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介入治疗临床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介入治疗临床价值

孙仁华刘浩

孙仁华刘浩(解放军第404医院264200)

【摘要】目的:探讨通过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效果。方法:采用Seldinger穿刺留置导管,显示病变部位、用导丝先捣碎血栓,然后将溶栓导管置入血栓内,首次剂量溶栓后均保留导管,送回病房,采用微量泵维持溶栓24小时(总剂量控制在剂量尿激酶200~250万单位),同时给予适量肝素静脉滴注(一般先给予负荷剂量2000~5000IU,然后按250IU/Kg剂量每12小时皮下注射一次,调节注射剂量,使注射后6~8小时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达到治疗水平),每2小时查凝血指标,保持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正常的1~1.5倍,防止出血。结果:30例(39条下肢)下肢动脉病变,具有不同程度血栓形成,溶栓成功26例,部分溶开4例,1条胫前动脉溶栓失败,植入支架12例,均为股动脉狭窄,球囊扩张30例,支架植入、球囊扩张术后狭窄段狭窄小于30%。

【关键词】DSA下肢动脉缺血

【中图分类号】R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4-0159-01

近年来,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经导管动脉内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无论是技术还是材料方面都有很大进展。本文收集30例(39条肢体)下肢血管病变患者,经动脉接触溶栓、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收到良好结果,现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2006~2012年共收治30例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患者,其中男24例,女6例,平均年龄57.6岁(24~80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疼痛30例,间歇性跛行8例,下肢皮温降低15例,足背动脉搏动减弱4例,其中21例有糖尿病史10年以上。25例行CT血管造影检查,5例彩超检查。单侧下肢动脉病变21例,其中股动脉狭窄5例;腘动脉下肢7例,胫前动脉、胫后、腓动脉下肢5例,单侧下肢多处下肢4例;双侧下肢动脉狭窄9例。

二、方法

通常选择患侧股动脉做为穿刺点,采用Seldinger穿刺留置导管,在DSA下先行股动脉造影,明确血栓的部位及血管狭窄程度,然后将导丝至于血栓内反复缓慢扭转、抽动,尽可能将血栓捣碎,再将导管置于血栓内,经导管注入尿激酶(4400u/kg),10分钟注完,30分钟后,造影复查,首次剂量溶栓后均保留导管,送回病房,采用微量泵维持溶栓24小时(总剂量控制在剂量尿激酶200~250万单位),同时给予适量肝素静脉滴注(一般先给予负荷剂量2000~5000IU,然后按250IU/Kg剂量每12小时皮下注射一次,调节注射剂量,使注射后6~8小时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达到治疗水平),每2小时查凝血指标,保持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为正常的1~1.5倍,防止出血。持续小剂量溶栓24小时后再次DSA下造影显示。血栓溶开后会显示出血管狭窄部位及狭窄程度,然后对狭窄的血管先采用球囊扩张术,球囊撤离后狭窄部位恢复正常,即可结束手术,如球囊扩张后仍有狭窄则植入血管支架。对胫前、胫后、腓动脉狭窄以球囊扩张为主。术后给予抗凝治疗降低再狭窄率。

三、结果

30例(39条下肢)下肢动脉病变,具有不同程度血栓形成,溶栓成功26例,部分溶开4例,1条胫前动脉溶栓失败,植入支架12例,均为股动脉狭窄,球囊扩张30例,支架植入、球囊扩张术后狭窄段狭窄小于30%,见图1、2、3、4、4、5、6、7。

四、讨论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今年来有逐渐增多趋势,其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高龄是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危险因素。一部分患者下肢动脉病变呈节段性,外科手术无法解决。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外,通过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术等介入方法可以避免截肢,快速回复下肢血供有一定优势[1]。本文通过介入的方法对下肢动脉狭窄和血栓进行溶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治疗取得一定疗效。采用DSA步进技术造影能准确显示下肢血管狭窄部位和血管受累范围[2],为制定介入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下肢动脉疾病往往是在狭窄的基础上血栓形成,最终造成动脉闭塞,肢体缺血。因此,我们首先将溶栓导管插入血栓内直接接触溶栓,加快血管再通速度,恢复下肢缺血状态。在血栓溶开后可以准确显示血管病理改变,如狭窄部位,狭窄程度,狭窄范围等。根据下肢动脉病变程度不同采用不同介入治疗。本文30例下肢动脉病变患者溶栓成功26例,占86.6%,植入支架12例,占40%,30例患者均采用球囊扩张术。支架植入及球囊扩张术后,狭窄段动脉狭窄程度小于30%。

采用小剂量持续接触溶栓优点是,安全,避免出血等并发症发生,而且能充分发挥药物的溶栓作用。对下肢缺血在48小时内就医的患者,溶栓效果理想,而病程长的患者往往血栓已机化,溶栓效果不理想。对于单纯血管狭窄可直接行球囊扩张术和内支架置入术。对于多发节段性病变可采用球囊扩张术,而狭窄最重的血管植入支架。介入治疗下肢闭塞疾患无论是溶栓术、球囊扩张术还是支架植入术后面临再狭窄问题。在狭窄原因众多。因此,术后抗凝治疗极为重要,可以降低再狭窄发生率。

总之,采用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可以有效使闭塞血管再通,恢复血流,避免截肢。随后的治疗中需有效兼顾全身相关疾病的治疗:降血脂、控制高血压、控制血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才能提高生活质量和远期通畅率。

参考文献

[1]许樟荣.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治[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4):14

[2]任重阳,狄镇海,邹容等.DSA步进技术在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诊断中的应用[J].介入放射杂志.2010,19(9)737

[3]辜斌,陈燕,陈琪等.血管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疗效[J].实用临床医学.2011,12(12):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