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的调节性B细胞(Bregs)及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并分析其与ITP持续时间和缓解时间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88例ITP患儿治疗前和其中84例治疗1个月后和45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Bregs的比例。采用包括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注射IgG作为一线药物治疗ITP患儿。对比治疗后不同缓解时间ITP患儿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所有ITP患儿的Th、NK、Breg细胞计数和Th/Tc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而Tc以及CD19+B细胞增高(P<0.05)。持续性和慢性ITP组Breg细胞计数较新诊断ITP组明显降低(P<0.05)。共84例ITP患儿治疗后缓解,58例(69.1%)获得长期缓解,26例(30.9%)短期缓解,短期缓解组治疗后Breg和淋巴细胞亚群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对照组仍有明显差异(P<0.05);长期缓解ITP组治疗后Breg和淋巴细胞亚群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治疗前比较,除Tc之外,其他细胞亚群均明显增高(P<0.05);长期缓解ITP组NK细胞和Breg细胞明显高于短期缓解ITP组(P<0.05)。结论长病程ITP患儿外周血Bregs明显降低,治疗后获得长期缓解ITP患儿的外周血Bregs显著增加,表明恢复Bregs的免疫机制可能与儿童ITP的长期缓解有关。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B淋巴细胞,调节性 淋巴细胞亚群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儿的调节性B细胞(Bregs)及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并分析其与ITP持续时间和缓解时间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88例ITP患儿治疗前和其中84例治疗1个月后和45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Bregs的比例。采用包括糖皮质激素和静脉注射IgG作为一线药物治疗ITP患儿。对比治疗后不同缓解时间ITP患儿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所有ITP患儿的Th、NK、Breg细胞计数和Th/Tc比值均明显降低(P<0.05),而Tc以及CD19+B细胞增高(P<0.05)。持续性和慢性ITP组Breg细胞计数较新诊断ITP组明显降低(P<0.05)。共84例ITP患儿治疗后缓解,58例(69.1%)获得长期缓解,26例(30.9%)短期缓解,短期缓解组治疗后Breg和淋巴细胞亚群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对照组仍有明显差异(P<0.05);长期缓解ITP组治疗后Breg和淋巴细胞亚群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与治疗前比较,除Tc之外,其他细胞亚群均明显增高(P<0.05);长期缓解ITP组NK细胞和Breg细胞明显高于短期缓解ITP组(P<0.05)。结论长病程ITP患儿外周血Bregs明显降低,治疗后获得长期缓解ITP患儿的外周血Bregs显著增加,表明恢复Bregs的免疫机制可能与儿童ITP的长期缓解有关。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B淋巴细胞,调节性 淋巴细胞亚群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合并热带念珠菌血症(CTBI)的临床特征、诊疗与预后,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6家医院诊断的14例ALL合并CTBI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情况。收集同期入院的无侵袭性真菌病(IFD)的ALL患儿(28例)及其他IFD患儿(9例)的临床资料作为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CTBI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4例患儿中男7例、女7例,年龄1岁5月龄~13岁。14例均有发热,9例有消化系统症状,3例粪培养有真菌;7例有呼吸系统症状,1例痰培养为真菌;2例有中枢神经症状;10例发生休克。14例患儿均有中性粒细胞缺乏,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1~53 d。C反应蛋白>50 mg/L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IFD病例(8/14比1/9,P<0.05),(1, 3)-β-D-葡聚糖、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及肺部影像学无特异。14例患儿血培养均可见热带念珠菌,13例完善药敏,均对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敏感,4例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敏感。14例患儿中,1例放弃治疗后失访,1例在抗真菌治疗前死亡,余12例予抗真菌治疗;14例患儿中死亡7例。ALL合并CTBI组(14例)与ALL未发生IFD组(28例)在ALL未缓解(χ²=37.847,P<0.01)、住院时间>15 d(χ²=8.351,P=0.004)、中性粒细胞缺乏(χ²=14.280,P<0.01)、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10 d(χ²=10.254,P=0.001)、应用广谱抗菌药物(χ²=13.888,P<0.01)、皮肤黏膜破损(χ²=5.923,P=0.01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BI耐药率及病死率高,针对耐唑类热带念珠菌,推荐使用两性霉素B或棘白菌素+氟胞嘧啶联合治疗,降低治疗相关死亡风险。

  • 标签: 儿童 白血病 念珠菌,热带 真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伯基特淋巴瘤(BL)的临床特点,总结中国儿童淋巴瘤协作组成熟B细胞淋巴瘤2017方案(CNCL-B-NHL-2017)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国儿童淋巴瘤协作组2017年5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436例年龄≤18岁BL患儿临床资料,均按照CNCL-B-NHL-2017方案分层治疗。分析患儿发病时临床特点,比较不同临床分期、危险度分组患儿的治疗效果,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Cox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436例患儿发病年龄6.0(4.0,9.0)岁,男368例(84.4%)、女68例(15.6%)。临床分期Ⅰ、Ⅱ、Ⅲ、Ⅳ期分别为4例(0.9%)、30例(6.9%)、217例(49.8%)、185例(42.4%),危险度A、B1、B2、C1、C2组分别为1例(0.2%)、46例(10.6%)、19例(4.4%)、285例(65.4%)、85例(19.5%)。全组患儿中63例(14.4%)单纯化疗,373例(85.6%)在化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21例(4.8%)治疗中进展,3例(0.7%)复发,13例(3.0%)治疗相关死亡。随访时间24.0(13.0,35.0)个月,全组患儿2年无事件生存率(EFS)为(90.9±1.4)%,A、B1、B2、C1、C2组2年EFS分别为100.0%、100.0%、(94.7±5.1)%、(90.7±1.7)%、(85.9±4.0)%,A、B1、B2组整体高于C1组(χ2=4.16,P=0.041)和C2组(χ2=7.21,P=0.007)。单纯化疗组和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组2年EFS分别为(79.3±5.1)%、(92.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3,P<0.001)。临床分期Ⅳ期(包括白血病期)、血清乳酸脱氢(LDH)>正常值4倍、中期评估有瘤灶为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HR=1.38、1.23、8.52,95%CI 1.05~1.82、1.05~1.43、3.96~18.30)。结论CNCL-B-NHL-2017方案对儿童BL疗效显著,联合应用利妥昔单抗可以使疗效进一步提高。

  • 标签: 伯基特淋巴瘤 儿童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