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显微镜下腹壁下动脉-阴茎背深静脉吻合术治疗血管性勃起功能障碍(ED)的疗效。方法2008年9月-2017年9月,分别分离腹壁下动脉和阴茎背深静脉并在显微镜下进行吻合治疗血管性ED患者9例,并进行随访,分析患者在术前、术后的国际勃起功能指数(IIEF-5)评分、晨勃频率(次/5天)、阴茎硬度、性生活质量等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IIEF-5评分[(24.12±1.56)分]明显高于术前[(3.78±0.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勃起硬度和性生活质量改善明显。术后随访0.5~6.0(3.5±0.3)年,手术后晨勃频率[(3.67±0.62)次/5天]较术前[(0.61±0.28)次/5天]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出现包皮水肿,局部应用高渗盐水热敷后水肿消退;2例出现勃起疼痛,对症治疗后均好转。结论显微镜下行腹壁下动脉-阴茎背深静脉吻合治疗血管性ED,能明显改善患者勃起功能。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由产前超声检查怀疑、引产后全外显子组测序-Sanger测序诊断的胎儿运动不能畸形序列征。该孕妇孕21周+4产前超声检查提示胎儿四肢姿势固定、胸廓狭小、胃泡明显缩小、颈后皱褶厚度增厚等多发异常。遗传咨询后,夫妇决定终止妊娠,引产胎儿外观与产前超声检查结果相符。取引产胎儿组织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及Sanger测序验证,证实胎儿存在RAPSN基因复合杂合变异:c.149_153delinsAGATGGGCCGCTACAAGGAGATGG(p.V50Efs*114)和c.227T>C(p.L76P),分别遗传自父亲和母亲,确诊为运动不能畸形序列征。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75岁及以上老年前列腺癌患者雄激素剥夺治疗(ADT)后的长期认知障碍风险,并分析ADT应用和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1996—2003年在美国国立癌症数据库(SEER)中75岁及以上老年前列腺癌患者,根据是否行ADT分为ADT组(82514例)和对照组(121 856例)。比较两组的基线临床资料,随访观察认知、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认知障碍(痴呆症和阿尔兹海默病)发生率。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评估ADT治疗和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204370例患者,平均(79.2±4.6)岁。与对照组比较,ADT组的年龄更大,前列腺特异抗原水平更高,肿瘤分化不良比例更高,并发症更多,放疗比例更高(均为P<0.05)。平均随访(12.1±3.3)年,随访中共诊断41 661例痴呆症,其中ADT组13 634例,对照组28 027例;诊断28 945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其中ADT组9 372例,对照组19 573例。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ADT组的痴呆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χ2=8.10,P=0.004),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χ2=5.06,P=0.024)。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无ADT治疗相比,ADT治疗显著增加痴呆症(HR=1.71,95%CI:1.14~2.57,P=0.01)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生风险(HR=1.63,95%CI:1.08~2.46,P=0.02)。结论75岁及以上老年前列腺癌患者去势治疗后,增加出现痴呆症和阿尔兹海默病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联合乙醇消融与单纯射频消融对良性囊实性甲状腺结节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7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颈部彩超确认为甲状腺囊实性结节,且结节最大直径≥20 mm,穿刺病理结果为良性,拟行甲状腺射频消融手术的80例患者的病理资料,根据病情及患者意愿,分别行单纯射频消融手术治疗(A组,n=40)和射频消融联合乙醇消融治疗(B组,n=40),观察术中射频消融能量差异、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12个月患者满意度和术后3、6、12个月结节体积及最大直径的变化。分析两组各自的临床效果及两组之间的疗效差异,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或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Friedman的秩和检验,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校正。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B组术后12个月结节体积较术前缩小值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0±5.1) mL比(5.5±4.9) mL,P<0.05];B组术后12个月结节最大直径较术前缩小值大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5±0.6) cm比(1.4±0.8) cm,P<0.05];术后6~12个月期间,B组结节缩小趋势较A组更明显(P<0.05)。B组射频能量小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7±1.18) kJ比(3.89±1.17) kJ,P<0.05]。术后2例出现声音降低,2周内恢复;术中1例出现局部出血,消融后止血。A组患者满意度,与B组患者满意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7.5%比90.0%,P>0.05)。结论甲状腺良性囊实性结节行射频消融联合乙醇消融治疗,较单纯射频消融治疗可以取得更好的结节缩小效果,且能够降低消融使用能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伐沙班治疗老年人血栓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解放军总医院第二医学中心2012年10月至2017年11月服用利伐沙班的老年住院患者301例,年龄60~102岁(86.5±8.4)岁。根据患者适应证、肌酐清除率、缺血和出血风险等综合评估制定抗凝方案,分为利伐沙班2.5~5.0 mg/d组72例、10.0 mg/d组205例、15.0~20.0 mg/d组24例。检测应用利伐沙班前后的肝、肾功能及凝血指标,记录观察期间的致死性出血、心源性死亡、全因死亡及非致死性出血和缺血事件。结果纳入患者利伐沙班剂量(9.3±3.0)mg/d,最小剂量2.5 mg/d。随访(14.9±13.9)个月,最长随访48个月。利伐沙班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1例、心源性死亡3例(1.0%)、全因死亡20例(6.6%)。累积发生率为25.2%,其中55.0%(11例)因肺炎、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非致死性出血事件40例(13.3%),累积发生率为42.4%;缺血事件7例(2.3%),累积发生率为16.0%,其中非致死性心肌梗死2例,脑梗死3例,下肢静脉血栓栓塞2例。与用药前比较,凝血指标中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FIB)升高,D-二聚体降低(P<0.05)。结论与既往文献报道比较,高龄老年血栓性疾病患者应用偏低剂量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安全有效,但需综合评估患者出血缺血风险,选择合适剂量的利伐沙班,个体化用药。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以探讨老年性脑梗塞的护理工作为研究核心,并进一步分析对其介入优质护理服务的作用,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 收集80例在2021年1月~202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脑梗塞病例,判定其符合纳入标准后,展开分组研究,后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NIHSS、ADL、SF_36进行调查,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并将其予以整合做详细阐述。结果 经统计分析后,观察组在心理状态、NIHSS、ADL、SF_36统计中,各项指标均远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达到P小于0.05,存在对比性。结论 将优质护理服务运用在老年性脑梗塞护理中,可有效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升临床治疗有效性及其生活质量,建议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和机体炎性反应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抽取院内2016年7月—2018年7月50例老年AD病人为观察组,另选非AD老年人50例为对照组。分别进行CDR、MMSE评估,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CDR、MMSE与患者各项血清炎性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DR评分、MMSE评分以及糖尿病患病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TNF-α、IFN-γ指标水平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IL-6、IL-1β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L-1β和MMSE两者具有负相关关系(r=-0.263,P=0.004);患者各项血清炎性因子指标和CDR评分之间并不具有相关性。结论血清炎性因子与老年AD患者认知功能具有相关性,然而与其具体的痴呆程度并无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术前超声心动图报告指标与手术预后的相关性并识别显著相关指标或指标比值进行验证。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进行手术矫治的VSD患儿1 357例,提取术前超声心动图报告中的各种指标,包括VSD大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LA)内径、主动脉(AO)流速、三尖瓣反流流速、三尖瓣反流压差等,分析超声心动图指标和指标比值与术后辅助通气时间的相关性。按有无术后并发症将患者分为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比较两组间超声心动图指标的差异。基于以上指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对术后辅助通气时长进行预测,采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LASSO)回归模型用于变量选择。结果单一指标VSD大小、AO流速与术后辅助通气时间存在较弱相关性(r=0.32、0.25,均P<0.01),VSD处流速与术后辅助通气时间无相关性。而指标比值AO流速/VSD处流速、LVEF/VSD处流速与术后辅助通气时间存在较强相关性(r=0.67、0.51,均P<0.01)。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三尖瓣反流流速、三尖瓣反流压差、LA内径、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计算比值后,并发症组LVEF/三尖瓣反流流速显著低于无并发症组,三尖瓣反流压差/LA内径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均P<0.01)。在独立测试集上对VSD患者的术后通气时间进行预测,测试集决定系数(R2)达到0.51。结论术前超声心动图测量指标比值AO流速/VSD处流速、LVEF/VSD处流速与VSD患儿术后辅助通气时间有着较强相关性,LVEF/三尖瓣反流流速、三尖瓣反流压差/LA内径在有无术后并发症群体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指标组合可以显著提升其相关性和差异性,可应用于VSD手术预后的预测。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针对老年营养不良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干预有效性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21年8月到2022年8月期间确诊并且收治入院的60例老年营养不良患者,依据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将其对半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自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则对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针对老年营养不良患者肠内营养护理干预有效性情况进行观察、比较和记录。结果;本文观察组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下,组中患者的肠内营养护理有效性显著,相关指标数据信息显著优于本文对照组,组间差异比较相对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文研究中发现,老年营养不良患者肠内营养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负压吸盘无创治疗获得性和复发性漏斗胸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心胸外科门诊治疗、符合纳入标准的29例获得性和复发性漏斗胸患儿资料。通过负压吸盘在患儿凹陷胸壁产生负压将胸骨抬高,每天应用时间不低于2 h。应用三维扫描仪(3D扫描仪)扫描患儿胸壁,再通过Geomagic软件处理图像,计算治疗前、后胸骨凹陷深度(3D-DE)及Haller指数(3D-HI),评估负压吸盘治疗获得性和复发性漏斗胸治疗效果。每3个月定期随诊,按负压吸盘使用时间分为3组(组1:≤6个月;组2:6~12个月;组3:>12个月)。结果29例患儿中,对称型漏斗胸18例,非对称型11例,应用负压吸盘3~15个月(平均7.6个月)。目前4例恢复正常,2例无改善,其他凹陷胸骨不同程度改善。患儿3D-DE从17.7 mm下降到11.6 mm,3D-HI从1.739下降到1.598。对称型漏斗胸与非对称型漏斗胸3D-DE及3D-HI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821,P=0.558;t=0.074,P=0.068)。组2较组1 3D-DE及3D-HI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1,P=0.014;t=-0.436,P=0.043),组3较组2 3D-DE及3D-HI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0,P=0.139;t=0.622,P=0.568)。患儿出现皮肤红肿(84%)、点状出血(27%)、胸部疼痛(32%)、胸闷不适(17%),目前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负压吸盘治疗获得性和复发性漏斗胸患儿安全、无创伤,初步效果显著;为治疗获得性和复发性漏斗胸患儿提供更多选择,但远期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POU3F3(LncRNA-POU3F3)在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3年5月至2015年8月在郑州人民医院手术的118例甲状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另选取同时期100例甲状腺良性肿瘤患者的甲状腺良性肿瘤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检测甲状腺组织中LncRNA-POU3F3的表达情况,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LncRNA-POU3F3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并分析LncRNA-POU3F3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qRT-PCR结果显示,与癌旁组织(3.18 ± 0.69)、甲状腺良性肿瘤组织(3.05 ± 0.66)比较,LncRNA-POU3F3在甲状腺癌组织表达水平(4.02 ± 0.76)较高(P均< 0.05)。LncRNA-POU3F3表达诊断甲状腺癌ROC曲线下面积为0.886[95%置信区间(95%CI):0.821 ~ 0.943,P < 0.05],敏感度为83.7%,特异度为85.2%,诊断阈值为3.45;临床分期为Ⅲ ~ Ⅳ期、肿瘤直径≥1 cm、多发癌灶及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甲状腺癌组织中LncRNA-POU3F3高表达(≥3.45)比例均较高(P均< 0.05);Kaplan-Meier法分析结果显示,随访5年后,纳入的118例甲状腺癌患者存活53例,其中LncRNA-POU3F3低表达者( < 3.45)5年生存率为77.42%(24/31),LncRNA-POU3F3高表达者(≥3.45)5年生存率为33.33%(29/87),两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17.955,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临床分期、肿瘤直径、癌灶数量、淋巴结转移和LncRNA-POU3F3表达均与甲状腺癌患者生存期相关(P均< 0.05)。结论LncRNA-POU3F3在甲状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表达水平与甲状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甲状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分析护理干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经手法复位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21年5月--2022年5月内在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经手法复位患者为入组样本,共计人数80例,以奇偶数字分组方法,均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以及综合护理(研究组)观察效果成效。结果:研究组护理效果(97.50%)相比另一组(80.00%)显优势,焦虑(32.49±3.28)、抑郁(35.58±3.47)负性情绪低于另一组(50.19±4.48)(53.09±3.99),且护理满意度(97.50%)高于对照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实施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患者中,有助于降低患者不良情绪,提升护理质量,患者、家属表示较为满意,应用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奈达铂联合多西他赛对卵巢上皮性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卵巢上皮性癌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予顺铂联合紫杉醇治疗,观察组采用奈达铂联合多西他赛治疗,两组均以21 d为1个治疗周期,连续治疗2个周期。比较两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2年生存率。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癌抗原125(CA125)、癌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对照组:(45.84±22.46)U/mL、(35.13±15.03)U/mL、(16.21±3.20)U/mL,观察组:(28.33±20.11)U/mL、(14.82±10.11)U/mL、(5.16±1.33)U/mL]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t=3.94、7.61、21.63,均P < 0.05);两组CD+3、CD+4、CD+8[对照组:(16.22±3.12)%、(15.20±1.46)%、(29.21±5.17)%,观察组:(31.22±4.11)%、(24.99±1.71)%、(24.25±4.45)%]均低于治疗前,观察组CD+3、CD+4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t=19.72、29.53、4.93,均P <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8.26%(36/46),高于对照组的58.70%(27/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P <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91%(11/46),低于对照组的45.65%(2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9,P < 0.05)。观察组2年生存率为43.48%(20/46),高于对照组的23.91%(1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P < 0.05)。结论奈达铂联合多西他赛治疗卵巢上皮性癌可有效降低血清CA125、CA199、CEA水平,同时不会对T淋巴细胞亚群造成严重影响,可提高生存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甲状腺术后患者症状性低钙血症(SH)的发生与多种潜在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根据甲状腺切除范围进行分层并探讨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对术后SH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1年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 379例甲状腺术后患者中发生SH的122例患者,设为SH组。用系统抽样法抽取同年余3 200例中未发生SH的10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两组患者的年龄、术前钙、术后钙、术前iPTH、术后iPTH、中央区淋巴结数目、出血量、手术时间、性别、淋巴结清扫方式、甲状腺切除范围、术后病理类型等潜在影响因素。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研究术前/术后(不同术式)SH组和对照组患者的iPTH水平,预测其iPTH诊断临界值、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3 379例甲状腺术后患者中,发生SH者122例,发病率为3.6%。SH组和对照组的性别(SH组:男8例,女114例;对照组:男27例,女73例)、是否行侧区清扫(SH组:清扫58例,非清扫64例;对照组:清扫7例,非清扫93例)、甲状腺切除范围(SH组:单侧14例,双侧108例;对照组:单侧73例,双侧27例)、年龄(40.1岁比43.2岁)、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8.6枚比4.6枚)、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数目(12.3枚比0.7枚)、出血量(22.8 mL比11.0 mL)、手术时间(1.7 h比0.8 h)、术后iPTH(16.4 pg/mL比41.9 pg/mL)、术前iPTH(39.4 pg/mL比47.8 pg/mL)和术后钙水平(1.9 mmol/L比2.2 mmol/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术后病理类型(SH组:毒性甲状腺肿4例,甲状腺髓样癌3例,甲状腺滤泡癌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114例;对照组:甲状腺髓样癌1例,甲状腺滤泡癌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98例。P=0.25)及术前钙(2.3 mmol/L比2.3 mmol/L,P=0.10)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甲状腺双侧切除患者的术后iPTH若<20.08 pg/mL,则容易出现SH,其灵敏度为74.07%,特异度为96.30%;而对于甲状腺单侧切除患者,术后iPTH<24.00 pg/mL时容易有SH发生。结论性别、年龄、术后钙、术前iPTH、术后iPTH、中央区淋巴结数目、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方式、甲状腺切除范围是甲状腺术后发生SH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手术范围的扩大,预测SH发生的术后iPTH水平逐渐降低。为避免术后SH的发生,需要根据手术范围及术后iPTH水平及时补钙。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符合米兰标准、UCSF标准、杭州标准的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切除术后肿瘤复发患者肝移植术后的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行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citizen death,DCD)肝移植的256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初期肝移植175例(PLT组),挽救性肝移植81例(SLT组)。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两组受者的一般资料、肿瘤病理特征、术后并发症等,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受者的术后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 rate,OS)和无复发生存率(recurrence-free survival rate,RFS)。SLT组符合米兰标准者31例(米兰标准组)、符合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标准者45例(UCSF标准组)、符合杭州标准者69例(杭州标准组),比较三组受者的OS和RFS。按肝移植术前是否接受降期/桥接治疗,将SLT组受者再分为降期治疗组(32例)和未降期治疗组(49例),比较两组受者的OS和RFS。按RESCIT 1.1标准,将接受降期治疗的32例SLT组受者分为缓解组(14例)和未缓解组(18例),比较两组术后的OS和RFS。结果PLT组与SLT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439.5±74.9)min和(475.1±83.4)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LT组和SLT组OS和RF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米兰标准、UCSF标准、杭州标准三组SLT受者术后1、3、5年OS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米兰标准组受者术后1、3、5年RFS分别为93.5%、81.7%、81.7%,显著优于UCSF标准组的68.9%、59.7%、59.7%及杭州标准组的78.3%、58.8%、55.5%,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接受术前降期治疗的SLT组受者中,缓解组术后1、3、5年OS(100%、73%、73%)和RFS(100%、62.5%、46.9%)均优于未缓解组1、3、5年OS(83.3%、49.4%、0)和RFS(52.9%、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肝癌肝切除术后复发患者行挽救性肝移植可获得与初期肝移植受者相近的生存预后。符合米兰、UCSF、杭州标准的挽救性肝移植受者总生存时间相近。符合米兰标准的肝移植受者无复发生存时间最长。SLT受者术前降期治疗后缓解者的预后优于未缓解者。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核心肌力训练联合呼吸训练治疗慢性下背痛(LBP)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5例LBP患者分为核心训练组、吸气训练组及呼气训练组,每组25例。3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及姿势纠正指导,核心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核心肌群强化训练,吸气训练组、呼气训练组则分别辅以吸气肌强化训练或呼气肌强化训练,每周训练5 d。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病情,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部功能障碍程度,同时采集患者躯干前屈、再背伸时表面肌电数据(sEMG)并计算屈/伸比值及最大前屈相时均方根值(RMS)。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并且吸气训练组、呼气训练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56±1.04)分和(1.48±0.71)分]及ODI指数评分[分别为(13.64±3.56)%和(14.08±3.39)%]亦明显优于核心训练组水平(P<0.05)。治疗后3组患者躯体最大前屈相时RMS值、屈/伸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吸气训练组、呼气训练组躯体最大前屈相时RMS值[分别为(17±4.09) μV和(6.30±2.34)μV]及屈/伸比值[分别为(0.44±0.08)和(0.41±0.88)]亦显著优于核心训练组水平(P<0.05)。结论在核心肌力训练基础上辅以吸气肌或呼气肌强化训练,能进一步减轻LBP患者疼痛,提高椎旁肌肉收缩协调性,改善患者腰部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