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石门实验学校 河北石家庄 050000
摘要:语文对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日记作为载体,与传统文化融合,需要依托教材,明确教材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在确定日记所选取的类型。当然每次日记训练点各有不同,需从选材立意、语言运用、情感培养等三个方面各有侧重进行选取,在常规日记与著述立言日记的交替运用中,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最终用文化育人,用文化涵养人。
关键字:日记;传统文化;融合;策略
研究日记的日常化写作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不是随意的书写,而是有目的有方向的系统化训练。文化植根于生活,文化依托于文字。初中生的生活,很大一部分源于学习生活,所以我们应该把研究主要着眼于教材,辅以节日和活动。这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才有了坚实的土壤,不是空中楼阁的想象,不局限在概念的消化吸收,这样才能真正把文化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成为他们的一部分。我们的部编版语文教材,在编订时已经对文章进行了甄选,可谓篇篇都是经典,其中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内核,同时在编排时也自成系统,符合初中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依托教材,研究经典,就给学生创造了认识传统文化的氛围,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1教授与学习传统文化经典,目的是传承、理解文化,用文化涵养人,塑造人。
这样看来,要依托教材,首先要明确教材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到底有什么。笔者比较认可杨雅婷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的定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由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创造出来的,并为大众所认同和接受的;同时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它不仅在过去产生过积极作用,而且对当今社会发展仍发挥重要影响,其主要以客观外化和主观内化的两种形态存在。客观外化的形态主要指文字、文学典籍、艺术作品、民族服饰等;主观内化的形态主要指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2作者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进行阐释。当然,这种客观,即传统文化可见可赏的知识内容,这种主观即传统文化可感可理解的精神内容。具体来看,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知识内容包括百家之言、民俗文化、语言知识、人物文化、景物文化、书画文化等。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精神内容,一方面为传统文化情感层面如忠君情怀,仕途抱负,知己之情,思亲之情等;传统文化价值观层面如顺应时代、严谨自律的价值取向,富有哲理、指明方向的哲学思考等。3
明确了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后,需要继续研究日记与文化融合,日记选取什么类型来写,从哪些方面来写。乐齐《现代日记文学述略》中把现代日记分为两大类,包括记事备忘日记和著述立言日记。著述立言日记“品类繁复,手法各异,根据其特点,又可以分为这样四种类型:志感型、描写型、报告型、笔记型4”。志感型,重在抒发某种情感或感想,评判人事,议论长短,所以,叙事抒情类文章、议论性文章等,均归入词类。描写型,占日记的大部分,顾名思义,以描写为主,游记可归入此类。报告型,是对重大事件进行采访、报道等,报告文学为代表,在初中阶段,我们不妨把新闻纳入此类。笔记型,涵盖较广,读书、论文、著述、品评、考据等均可归为此类,初中阶段,读书摘要和批注点评为此类的代表。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记事备忘日记作为常规日记,记录日常生活。著述立言日记是承载文化的主体。当然每次日记训练点各有不同,需从选材立意、语言运用、情感培养等三个方面各有侧重进行选取。具体来看:
首先,选材立意。陆机《文赋》:“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片言”就是文章的意,统帅全文。立意要真实、新颖、深刻,鲁迅先生有言:“选材要严,立意要深。”。立足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日记写作,定然也要符合这三方面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之五伦: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妻有情,兄弟有序,朋友有信,基本涵盖了我们身边所有的人际关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并非概念性的存在,而是融入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用心观察和体会,定然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但应该选择小角度,挖掘深刻内涵,如朱自清的《背影》,那聚焦在费力攀爬月台的背影的文字中的,是父子两代错位的骨肉亲情,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这是中国绵延几千年的人伦之情,这样的父爱,更能激发学生对自己的父爱的体会,而日记只不过是为学生书写亲情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配合主题丛书阅读,感受父爱的不同表现形式,更深刻地理解父爱,学生的文字就变得深刻了,有了灵魂,每个人的父爱定然不同于他人。当然,节日时令的契机、主题阅读和名著阅读的节点和重大活动的档口等,都在我们的选材立意范围内。如迎国庆举行巨型国旗传递活动,学生传递着国旗,聆听着爱国诗朗诵,点燃了爱国的热情,当天的日记,没有任何要求,但学生们融入笔端的就是千百年来传承的爱国热情,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的豪迈誓言,是“报君黄金台上意”的坚定决心,也是“了却君王天下事”的壮志抱负,这就是真切可感的深情。
其次,语言运用。语言是架起思想的桥梁,语言运用须贯穿学生写作的始终,是在日常运用与积累中渐渐习得的,语言运用更多地依托三年的教材进行挖掘,但不应不局限于传统文化框架之下,因此本课题所指的语言运用涉及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提炼关键语句的写法、以关键词语带动整篇的写法、细节描写、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刻画人物的方法、风格多样的语言,还有不同文体的语言,如新闻客观准确的语言,说明文严谨、准确的语言,议论文鲜明、准确、深刻的语言,诗歌充满想象和意蕴的语言等,特别指出,在古文中,语言运用体现更明显,主要指向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等。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学生日记写作的基础。
第三,情感培养:建立在日常人际交往和课本语言品味的基础之上。依托教材,深入挖掘文本的思想深刻性,如济世情怀,可以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是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可以是欧阳修的“醉能同其乐”的与民同乐,在对比中挖掘,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融入笔端的文字才有了思想,这也是传统文化与写作融合的最高追求。
通过日记的日常化写作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最终是要调动学生写作的热情,拓宽学生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提供日记的主题或引导自主写作的方向,让学生在可感可知的生活体验中,在能力接受范围内,自主能动地进行创作,在深入感知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让传统文化融入他们的日常,指导他们的生活学习实践,让传统文化成为学生行为习惯的内在动力,并用传统文化的内核充实他们的心灵。
1 朱自清.经典常谈[M].北京:中华书局,2009:1
2 杨雅婷.初中古诗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喀什大学,2019.5.17
3 邓攀.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策略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5.1
4 乐齐.现代日记文学述略[J].新文学史料,1988.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