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早期胃癌合并胃神经鞘瘤文献报道较少。本病例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切除胃底近贲门早期胃癌,应用内镜联合腹腔镜顺利切除胃体黏膜下肿物,术后病理证实为胃神经鞘瘤。

  • 标签: 胃肿瘤 神经鞘瘤 早期胃癌 内窥镜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剂量尿酸氧化治疗儿童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并高尿酸血症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并高尿酸血症的初治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患儿临床资料,患儿均于化疗前1 d至化疗第7天监测血清尿酸水平,超过正常上限时静脉滴注低剂量尿酸氧化[0.05~0.10 mg/(kg·次)],总结尿酸氧化治疗效果以及临床用药经验。应用不同剂次尿酸氧化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尿酸水平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共纳入合并高尿酸血症的初治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患儿106例,其中男88例,女18例;中位年龄6.5(3.5,10.0)岁;病理亚型包括伯基特淋巴瘤95例(89.6%)、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7例(6.6%)、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4例(3.8%);临床分期Ⅲ期39例(36.8%)、Ⅳ期67例(63.2%)。患儿均存在高肿瘤负荷,其中肾脏受累52例(49.1%),合并肿瘤溶解综合征42例(39.6%),合并急性肾损伤27例(25.5%)。全组患儿累计应用尿酸氧化1剂次41例(38.7%)、2剂次41例(38.7%)、3剂次20例(18.9%)、4剂次4例(3.8%),辅以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9例(8.5%)。化疗前、首剂尿酸氧化后12 h血清尿酸水平分别为(741.4±312.9) μmol/L、(210.8±148.6) μmol/L,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88,P<0.001)。对应用1、2、3、4剂次尿酸氧化患儿治疗前后血清尿酸水平随时间变化趋势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25,P=0.879)。化疗28 d内未发生因肿瘤溶解综合征以及急性肾损伤导致的化疗延迟和死亡。结论低剂量、按需应用尿酸氧化可快速有效降低侵袭性成熟B细胞淋巴瘤患儿化疗早期血清尿酸水平。

  • 标签: 尿酸氧化酶 淋巴瘤 高尿酸血症 肿瘤溶解综合征 儿童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以严重血小板减少为首发症状,伴有中性粒细胞逐渐下降、感染和肝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1型人免疫缺陷病毒(HIV-1)感染中期(临床分期Ⅱ期)患者的诊疗经过。显示检测骨髓造血细胞表面HIV-1核心蛋白P24表达,可作为HIV-1感染窗口期的一种确诊手段。

  • 标签: 人免疫缺陷病毒感染 艾滋病 P24蛋白 骨髓血细胞 中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89例2015年2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并随机分为参照组(43例)和实验组(46例),对常规护理和早期康复护理两种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就NIHSS评分而言,实验组患者明显低于参照组;就吞咽障碍评分、BI评分、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而言,实验组患者明显高于参照组;因为P<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效果十分理想,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脑卒中 吞咽障碍 早期康复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和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8月—2016年8月间接收并治疗的78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种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ALD、FMA评分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脑梗死 偏瘫 早期康复护理 效果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新发伯基特淋巴瘤(BL)患儿化疗前后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分析化疗以及利妥昔单抗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7年4月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223例新发危险度分组为B组及C组的BL患儿的临床资料。均按照改良的法国儿童肿瘤协会系列研究(LMB)89方案分层治疗,部分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分别于化疗前、化疗结束时及化疗结束后6、12、24、36个月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IgA、IgM、IgG)。不同治疗组间血清IgA、IgM、IgG随时间变化曲线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223例患儿危险度分组B组53例、C组170例。化疗前109例(48.9%)BL患儿合并低免疫球蛋白血症,223例患儿化疗前血清IgA、IgM、IgG水平分别为(0.9±0.7)、1.2(0.5,1.3)、(7.2±2.9)g/L。化疗结束时全组血清IgA、IgM、IgG水平分别为(0.5±0.4)、0.2(0.1,0.3)、(6.3±2.3)g/L,与化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63、Z=-11.99、t=4.57,均P<0.05)。另外B组IgA、IgM和C组IgA、IgM、IgG与化疗前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t=8.86、Z=-6.28、t=11.19、Z=-10.15、t=4.50,均P<0.05)。B组和C组单纯化疗、化疗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患儿化疗结束后IgA、IgG水平随时间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38,P=0.002;F=4.22,P=0.007)。结论大约50%的BL患儿在化疗前即存在低免疫球蛋白血症,改良的LMB 89方案对BL患儿体液免疫功能有显著影响,在BL患儿化疗结束后免疫重建的过程中,利妥昔单抗对IgA和IgG影响更显著。

  • 标签: 伯基特淋巴瘤 免疫球蛋白类 儿童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老年重症肺炎效果。方法 选取60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为研究样本,以2018年1月-2021年5月为研究期限,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以常规治疗为基础,采取丙种球蛋白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重症肺炎 老年患者 丙种球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完整脐带挤勒和脐带结扎后挤勒两种方式对早产儿贫血的早期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10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剖宫产出生的胎龄<34周早产儿进行前瞻性研究,随机分为完整脐带挤勒组和脐带结扎后挤勒组。对比两组早产儿出生后不同时间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清铁水平、生后7 d内贫血率、输血率、经皮胆红素水平及光疗时间等。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完整脐带挤勒组30例,脐带结扎后挤勒组30例。完整脐带挤勒组入院时、生后7 d、生后14 d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压积、血清铁水平均高于脐带结扎后挤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整脐带挤勒组生后7 d贫血率[3.3%(1/30)比33.3%(10/30)]和输血率均低于脐带结扎后挤勒组[13.3%(4/30)比56.7%(1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产儿经皮胆红素、光疗总时长及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发生红细胞增多症。结论完整脐带挤勒较脐带结扎后挤勒能更有效提高早产儿生后早期体内血红蛋白水平和铁储备,降低了早产儿输血需求及贫血发生率,是预防和减轻早产儿贫血的有效干预措施。

  • 标签: 贫血 婴儿,早产 脐带挤勒 完整脐带挤勒 断脐后脐带挤勒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EB病毒(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儿科医师对本病认识。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初诊并规律治疗的6例EBV阳性DLBCL患儿资料,包括基本信息(性别、年龄、首发症状、病程),病理结果[免疫组织化学、EBV编码的核糖核酸(EBER)、潜伏膜蛋白(LMP)、C-MYC基因],免疫功能,血EBV指标及治疗方案、预后。结果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6.67岁,病初尿酸266.2 μmol/L,乳酸脱氢水平346.5 U/L,1例存在免疫缺陷病。化疗前免疫功能检测提示4例患儿辅助性T淋巴细胞比例下降,体液免疫功能均正常。6例患儿EBV抗体均无近期感染依据;3例EBV-DNA增高。Ⅲ期2例,Ⅳ期4例,巨大瘤灶者1例,B症状者2例,结外侵犯者6例,中枢侵犯者4例,骨髓侵犯者1例。治疗分组:B组2例,C组4例。3例死亡,3例至今存活。6例患儿病理形态均为单型性,免疫组织化学:1.患儿均表达CD19、CD20、CD79a,5例表达CD30。2.患儿均经免疫荧光原位杂交方法检测C-MYC基因,未见MYC、Bcl-2及Bcl-6的断裂及扩增。3.EBV:患儿均表达EBER及LMP-1。结论EBV阳性DLBCL病理改变与成人相似,非生发中心来源更多见,就诊时结外侵犯、中枢侵犯较常见。本病伴中枢侵犯的患儿预后极差,疾病复发、进展多出现在治疗中或停药早期,目前尚无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案,建议晚期患者在强化疗结束后尽快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提高生存率。

  • 标签: EB病毒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儿童 治疗 预后
  • 简介:摘要1例11岁男童因“骨痛4个月余、发热伴淋巴结肿大3个月余”就诊,影像提示全身多部位占位性病变伴多发骨破坏,头皮肿物活检病理示OCT-2、BOB1、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阳性(胞质颗粒状阳性),CD30阴性,并检测到CLTC-ALK融合基因,诊断为ALK阳性大B细胞淋巴瘤,按改良LMB89高危方案化疗达到完全缓解后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移植后45 d因重症肺炎伴发呼吸衰竭死亡。该病儿童罕见,起病隐匿,进展迅速,病理以表达ALK但不表达CD30为特征,治疗以高强度化疗加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主,预后不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早期活动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出院后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科学网(Web of Science)和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收集关于早期活动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出院后病死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同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9月17日。对照组给予ICU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活动,包括床上被动或主动辅助活动、坐于床边、床旁站立、转移至床旁椅和辅助步行。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绘制漏斗图分析文献发表偏倚。结果最终纳入10项RCT研究,共1 323例患者,其中对照组660例,试验组663例。文献质量评价结果显示,7项研究为A级,3项研究为B级,提示纳入文献整体质量较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目前的临床证据表明,早期活动不会增加ICU机械通气患者出院后的病死率〔优势比(OR)=0.92,95%可信区间(95%CI)为0.75~1.13,P=0.449〕;亚组分析显示,早期活动有降低ICU机械通气患者出院后3、6、12个月病死率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个月病死率:OR=1.02,95%CI为0.74~1.40,P=0.927;6个月病死率:OR=0.95,95%CI为0.70~1.27,P=0.712;12个月病死率:OR=0.60,95%CI为0.33~1.10,P=0.101)。漏斗图显示,纳入文献分布不完全对称,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ICU机械通气患者进行早期活动并不会增加出院后的病死率,且有降低病死率的趋势,但由于纳入文献较少、样本量较小且各研究早期活动具体实施情况存在差异,仍需要开展大量的高质量RCT研究进一步验证。

  • 标签: 早期活动 重症监护病房 机械通气 病死率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芩素对皮肤鳞状细胞癌增殖、迁移和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2018年6月到2019年6月,将皮肤鳞状细胞细胞系A431分为4组,分别采用0、10、50、100 μmol/L黄芩素处理0、24、36和48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分析细胞增殖;采用划痕实验分析细胞迁移;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不同处理组细胞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黏着斑激酶(FAK)和上皮-间充质转化标记蛋白标志蛋白波形蛋白(Vimentin)和上皮型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水平。结果0、10、50和100 μmol/L黄芩素组细胞采用黄芩素处理48 h后吸光度(A)值分别为2.47±0.21、2.07±0.17、1.71±0.20和1.30±0.12。4组细胞处理48 h后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19,P<0.05)。0、10、50和100 μmol/L黄芩素组细胞划痕愈合率分别为(85.21±7.09)%、(72.19±6.25)%、(43.19±5.10)%和(25.10±3.81)%。4组细胞划痕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99,P<0.05)。0、10、50和100 μmol/L黄芩素组细胞Ki-67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0.84±0.14、0.71±0.10、0.53±0.10和0.30±0.09。0、10、50和100 μmol/L黄芩素组细胞FAK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1.04±0.11、0.82±0.12、0.64±0.09和0.29±0.09。4组细胞Ki-67和FAK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10,P<0.05;F=4.928,P<0.05)。0、10、50和100 μmol/L黄芩素组细胞间质标记蛋白Vimentin表达水平分别为1.28±0.15、0.97±0.13、0.64±0.12和0.33±0.10。0、10、50和100 μmol/L黄芩素组细胞上皮标志蛋白E-cadherin表达水平分别为0.83±0.09、1.32±0.14、1.89±0.23和2.17±0.16。4组细胞Vimentin和E-cadherin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91,P<0.05;F=3.951,P<0.05)。结论黄芩素可显著抑制皮肤鳞状细胞细胞增殖,迁移和上皮-间充质转化。

  • 标签: 黄芩素 皮肤鳞状细胞癌 增殖 迁移 上皮-间充质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液基细胞检查在筛查子宫颈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妇科在2009年1月~2012年12月自愿行子宫颈癌筛查的女性800例,对这800例女性均行液基细胞检查。结果800例液基细胞涂片中,正常范围(WNL)646例,占80.8%,阳性涂片共154例(19.2%),其中78例ASCUS(9.8%),3例ASCH(0.4%),57例LSIL(7.1%),12例HSIL(1.5%),4例SCC(0.5%)其中检测与病理活检的符合率,LSIL为10.5%,CIN2为66.7%,CIN3为80%,SCC为100%。结论应用液基细胞学检查早期宫颈癌病变是一种较为简便和准确的方法,同时配合阴道下活检,可以作为筛查早期的宫颈癌变主要手段。

  • 标签: 液基细胞检查 筛查 子宫颈癌
  • 简介:一、重点单词1.realizev.认识到;了解到主要考查对该词词义的理解和运用,后接宾语从句,以及用于被动语态,常见于选择填空和客观试题中的填词题。如:

  • 标签: 九年级 知识 中考 宾语从句 被动语态 客观试题
  • 简介:摘要成熟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是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虽然是一组高度恶性、高侵袭性肿瘤,但依据不同危险组及对治疗的敏感性进行分层化疗后,患儿5年无事件生存率可达80%~90%,已经是可治愈性肿瘤。在规范初治患儿的同时,如何提高难治复发患儿的救治成功率是当前面临的挑战,也是学科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标志。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皮穿刺半月节球囊压迫术(PMC)治疗三叉神经痛不同定位技术的疗效,探讨Hartel穿刺法的学习曲线。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4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3名神经外科医生进行3个阶段的手术培训,第一阶分别采用Hartel穿刺法(Hartel穿刺组)、立体定向辅助穿刺法(立体定向组)及神经导航辅助穿刺法(神经导航组)各治疗20例患者,第二、三阶分别采用Hartel穿刺法各治疗20例患者。比较第一阶3种不同穿刺法的疗效,比较培训3个阶段Hartel穿刺法的手术疗效,并根据手术时间和穿刺次数绘制Hartel穿刺法的学习曲线。手术疗效的评价指标包括:穿刺次数、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第一阶:3组的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有效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手术穿刺次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费用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Hartel穿刺组的穿刺次数最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高,但住院费用最少。Hartel穿刺法培训3个阶段,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手术有效率及住院费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随着培训阶段增加,手术穿刺次数越来越少,操作时间越来越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住院时间缩短(均P<0.05)。通过绘制Hartel穿刺法的学习曲线发现,手术例数达到40例后,医生的的操作水平逐渐趋于平稳。结论对于手术初学者采用立体定向和神经导航的方式进行卵圆孔穿刺会显著降低三叉神经痛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但会增加医疗费用。采用Hartel穿刺法手术例数达到40例后,术者的手术操作水平可趋于平稳。

  • 标签: 三叉神经痛 穿刺术 疗效比较研究 学习曲线 Hartel穿刺法
  • 简介:摘要:目的 评价脑梗死患者采用肢体功能锻炼联合时间护理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运动功能产生的影响。方法 我院收治脑梗死患者82例为研究观察对象,2022年4月~2023年4月收治,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划分组别,对照组(予以肢体功能锻炼)、观察组(予以肢体功能锻炼联合时间护理),观察两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满意度情况。结果 护理后观察组Fugl—Meyer分数更高,观察组NIHSS分数更低(P<0.05)。护理后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在肢体功能锻炼基础上增加时间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时间护理 脑梗死 肢体功能锻炼 运动功能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抗体用于儿童难治或复发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反应。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选择2017年12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采用PD-1抗体治疗的6例霍奇金淋巴瘤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评估近期、远期随访疗效及不良反应。疗效评估分为完全反应、部分反应、疾病稳定、疾病进展和无反应。结果6例患儿中男5例、女1例,开始PD-1抗体治疗时年龄为11.6(10.2,13.3)岁。病理类型为混合细胞型3例、结节硬化型2例、结节淋巴细胞为主型1例。分期Ⅳ期4例、Ⅲ期2例;危险度分组均为高危组,5例患儿存在B组症状,所有患儿在开始PD-1治疗前状态均为难治或复发。PD-1抗体首次用药后12周内早期评估3例部分反应、3例疾病稳定,用药16周后晚期评估5例完全反应、1例部分反应,无一例患儿治疗期间出现进展。随访时间27(21,41)个月,5例患儿无事件生存,持续缓解状态,1例患儿停药4周后发热,后确认为转化为介于弥漫大B细胞和经典霍奇金淋巴瘤的B细胞淋巴瘤。6例患儿用药耐受性较好,输注期间未见高热、寒战、皮疹等输注反应,无一例患儿因不良反应延迟、减量或停药。2例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反应性皮肤血管增生,不伴疼痛或痒感,未给予特殊处理,停药后自行恢复。结论PD-1抗体用于难治或复发霍奇金淋巴瘤患儿治疗应答较好且不良反应可耐受。

  • 标签: 淋巴瘤 复发性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伯基特淋巴瘤(BL)的临床特点,总结中国儿童淋巴瘤协作组成熟B细胞淋巴瘤2017方案(CNCL-B-NHL-2017)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儿童淋巴瘤协作组2017年5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436例年龄≤18岁BL患儿临床资料,均按照CNCL-B-NHL-2017方案分层治疗。分析患儿发病时临床特点,比较不同临床分期、危险度分组患儿的治疗效果,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436例患儿发病年龄6.0(4.0,9.0)岁,男368例(84.4%)、女68例(15.6%)。临床分期Ⅰ、Ⅱ、Ⅲ、Ⅳ期分别为4例(0.9%)、30例(6.9%)、217例(49.8%)、185例(42.4%),危险度A、B1、B2、C1、C2组分别为1例(0.2%)、46例(10.6%)、19例(4.4%)、285例(65.4%)、85例(19.5%)。全组患儿中63例(14.4%)单纯化疗,373例(85.6%)在化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21例(4.8%)治疗中进展,3例(0.7%)复发,13例(3.0%)治疗相关死亡。随访时间24.0(13.0,35.0)个月,全组患儿2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90.9±1.4)%,A、B1、B2、C1、C2组2年EFS分别为100.0%、100.0%、(94.7±5.1)%、(90.7±1.7)%、(85.9±4.0)%,A、B1、B2组整体高于C1组(χ2=4.16,P=0.041)和C2组(χ2=7.21,P=0.007)。单纯化疗组和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2年EFS分别为(79.3±5.1)%、(92.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3,P<0.001)。临床分期Ⅳ期(包括白血病期)、血清乳酸脱氢(LDH)>正常值4倍、中期评估有瘤灶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HR=1.38、1.23、8.52,95%CI 1.05~1.82、1.05~1.43、3.96~18.30)。结论CNCL-B-NHL-2017方案对儿童BL疗效显著,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可以使疗效进一步提高。

  • 标签: 伯基特淋巴瘤 儿童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