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内镜下严重程度与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血尿酸等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90例确诊U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Mayo肠镜评分分为轻、中、重3组,比较3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差异,分析Mayo肠镜评分和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轻、中、重3组UC患者血小板[(205.00 ± 61.18)× 109/L比(240.33 ± 82.90)× 109/L比(285.55 ± 107.60)× 109/L,P=0.020]、血红蛋白[(129.70 ± 16.22)g/L比(135.35 ± 20.40)g/L比(121.33 ± 27.82)g/L,P=0.034]、低密度脂蛋白[(2.44 ± 0.50)mmol/L比(2.54 ± 0.67)mmol/L比(2.10 ± 0.62)mmol/L,P=0.010]、胆固醇[(4.07 ± 0.60)mmol/L比(4.02 ± 0.94)mmol/L比(3.50 ± 0.80)mmol/L,P=0.017]和纤维蛋白原[(2656.00 ± 371.54)mg/L比(3034.50 ± 826.52)mg/L比(3390.26 ± 1013.61)mg/L,P=0.03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检测值水平与Mayo肠镜评分均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Mayo肠镜评分呈负相关(P<0.05);血小板、纤维蛋白原与UC肠镜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通过对UC患者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检测,可协助评估UC患者的肠道情况。
简介:摘要:中药蒸汽眼罩不同于普通蒸汽眼罩,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加入了可以放松眼部,舒缓神经的中草药,更进一步的加强了功效。而本文所探讨的是不同种类的中药蒸汽眼罩中各种不同的中药材对眼部的一些轻症的治疗和改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深入研究盐酸氟桂利嗪在作为前庭性偏头痛预防措施时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共10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接受盐酸氟桂利嗪治疗,对照组接受安慰剂治疗,剂量和用药时间与观察组相同。观察头痛发作次数、头痛程度、伴随症状等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的偏头痛发作次数基本相同,治疗后,两组发作次数有显著差异(t=20.501, P<0.05)。治疗前两组的眩晕程度相似,而治疗后两组眩晕强度评分差异显著(t=35.473, P<0.05)。结论:盐酸氟桂利嗪在前庭性偏头痛预防性治疗中应用价值较高,可减少头痛发作次数、减轻头痛程度和伴随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终末期肾病患病率的上升和病死率增高是当前慢性病防治的重点。发生心脏性猝死是终末期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明确其危险因素,进行有效防治对提高患者存活率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对终末期肾病患者中心脏性猝死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预防及管理做一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某省部分三甲医院护理人员职业生活质量与抑郁倾向的关系。方法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月,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该省部分三甲医院242名护理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护士职业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护理人员职业生活质量现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测定护理人员的抑郁状态,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护理人员职业生活质量总分为(156.86±26.60)分,其中家庭工作平衡(24.60±4.73)分、工作环境(77.30±14.78)分、工作量(36.34±6.11)分、社会环境(18.62±4.21)分;护理人员抑郁倾向总分为(43.76±9.50)分,抑郁倾向发生率为64.46%(156/242),中、重度抑郁倾向发生率分别为23.55%(57/242)、10.74%(26/242);职业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与抑郁倾向总分均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职业生活质量总分高是护理人员抑郁倾向的保护因素(P<0.001)。结论护理人员职业生活质量与抑郁倾向相关,且职业生活质量高者不易产生抑郁倾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神经痛大鼠发生认知功能损伤与大鼠海马内源性硫化氢(H2S)的变化间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24只,体重280~320 g,鼠龄4~6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糖尿病神经痛组(DNP组)和对照组(C组)(n=12),DNP组腹腔注射佐脲链菌素(STZ)60 mg/kg,C组大鼠给予腹腔内注射等量柠檬酸钠缓冲液。分别于制备模型当天(T0)和制备模型后7 d(T1)、14 d(T2)、21 d(T3)、28 d(T4)行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和空间探索实验,以测定其认知功能变化。28 d后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病理改变;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海马区细胞凋亡情况;液相色谱法测两组海马组织内源性H2S含量;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两组大鼠海马胱硫醚-β-合成酶(CBS)蛋白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大鼠海马CBS mRNA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DNP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在T2[(29.50±5.72) s,t=2.870,P<0.05]、T3[(37.55±7.08) s,t=4.771,P<0.01]和T4时[(45.40±10.34) s,t=5.279,P<0.01]明显延长于T0时[(20.47±5.17) s];DNP组大鼠在成模后T2[(29.50±5.72) s,t=3.392,P<0.05]、T3[(37.55±7.08) s,t=6.175,P<0.01]和T4时的逃避潜伏期[(45.40±10.34) s,t=6.779,P<0.01]均明显延长于C组大鼠[(19.16±4.79)、(17.13±3.93)、(15.70±2.83) s]。DNP组大鼠T2[(3.17±0.98)次,t=2.936,P<0.05]、T3[(3.00±0.89)次,t=3.379,P<0.05)]和T4时穿越平台次数[(2.33±1.03)次,t=4.294,P<0.01]少于T0时[(4.83±0.98)次];T3[(19.33±4.55) s,t=3.122,P<0.05]和T4时象限停留时间[(20.16±5.63) s,t=2.655,P<0.05]少于T0时[(29.67±6.71) s];DNP组大鼠T3[(3.00±0.89)次,t=2.500,P<0.05]和T4时穿越平台次数[(2.33±1.03)次,t=3.926,P<0.01]明显少于C组[(4.67±1.36)、(4.83±1.17)次];DNP组大鼠T3[(19.33±4.55) s,t=3.025,P<0.05]和T4时其所在象限停留时间[(20.16±5.63) s,t=3.926,P<0.05]少于C组[(30.50±7.81)、(31.67±4.13) s]。与C组比较,DNP组海马细胞排列紊乱,锥体细胞排列松散,海马内出现核固缩现象,部分神经细胞缺失;DNP组海马凋亡阳性细胞[(5.33±1.03)分,t=9.190,P<0.01]明显多于C组[(1.16±0.41)分];DNP组大鼠海马H2S含量[(419.9±30.9) ng/g蛋白,t=2.813,P<0.05]明显少于C组[(461.4±18.6) ng/g蛋白];DNP组大鼠海马内CBS mRNA(0.67±0.02,t=15.940,P<0.01)和蛋白水平(0.64±0.06,t=10.410,P<0.01)明显低于C组(1.00±0.01、1.25±0.01)。结论糖尿病神经痛大鼠随时间延长逐渐出现认知功能损伤,其严重程度与时间呈正相关。糖尿病神经痛大鼠认知功能损伤与海马神经细胞凋亡及内源性H2S减少密切相关。
简介:摘要γδ T细胞是T细胞亚群之一,其表面的T细胞受体(TCR)由γ链和δ链组成,不需要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分子结合,并且不需要通过抗原提呈细胞(APC),可以直接识别并结合抗原分子。部分γδ T细胞能够通过各种机制对肿瘤细胞产生强大的杀伤作用,抑制肿瘤的生长,防止肿瘤的扩散。目前,应用γδ T细胞的过继性细胞免疫疗法已成为血液系统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γδ T细胞现已在体内、外多种实体瘤细胞中显示出强大的细胞毒作用,表现出明显的治疗优势。但是其应用于治疗血液系统肿瘤的临床研究仍较少,有效性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验证。笔者拟就γδ T细胞与血液系统肿瘤相关的基础研究及γδ T细胞现阶段在血液系统肿瘤过继性免疫细胞疗法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Ⅰ期子宫浆液性癌(USC)预后相关的生物学行为因素,旨在帮助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9—2018年期间收治的Ⅰ期US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67例患者,完成随访56例(84%),ⅠA期36例(64%),ⅠB期20例(36%);21例(38%)USC,35例(63%)为含有USC成分的混合癌。中位随访时间132.7个月,6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5例死亡。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在FIGO分期、肿瘤分级、病灶浸润深度、身高、体重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ⅠB期患者中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在术后辅助治疗方式、治疗前CA125值、身高、体重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身高、体重、体重指数、治疗前CA125值与预后相关(均P<0.05)。结论USC生物学行为高度恶性,即使是ⅠA期,仍建议术后化疗以预防远处转移,放疗的获益仍有争议。对于ⅠB期,在化疗基础上联合放疗可能有利于降低复发率。瘦小体型、治疗前CA125>43 U/ml与预后不良有关,也许可作为早期USC的危险因素,指导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的制定。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对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治疗,探究其疗效。方法:我院在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之间收治的60例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采用关节镜清理术治疗,观察组采用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统计两组整体治疗效果,对比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3.3%与对照组优良率63.3%相比明显更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术前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3个月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明显,观察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人工表面关节置换术治疗后,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获得了显著疗效,膝关节功能改善明显,建议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接收的62例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入选病例均来自2019.4—2020.10,以抽签法将其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应用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研究组31例应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就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时间、导管留置时间、膀胱冲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6.45%)均低于对照组(25.81%),组间比较P<0.05。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相比于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更具优势,其手术操作更简单,患者术后康复速度更快,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8.1—2020.11收治的62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1例)与对照组(31例),分别采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和开放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留置尿管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2.90%)低于对照组(35.48%),组间对比P<0.05。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相比于开放手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更具优势,更适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