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小儿瘫痪(CP)是一类以肢体运动、姿态异常为特征的神经系统发育疾病,给儿童及家长造成极大压力。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以运动疗法为代表的非药物疗法已被广泛用于儿童脑瘫的康复治疗。运动治疗的目的是通过对儿童进行系统的科学的运动训练,使儿童的运动功能得到明显地改善,增强肌肉力量和肢体协调性,进而提高儿童的生存质量。现就运动疗法在儿童脑瘫康复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小儿脑性瘫痪 康复治疗 运动疗法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康复干预对小儿瘫痪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小儿瘫痪患者为研究对象,从本院选取,收治入院的时间为2023年1月-2023年12月,共计30例。随机对这些患儿分组,分入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5例,分别为两组患儿提供常规干预和早期康复干预,评估干预后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及智力发育状况变化,并将结果在组间对比。结果  干预前,两组患儿运动功能及智力发育评分差异均不明显(P>0.05);干预后,两组两项评分均有提升,研究组提升幅度更大,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小儿瘫痪患者,早期康复干预是必要的,能够显著改善患儿预后,提升其运动功能、促进其智力发育。

  • 标签: 小儿脑性瘫痪 早期康复干预 运动功能 智力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对 A型肉毒毒素治疗小儿瘫痪痉挛下肢瘫的效果进行研究及判定 。 方法:本院选取 30 例 瘫痪痉挛下肢瘫患儿进行前瞻研究,注射 A型肉毒毒素( BTX-A )于患儿的病变下肢,并对其治疗前后的肌张力、体能评分( PRS )进行评价,观察其疗不良反应 。 结果:瘫痪痉挛下肢瘫 的患儿于治疗 4 周后的肌张力为( 1.87±0.73 ) cm 2 , PRS 为( 8.92±1.58 )分,均较治疗前具有显著差异, P < 0.05 ,其中 5 例患者暂时肌无力( 16.67 % ), 3 例患者表现为注射部位疼痛( 10.00 % ),于 3d 后完全消失 。 结论: A 型肉毒毒素治疗小儿瘫痪痉挛下肢瘫的效果 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实施 。

  • 标签: A型肉毒毒素 脑性瘫痪痉挛 下肢瘫痪 肌张力
  • 简介: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瘫痪的疗效。方法将890例脑瘫病患儿分为观察组450例和对照组440例。两组病例均采用西方医学Vojta疗法、Bobath技术、神经发育疗法和上田法作为基础康复疗法,观察组加用捏脊、针灸、理疗、穴位封闭等。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疗效的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显著。

  • 标签: 脑性瘫痪/中医药疗法 中西医结合 疗效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综合康复护理对瘫痪患儿运动功能及发育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12月我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80例瘫痪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综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患儿的运动功能及发育状况。结果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GMFM、MD评分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

  • 标签: 脑性瘫痪 综合康复护理 运动功能 发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瘫痪患儿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对其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2月期间我医院收治的瘫痪患儿8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分组方式将入选的患儿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儿分别为4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采取综合康复治疗,将两组最终康复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康复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结果比较显示,观察组患儿的发育商以及生长发育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瘫痪患儿中开展综合康复治疗,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疾病治疗效果,及时改善患儿的脑瘫症状,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

  • 标签: 小儿脑性瘫痪 综合康复治疗 效果探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环状RNA在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中的差异表达情况,从而探讨其成为脑瘫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可能。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确诊的5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性别、年龄、民族匹配的5名健康儿童,收集其外周血,采用芯片技术检测环状RNA在脑瘫患儿中的表达谱,两组间环状RNA的差异表达水平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通过基因本体富集分析法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法对差异表达的环状RNA进行分析,探讨环状RNA的生物学功能与基因功能改变和细胞通路的关系。同期随机选择20例脑瘫患儿(脑瘫组)和20名健康儿童(健康组),并收集其外周血,对表达具有明显差异的环状RNA采用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进一步验证。结果在5例脑瘫患儿和5名健康儿童中共发现53 586个不同表达的环状RNA,共筛选出45个差异表达的环状RNA,其中表达上调的43个,表达下调的2个(差异倍数≥2.0,P<0.05)。基因本体富集分析发现,环状RNA的生物学功能与神经发生、神经元分化、发育过程的调节、细胞周期调控等有关。KEGG富集分析发现,环状RNA可能与cAMP信号通路、内质网蛋白质加工、调节干细胞多能的信号通路等相关。筛选并验证3个环状RNA的结果表明,hsa_circ_0062733(差异倍数=3.20,P=0.010)在qRT-PCR验证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结论脑瘫患儿较健康儿童存在大量差异表达的环状RNA,经验证hsa_circ_006273在脑瘫患儿中差异表达显著且表达上调,hsa_circ_006273可能成为脑瘫早期诊断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

  • 标签: 脑性瘫痪 基因表达 环状RNA 微阵列芯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环状RNA在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中的差异表达情况,从而探讨其成为脑瘫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可能。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确诊的5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性别、年龄、民族匹配的5名健康儿童,收集其外周血,采用芯片技术检测环状RNA在脑瘫患儿中的表达谱,两组间环状RNA的差异表达水平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通过基因本体富集分析法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法对差异表达的环状RNA进行分析,探讨环状RNA的生物学功能与基因功能改变和细胞通路的关系。同期随机选择20例脑瘫患儿(脑瘫组)和20名健康儿童(健康组),并收集其外周血,对表达具有明显差异的环状RNA采用定量实时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技术进一步验证。结果在5例脑瘫患儿和5名健康儿童中共发现53 586个不同表达的环状RNA,共筛选出45个差异表达的环状RNA,其中表达上调的43个,表达下调的2个(差异倍数≥2.0,P<0.05)。基因本体富集分析发现,环状RNA的生物学功能与神经发生、神经元分化、发育过程的调节、细胞周期调控等有关。KEGG富集分析发现,环状RNA可能与cAMP信号通路、内质网蛋白质加工、调节干细胞多能的信号通路等相关。筛选并验证3个环状RNA的结果表明,hsa_circ_0062733(差异倍数=3.20,P=0.010)在qRT-PCR验证时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结论脑瘫患儿较健康儿童存在大量差异表达的环状RNA,经验证hsa_circ_006273在脑瘫患儿中差异表达显著且表达上调,hsa_circ_006273可能成为脑瘫早期诊断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

  • 标签: 脑性瘫痪 基因表达 环状RNA 微阵列芯片
  • 简介:摘要本章依据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及相关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指南,对瘫痪康复治疗策略及原则、运动治疗、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言语语言治疗、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其他治疗、辅助器具应用及共患病治疗,提出新颖和全面的循证证据及推荐意见,对儿童康复专业工作者科学规范地开展瘫痪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脑性瘫痪 康复治疗 循证医学 临床实践 指南
  • 简介:摘要本章依据近年来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及相关循证医学临床实践指南,对瘫痪康复治疗策略及原则、运动治疗、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言语语言治疗、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其他治疗、辅助器具应用及共患病治疗,提出新颖和全面的循证证据及推荐意见,对儿童康复专业工作者科学规范地开展瘫痪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脑性瘫痪 康复治疗 循证医学 临床实践 指南
  • 简介:摘要本章对瘫痪的康复途径及管理进行了分类及阐述,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及规范化经验,提出了相对适合我国临床应用的推荐意见。对国内医院或康复机构中开展瘫痪的康复及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脑性瘫痪 康复途径 管理 规范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痉挛型瘫痪。方法将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甲组总有效率96%,乙组总有效率783%,丙组总有效率579%。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可以增效。

  • 标签: 脑性瘫痪 中西医结合 颈动脉剥切 功能训练 针灸
  • 简介:目的观察上肢评估训练系统(E-LINK)对瘫痪(简称脑瘫)患儿精细运动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瘫患儿按类型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E-LINK进行训练。两组康复治疗的时间均为3个月,训练前后应用精细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FM)进行评定。结果训练3个月后,两组患儿精细运动能力均有所改善,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E-LlNK对脑瘫患儿进行训练能有效提高其精细运动水平。

  • 标签: 上肢评估训练系统/治疗应用 脑性瘫痪 精细运动 作业治疗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小儿瘫痪肝强脾弱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在2011年1月-2013年6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瘫肝强脾弱证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80例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脑瘫常规治疗方案(运动治疗、作业治疗、引导式教育、物理因子及心理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中医综合疗法(针刺、中药药浴),3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每6个月进行中医临床症状评分,每3个月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粗大运动功能测量量表(GMFM)、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对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不同治疗时点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MAS评分、GMFM评分、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治疗时点治疗组中医临床症状总积分、MAS评分、GMFM评分、M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医综合康复的基础上联合针刺、中药药浴等中医综合治疗可更有效改善脑瘫患儿功能状况,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 标签: 中医综合疗法 脑性瘫痪 肝强脾弱证 儿童
  • 简介:目的研究早期行为疗法对降低仔鼠脑损伤所致瘫痪(简称脑瘫)的影响。方法取孕18d大鼠21只连续2d腹腔注射脂多糖,剂量为450gg/kg,6只孕鼠腹腔注射同剂量的生理盐水。随机选取脂多糖组仔鼠分为干预组(n=20)和非干预组(n=30),另设生理盐水组(n=30);生后2d起,给予干预组仔鼠早期丰富环境刺激等行为疗法,另两组常规饲养;于生后25d对3组仔鼠进行随意运动、姿势、肌张力、不自主运动、情感行为能力、倾斜板试验等检测,记录各项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取生后1d的非干预组、生理盐水组仔鼠各10只、生后25d的3组仔鼠各10只进行组织髓鞘碱性蛋白(myelinbasicpro—tein,MBP)、S-100蛋白阳性细胞检测。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生后1d的非干预组仔鼠组织各部位(内囊、海马、胼胝体)的MBP阳性染色较生理盐水组仔鼠均明显减少、减弱(P〈0.01);生后25d的干预组仔鼠组织各部位(内囊、海马、胼胝体)的MBP阳性染色较非干预组仔鼠均增多(P〈0.05),生理盐水组仔鼠组织各部位(内囊、海马、胼胝体)的MBP阳性染色较干预组、非干预组仔鼠明显增多(P〈0.01);生后1,25d的非干预组仔鼠组织各部位(内囊、海马、胼胝体)的S-100蛋白阳性染色与生理盐水组仔鼠相比较,均明显增加、增强(P〈0.01),干预组介于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行为学检测显示:干预组20只仔鼠中有4只鉴定为脑瘫鼠,非干预组有8只脑瘫鼠,而生理盐水组无脑瘫鼠。结论MBP、S-100蛋白可以作为脑损伤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的指标;早期干预可降低宫内感染所致新生鼠脑瘫的发生。

  • 标签: 脑性瘫痪 脑损伤 行为疗法 大鼠 动物 实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对瘫痪儿童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脑瘫患儿痉挛型3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n=15)只接受一般康复训练,观察组(n=15)接受一般的康复训练,在每次运动疗法训练中抽出10min接受专门下肢康复机器人练习。两组脑瘫患儿治疗时间都为3个月。在康复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MFM-88)的E区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后GMFME区评分都好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结合一般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脑瘫患儿痉挛型的粗大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

  • 标签: 脑性瘫痪 下肢康复机器人 粗大运动功能 步行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灸按摩康复治疗方法对小儿脑瘫瘫痪流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收治的小儿瘫痪流涎患者中筛选出120例患者,按照病历号和患者及家属的个人治疗意愿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康复治疗方法,实验组患者在进行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联合针灸按摩疗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种情况改善程度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采用针灸按摩康复治疗后,疗效显著的有27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7%,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DS等级评价具有明显的降低,且实验组患者的降低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恢复到Ⅰ级的有28例,对照组有16例,两组对比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灸按摩康复治疗小儿瘫痪流涎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对促进患者病情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针灸按摩 康复 小儿脑性瘫痪流涎 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