(OS)及无进展生存(PFS)率。结果共入组238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37.1个月,全组中位PFS 16.1个月,中位OS 30.6个月。LIPI差组与优组、良组相比,OS及PFS较低(χ2=9.04、2.88,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OS的因素包括性别、病理类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和LIPI分组(χ2=6.10、13.66、10.58、9.04,P<0.05)。仅LIPI分组是可影响PFS的因素(χ2=2.88,P=0.03)。多因素分析提示,EGFR突变及LIPI各分组与患者OS具有独立相关性(HR=1.31、1.36;95%CI:1.03~1.67、1.05~1.76;P<0.05)。结论LIPI是LA-NSCLC放化疗的潜在预后指标,但仍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与非老年男性喉癌患者术后情绪和认知功能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山西省某两所三级甲等医院头颈外科手术治疗的喉癌患者105例,其中老年组60例,非老年组45例,分别于术前、术后10 d、术后1年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评价负性情绪和认知功能,分析比较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术后1年,老年组患者抑郁和癌症相关认知功能障碍(CRCI)为52例(86.7%)和27例(45.0%),高于非老年组患者30例(66.7%)和4例(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013、16.115,P<0.05和P<0.01)。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比较,术后10 d表现焦虑和CRCI更明显(60.50±4.31)分比(55.84±3.81)分和(27.47±1.08)分比(28.31±1.08)分(均P<0.01);术后1年,老年组较非老年组患者抑郁和CRCI更严重,(62.60±5.37)分比(57.20±5.66)分和(26.08±1.42)分比(27.36±1.37)分(均P<0.01)。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手术方式、术后1年发音情况影响老年患者的焦虑情绪(P<0.01和P<0.05);有无伴侣、文化水平影响抑郁情绪(P<0.05和P<0.01);有无伴侣、文化水平和手术方式影响认知功能(P<0.01、P<0.05、P<0.05)。非老年组患者临床分期影响焦虑和抑郁情绪(均P<0.05),文化水平影响认知功能(P<0.05)。结论喉癌患者的术后情绪和认知功能自术后持续恶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尤其是老年患者更明显,需尽早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影响环孢素A(CsA)联合雄激素方案治疗输血依赖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TD-NSAA)获得血液学反应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3年连续收治的77例TD-NSAA患者临床资料,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CsA联合雄激素治疗方案获得血液学反应患者的基线临床和血液学特征。结果77例TD-NSAA患者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获得血液学反应分别为43例(55.8%)和53例(68.8%),单因素分析基线血小板计数[19(6~61)×109/L对13.5(5~45)×109/L,P=0.001]是影响6个月获得血液学反应的唯一因素;基线血小板计数[18(6~61)×109/L对10.5(5~45)×109/L,P<0.001]、网织红细胞绝对值[0.03(0.01~0.06)×1012/L对0.03(0.02~0.06)×1012/L,P=0.043]、血小板输注依赖(P=0.007)和红细胞及血小板输注依赖(P=0.012)为治疗后12个月能否获得血液学反应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基线血小板水平为获得血液学反应独立影响因素(P值分别为0.010和0.009)。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方法显示基线PLT界值为15.5×109/L。结论TD-NSAA患者初诊时较高的血小板基线水平、网织红细胞基线水平和不伴血小板输注依赖均提示预后较好,血小板水平≥15.5×109/L时可以考虑采用CsA联合雄激素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ASB16-AS1靶向miR-1258对食管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7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0例食管癌患者的食管癌及癌旁正常组织(距离癌组织>3 cm)。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食管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ASB16-AS1和miR-1258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脂质体法将si-NC(si-NC组)、si-ASB16-AS1(si-ASB16-AS1组)、miR-NC(miR-NC组)、miR-1258模拟物(miR-1258组)、si-ASB16-AS1+anti-miR-NC(si-ASB16-AS1+anti-miR-NC组)、si-ASB16-AS1+anti-miR-1258(si-ASB16-AS1+anti-miR-1258组)分别转染至Eca109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细胞活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和qRT-PCR检测ASB16-AS1与miR-1258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食管癌组织中ASB16-AS1、miR-1258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95±0.27和0.62±0.06,与癌旁正常组织(分别为1.00±0.06和1.00±0.0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养48、72 h后,si-NC组细胞吸光度(A)值分别为0.81±0.07和1.15±0.11,均高于si-ASB16-AS1组[分别为0.46±0.04和0.62±0.06,均P<0.05]。si-NC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数分别为(86.32±8.24)个和(71.29±7.15)个,均高于si-ASB16-AS1组[分别为(43.22±4.31)个和(32.36±3.58)个,均P<0.05]。培养48、72 h后,miR-NC组细胞的A值分别为0.84±0.08和1.18±0.12,均高于miR-1258组(分别为0.55±0.05和0.71±0.07,均P<0.05);miR-NC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数分别为(83.15±8.31)个和(75.33±7.51)个,均高于miR-1258组[分别为(49.58±4.23)个和(38.42±3.84)个,均P<0.05];si-ASB16-AS1+anti-miR-NC组细胞的A值分别为0.45±0.04和0.61±0.06,均低于si-ASB16-AS1+anti-miR-1258组(分别为0.72±0.07和0.98±0.08,均P<0.05);si-ASB16-AS1+anti-miR-NC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数分别为(44.36±4.41)个和(31.69±3.85)个,均低于si-ASB16-AS1+anti-miR-1258组[分别为(72.65±7.27)个和(61.22±6.14)个,均P<0.05]。ASB16-AS1靶向负调控miR-1258的表达。结论食管癌中ASB16-AS1呈高表达,ASB16-AS1通过靶向miR-1258可促进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ASB16-AS1靶向miR-1258对食管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5月至2017年7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40例食管癌患者的食管癌及癌旁正常组织(距离癌组织>3 cm)。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食管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ASB16-AS1和miR-1258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脂质体法将si-NC(si-NC组)、si-ASB16-AS1(si-ASB16-AS1组)、miR-NC(miR-NC组)、miR-1258模拟物(miR-1258组)、si-ASB16-AS1+anti-miR-NC(si-ASB16-AS1+anti-miR-NC组)、si-ASB16-AS1+anti-miR-1258(si-ASB16-AS1+anti-miR-1258组)分别转染至Eca109细胞。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细胞活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和qRT-PCR检测ASB16-AS1与miR-1258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食管癌组织中ASB16-AS1、miR-1258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95±0.27和0.62±0.06,与癌旁正常组织(分别为1.00±0.06和1.00±0.0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培养48、72 h后,si-NC组细胞吸光度(A)值分别为0.81±0.07和1.15±0.11,均高于si-ASB16-AS1组[分别为0.46±0.04和0.62±0.06,均P<0.05]。si-NC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数分别为(86.32±8.24)个和(71.29±7.15)个,均高于si-ASB16-AS1组[分别为(43.22±4.31)个和(32.36±3.58)个,均P<0.05]。培养48、72 h后,miR-NC组细胞的A值分别为0.84±0.08和1.18±0.12,均高于miR-1258组(分别为0.55±0.05和0.71±0.07,均P<0.05);miR-NC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数分别为(83.15±8.31)个和(75.33±7.51)个,均高于miR-1258组[分别为(49.58±4.23)个和(38.42±3.84)个,均P<0.05];si-ASB16-AS1+anti-miR-NC组细胞的A值分别为0.45±0.04和0.61±0.06,均低于si-ASB16-AS1+anti-miR-1258组(分别为0.72±0.07和0.98±0.08,均P<0.05);si-ASB16-AS1+anti-miR-NC组细胞的迁移和侵袭数分别为(44.36±4.41)个和(31.69±3.85)个,均低于si-ASB16-AS1+anti-miR-1258组[分别为(72.65±7.27)个和(61.22±6.14)个,均P<0.05]。ASB16-AS1靶向负调控miR-1258的表达。结论食管癌中ASB16-AS1呈高表达,ASB16-AS1通过靶向miR-1258可促进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杭州市非职业人群布鲁菌病(简称布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非职业人群布病患者的诊断及提出下一步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08-2019年杭州市报告的布病患者的基本信息、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测资料。资料来源于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历年确诊布病病例的个案调查表及布病防治工作年报,分析其中非职业人群布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及诊断情况等。结果2008-2019年杭州市共报告非职业人群布病患者76例,占总报告布病病例的34.23%(76/222)。76例非职业人群布病患者中,男性47例、女性29例,男女性别比为1.62∶1.00;年龄为(47.37 ± 16.04)岁,范围为6~84岁。3-5月是非职业人群布病发病的高峰期,占59.21%(45/76);主要感染途径是直接接触和消化道途径,占80.26%(61/76)。临床症状以发热[100.00%(76/76)]、多汗[73.68%(56/76)]、肌肉关节疼痛[69.74%(53/76)]为主;诊断时间为27(14,49)d,最长诊断时间为190 d,其中39例(51.32%,39/76)患者出现了误诊。经医院实验室全自动血培养仪常规培养提示疑似布鲁菌60株,经分型鉴定羊种布鲁菌54株,符合率为90.00%。2015-2019年患者血培养率(88.46%,46/52)明显高于2008-2014年(58.33%,1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68,P < 0.05)。结论2008-2019年杭州市非职业人群布病发病有季节性,感染方式多样,临床症状不典型、易误诊。高发季节对疑似布病患者开展血培养有利于布病的早期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垂体瘤患者术后采用延续性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受垂体瘤的患者100例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时间的先后顺序将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人。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助延续性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术后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的生活质量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垂体瘤患者术后护理中,采用延续性护理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因此可以广泛应用到临床中。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合并缺铁性贫血(IDA)患者补铁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8年8月连续收治的48例PNH合并IDA患者,男29例、女19例,中位年龄32(1~62)岁。评估口服/静脉补铁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48例PNH合并IDA患者中,30例仅口服补铁治疗,18例接受静脉补铁治疗(12例初始即静脉补铁治疗,6例口服补铁治疗无效后再应用静脉补铁治疗)。48例患者中位粒细胞PNH克隆大小为90.2%(38.5%~99.9%)、红细胞PNH克隆大小为69.7%(27.6%~98.1%)。30例口服补铁治疗患者中,56%(20/36)获得血液学反应,HGB较基线中位升高为21(10~52)g/L。18例静脉补铁治疗患者16例(89%)获得血液学反应,其中6例口服补铁治疗未获血液学反应者,静脉补铁治疗后5例获得血液学反应。补铁治疗后患者血清LDH水平明显增高,尿色加深,余不良反应轻微,未发生血栓并发症及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结论PNH合并IDA患者经补铁治疗可有效提高HGB水平;口服补铁治疗疗效不佳时,静脉补铁治疗仍可作为有效治疗措施;补铁治疗合并铁缺乏经典型PNH不良反应轻微。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儿童慢性无菌性骨髓炎(CNO)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20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治的8例CNO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8例患儿的临床特点,并与国外报道的儿童CNO患者进行比较和文献复习。结果8例患儿,男3例,女5例;发病年龄(7.2±3.2)岁,平均确诊时间25.9个月;常见临床症状为骨痛(7例,87.5%),关节炎(4例,50.0%),发热(3例,37.5%);X线片与CT主要表现为骨质破坏、进行性骨质硬化;磁共振成像(MRI)主要表现为骨髓水肿、骨膜炎、软组织肿胀,增强扫描可见强化;患儿受累骨骼均>1处,7例(87.5%)患儿为双侧病灶;常见部位为胫骨(22.0%),其次为股骨(17.1%)、下颌骨(9.8%);8例患儿均行病变部位骨活检,其中4例表现为骨坏死,4例骨纤维化改变,2例骨髓炎改变;骨组织病原学检查均阴性;8例患儿接受非甾类抗炎药单药或联合糖皮质激素、慢作用抗风湿药、双膦酸盐及肿瘤坏死因子ɑ拮抗剂等药物治疗后随访3个月~2年,8例患儿病情均好转,监测炎症指标正常,均无致残致畸和多器官损伤。结论儿童CNO多于学龄期起病,病程长;以多部位骨痛、关节炎为主要表现;影像学可见多处骨骼受累,以下肢骨最常见;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慢作用抗风湿药、双膦酸盐及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对CNO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减体积左外叶活体肝移植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儿童器官移植科67例1岁以内的儿童受者接受减体积左外叶活体肝移植(RLLS组),回顾性分析这些受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与左外叶活体肝移植受者(LLS组)基本资料、术后主要并发症以及术后受者、移植物存活率的差异;按移植物受者体重比率(GRWR)是否超过4%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术后主要并发症及受者、移植物存活率的差异。结果减体积左外叶组受者年龄、身高、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供者体重、供者体重指数(BMI)、拟供肝体积、供肝脂肪肝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受者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输红细胞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中位住院时间、ICU停留时间、术后呼吸机支持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肝动脉血栓、门静脉狭窄、胆管并发症等主要外科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体积左外叶组受者和移植物术后1年、3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92.5%、91.2%和92.5%、91.2%,对照组受者和移植物术后1年、3年累积存活率分别为96.3%、95.3%和95.9%、95.1%,两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GRWR>4%组术后肝静脉狭窄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由于技术的进步,减体积左外叶儿童活体肝移植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是否实施减体积手术需根据术中供、受者匹配情况以及肝脏血流情况综合判断,GRWR>4%并不是绝对的实施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