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概述了LKJ2000监控设备的应用及其主要控制方式。介绍了该设备的主要构成,包括主机单元、扩展单元、传感器及显示器等,并详细分析了其在列车运行过程中的控制与监控功能。通过对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及其应用优势的探讨,展示了LKJ2000监控设备在提高列车运行安全和效率方面的作用。文章还分析了主机单元和扩展单元各插件的具体功能,揭示了其在数据处理和通信中的重要性。最后,本文总结了LKJ2000监控设备在现代铁路运输系统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辅助化疗的临床价值及获益人群。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中国10家三甲医院接受意向性根治性切除术的685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355例,女性330例;年龄[M(IQR)]59(14)岁(范围:22~83岁)。应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术后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辅助化疗组)及未接受辅助治疗的患者(未辅助化疗组)的组间差异进行均衡,使用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患者预后,以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14个月)为目标变量构建贝叶斯网络无复发生存预测模型,依据多态Birnbaum重要度计算对预后影响因素的重要度进行排序,进一步建立生存概率预测表,分析辅助化疗的获益人群。结果685例患者中,接受辅助化疗214例,未接受辅助化疗471例。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共筛选出124对患者,辅助化疗组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及无复发生存时间均优于未辅助化疗组(总体生存时间:32.2个月比18.0个月,P=0.003;无复发生存时间:18.0个月比10.0个月,P=0.001)。贝叶斯网络无复发生存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0.7124。预后影响因素重要度排序结果依次为脉管侵犯(0.158 2)、神经浸润(0.158 2)、N分期(0.155 8)、T分期(0.120 9)、肝包膜侵犯(0.090 3)、辅助化疗(0.072 1)、肿瘤位置(0.057 5)、年龄(0.042 3)、肿瘤分化程度(0.034 0)、性别(0.029 3)、甲胎蛋白水平(0.028 9)和术前黄疸(0.008 5)。基于重要度大于0.1的变量(脉管侵犯、神经浸润、N分期、T分期)与辅助化疗建立生存概率预测表,结果显示,所有患者均可从辅助化疗获益(无复发生存时间≥14个月概率增幅2.21%~7.68%),早期患者行辅助化疗后无复发生存时间≥14个月的概率提升更为明显。结论肝内胆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行辅助化疗可明显延长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及无复发生存时间,早期患者从辅助化疗中的获益可能更大。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腹腔镜和开腹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5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一科接受腹腔镜或开腹肝切除手术治疗的254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74例,女性180例,年龄(56±8)岁(范围:38~77岁)。其中接受腹腔镜手术162 例(腹腔镜组),接受开腹手术92例(开腹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1∶1匹配。分别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数据及随访资料。结果腹腔镜组和开腹组各有63例匹配成功,匹配后两组的基线特征保持平衡。匹配后两组患者肝切除类型、联合胆总管探查比例、T管引流比例、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比例、术中意外损伤、初次和最终结石清除率、结石复发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腹腔镜组患者术中出血量[M(IQR)][300(175)ml比350(145)ml,Z=3.227,P=0.001]、术后住院时间[(10.6±4.1)d比(14.0±4.0)d,t=4.634,P<0.01]、术后进食时间[(1.8±1.1)d比(2.9±1.6)d,t=4.556,P<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5.4%(16/63)比49.2%(31/63),χ²=7.635,P=0.006]均优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较为安全有效,与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和术后恢复快的优点。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肝内胆管癌(ICC)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后的独立预后因素建立生存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8月至2021年5月国内13家医疗中心连续收治的接受腹腔镜根治性肝切除治疗的351例IC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190例,女性161例,年龄[M(IQR)]61(14)岁(范围:23~93岁)。将总队列随机分为训练集(264例)和验证集(87例)。通过门诊或电话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10月。基于训练集数据,利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ICC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后的独立预后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通过内部和外部验证评估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获益。结果训练集和验证集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及远期生存结果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CA19-9、CA125、腹腔镜术中中转开腹和淋巴结转移状态是训练集ICC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后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0.05)。基于上述筛选得到的独立预后因素建立生存列线图。ROC曲线提示,训练集患者术后的1、3、5年总体生存率的AUC分别为0.794(95%CI:0.721~0.867)、0.728(95%CI:0.618~0.839)、0.799(95%CI:0.670~0.928),验证集患者术后的1、3、5年AUC分别为0.787(95%CI:0.660~0.915)、0.831(95%CI:0.678~0.983)、0.810(95%CI:0.639~0.982)。内部和外部验证结果证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结论基于CA19-9、CA125、腹腔镜术中中转开腹和淋巴结转移状态等ICC患者腹腔镜肝切除术后远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的生存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实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基因甲基化及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指数与膀胱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膀胱癌细胞和人膀胱上皮永生化细胞购自中国科学院典型培养物细胞库。研究对象为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治的90例膀胱癌患者。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法检测Runx3基因甲基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Ki-67指数。比较不同临床病理因素中Runx3基因甲基化和Ki-67指数差异,分析膀胱癌预后与Runx3基因甲基化和Ki-67指数的关系。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两组间比较行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SNK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模型;危险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Runx3基因甲基化及Ki-67指数显著高于癌旁组织[Runx3基因甲基化率为66.7%比18.9%,Ki-67指数为(43.8±2.5)%比(8.7±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或χ2=13.233、24.562,P<0.05)。胱癌细胞(T24、UM-UC-3、5637、RT-112)Ki-67指数显著高于人膀胱上皮永生化细胞(SV-HUC-1)[(51.1±2.9)%、(47.6±2.5)%、(40.4±3.1)%、(45.9±2.6)%比(7.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387,P<0.05)。膀胱癌患者肿瘤组织中Runx3基因甲基化及Ki-67指数在肿瘤直径、病灶数目、肿瘤分级、T分期、N分期和临床分期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unx3基因甲基化χ2=4.049、5.148、5.553、10.326、7.394、18.159,Ki-67指数t=9.238、8.127、13.197、15.233、18.137、23.475,均P<0.05)。Runx3基因甲基化及Ki-67指数≥(43.8±2.5)%膀胱癌患者中位生存期及3年生存率显著低于Runx3基因未甲基化及Ki-67指数<(43.8±2.5)%患者[中位生存期(13.2±1.4)个月比(24.6±1.7)个月,3年生存率12.6%比41.9%,t或χ2=24.191、8.235,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Runx3基因甲基化及Ki-67指数为影响膀胱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unx3基因甲基化风险比为1.793,Ki-67指数风险比为2.094,P<0.05)。结论Runx3基因甲基化及Ki-67指数与膀胱癌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有助于评估膀胱癌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造性思维导图结合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在肿瘤科规培医师带教中的作用。方法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在山东大学附属临沂市人民医院肿瘤科规培的37名医生纳入对照组,实施传统临床教学;另将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规培的39名医生纳入观察组,实施创造性思维导图结合PBL教学。对比两组出科考核成绩(理论、实践操作)、教学前后中文版批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各维度评分与总分、临床素质与教学满意度。利用SPSS 22.0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和Z检验。结果规培前两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规培结束后观察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93.42±4.21)vs.(86.58±5.32)]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92.81±4.39)vs.(87.96±5.89)]均高于对照组(P<0.05);规培前两组的中文版批判性思维能力量表各维度评分与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规培后两组评分均提升,但研究组提升更加明显(P<0.05);规培后观察组规培医师的表达沟通能力、人文关怀与素养、归纳分析能力、临床工作适应能力、应变处理能力、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规培结束后,观察组的规培医师对于教学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7.44%(38/39)vs. 81.08%(3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肿瘤科规培医师的带教中采用创造性思维导图结合PBL带教,可提升规培医师的学习效果,提高其评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临床综合能力,并且可以提高规培医师对教学的总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s, TAMs)外泌体中lnc-SLC2A12-10:1对乳腺癌(breast cancer,BC)细胞增殖、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GEO芯片分析BC中差异表达的lnc-SLC2A12-10:1,qRT-PCR测定lnc-SLC2A12-10:1、miR-296-5p在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分离TAMs及外泌体。干预外泌体中lnc-SLC2A12-10:1及细胞中的miR-296-5p的表达后借助MTT、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增殖及侵袭情况。结果相对于癌旁组织,lnc-SLC2A12-10:1在BC组织中显著上调(t=7.09,P<0.001)。与正常乳腺细胞比较,T47D、MDA-MB-468细胞中lnc-SLC2A12-10:1的表达均明显上调(t=9.90,P<0.001)(t=12.18,P<0.001)。lnc-SLC2A12-10:1能作为miR-296-5p的ceRNA。敲减lnc-SLC2A12-10:1能够抑制BC细胞增殖、侵袭,miR-296-5p-inhibitor能促进BC细胞增殖、侵袭,但该作用能被si-lnc-SLC2A12-10:1-Exo部分挽救(均P<0.05)。结论TAMs外泌体中携带的lnc-SLC2A12-10:1能促进BC细胞增殖、侵袭,从而推进BC的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δ(CEBPD)对巨噬细胞极化的调控及通过巨噬细胞对肝癌细胞侵袭转移、凋亡的影响。方法用慢病毒转染技术构建敲减CEBPD(shCEBPD)及阴性对照shNC的THP-1稳定转染细胞。用佛波醇12-十四酸酯13-乙酸酯(PMA)将转染后的THP-1细胞诱导为巨噬细胞,脂多糖(LPS)和干扰素γ(IFNγ)进一步将巨噬细胞向M1型极化诱导。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M1型巨噬细胞相关基因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M1型巨噬细胞特异表面标志物CD80表达水平。用Transwell非接触式共培养小皿将经M1型诱导后的巨噬细胞与肝癌MHCC97H细胞进行共培养。在共培养条件下,通过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检测MHCC97H的侵袭转移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MHCC97H细胞的凋亡情况。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分析。结果敲减CEBPD后,THP-1来源巨噬细胞中M1型巨噬细胞标志基因iNOS、TNFα、IL-6及IL-1β的mRNA表达水平降低,M1型巨噬细胞表面特异标志物CD80表达减少(23.7%±2.1%与62.5%±2.0%,t = 9.58,P < 0.05)。将shCEBPD组和shNC组的THP-1分别与MHCC97H进行共培养,与shNC组相比,shCEBPD组共培养的MHCC97H细胞侵袭能力[(158.0±3.5)个与(75.0±4.5)个,t = 39.87,P < 0.01]和转移能力(54.6%±1.5%与24.3%±1.0%,t = 61.42,P < 0.01)增强、凋亡率降低[(9.4%±1.0%)与(23.7%±1.2%),t = 12.68,P < 0.01]。结论CEBPD通过促进巨噬细胞M1型极化抑制肝癌侵袭转移,并增加肝癌细胞凋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肝内胆管细胞癌(ICC)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5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肝切除术的ICC患者资料。最终纳入65例ICC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28例,平均年龄52岁。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腹腔镜组(n=23)和开腹组(n=42)。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并发症情况。随访复发和生存情况。结果腹腔镜组输血率为8.7%(2/23),低于开腹组16.7%(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腹腔镜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2.8±1.6)d,少于开腹组(4.3±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开腹组并发症发生率31.0%(13/42),高于腹腔镜组17.4%(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腹腔镜组有11例(47.8%)患者肿瘤复发,开腹组有22例(52.4%),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8)。腹腔镜组术后1、3、5年累积生存率为82.6%、47.8%、34.8%,开腹组为83.3%、42.9%、28.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4)。结论在技术上,ICC腹腔镜肝切除是安全可行的。在输血、胃肠功能恢复、并发症方面,腹腔镜肝切除能取得优于开腹手术的效果。
简介:摘要:问题意识主要指人们在学习知识、认识事物时由所面对的困惑、疑难、挑战等而开展质疑、思考、探索的心理状态,其体现于人们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对于人们认知能力提升、生活经验丰富、思维构架完善有着重要作用。而将问题意识培养渗透至小学语文教学,则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开展探究、思辨、想象、分析,既激活了学生的认知潜能,又促进了学生的认知迁移。而且,学生在不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思维也会更加活跃、认识自会趋于完备、理解自会更加深刻、夙愿将会更为迫切,更利于对学生积极学习态度、自主学习意识的调动。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指导时,应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激发,并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科学设计不同学习问题,以刺激学生去思考、分析、解答,在应对一个个问题、化解一个个疑惑中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塑造,使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更具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发展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病的难点与手术决策。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因复杂肝胆管结石病行腹腔镜下肝切除手术治疗的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0.8岁(范围:14~67岁)。所有患者均有上腹部疼痛表现,其中4例伴有发热。所有患者均有胆囊切除术史。行腹腔镜下左半肝切除+胆道探查术7例,腹腔镜下右半肝切除+胆道探查术2例,腹腔镜下肝方叶切除(肝脏4b段+部分5段)+肝门胆管整形+胆道探查术2例,腹腔镜下肝方叶切除(肝脏4b段+部分5段)+肝门胆管整形+重建胆肠吻合术2例。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腹部超声和胆道镜。结果本组13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5.2 h(范围:3.6~6.5 h),平均出血量278 ml(范围:120~580 ml)。1例术中出现十二指肠球部损伤,缺损面积约1.0 cm×1.2 cm,及时发现后评估缺损面积,对损伤部位予以修剪,采用可吸收线横行间断缝合十二指肠球部,修补后行胃空肠吻合术;1例出现小肠浆膜层损伤,用可吸收线间断缝合包埋,术后恢复顺利。本组患者术后均顺利恢复,无死亡病例。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腹部超声及经T管窦道胆道镜检查,其中3例患者发现胆道残留结石(2例在术后3个月行经T管窦道胆道镜取尽结石;1例患者因手术后未满3个月,处于恢复期未处理结石),余10例患者均无结石残留。结论充分掌握复杂肝管结石手术中的三项关键技术——粘连松解及肝门显露、腹腔镜肝切除术、腹腔镜下胆肠吻合口处理,是安全施行腹腔镜技术治疗复杂肝胆管结石的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贝叶斯网络建立肝内胆管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生存预测模型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10家中心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经意向性根治切除治疗的516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66例,女性250例,年龄[M(QR)]58(14)岁;116例(22.5%)合并肝内胆管结石,143例(27.7%)合并慢性病毒性肝炎。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使用Cox回归模型。根据不同变量特征分别采用树增益朴素贝叶斯网络(TAN)及朴素贝叶斯网络算法,应用BayesiaLab软件建立以12个月为目标节点的生存预测模型。同时建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模型预测效果的优劣。结果516例患者的总体中位生存时间为25.0个月,1、3、5年累积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6.6%、37.9%、21.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术前有无黄疸、肿瘤分化程度、有无血管侵犯、有无脉管侵犯、有无肝包膜侵犯、T分期、N分期、切缘、有无结石、癌胚抗原水平、CA19-9水平是患者的预后因素(χ2=5.858~54.974,P值均<0.05)。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有无肝包膜侵犯、T分期、N分期、有无结石及CA19-9水平为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0.05)。依据19个临床病理学因素建立的TAN模型的AUC为74.5%,依据单因素分析得到的12个预后因素所建立的TAN模型的AUC为74.0%,依据多因素分析得到的7个独立预后因素所建立的朴素贝叶斯网络模型的AUC为79.5%,依据多因素分析得到的7个独立预后因素所建立的列线图生存预测模型的AUC为78.8%,C-index为0.73。结论基于贝叶斯网络建立的肝内胆管癌根治术后生存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较列线图具有一定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切除联合淋巴结清扫对临床淋巴结阴性的肝内胆管癌(ICC)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142例临床淋巴结阴性ICC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77例,女65例;年龄23~78岁,中位年龄57岁。根据术中是否行淋巴结清扫分为淋巴结清扫组(LND组,86例)和非淋巴结清扫组(NLND组,56例),LND组根据术后病理提示进一步分为有淋巴结转移组(N1组,38例)和无淋巴结转移(N0组,48例),分析淋巴结清扫对ICC患者预后的影响。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结果NLND、LND组行半肝切除和(或)尾状叶及肝外胆管切除分别为20、71例,LND组切除范围更大(χ2=29.233,P<0.05)。LND组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9±10)d,明显长于NLND组的(16±5)d(t=3.961,P<0.05)。LND组1、3、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2%、42%、20%,NLND组相应为89%、47%、34%,两组总体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6,P>0.05)。N1组1、3、5年累积生存率为63%、14%、0,N0组相应为93%、57%、28%。NLND组与N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5,P<0.05),而NLND组与N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00,P>0.05)。结论淋巴结清扫对临床淋巴结阴性ICC患者预后无明显改善,且增加了住院时间,应慎重考虑常规施行淋巴结清扫。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T3期胆囊癌(GBC)行扩大根治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国内7家肝胆中心接受区域性根治术和扩大性根治术的323例pT3期GBC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选取区域性根治术组(A1组)和扩大性根治术组(B1组)各36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总体生存情况,并进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B1组阳性淋巴结个数[2(0,3)枚]和切除淋巴结总数[3(1,4)枚]均高于A1组[1(0,1)枚,4(2,7)枚)](均P<0.05),两组间其他临床及病理因素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1组1、3、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B1组,分别为75%、44%、29%和50%、15%、11%(χ2=11.311,均P<0.001)。扩大性根治术(HR=2.161,95%CI:1.222~3.821)、肝脏侵犯(HR=2.324,95%CI:1.305~4.139)、阳性淋巴结比率≥1/3(HR=2.927,95%CI:1.641~5.220)和ⅢB/ⅣB分期(HR=3.325,95%CI:1.750~6.320)是GBC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扩大性根治术(HR=1.969,95%CI:1.083~3.581)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阳性淋巴结比率<1/3和肿瘤侵及肝脏时B1组的总体生存率明显低于A1组(均P<0.05)。结论对阳性淋巴结比率<1/3和(或)肿瘤侵及肝脏的pT3期GBC施行扩大根治术并不能提高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扩大性根治术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国内多个中心行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近期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9年8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南省人民医院、陆军军医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施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的143例患者临床资料。男性92例,女性51例,年龄(64±11)岁(范围:53~72岁)。Bismuth分型:Ⅰ型38例(26.6%)、Ⅱ型19例(13.3%)、Ⅲa型15例(10.5%)、Ⅲb型28例(19.6%)、Ⅳ型43例(30.0%)。将各手术团队内手术例数≤10例(每个手术团队内前10例患者)的患者列为A组(77例),手术例数10例之后的患者列为B组(66例);并将完成例数≥10例中心的病例设为A1组(116例),<10例的中心设为A2组(27例)。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组间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生存时间采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421.3±153.4)min(范围:159~770 min),术中出血量为100~1 500 ml(中位出血量300 ml)。术后近期并发症包括胆瘘、出血、腹腔感染、胃排空延迟、肺部感染、肝功能衰竭等,术后总住院时间为(15.9±9.2)d。B组与A组相比手术时间缩短[(429.5±190.7)min比(492.3±173.1)min,t=2.063,P=0.041]、术中出血量相对减少[465 ml比200 ml,Z=2.021,P=0.043];A组术后胆瘘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高于B组(χ2=4.341、0.007,P=0.037、0.047)。A1组与A2组相比手术时间相对缩短[(416.3±176.5)min比(498.1±190.4)min,t=2.136,P=0.034],术后胆瘘、腹腔感染发生率较低(χ2=7.537、3.162,P=0.006、0.046)。Kaplan-Meier生存曲线表明,A组与B组近期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完成例数逐步增多,手术熟练程度不断提高,以及规范化操作流程指导下,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时间逐渐缩短。在严格选择病例前提下,由经验丰富的外科医师完成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是可行的;但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不建议做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