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针对急性胰腺炎的内科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2年1月期间的56例急性胰腺炎患者有关资料,随机将患者分为常规综合组与综合内科组两组,每组各有28例患者,常规综合组采用常规方法综合治疗,综合内科组基于此基础上采用内科治疗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常规综合组有17例患者痊愈,6例患者有效,5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82.1%;综合内科组有20例患者痊愈,7例患者有效,1例患者无效,总有效率为96.4%。临床疗效综合内科组高于常规综合组(P<0.05)。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采用综合内科治疗方法可获得较为明显的疗效,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内科护理心得。方法撷取本院收治的9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撷取时间是自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分组原则以随机法为主,分研究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研究组予以优质护理。比较护理效果、并发症。结果与对照组腹痛缓解时间比较,研究组较短,差异突出,P<0.05;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以及血淀粉酶比较研究组的较低,差异突出,P<0.05;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4%)比较,研究组的(20%)较低,差异突出,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予以优质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恢复,明显减少并发症,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患者运用消化内科治疗的临床功效。方法我院选取了从2014年3月-2016年3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50位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针对这些患者的症状运用支持治疗、抗感染治疗、抑制消化液分泌治疗的方法,对患者的治疗功效进行评价。结果在50为患者中,彻底治愈的为30位,有所好转的为14为,未见到效果的为6位,临床总治愈率为88.0%。50位急性胰腺炎患者经过治疗后,白蛋白、血淀粉酶、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的水平都比治疗前有所好转,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对症支持、抗感染、抑制消化液分泌等消化内科经常使用的保守治理的方法,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治疗,功效较好,临床各项指标得到有效的改善,可以运用在临床治疗中,值得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胰腺假性囊肿患者行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期间收治的胰腺炎治疗后早期胰腺假性囊肿形成患者47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3例,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治疗患者),对照组(14例,无法行经皮穿刺引流患者则行开腹/腹腔镜外引流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及复发率情况。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94%、78.57%,观察组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分别为6.06%、3.0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43%、14.29%,P<0.05。结论B超引导下经皮穿刺引流对早期胰腺假性囊肿具有显著治疗效果,是经腹外引流术的有效替代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6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组,49例体检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超声下颈部血管粥样硬化斑块、内-中膜厚度、狭窄程度及血流动力学情况。结果研究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内-中膜厚度增加的发生率、颈动脉狭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颈总动脉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以及颈总动脉阻力指数(RI)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颈总动脉内径值及收缩期的最大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而言,颈动脉超声检查能有效、快速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对斑块类型、分布作出鉴别,是脑血管疾病优良的检测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对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运用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5年7月于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70例健康受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结果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42.86%、颈动脉狭窄发生率20%、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发生率40%相较于观察组74.29%、48.57%、70%显著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运用价值,能够为疾病风险评估与预后提供可靠参考,对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 肾母细胞瘤 (即 Wilms瘤 )是小儿最常见的原发于肾脏的恶性肿瘤。近几年对于肾母细胞瘤的治疗取得了巨大进步 ,以手术为结合放化疗的综合治疗使肾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患有肾母细胞瘤的患儿 ,不仅仅承受生理上的打击 ,而且对其心理健康也有着可忽视影响 ,所做好对肾母细胞瘤患儿的护理显得格外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肝间叶错构瘤病理、免疫组化、影像学特征,总结诊断经验。方法2009年1月~2016年3月,医院共诊治儿童肝间叶错构瘤6例,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肿瘤标志物以及影像学检查作为术前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5例腹手术肿瘤切除术,1例进行腹腔镜下肝次切除术,以术后病理作为诊断“金标准”。结果所有患儿的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2例出现贫血,体格检查质硬的不同大小的肿块,影像学检查X线、B超声、CT均发现病灶,占位效应明显,挤压周围正常脏器,腹部CT监测,1例见散在的点状高密度钙化影,增强扫描网状强化,B超声与CT血管造影显示,相应部位肝血管受压,术中见表面光滑,肿瘤明显占位,未见肿瘤侵袭,分界较清楚,表面深红色、剖面灰黄色,包膜完整,1例中央表现为多囊性,1例局部出血,病理见纤维组织增生,2例穿插在肝组织,4例见增生的血管、淋巴管、不同发育程度胆小管,2例来源于间质细胞性,4例免疫组化分析AFP、HCG阴性,2例上皮CK19(+),随访6个月~2年,未见复发。结论儿童肝间叶错构瘤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病灶,定位病灶并不困难,病灶往往较大,需要与其他先天性肝良性肿瘤相鉴别。
简介:1病例报道患者,男,44岁。因右面部肿块1个月于医院就诊,行CT检查发现右侧上颌窦肿块,于2015年9月4日入院。右侧面部颧骨下方可触及约4cm×4cm×3cm的略韧肿块,无压痛。鼻腔检查未见异常,颈部无异常。CT显示右侧上颔窦前壁大小约3cm×2cm×2cm肿块,内有钙化斑块(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