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带状疱疹通过糖皮质类固醇激素进行治疗的方法以及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4月到2015年4月带状疱疹患者资料100例实施回顾性分析,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全部通过传统抗病毒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之上加用糖皮质类固醇激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之前和治疗之后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患者疼痛得到显著缓解,观察组患者疼痛缓解和皮损愈合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带状疱疹通过糖皮质类固醇激素作为辅助治疗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使其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简介:乙醛脱氢酶Ald6是啤酒酵母乙醛代谢途径的关键酶,它能催化乙醛脱氢,生成乙酸。设计引物,RT-PCR扩增得到啤酒酵母CRB2菌株Ald6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进行克隆、表达、测序,并对表达产物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ld6基因的大小为1503bp,编码的乙醛脱氢酶由500个氨基酸组成,与其它菌株的乙醛脱氢酶相比,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7%-100%。乙醛脱氢酶以乙醛为底物时的Km值为28.14μmol/L,Vmax为98.03μmol·min^-1mg^-1,最适反应条件为15℃,pH8.0。中试酿造试验发现K^+、Mg^2+、Fe^2+对降低乙醛含量有显著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是否完全缓解的因素,以及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的交互作用对DLBCL患者是否完全缓解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373例DLBCL患者临床资料。采用SPSS 25.0软件拟合logistic回归模型与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影响DLBCL患者是否完全缓解的因素,并探讨各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相乘交互作用。使用R 4.2.0软件中的Matrix包、epiR包、survival包对存在相乘交互作用的因素进行logistic相加交互作用分析。使用相对超危险度比(RERI)、交互作用归因比(AP)、交互作用指数(S)三个指标评价是否存在相加交互作用。结果β2-微球蛋白(β2-MG)升高、KPS评分<80分、LDH升高是影响DLBCL患者未完全缓解的危险因素(均P<0.05)。β2-MG升高、KPS评分<80分、LDH升高患者发生未完全缓解的风险分别是β2-MG未升高、KPS评分≥80分、LDH未升高患者的1.971倍(OR=1.971,95% CI 1.161~3.346)、2.056倍(OR=2.056,95% CI 1.057~4.000)、3.351倍(OR=3.351,95% CI 1.783~6.300)。KPS评分<80分和LDH升高两个危险因素之间存在负相乘交互作用(OR=0.317,95% CI 0.126~0.785);RERI估计值-2.07(95% CI -4.79~0.64),AP估计值0.50(95% CI -1.68~0.32),S估计值0.50(95% CI 0.22~1.13),不存在相加交互作用。结论β2-MG升高、KPS评分<80分、LDH升高是影响DLBCL患者未完全缓解的危险因素。当KPS评分<80分、LDH水平升高均发生于同一患者时,它们的联合效应小于两者分别单独作用的乘积;当这两个危险因素同时存在时,不会对DLBCL患者产生新的效应。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脑脊液中乳酸脱氢酶及β-2微球蛋白在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首先采用腰椎穿刺术采集脑脊液,用速率法测定对照组及疾病组(正常人及脑膜白血病患者)脑脊液中的LDH浓度,两点终点法测定β-2MG的浓度。结果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组脑脊液中LDH水平为(27.06±27.04)U/L,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2MG水平为(1.89±1.98)U/L,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脊液中LDH及β-2MG检测对CNSL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研究血清乳酸脱氢酶与β2-微球蛋白检测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诊断的意义。方法择取我院在近期内接诊的4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组成疾病组,另择取我院在同期内行健康体检者48例组成健康组,分别对此两组行血清乳酸脱氢酶及β2-微球蛋白的检测,并就检测结果进行比对分析。结果疾病组患者的血清乳酸脱氢酶与β2-微球蛋白检测结果明显高于健康组人群(P<0.05)。此外,伴随着病理分型的加重以及临床分期的加重,患者的检测结果均出现了明显的上升(P<0.05)。结论血清乳酸脱氢酶与β2-微球蛋白检测可以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指标,且此两项数据的检测对于判断疾病的进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介:目的探讨胶质瘤细胞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l)基因突变对替莫唑胺(TMZ)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U87胶质瘤细胞分组转染含空载体(空载体组)、野生型IDHl基因(野生组)和R132H突变型IDHl基因(突变组;IDHl第132位的精氨酸被组氨酸所取代)质粒,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2-羟基戊二酸(2-HG)水平、噻唑蓝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细胞caspase3mRNA和蛋白质表达;将含三种不同质粒的U87细胞接种大鼠建立荷瘤大鼠模型并观察大鼠经TMZ治疗后60d存活率。结果与空载体组和野生组比较,突变组细胞上清液中2-HG水平、细胞caspase3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细胞增殖活性显著下降(P〈0.05);TMZ治疗后60d,突变组大鼠存活率显著升高(P〈O.05);空载体组和野生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DHlR132H基因能够增加TMZ对神经胶质瘤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并提高其治疗荷瘤大鼠的存活率。
简介:目的探讨新生儿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缺乏症患儿生后早期血清总胆红素(TSB)水平变化特点。方法选择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于柳州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出生的96例足月、广西籍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脐带血G-6-PD酶活性定量测定结果,将96例新生儿分为G-6-PD缺乏组(n=31)和G-6-PD正常组(n=65)。统计学比较两组新生儿生后3h内,生后第1、2、3天TSB含量,TSB上升速率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差异;分析两组新生儿生后3h内TSB含量与生后第1、2、3天TSB含量及TSB上升速率间相关性。两组新生儿出生体重、胎龄、母亲年龄、自然分娩率、催产素使用率、开始排胎便时间及胎便排完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柳州市妇幼保健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征得受试对象监护人知情同意,并与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1G-6-PD缺乏组新生儿性别构成比(男性74.2%、女性25.8%)与G-6-PD正常组性别构成比(男性52.3%、女性47.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8,P=0.041)。2G-6-PD缺乏组新生儿生后3h内及生后第1、2、3天TSB含量,TSB上升速率,以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2.7±0.6)mg/dL,(6.6±1.7)mg/dL,(10.4±2.2)mg/dL,(12.3±2.3)mg/dL,(0.14±0.04)mg/(dL·h),45.2%]均显著高于G-6-PD正常组新生儿[(2.4±0.4)mg/dL,(5.8±1.4)mg/dL,(9.2±2.0)mg/dL,(11.0±2.6)mg/dL,(0.12±0.04)mg/(dL·h),10.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49、2.540、2.648、2.274、2.659,P〈0.05;χ^2=14.527,P=0.000)。3G-6-PD缺乏组新生儿生后3h内TSB含量与生后第1、2、3天TSB含量及TSB上升速率间均分别存在正相关关系(r=0.393、0.619、0.596、0.549,P=0.029、0.000、0.001、0.001);G-6-PD正常组新生儿生后3h内TSB含量与生后第1、2、3天TSB含量及TSB上升速率间均分别存�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自贡和内江地区新生儿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的发病分布情况。方法采用荧光定量分析法对两地区新生儿足跟血干血滤纸片进行初筛,对可疑阳性者召回,采集静脉血用杜氏改良NBT比值法进行确诊。结果共筛查新生儿53283例,初筛疑似G6PD缺乏症345例,阳性率为0.65%,其中男婴324例,女婴21例;阳性召回人数340例,确诊G6PD缺乏症325例,阳性预测值为95.58%,其中男婴93.85%(305/325),女婴2.23%(20/325);男患儿中97.08%为重度缺乏,1.17%为轻度缺乏;女患儿中37.5%为重度缺乏,12.5%为轻度缺乏。结论自贡市和内江市新生儿G6PD缺乏症发生率略低于高发地区平均水平,确诊患儿中以男婴重度缺乏者居多,需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尽早采取措施以预防G6PD缺乏引起的疾病。
简介: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乳酸脱氢酶(LDH)及血清铁蛋白(SF)联合检测对发热待查患儿病因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热程2周以上的发热待查住院患儿154例的临床资料,并根据出院诊断分为感染组(n=54)、风湿组(n=67)、恶性肿瘤组(简称为肿瘤组,n=33),对3组患儿血清CRP、ESR、LDH及SF4项指标的均值进行比较,并通过ROC曲线分析其单独及联合检测对发热待查患儿病因的诊断价值。结果感染组、风湿组、肿瘤组3组患儿血清CRP和ESR均升高,其中风湿组升高最明显;血清LDH在肿瘤组升高最明显;SF在风湿组和肿瘤组均明显升高。LDH对风湿性疾病、CRP和ESR对恶性肿瘤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7(P〉0.05)。CRP诊断感染和风湿性疾病的AUC分别为0.861、0.782;ESR诊断感染和风湿性疾病的AUC分别为0.770、0.743;LDH诊断感染和恶性肿瘤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均较低;SF诊断感染的AUC、灵敏度、约登指数均为最高,但特异度最低;SF诊断风湿性疾病的AUC、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都较高;SF诊断恶性肿瘤的AUC较低。4项指标联合检测对诊断风湿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AUC、灵敏度、特异度比单独检测时高。结论在发热待查患儿的病因诊断中,CRP、ESR、LDH及SF对初步诊断风湿性疾病有一定临床意义,对感染性疾病和恶性肿瘤的诊断和鉴别价值有限;4项指标联合检测对发热待查患儿的病因诊断价值优于单独检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儿童谷氨酸脱氢酶型先天性高胰岛素血症(GDH-HI)的临床特征及遗传学特征。方法选取2008年2月至2018年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并诊断为GDH-HI的10例患儿家系为研究对象,对患儿的临床特征、致病基因携带情况和后期随访等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聚合酶链反应DNA(PCR-DNA)直接测序法和二代测序技术对10例患儿及其亲属进行GLUD1基因测序分析。结果10例患儿中9例出生体重正常,1例为巨大儿。9例患儿伴有无症状性高氨血症,1例患儿血氨正常。9例患儿曾试用二氮嗪治疗,均有效。10例患儿均携带GLUD1基因突变,其中5例携带GLUD1基因c.965C>T(p.R322H)突变,其余5例分别携带c.1388A>T(p.N463I)、c.1495C>A(p.G499C)、c.1493C>T(p. S498L)、c.1519G>A(p.H507Y)、c.1388A>G(p.N463S)突变;9例(90%)为新生突变,1例为父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8例患儿经长期随访,其中1例于确诊8年后自行缓解,7例需长期口服二氮嗪维持正常血糖水平,其中2例合并癫痫。结论中国GDH-HI患儿出生体重多为正常,少数患儿血氨正常;GLUD1基因突变多为新生突变,其中GDH p.R322H突变为中国儿童GDH-HI的热点突变。GDH-HI患儿多对二氮嗪治疗有效,随着病程的进展,部分患儿可出现癫痫,少数患儿有自行缓解倾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呼吸心跳骤停为首发表现的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缺乏症患儿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及基因分析。方法对2017年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因突发呼吸心跳骤停就诊的1例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缺乏症患儿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资料进行总结,以"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缺乏症"、"PDHA1"等为关键词,查阅PubMed数据库、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3月相关文献,对国内报道的病例进行总结。结果先证者男,2个月10 d,感染后突发呼吸心跳骤停,伴高乳酸血症,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头颅MRI检查提示:(1)双侧大脑基底节区异常信号,符合Leigh病影像学改变;(2)左侧室管膜下少许出血。脑电图提示异常放电。线粒体病相关基因检测提示PDHA1基因存在c.1132C>T,p.H378C半合突变。患儿于1岁时死亡。结论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缺乏症多以神经系统症状起病,以心跳呼吸骤停为突发表现的报道罕见,及时心肺复苏、呼吸机支持能暂时挽救生命,为原发病治疗争取时间,但最终预后差,病死率高。PDHA1基因c.1132C>T,p.H378C变异是其致病原因。
简介:目的探讨地中海贫血和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dehydrogenase,G6PD)缺乏联合检测在孕前检查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孕前检查夫妇2816例,采用地中海贫血一管筛查法检测地中海贫血,采用G6PD比值法检测G6PD缺乏,采用单管多重聚合酶链反应(growthassociatedprotein—polymerasechainreaction,GAP—PCR)法检测a-THai基因,采用反向点杂交法(reversedotblot,RDB)检测β—THai基因。结果地中海贫血患者的溶血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人,G6PD缺乏患者的G6PD活性明显小于正常人,a-THai基因+β—THai基因地中海贫血患者溶血百分比明显低于a—THai基因患者和β—THai基因患者,a—THal基因+β—THal基因G6PD缺乏患者G6PD活性明显小于a-THai基因患者和β-THai基因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β—THai基因地中海贫血患者溶血百分比低于β—THai基因患者,β—THai基因G6PD缺乏患者G6PD活性小于a—THai基因患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中海贫血和G6PD缺乏联合检测在孕前检查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4例自行外用或不正规使用或滥用类固醇激素制剂后导致真菌性皮肤病。均有可疑皮肤病史和外用激素制剂史,使原有的皮肤病复杂化或加重。提醒临床医生应遵循诊疗常规,严格掌握外用类固醇激素制剂的适应症,教育病人到正规医疗机构就医。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类固醇激素耳内给药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20年4月于我院治疗的突发性耳聋患者58例,随机分2组:观察组(2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类固醇激素耳内给药治疗,对照组(29例)仅采用常规治疗,对两组的纯音测听(PTA)疗效和言语分辨率(SDS)疗效、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两组的纯音测听(PTA)疗效比较示观察组(51.72%)明显比对照组(17.24%)高(P<0.05)。两组的言语分辨率(SDS)疗效比较示观察组(31.03%)明显比对照组(17.24%)高(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示观察组(13.79%)与对照组(10.34%)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突发性耳聋患者采用类固醇激素耳内给药治疗可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且安全性高,不易引起严重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1例65岁男性因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给予高流量吸氧,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0.5g、1次/8h静脉滴注,万古霉素0.5g、1次/8h静脉滴注,莫西沙星0.4g、1次/d静脉滴注,甲泼尼龙160mg/d静脉滴注。治疗3d病情控制不佳,行气管插管和呼吸机机械通气,因患者出现躁动应用维库溴铵4mg静脉推注,4~6h重复给药(16~20mg/d),同时甲泼尼龙减量至80mg/d静脉滴注。治疗5d患者出现睁眼困难,肌力下降,四肢腱反射减弱,肌酸激酶(CK)650U/L,考虑为急性类固醇肌病。停用维库溴铵,改为丙泊酚,甲泼尼龙减量至40mg/d静脉滴注。2d后症状缓解,睁眼困难消失,四肢肌力逐渐恢复。5d后患者CK119U/L,肌无力症状完全消失。
简介:摘要目的对超声引导下注射皮质类固醇治疗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狭窄性腱鞘炎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共计46例,患者在入组之后利用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分别予以闭合穿刺法注射药物(对照组)与超声引导下注射皮质类固醇(实验组)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疼痛消失率86.9%与对照组患者疼消失率60.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5.6%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3.9%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注射皮质类固醇治疗狭窄性腱鞘炎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等优点,较好的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其疗效得到患者及临床的认可,在临床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评价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在带状疱疹治疗中的作用。方法2014年2月~2014年12月,纳入带状疱疹患者47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4)、观察组(n=23),均给予抗病毒、神经营养、理疗、镇痛治疗,观察组联合泼尼松片治疗。结果1周后,对照组与观察组疼痛水平对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疼痛缓解时间、止疱时间、皮损愈合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1例、并发症0例、后遗症6例,观察组不良反应1例、并发症0例、后遗症3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糖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带状疱疹,有助于加速症状改善,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风险,但无充分证据表明可有效降低后遗症发生风险,治疗需据患者需要,并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症,控制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