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社会化面临的问题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2
/ 2

留守儿童社会化面临的问题浅析

冯玉祥 ,艾婷婷

巴河镇中心校

摘要:社会转型期使留守儿童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其在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困难。增加外来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增加社会工作人员的参与,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课和老师,这些都是解决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对策,但并非根本性的办法。在农村留守儿童中,各类自残、被伤、伤人的悲剧时有发生。为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思考模式,从根源上去认识留守儿童的社会化,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浅析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家庭、邻里、同龄人等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使其失去了重要的社会情境和经历,同时,学校仍偏重于对学生的教育,使其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学校自身应成为留守儿童社会生活的基本形态,为其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学校应把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活动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中,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提供重要的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教师应当起到引导和引导的作用。

一、留守儿童社会化的现实困境

自从学校教育出现之后,有些人就开始指责学校教育脱离了儿童们的日常生活,它对儿童们的生活没有任何意义,对儿童们的品行也没有任何影响。但是,现实生活和学校教育却是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究其根源,就是因为在传统社会中,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和方式,都是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的,是通过对家庭和邻居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直接参与来实现的。换言之,儿童的社会化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每天的生活来实现的。但是,如果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儿童的社交机会突然丧失,这将给儿童的社会化带来巨大的灾难。

第一,家庭职能的变化,使留守儿童必须具备的社会性环境被破坏;家已经不是一个传统的生活、生产的单元,而是一个可以让人休息、睡眠的住处。由于大部分留守老人没有劳动能力,他们的土地被废弃,从而使他们失去了参加劳动、交流的机会。即使是儿童,如今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可以做的农活,没有了劳动和交流的机会,就意味着留守儿童缺乏必要的社会化环境,不能理解社会生活和生产的过程,缺乏最基本的生活和生产常识。

第二,乡村与街道的变迁,使留守儿童丧失了重要的社会体验。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使许多村落被称为“空心村”。从前,村子是儿童们常去的地方,他们追逐嬉戏。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们耳濡目染地了解到了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活过程和结果,了解到了人为何要劳动,劳动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和对社会的意义和价值,进而促进儿童们形成了自力更生和勤奋进取的良好习惯。

二、留守儿童社会化困境的化解对策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问题,就必须转变角色,转换职能,以弥补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与社会经历的不足。

第一,以校园为基础,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提供必要的环境;心理学研究认为,只有对儿童所处的环境进行控制,才能对儿童的思想、情绪进行有效的控制。实际上,虽然儿童们与老师们终日朝夕相处,但在传统的学校里,儿童们并不能组成一个团体。虽然教师和学生都是为了实现他们的“教化”,但是他们并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社会”。通过参与社会生活来实现社会意识的共享,是儿童社会化的基本和核心方式,不管是怎样的正规和特殊的学校,都不会违背这个原则,只不过是在一些特定的地方,组织得更好一些罢了。也就是说,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以沟通的方式,将社会经验传承下去,进而使社会生命得以延续。为此,要使学校真正起到引导和引导的作用,就必须把学校建设成一个理想的大家庭。同时,也要多举办集体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合作与共享的机会。儿童们在学校里最有用处的就是和各种性格的人亲近。所谓的交流,就是将自己的经历,转化为共同的经历。没有分享,儿童就无法理解活动的意义,无法成为他自己思想和行为的一部分。

第二,在学校的课程中,应引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性的活动,为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提供重要的体验。正如前面提到的,儿童们是以直接参与的形式来完成自己的社会化,所以,学校一定要把儿童们现在的生活表现出来,就像他们在自己家里,在邻居家里那样,是真实的,是重要的。怎样把衣食住行融入到学校的课程之中,用烹饪、纺织、制作和建造等方式,来再现社会生活,让儿童们再一次体验到文明生活的过程,对社会生活中存在的基本价值进行深化和拓展,让儿童们了解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和意义,拥有与其他成员一样的认知和类似的思维,进而成功地实现社会化,这应该是目前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

第三,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促进其发展。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留守儿童的自我社会化主要是以对日常生活的直接参与来实现的,虽然这一途径很重要,也很基础,但其结果具有偶然性。因为对环境的影响有好有坏。所以,不管是“偶然”的环境因素,还是“有意”的“策划”与“刻意”的“策划”,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教育是一项社会性职能,而学校又是一个社会性的中心,其社会职责是不容忽视的。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对个体进行教育,还包括对社会性生命的建构。很多时候,人们都会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老师的工作,他们会担心老师能不能把自己的儿童教好。但是,就其实质而言,教师是社会的声音,是为社会的延续与完善而服务的。

结语

总而言之,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留守还是非留守,而在于当儿童的日常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时,学校该如何对此作出反应,究竟是死守传统的书本知识,还是积极地将日常生活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如何使学校的教学不脱离现实,是一种自觉的责任。从理论角度看,目前教育理论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在正式与非正式、偶然与有意之间保持一种合理的平衡。

参考文献:

[1]张荣.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因素存在的问题及影响[J]. 读天下(综合), 2020, 000(031):P.1-1.

[2]舒艳.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状况研究[D]. 华中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