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管外科2018年1至6月收治的均采用AngioJet血栓清除装置治疗的28例血栓性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包括29条肢体)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技术成功率为100%。导管单纯吸栓8例。合并球囊扩张20例,均未行支架置入。术后19例出现肉眼血尿,3例牙龈出血,1例穿刺点出血,1例恶心呕吐。随访6个月无截肢、死亡等情况。说明AngioJet机械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安全、有效。
简介:目的探讨贫血、血红蛋白水平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217例ASO(ASO组)和21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结甲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进行测定。结果下肢ASO组贫血人数所占比率为43.8%,结甲组为7.1%(P<0.05);下肢ASO组血红蛋白浓度、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低于结甲组(P<0.05);下肢ASO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低于结甲组(P=0.164)。结论下肢ASO患者中贫血发生率高,血红蛋白相关指标与下肢ASO发生呈负相关,纠正贫血是治疗下肢ASO的重要部分。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进一步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术介入治疗,于出院后1、3、6个月、1年、2年回院检测踝肱指数(ABI),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截肢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ABI指数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增加,而对照组则呈现继续下降趋势,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截肢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介入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下肢供血,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截肢率和死亡率,临床疗效突出,值得推广和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穿刺留置导管,显示病变部位、用导丝先捣碎血栓,然后将溶栓导管置入血栓内,首次剂量溶栓后均保留导管,送回病房,采用微量泵维持溶栓24小时(总剂量控制在剂量尿激酶200~250万单位),同时给予适量肝素静脉滴注(一般先给予负荷剂量2000~5000IU,然后按250IU/Kg剂量每12小时皮下注射一次,调节注射剂量,使注射后6~8小时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达到治疗水平),每2小时查凝血指标,保持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正常的1~1.5倍,防止出血。结果30例(39条下肢)下肢动脉病变,具有不同程度血栓形成,溶栓成功26例,部分溶开4例,1条胫前动脉溶栓失败,植入支架12例,均为股动脉狭窄,球囊扩张30例,支架植入、球囊扩张术后狭窄段狭窄小于30%。
简介:摘要:探讨彩超与螺旋CT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诊断。方法:选取2018年5月到2021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96例下肢血管闭塞性疾病患者,对其开展下肢动脉多普勒超声与螺旋CT检查,超声检查主要选择二维超声,同时与多普勒技术、加压技术进行结合;多层螺旋CT扫描采用多平面重建和曲面重建等处理技术显示下肢动脉。结果:患者呈现出下肢动脉管壁增粗、不规则增厚,内中膜厚度在1.0mm以上;同时出现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粥样硬化斑,很容易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出现。结果:结合CDFI频谱示三相波形中,类似于正常频谱,频带稍微增宽,同时存在声窗。诊断符合率在88.5%(85/96),误诊11例。结合CT显示患者通过一次检查后的成像较为清晰,其中闭塞血管段共检测出40条。结果:彩超和螺旋CT静脉成像对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诊断结果差异无显著性,彩超设备可将动脉的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血栓、回声强弱、栓子大小等显示出来,根据彩色血流的充盈缺损和频谱的改变,可准确反映出狭窄或闭塞程度,还能诊断出部分病因。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杂交手术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等量电脑随机法将我院收治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60例均分为A(n=30)、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保证动脉血管成像质量的基础上,双低剂量在下肢动脉CTA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从2020年10月至2021年1月前来我院就诊的下肢动脉CTA检查患者中随机选取5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应用浓度为270mgI/mL的威视派克对比剂,利用迭代重建计算方式,管电压保持在80Kvp,为患者进行下肢动脉血管扫描。结果 我院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治疗下肢动脉血栓时采用血管外科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8月到2021年8月期间因下肢动脉血栓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共有68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将患者进行随机编号并按1:1的比例分成2组,对照组在治疗中采用常规抗凝治疗,研究组在治疗中采用血管外科介入治疗,重点对比总体临床治疗有效率以及患者治疗前后大小腿围差的改善情况。结果:与常规抗凝治疗的对照组相比,血管外科介入治疗的研究组总体有效率较高,P<0.05;研究组大小腿围差均较小;研究组血栓清除率较高,P<0.05。结论:对下肢动脉血栓患者的治疗中施以血管外科介入治疗具有确切的效果,可改善其临床症状,有效清除血栓,建议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双下肢能谱CTA(CT动脉血管成像)和增强MRA(磁共振血管造影)在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23年1月至2024年6月期间于我院接受诊断治疗的双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行双下肢增强MRA扫描和能谱CTA扫描检查。以 DSA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结果为金标准,对能谱 CTA 和 增强MRA的图像进行分析,并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病变情况及评估狭窄程度的准确性。结果 以DSA为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金标准,能谱CTA病变血管诊断符合率为90.87%,略高于增强MRA的82.45%。在评估血管狭窄程度方面,能谱CTA和增强MRA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0.63%和83.89%,能谱CTA 对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准确性高于增强MRA,P<0.05。结论 能谱CTA和增强MRA均具有较高的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病变诊断符合率,但在评估狭窄程度方面,能谱CTA诊断应用优势更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椎间隙段椎动脉频谱形态的改变对其他血管及椎动脉病变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来我院就诊有眩晕、肢体不协调、或视力减退等症状患者,行颈部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椎间隙段椎动脉频谱形态异常,并通过其他检查(例如MRA、CTA或DSA)证实的152例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超声诊断椎间隙段为“低速低阻”组57例,提示椎动脉起始节段或开口处重度狭窄,与其他影像检查比较,诊断符合率为89.47%(51/57);“低速高阻”组40例,提示远段或颅内段椎动脉重度狭窄,诊断符合率83.21%(34/40);“低速单峰”组43例,提示远段或颅内段椎动脉闭塞,诊断符合率为90.69%(39/43);“低速单峰血流方向逆向”组12例,提示椎动脉起始节段或开口处闭塞,诊断符合率为91.66%(11/12)。结论椎间隙段椎动脉频谱形态异常可提示其远段或近段病变,为快速准确的寻找病灶部位及严重程度提供重要线索,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值变化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下肢动脉形态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的评估价值进行研究。方法对我院的6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将其设为A组,对同期前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65例的基本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设为B组,然后对这两组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值变化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下肢动脉形态及血液流变学变化的评估价值。结果B组的下肢动脉血管内血流充盈,血流速度正常,血管的走向呈现平直状态,血流频谱呈现三相波。A组患者的下肢动脉内膜明显增厚,而且有不同程度的斑块,呈现血管狭窄现象,而且血流通过狭窄的血管时,形态非常不规则,血流速度很快,频谱也出现增宽的现象,而且失去了正常的三相波形态。A组患者的下肢动脉峰值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等明显大于B组。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参数值变化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下肢动脉形态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有着十分良好的评估价值,能够帮组我们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下肢动脉的病情进行及时准确的掌握,为后续的治疗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