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值(LMR)在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预后分析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08年7月至2018年8月,四川省肿瘤医院研究所诊治的121例PTCL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92例,女性为29例,中位年龄为55岁(15~83岁)。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初诊时血常规检查结果中,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淋巴细胞绝对计数、单核细胞绝对计数计算NLR、LMR。LMR与NLR的最佳截断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获得,并且根据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高NLR组和低、高LMR组。组间不同临床特征患者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低、高LMR组和低、高NLR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PFS)、总体生存(OS)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对PTCL患者PFS、OS率进行单因素分析,纳入分析的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Ann Arbor分期、病理类型,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PTCL预后指数(PIT)评分、B症状、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血小板计数、贫血、Ki67指数、NLR、LMR。将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统计学意义及有临床指导意义的影响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版《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的要求。结果①通过NLR的ROC曲线获得NLR最佳截断值为3.822,敏感度为0.577,特异度为0.623,曲线下面积(AUC)为0.591(95%CI:0.488~0.694)。通过LMR的ROC曲线获得LMR最佳截断值为2.715,敏感度为0.519,特异度为0.710,AUC为0.614(95%CI:0.512~0.716)。②按照NLR最佳截断值,57例患者纳入低NLR组(NLR<3.822),64例患者纳入高NLR组(NLR≥3.822)。这2组患者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LMR最佳截断值,75例患者纳入低LMR组(LMR<2.715),46例纳入高LMR组(LMR≥2.715)。低LMR组年龄>60岁者为38例,年龄≤60岁者为37例,高LMR组年龄>60岁者为13例,年龄≤60岁者为33例;低LMR组Ann Arbor分期系Ⅰ~Ⅱ期者为13例,Ⅲ~Ⅳ期者为62例;高LMR组Ⅰ~Ⅱ期者为16例,Ⅲ~Ⅳ期者为30例;低LMR组PTCL非特指型(PTCL-NOS)者为24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淋巴瘤(AITL)者为37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CL)者为14例,高LMR组PTCL-NOS者为25例,AITL者为11例,ALK-ALCL者为10例。这2组患者的年龄、Ann Arbor分期、病理类型构成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870、4.764、8.297,P=0.015、0.029、0.016);2组患者其他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患者中位随访期为32个月(5~101个月)。低、高NLR组患者中位PFS期分别为16、11个月,低NLR组患者3年PFS率显著高于高NLR组(28.8%比10.2%; χ2=5.537,P=0.019)。低、高NLR组患者中位OS期分别为56、19个月,低NLR组患者3年OS率亦显著高于高NLR组(61.1%比27.8%; χ2=9.341,P=0.002)。低、高LMR组患者中位PFS期分别为10、16个月,低LMR组患者3年PFS率显著低于高LMR组(11.9%比31.7%; χ2=5.391,P=0.020);低、高LMR组患者中位OS期分别为17、56个月,低LMR组患者3年OS率亦显著低于高LMR组(28.5%比62.5%; χ2=8.999,P=0.003)。④PTCL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nn Arbor分期为Ⅲ~Ⅳ期(HR=0.544,95%CI:0.314~0.944,P=0.030),ECOG评分>1分(HR=0.349,95%CI:0.221~0.551,P<0.001),Ki67指数≥80%(HR=0.421,95%CI:0.253~0.699,P=0.001)及NLR≥3.822(HR=0.615,95%CI:0.400~0.944,P=0.026)是影响PTCL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Ann Arbor分期为Ⅲ~Ⅳ期(HR=3.632,95%CI:1.726~7.642,P=0.001),ECOG评分>1分(HR=4.311,95%CI:2.530~7.347,P<0.001),Ki67指数≥80%(HR=2.691,95%CI:1.500~4.828,P=0.001)及LMR<2.715 (HR=0.450,95%CI:0.265~0.764,P=0.003)是影响PTCL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NLR、LMR可作为PTCL患者的预后预测指标。但是,由于本研究仅为回顾性分析,尚需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对此结论进一步研究、验证。
简介:摘要随着抗逆转录病毒联合治疗(cART)的应用,艾滋病相关淋巴瘤(ARL)的发生风险有所下降,但是其仍是最常见艾滋病(AIDS)相关肿瘤,其中基本以B细胞来源为主。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AIDS相关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HIV/AIDS-DLBCL)是其中发病率最高的亚型,临床表现可伴有B症状及结外器官受累等特点。cART联合利妥昔单抗的化疗方案能够显著提高HIV/AIDS-DLBCL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并且改善患者预后。笔者拟就HIV/AIDS-DLBCL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进行介绍,旨在进一步加深临床医师对于HIV/AIDS-DLBCL的认识。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淋巴瘤化疗患者实施饮食护理对患者的营养指标、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2018年2月—2019年7月我院接收淋巴癌化疗患者78例,均分两组后行临床护理,对照组使用常规临床护理,研究组患者则在该基础上,实施饮食护理服务,对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生活质量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营养状态良好状况明显要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评分量较对照组相比,明显更高,数据比较统计学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在临床上,使用饮食护理方法对淋巴瘤化疗患者实施护理,可对患者的营养状况和生活质量予以改善,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经循环外泌体干预的影响及可能的抑制机制 。方法:将 2018 年 5月 -2020年 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18 例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设为观察组 ,将同期 18 例体检健康者设为对照组,从两组人群中分离血浆外泌体,分别对淋巴瘤细胞进行干预,观察并对比淋巴瘤细胞增殖情况及血浆外泌体内、 经血浆外泌体干预的淋巴瘤细胞内 miR-92b 的表达水平 。结果:未经两组人群血浆外泌体干预的淋巴瘤细胞 OD 值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经观察组人群血浆外泌体干预的淋巴瘤细胞 OD 值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观察组 群血浆外泌体中、经观察组人群血浆外泌体干预的淋巴瘤细胞中 miR-92b 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健康人群的血浆外泌体可通过介导 miR-92b 抑制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心理干预护理对改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化疗患者的价值。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湖州市中心医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NHL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个体化心理护理。采用SAS和SDS比较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调查两组对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研究组SAS评分(41.6±5.8)分、SDS评分(40.9±4.9)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849、6.347;P<0.01)。研究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97.9%,对照组为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个体化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化疗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可。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研究原发肠道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L)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存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肠道淋巴瘤的病例,从中筛选原发肠道ENKTL并收集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10例肠道淋巴瘤患者中,原发肠道ENKTL患者34例(16.2%),其中男26例,女8例,中位年龄45(20~69)岁,年龄≤60岁者占85.3%。主要症状:腹痛(76.5%)、腹泻(20.6%)、便血(29.4%)、腹部包块(2.9%),85.3%伴B症状,73.5%血清LDH升高。病变部位:大肠(52.9%)、小肠(29.4%)、大肠及小肠均受累(17.7%)。内镜分型:隆起型(8.8%)、溃疡型(32.4%)、弥漫型(2.9%)和混合型(55.9%)。Lugano分期Ⅰ/Ⅱ期24例(70.6%),Ⅳ期10例(29.4%)。组织病理免疫组化EBER阳性者占94.1%。中位生存时间为60 d。ECOG评分、血清LDH、IPI评分及是否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OS率(P值分别为0.037、0.009、0.002和0.000)。结论原发肠道ENKTL多见于青中年男性,以腹痛最多见,常合并B症状,血清LDH多异常升高,病变多位于大肠,病灶主要呈混合型或溃疡型。IPI评分低危、无并发症者OS率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多层螺旋 CT 诊断及鉴别诊断疗效 。方法:选择在本院进行治疗的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 患者,人数为 200 例,按照入院顺序分组原则,各组 100 例,其中 100 例进行 多层螺旋 CT 诊断 (观察组)、另一组进行 X 线检查(对照组),将各组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 : 观察组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 患者 诊断符合率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 , ( P < 0.05 ) 。观察组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 患者误诊率 2.00% 、漏诊率 3.00% 低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多层螺旋 CT 诊断用于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能够有效鉴别疾病,为后期治疗提供依据, 值得研究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发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为临床早期筛选复发性患者及评估预后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20例复发性DLBCL患者(复发组)的临床与病理资料,同时以同期治疗后达完全缓解且无进展生存期≥36个月的34例DLBCL患者组(CR组)作为对照,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实验室指标及病理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临床方面,复发组男性6例,女性14例,中位发病年龄55.5(33~85)岁;CR组男性14例,女性20例,中位发病年龄53(15~89)岁。复发组与CR组在Ann Arbor分期(P=0.001)、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P=0.006)、原发灶(P=0.003)、结外受累数(P=0.002)、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P=0.046)、β2微球蛋白水平(P=0.029)、乳酸脱氢酶(LDH)水平(P=0.005)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P=0.006)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年龄(P=0.732)、性别(P=0.416)、体力状态评分(P=0.248)、是否伴随B症状(P=0.511)、是否存在低白蛋白血症(P=0.279)及贫血(P=0.983)、A/G值(P=0.416)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方面,复发组与CR组相比,分型多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型(GCB型,85%∶59%,P=0.048),CD5阳性率更高(25%∶3%,P=0.014),bcl-6阳性率较低(60%∶88%,P=0.017),而Ki-67、CD10、bcl-2、MUM1、CD20、PAX5表达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DLBCL患者多为非GCB型,以下指标提示患者更易出现复发:CD5阳性、分期Ⅲ~Ⅳ期、IPI评分3~5分、结内起源、常累及多处结外器官、异常增高的LDH、CRP及β2微球蛋白水平、伴随HBV感染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不良情绪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56例在我院行恶性淋巴瘤化疗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研究时间在2018年6月至2020年10月期间。以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患者分为2组,各2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心理护理,比较2组患者不良情绪的改善情况。结果:2组患者干预后的SDS、SAS评分均显著下降,低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SDS、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恶性淋巴瘤化疗患者中实施心理护理,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不良情绪,对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高度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其病因及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参与DLBCL的发生、发展、侵袭和转移。文章分析了LncRNA可能影响的基因和信号通路,并对DLBCL的分子机制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经循环外泌体干预的影响及可能的抑制机制 。方法:将 2018 年 5月 -2020年 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 18 例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患者设为观察组 ,将同期 18 例体检健康者设为对照组,从两组人群中分离血浆外泌体,分别对淋巴瘤细胞进行干预,观察并对比淋巴瘤细胞增殖情况及血浆外泌体内、 经血浆外泌体干预的淋巴瘤细胞内 miR-92b 的表达水平 。结果:未经两组人群血浆外泌体干预的淋巴瘤细胞 OD 值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 > 0.05 ) ,经观察组人群血浆外泌体干预的淋巴瘤细胞 OD 值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观察组 群血浆外泌体中、经观察组人群血浆外泌体干预的淋巴瘤细胞中 miR-92b 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 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健康人群的血浆外泌体可通过介导 miR-92b 抑制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细胞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国际预后指数(IPI)、修订国际预后指数(R-IPI)、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及西班牙淋巴瘤组/自体骨髓移植国际预后指数(GELTAMO-IPI)等预后分层模型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9月至2016年3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38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按IPI、R-IPI、NCCN-IPI及GELTAMO-IPI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估。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比较各危险组患者发生进展和死亡的风险,采用Harrell′s C-incex法比较各危险分层模型的预测精确度。结果IPI低危组、中低危组、中高危组和高危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0.9%、67.5%、54.0%和52.4%,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3.9%、72.5%、58.0%和53.7%。预后很好组、预后好组和预后差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0.9%、79.8%和53.0%,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5%、83.3%和55.3%。NCCN-IPI低危组、中低危组、中高危组和高危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1.7%、76.5%、66.7%和41.1%,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8%、79.4%、70.0%和42.9%。GELTAMO-IPI低危组、中低危组、中高危组和高危组患者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1.3%、76.3%、67.4%和32.7%,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7%、80.7%、67.4%和34.5%。Cox回归分析显示,IPI中低危组与低危组间患者的进展风险和死亡风险差异明显(HR分别为4.144和5.085),R-IPI预后差组与预后好组患者的进展风险和死亡风险差异明显(HR分别为2.752和3.171),但明显弱于IPI。NCCN-IPI和GELTAMO-IPI危险分层中,均显示高危组与中高危组患者的进展风险和死亡风险差异明显,但GELTAMO-IPI对于高危患者的甄别能力优于NCCN-IPI(NCCN-IPI危险分层的HR分别为2.290和2.309,GELTAMO-IPI危险分层的HR分别为3.084和2.966)。Harrell′s C-incex法分析显示,IPI、R-IPI、NCCN-IPI和GELTAM0-IPI预测DLBCL患者3年无进展生存的C-index分别为0.672、0.641、0.664和0.700(均P<0.001),预测3年总生存的C-index分别为0.687、0.653、0.671和0.721(均P<0.001),其中GETAMO-IPI的C-index最高,优于其他预测模型。结论GELTAMO-IPI和NCCN-IPI对高危DLBCL患者的甄别能力优于IPI和R-IPI,且GELTAMO-IPI尤佳。GELTAMO-IPI的预测精确度明显优于其他预后分层模型。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方案治疗达到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的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患者应用造血干细胞移植巩固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于唐都医院血液病中心接受治疗的T-LBL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达到CR或PR的患者纳入研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48例患者接受了ALL儿童方案治疗,经2个疗程的诱导化疗后39例达CR,9例达PR。其中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者14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者7例,21例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顺利重建。②中位随访时间31(9~16)个月。3年总生存(OS)率为61.0%(95% CI 53.7%~68.3%),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54.8%(95% CI 47.1%~62.2%)。③移植组和未移植组3年OS率分别为84.7%和42.8%(P=0.006),两组3年PFS率分别为75.4%和38.9%(P=0.004)。④auto-HSCT组与allo-HSCT组患者的OS率、PF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320、0.597)。⑤骨髓侵犯、未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影响患者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5.804(95% CI 1.140~29.549),P=0.034;HR=5.871(95% CI 1.711~20.140),P=0.005]。结论ALL儿童方案化疗序贯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T-LBL疗效确切,安全性好。auto-HSCT与allo-HSCT患者的OS率及PFS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骨髓侵犯、未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影响T-LBL患者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房黏液瘤伴纤维素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06—2019年诊断的6例心房黏液瘤伴纤维素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信息,分析其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患者年龄46~78岁,平均年龄59岁,男女各3例,均因为左心房黏液瘤就诊。病理检查偶然发现在黏液瘤周边可见大的异型淋巴样细胞弥散分布,可见核分裂象及凋亡细胞,少数坏死。免疫表型为B细胞性(CD20+,CD79α+)、高增殖指数(Ki-67阳性指数>85%)和潜伏Ⅲ型(LMP1、EBNA2、EBER均阳性)的EB病毒感染模式。肿物均行外科手术完整切除,且未做术后化疗。经随访5~120个月,所有患者情况良好,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心房黏液瘤伴纤维素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炎性病变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表现为惰性的临床病程。手术完整切除肿物,术后密切随访,暂不行化疗以免过度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