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临床用药的目的在于治愈疾病,减轻患者症状,改善患者病情。然而,关于临床用药过程中引起与药物治疗作用相反或加重病情的矛盾反应事件并不罕见,其中胃肠道是此类事件常见的受累器官之一。本文将对这类治疗药物诱发或加重炎症的事件及潜在机制进行综述,以便临床医生更好地认识这类矛盾事件以及为患者选择更恰当的治疗方案。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 克罗恩病 矛盾反应 药物
  • 简介:摘要炎症肛管癌虽然发病率低,但预后差,需要引起警惕和重视。本文对炎症肛管癌的发病率、危险因素、诊断、治疗、预后及监测等进行文献复习,供同行参考。

  • 标签: 肛管癌 瘘管相关肛门直肠癌 肛瘘 炎症性肠病
  • 简介:摘要炎症(IBD)是一组慢性肠道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及溃疡结肠炎。随着疾病的慢性进展,有一定比例IBD患者会发生癌变,癌变主要与基因功能缺失、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肠道菌群改变等多个因素相关。在研究IBD癌变的过程中,学者们通过基因工程、化学致癌物质诱发小鼠肠道肿瘤,建立多种动物模型,以便深入探讨相关机制。本文就IBD癌变的机制及相关动物模型现状作一论述。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癌变 动物模型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全球范围内炎症(IBD)的发病率日益升高,随着生物制剂和小分子药物等新药的研发,IBD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生物制剂包括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抗整合素抗体、抗白细胞介素抗体等,小分子药物包括Janus激酶抑制剂和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等。然而,仅40%的IBD患者在使用生物制剂1年后获得临床缓解,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疗效逐渐下降。2种生物制剂联合或1种生物制剂与1种小分子药物联合使用的新治疗方案,在IBD临床治疗或研究中逐渐得到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效果。对难治IBD或伴外表现反复发作的IBD患者,双重联合治疗可能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选择。现对生物制剂双重联合治疗IBD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生物制剂 小分子药物 双重联合疗法 肠外表现
  • 简介:摘要炎症(IBD)相关异型增生的早期发现和处理是降低IBD相关结直肠癌发生率的关键因素。IBD相关异型增生的病理诊断对临床决策至关重要,但医师诊断异型增生的主观常较强,不同病理医师之间诊断一致并不理想。为提高病理医师对IBD相关异型增生诊断的准确,中华医学会消化学分会炎症学组病理分组组织专家进行IBD相关异型增生病理诊断的测试和讨论,测试结果表明专题讲座和共同讨论有助于提高异型增生的诊断正确率,在组织形态学检查基础上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于异型增生的诊断。建议在诊断IBD相关异型增生时,由2位及以上病理医师独立阅片,意见一致方能作出诊断。

  • 标签: 炎性肠疾病 克罗恩病 结肠炎,溃疡性 专家共识 临床指南 病理 异型增生
  • 简介:摘要炎症是指一组以胃肠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慢性、复发和缓解交替的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发病机制复杂,其中免疫因素被认为是主导因素。瘦素是一种脂肪细胞来源的激素,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瘦素具有调控免疫细胞和炎症信号通路等多重功能。本综述通过总结近年来有关炎症发病机制、瘦素调节免疫机制以及免疫调节剂的相关研究进展,介绍瘦素参与炎症免疫稳态及其对炎症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潜在作用,讨论通过瘦素拮抗剂来降低炎症反应、抑制炎症信号通路对炎症的潜在免疫治疗意义。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瘦素 瘦素阻断剂 免疫治疗 促炎因子 炎症通路
  • 简介:摘要随着生物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诊断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临床实践与治疗。儿童炎症(IBD)是感染、免疫、环境等因素作用于特定遗传背景下引起的慢性肠道炎症。儿童IBD,尤其是早发、极早发IBD的发病与单基因缺陷关系更为密切。在临床工作中早期识别这类患儿,及时完善基因检测,不仅可以明确基因缺陷类型,而且可以揭示其炎症信号传导通路,为治疗方案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同时IBD治疗药物相关的药物遗传学直接影响机体对药物的应答率,从而影响临床缓解及黏膜修复,因此尽快了解与揭示亚裔人口的自身药物免疫原性,对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减少患儿在诱导缓解及维持缓解期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减少并发症及复发十分重要。总之,分子诊断在儿童IBD诊治中的意义不仅仅限于病因诊断,对治疗方法及药物选择也有指导意义。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分子诊断 单基因缺陷 药物遗传学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炎症病患者,观察选择益生菌完成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02月-2015年02月炎症病患者114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炎症病患者的临床随机分组。B2组(对照组57例)临床选择柳氮磺胺吡啶进行治疗;B1组(观察组57例)临床选择柳氮磺胺吡啶+益生菌治疗的方法。对比两组炎症病患者在临床治愈率方面表现出的差异。结果两组炎症病患者完成临床治疗后,在临床治愈率方面,B1组明显高于B2组炎症病患者(P<0.05)。结论针对炎症病患者,临床选择益生菌进行治疗,可以将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有效提高,最终显著提高炎症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益生菌 炎症性肠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粪菌移植疗法治疗炎症的疗效。方法:选择 2018年 7月 -2019年 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炎症病患者 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40例。对照组给予青藤碱缓释胶囊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粪菌移植疗法,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治疗前后各因子水平变化以及外周血 NO、 SOD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 IL-8、 IL-17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 IL-35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治疗后 NO水平低于对照组( P<0.05), SOD水平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在炎症病中应用粪菌移植疗法效果良好,有助于改善炎因子水平,利于重建肠道菌群,保护黏膜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粪菌移植疗法 炎症性肠病 各因子水平变化
  • 简介:摘要儿童炎症近年发病率逐渐升高,该病为慢性肠道炎症疾病,其好发年龄为学龄期,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同时给心理和精神上带来创伤。目前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随着近年来对肠道菌群的深入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该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且在临床得到广泛证实。因此,人们尝试将微生态制剂应用于炎症病患儿治疗中。该文主要综述炎症病患儿应用益生菌、益生元、粪菌移植等微生态制剂治疗的研究进展,分析微生态制剂对炎症病患儿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儿童 炎症性肠病 肠道菌群 粪菌移植 微生态制剂
  • 简介:由韩国肠道疾病研究组织和亚洲炎症学会(AOCC)主办的”第二届AOCC年会”将于2014年6月19~21日在韩国首尔举行。本次会议涉及炎症(IBD)基础和临床的多个主题,旨在完善IBD的诊治指南,促进亚洲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并为年轻学者提供学习平台,欢迎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参加本次会议。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亚洲国家 年会 学会 肠道疾病 诊治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婴儿型炎症(IO-IBD)患儿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确诊的48例IO-IBD患儿的临床特征,采用目标基因捕获高通量测序方法对43例患儿行基因测序分析,比较基因突变组和非基因突变组IO-IBD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48例IO-IBD患儿中,克罗恩(CD)41例,溃疡结肠炎(UC) 7例;起病中位年龄2.00(0.24~6.00)月龄,其中1月龄内起病患儿占45.8%(22/48例)。临床症状以腹泻(48/48例,100.0%)、发热(45/48例,93.8%)、便血(37/48例,77.1%)为主,外表现以肛周病变和皮疹最常见,均占43.8%(21/48例)。41例CD患儿病变部位以结肠(L2)型为主(30/41例,73.2%),疾病行为以非狭窄非穿透(B1)型为主(33/41例,80.5%);7例UC患儿病变范围以全结肠(E4)型为主(4/7例,57.1%)。48例IO-IBD患儿手术率12.5%(6/48例),临床缓解率50.0%(24/48例),病死率25.0%(12/48例)。43例IO-IBD患儿行基因检测,共有23例(53.5%)患儿存在有意义的基因突变,其中22例突变基因为白细胞介素-10受体A(IL-10RA),1例为TTC37。22例IL-10RA突变患儿中,共检测到11个突变位点,包括1例新发突变位点c.635G>C(p.R212P);c.301C>T(p.R101W)(19例)和c.537G>A(p.T179T)(8例)是最常见的突变位点。与非基因突变组患儿相比,基因突变组患儿起年龄更早[0.3(0.1~1.0)月龄比(6.27±5.64)月龄,P<0.001],营养不良[14例(60.9%)比5例(25.0%),P=0.018]、口腔溃疡[14例(60.9%)比3例(15.0%),P=0.006]及肛周病变[17例(73.9%)比3例(15.0%),P<0.001]更常见,临床缓解率低[7例(30.4%)比15例(75.0%),P=0.004]。结论IO-IBD患儿的单基因突变阳性率较高,IL-10RA基因突变最为常见。基因突变IO-IBD患儿具有起年龄早,更易合并营养不良、口腔溃疡、肛周病变,有临床缓解率较低的特点。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婴儿型 白细胞介素-10受体
  • 简介:摘要炎症(IBD)主要包括克罗恩(CD)和溃疡结肠炎(UC),其中CD病情复杂、影像表现多样,影像学诊断具有难度。规范化的影像检查技术及报告有助于提高CD的影像诊断水平。本文旨在为我国CD影像学检查技术选择、扫描方案制定、影像征象解读以及影像报告书写提供指导意见。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克罗恩病 影像学 诊断 CT肠道成像 MR肠道成像 指导意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EEN对激素治疗炎症病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60例已确诊炎症病中-重度,需要激素治疗的患者,包括溃疡结肠炎和克罗恩,将其依据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单一激素治疗,观察组行EEN联合激素治疗,观察对比患者在0、4、8、12周的各项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检测各项指标(BMI、CRP、ALB、ESR、HGB)变化,并通过内镜检查观察对比患者在0、12周时的黏膜炎症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粘膜愈合情况,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激素依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素联合EEN对炎症的疗效优于单一激素治疗。

  • 标签: EEN 激素 炎症性肠病
  • 简介:摘要炎症(IBD)是一类累及肠道的慢性炎症疾病,自然病程中常伴随发生多种外疾病,神经系统为外受累器官之一。IBD合并神经系统疾病会干扰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且有些患者预后欠佳,影响生活质量,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从神经系统外表现、IBD与神经系统特殊共患病以及IBD合并神经系统并发症和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解读IBD合并神经系统疾病的分类以及诊疗思路,期望临床医生对IBD合并外疾病有更深入的认识。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神经系统疾病 肠外表现 共患病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炎症诊断中血常规检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 2018年 5月至 2019年 7月本院收治的 60例炎症病患者( 30例活动期炎症、 30例缓解期炎症)与本时间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受检者 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前者定为实验 1组、实验 2组、后者定为对照组。三组均开展血常规检验,对比分析血常规检验结果。结果:实验 1组、实验 2组血沉、 C反应蛋白、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且以上指标实验 1组高于实验 2组,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实验 1组、实验 2组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体积均低于对照组,且实验 1组低于实验 2组,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炎症诊断中,血常规检验的应用,既可提高疾病诊断效果,还可提高病情鉴别结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血常规检验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IBD患者的血液呈高凝状态,容易发生血栓栓塞性疾病,严重威胁IBD患者生命。现就IBD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因素、可能机制、防治策略等展开综述,为IBD合并血栓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和指导。

  • 标签: 炎性肠疾病 血栓形成 栓塞 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炎症(IBD)的治疗中使用英夫利西单抗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4年8月~2016年8月间接收就诊的116例IBD患者的资料加以回顾分析,采取英夫利西单抗分别对溃疡结肠炎(UC)58例与克罗恩(CD)58例患者进行治疗,比较两种治疗情况。结果英夫利西单抗对58例CD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是89.66%,对58例UC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是84.48%,两组疗效对比不明显(P>0.05)。结论对于CD和UC症状选择英夫利西单抗进行治疗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有着较高应用价值,安全高。

  • 标签: 炎症性肠病 英夫利西单抗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