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使用血常规检验并诊断炎症性肠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6月-2024年2月之间诊断的68例炎症性的肠病患者作为试验组;再选取同一时间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群68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人群均作血常规检验,随后对两组各项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蛋白浓度HGB、C反应蛋白CRP等)的结果数据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结果:从两组血常规检验数据来看,炎症性肠病患者(试验组)的PLT(185.32±22.65)、CRP(27.94±2.42)、RDW(15.23±2.36)的数值与对照组的数值(165.33±20.11)、(12.12±4.21)、(13.22±3.21)相比较高,同时MPV、HGB、等数值与对照组相比较低。两组诊断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还对试验组炎症性肠病患者病情的三个阶段血常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其中初期肠病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C反应蛋白和血沉均小于中期和后期的肠病患者指标,血蛋白浓度高于其余两阶段的患者,且(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对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诊断时,可以明确得出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也可以诊断出患者的疾病类型,进而提升医院整体治疗水平,具有临床检验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炎症性肠病用血常规检验诊断价值分析。方法:选取炎症性肠病患者56例作为实验组和同期来院体检的健康人员56名作为对照组,两组人员均采用血常规检验,比较两组人员的血常规指标差异。结果:实验组平均红细胞比容、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均低于对照组,C反应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应用于炎症性肠病患者可及时反映具体血常规指标计数,为诊断提供有力依据,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乌司奴单抗(UST)治疗中重度炎症性肠病(IBD)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 6月—2024年6月我院收治的中重度IBD患者24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的炎症指标、营养状况。结果 治疗24周后与治疗前相比,CD组的有效率94.44%,UC组的有效率是83.33%;经UST治疗后的CD组和UC组CRP、ESR、IL-6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之相反的是,治疗后的CD组和UC的营养水平指标血红蛋白、白蛋白、铁蛋白均显著高于治疗前组(均P<0.05)。结论 经UST治疗IBD采能够显著减轻患者炎症反应、提高患者营养状况。
简介:摘要:生物制剂作为治疗炎症性肠病(IBD)的重要手段,其特异性高、靶向性强的特点使其在临床治疗中表现出显著优势。本文综合分析了生物制剂在治疗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中的应用效果,探讨了抗TNFα单克隆抗体、整合素受体拮抗剂等多种生物制剂的治疗机制,并评估了其安全性与患者应答率。通过对比分析,总结了生物制剂的优化治疗方案与未来研究方向,以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为IBD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炎症性肠病采用外周血进行血常规、CRP和血沉检验诊断的临床价值性。方法:研究时间段为2022年4月至2024年4月,从我院选取47例经肠镜等相关一系列检查确诊为炎症性肠病患者纳入探析组,同期选取47例于我院健康体检者纳入参考组,两组受检者均开展血常规、CRP和血沉检验,分析两组血常规、CRP和血沉指标存在的差异性并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探析组PLT(250.35±29.61)×10 /L、CRP(42.63±6.28)mg/L、NE(75.61±8.46)%、RDW(13.58±2.47)%、ESR(42.58±4.47)mm/h较参考组更高,MPV(10.16±1.69)fL、MCHC(311.28±16.49)g/L较参考组更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血常规、CRP和血沉检验诊断炎症性肠病的有效率较高,可结合血常规指标变化评估病情,为制定疾病诊疗方案提供重要的辅助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炎症性肠病青少年向成人过渡期准备困境。方法:选择2023年8月至2024年7月接诊的52例炎症性肠病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实施半结构式深入访谈,分析患者的访谈资料。结果:炎症性肠病青少年向成人过渡期患者面临的准备困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自我应对困难,第二方面是家庭支持困难,第三个方面是医疗支持不足,第四个方面是社会支持不足。结论:炎症性肠病青少年患者在向成人过渡期准备的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具有多重性的特点,建议护理人员在对患者实施干预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实际,构建相对完善的准备计划,做好家庭健康教育构建,具有较高完善度的医疗支持体系,使得患者能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促使青少年炎症性肠病患者向成人过渡期准备的过程中,准备水平能真正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临床治疗中益生菌联合美沙拉嗪用药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共纳入对象56例,均选自于我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间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根据药物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予美沙拉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方案基础上加用益生菌,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γ干扰素、白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α三项炎症指标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均有改善,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炎症性肠病患者临床治疗中采用益生菌与美沙拉嗪联合药物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血清内炎症因子指标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干预化护理模式在炎症性肠病术后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2月-2023年12月在我科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手术患者中,选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干预化护理模式)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各为45例,将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护理满意度作为两组研究对象的评价指标。结果:接受护理前,对照组和研究组间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并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经护理后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符合统计学意义。结论:干预化护理干预,在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优势,可以使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有效控制,而且也可以不断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便常规及肿瘤标志物指标在炎症性肠病(IB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旨在通过这些指标的对比分析,提升IBD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100例经临床、内镜及病理确认为IBD的患者(研究组)和100例健康个体(对照组),比较两组间血常规、便常规及肿瘤标志物的差异。应用统计学分析方法探讨这些指标在区分IBD与健康状态中的效能,并通过接收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在IBD诊断中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BD患者组的血红蛋白(Hb)水平显著下降,C反应蛋白(CRP)和血小板计数(PLT)显著增高。便常规检查发现,IBD患者的隐血试验阳性率远高于对照组。此外,肿瘤标志物如CA-125、CA-19-9在IBD患者体内的含量亦有所上升。结论:血常规、便常规和肿瘤标志物指标的联合分析在IBD的诊断中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CRP和PLT的增高以及便隐血试验的阳性,对IBD的诊断有重要指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