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2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预防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经鼠尾静脉注射刀豆蛋白A(Con-A)建立小鼠AIH模型。将40只小鼠随机分为预防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预防组Con-A注射前1 h经鼠尾静脉注射途径给予20 mg/kg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对照组注射200 μL PBS。分别于Con-A或PBS注射后3、8、12和24 h取血清,通过比色法检测血清AST、ALT水平。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6、IL-1β、IFN-γ、IL-4、IL-17A、IL-10和趋化因子配体10(CXCL10)水平。于Con-A或PBS注射后12 h取肝组织标本进行H-E染色,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浸润至肝脏的淋巴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盒子转录因子(TBX21)、GATA结合蛋白3(GATA3)、RAR相关孤儿受体C(RORC)和CXCL10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脏CXCL10表达水平。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结果预防组Con-A注射后8、12和24 h的血清ALT、AST、IL-1β、IFN-γ水平均低于对照组[(545.8±190.3) U/L比(865.8±237.7) U/L、(947.6±267.9) U/L比(1 448.0±403.5) U/L和(508.6±131.1) U/L比(976.6±207.6) U/L;(620.7±132.0) U/L比(952.9±106.8) U/L、(801.6±212.0) U/L比(1 424.8±236.0) U/L和(632.1±117.8) U/L比(1 008.3±187.5) U/L;(31.38±10.12) ng/L比(48.12±11.53) ng/L、(39.34±11.40) ng/L比(60.00±14.17) ng/L和(29.49±8.22) ng/L比(46.89±5.50) ng/L;(432.93±66.82) ng/L比(674.66±97.88) ng/L、(655.09±169.17) ng/L比(937.90±166.36) ng/L和(263.40±54.97) ng/L比(410.74±86.64)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50、2.308、4.263,4.374、4.860、3.806,2.440、2.541、3.939,4.560、2.660、3.210;P均<0.05)。预防组Con-A注射后3、8、12和24 h的血清IL-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1 075.79±303.77) ng/L比(1 914.48±317.80) ng/L、(1 945.97±271.85) ng/L比(2 100.80±378.42) ng/L、(1 578.60±504.54) ng/L比(2 525.40±406.55) ng/L和(1 020.64±280.03) ng/L比(1 582.00±311.96) 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266、2.903、3.267、2.994,P均<0.05)。预防组Con-A注射后3 h的血清CXCL10水平和肝脏组织CXCL10 mRNA相对表达量,以及Con-A注射后3和8 h肝脏组织中T-bet mRNA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1 755.8±148.1) ng/L比(2 102.0±334.0) ng/L,7.20±3.00比27.60±1.90,6.94±2.29比15.20±3.48和9.38±3.48比18.17±4.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56、2.623、4.427、3.673,P均<0.05)。预防组与对照组Con-A注射后3、8、12和24 h的血清IL-4、IL-17A和IL-10水平,以及GATA3和RORC 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在小鼠AIH模型中具有一定预防效果,其可能通过拮抗TNF-α减少肝脏CXCL10表达,使Th1和CD8+T淋巴细胞向肝脏浸润减少,同时通过减少炎性因子对T淋巴细胞的活化来降低T淋巴细胞对肝细胞的损伤而发挥预防作用。

  • 标签: 肝炎,自身免疫性 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 趋化因子CXCL10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维替泊芬(VP)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小鼠心肌纤维化是否有抑制作用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6周龄C57BL/6小鼠(购自中山大学实验动物中心)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予以尾静脉注射1%二甲基亚砜(DMSO);ISO组予以皮下注射ISO (每天20 mg/kg);VP组予以尾静脉注射VP(每天2 mg/kg);ISO+VP组分别予以皮下注射ISO(每天20 mg/kg)和尾静脉注射VP(每天2 mg/kg)。连续给药7 d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心脏形态及功能。取材后行心脏质量、心脏体重比测定,天狼猩红染色检测心肌纤维化变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血浆氨基末端脑钠素原(NT-pro BNP)浓度。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成功建立了ISO诱导小鼠心脏纤维化模型。ISO组小鼠的左心室收缩末内径[(2.20±0.63) mm比(1.44±0.45) mm,F=9.730,P<0.05]及容积[(18.33±12.17) μl比(6.32±5.04) μl,F=8.890,P<0.05]较ISO+VP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心射血分数(EF)较ISO+VP组降低[(56.65±11.41)%比(82.35±10.30)%,F=15.67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SO组小鼠的心脏质量[(0.11±0.01) mg比(0.10±0.01) mg,F=13.560,P<0.05]及心脏体重指数[(0.57±0.03)%比(0.51±0.02)%,F=23.950,P<0.05]均大于ISO+ 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SO组小鼠血浆NT-pro BNP浓度较VP组升高[(0.57±0.16) μg/L比(0.23±0.07) μg/L,F=9.34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天狼猩红染色结果显示ISO组小鼠左室心肌纤维化较ISO+VP组严重[(17.48±5.85)%比(9.27±2.62)%,F=30.19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P可抑制ISO诱导的心脏纤维化并改善左心收缩功能。

  • 标签: 心肌纤维化 维替泊芬 异丙肾上腺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噬相关基因在博来霉素诱导的小鼠皮肤纤维化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1)取72只6周龄雄性BALB/c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和博来霉素组,每组24只。空白对照组小鼠不予任何处理;单纯PBS组和博来霉素组小鼠背部皮肤分别皮下注射100 μL PBS、博来霉素(1 mg/mL),每天1次,连续注射28 d。注射7、14、21、28 d,每组分别取6只小鼠,肉眼观察小鼠背部皮肤变化,观察结束后处死小鼠,取背部皮肤组织。取注射28 d皮肤组织,行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测量皮肤组织厚度;Masson染色行皮肤组织形态学观察。取注射7、14、21、28 d皮肤组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羟脯氨酸含量,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p6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 Ⅱ(LC3 Ⅱ)和Beclin-1的mRNA和蛋白表达。(2)取实验(1)中空白对照组小鼠皮肤组织,收集第3~6代成纤维细胞(Fb),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单纯PBS组、博来霉素组,每组6孔。空白对照组细胞不予任何刺激,单纯PBS组、博来霉素组细胞分别加入20 μL PBS、博来霉素(1 mg/mL)刺激72 h,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LC3 Ⅱ的表达。对数据行析因设计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1)空白对照组和单纯PBS组小鼠注射7、14、21、28 d背部皮肤菲薄、红润、静脉血管清晰,单纯PBS组从注射14 d起穿刺部位可见数个隆起的皮丘。博来霉素组小鼠注射7 d皮肤红润,穿刺点处可见数个隆起的皮丘;注射14 d,皮肤轻微变白;注射21 d,皮肤明显变白,周围血管不清晰;注射28 d,皮肤变白,周围血管无法辨认。(2)注射28 d,空白对照组与单纯PBS组小鼠皮肤组织厚度相近(t=0.79,P>0.05),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厚度较空白对照组和单纯PBS组明显增加(t=0.50、0.50,P<0.01)。(3)注射28 d,空白对照组与单纯PBS组小鼠皮肤组织结构相似,均可见少量胶原,胶原排列整齐有序,毛囊分布均匀;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胶原数目显著增多,但排列杂乱无序,毛囊数明显减少。(4)注射7、14、21、28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中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单纯PBS组(t=0.99、0.98、0.50、0.51,0.50、0.50、0.52、0.51,P<0.05或P<0.01)。(5)注射7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的mRNA表达明显低于单纯PBS组(t=0.93,P<0.05)。注射14、21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LC3 Ⅱ、Beclin-1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t=0.74、0.70、0.58,0.49、0.51、0.74,P<0.05)和单纯PBS组(t=0.94、0.65、0.65,0.77、0.49、0.51,P<0.05)。注射28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Beclin-1的mRNA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t=0.50、0.44,P<0.05)和单纯PBS组(t=0.97、0.55,P<0.05),而LC3 Ⅱ的mRNA表达仍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PBS组(t=0.51、0.98,P<0.01)。(6)注射7、14、21、28 d,空白对照组、单纯PBS组、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LC3 Ⅱ的蛋白表达为0.167±0.042、0.122±0.016、0.553±0.078、0.118±0.035,0.120±0.023、0.117±0.061、0.581±0.039、0.159±0.065,0.233±0.027、0.304±0.031、1.020±0.010、0.089±0.045。注射14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t=0.86、0.89,P<0.05)和单纯PBS组(t=0.42、0.89, P<0.05)。注射21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LC3 Ⅱ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PBS组(t=0.82、0.45、0.50,0.79、0.51、0.50,P<0.01)。注射28 d,博来霉素组小鼠皮肤组织p62、LC3 Ⅱ和Beclin-1的蛋白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和单纯PBS组(t=0.77、0.54、0.52,0.50、0.51、0.50,P<0.05)。(7)培养72 h,博来霉素组Fb中LC3 Ⅱ的表达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单纯PBS组。结论博来霉素刺激皮肤纤维化过程中,自噬相关基因先升高后降低,自噬过程被激活,有望逆转皮肤纤维化进程。

  • 标签: 自噬 纤维化 博来霉素 增生性瘢痕
  • 简介:[摘要 ] 目的 探讨中药半枝莲中总黄酮成份对 H22荷瘤小鼠肝细胞瘤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接种 H22肝癌细胞的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及半枝莲总黄酮高、中、低剂量组,连续给药 10d。观察小鼠瘤重、体重、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结果 半枝莲总黄酮对小鼠 H22肝细胞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抑瘤率最高可达 54.4%,而且能明显增加小鼠的胸腺指数与脾脏指数。结论 半枝莲总黄酮可明显抑制 H22荷瘤小鼠肝细胞瘤的生长,且抑制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 标签: [ ]半枝莲总黄酮 大孔树脂 H22 抗肿瘤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异甘草酸镁对内质网应激诱导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为临床患者使用提供依据。 方法 腹腔注射给予异甘草酸镁进行肝脏预保护,单次体内灌胃衣霉素(1mg/kg)建立小鼠内质网应激性急性肝损伤模型。取组织称重,计算肝脏、脾脏及胸腺等脏器指数;ELISA法检测血清中谷丙氨酸转换酶、谷草氨基酸转换酶及肝匀浆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丙二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中GRP78/Bip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异甘草酸镁能减少肝脏肿大及肝脏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改善病变范围与程度;降低肝损伤小鼠血清中谷丙氨酸转换酶、谷草氨基酸转换酶水平及肝组织匀浆中丙二醛含量,提高肝组织匀浆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抑制肝组织中GRP78/Bip蛋白的表达。 结论 异甘草酸镁可能是通过抗氧化作用保护内质网应激诱导的小鼠急性肝损伤。

  • 标签: 异甘草酸镁 内质网应激 肝损伤 保护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在创伤弧菌血流感染小鼠模型中探讨TNF-α敲除对宿主肝脏和脾脏中性粒细胞的影响。方法(1)选取6~8周龄C57BL/6J品系的TNF-α敲除(TNF-α-/-)小鼠和野生型(WT)小鼠,随机分成WT未感染组、WT感染组、TNF-α-/-未感染组和TNF-α-/-感染组,每组各6只。小鼠腹腔注射2×108 CFU/200 μl的创伤弧菌CGMCC1.1758构建血流感染模型,未感染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的无菌PBS。(2)感染4 h后,分别分离肝脏免疫细胞和脾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数量和存活率,以及活性氧簇(ROS)和细胞吞噬功能变化,分析创伤弧菌血流感染对小鼠肝脏和脾脏中性粒细胞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与WT未感染组相比,WT感染组肝脏与脾脏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数量均显著增加。与WT感染组相比,TNF-α-/-感染组中仅肝脏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数量增加明显,而脾脏中性粒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与WT感染组比,TNF-α-/-感染组肝脏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增强,而脾脏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并无明显改变。(3)与WT未感染组相比,WT感染组肝脏与脾脏中性粒细胞存活率均降低,ROS水平明显上升;与WT感染组相比,TNF-α-/-感染组肝脏与脾脏中性粒细胞存活率均增加,但细胞ROS水平明显下降。(4)WT感染组肝脏与脾脏中性粒细胞中p-AKT(S473)水平均低于WT未感染组,TNF-α-/-感染组肝脏中性粒细胞中p-AKT(S473)水平低于WT感染组,脾脏中性粒细胞中p-AKT(S473)水平高于WT感染组。与WT感染组相比,WT未感染组p-4E-BP1(T37/4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NF-α-/-感染组肝脏中性粒细胞中p-4E-BP1(T37/46)水平降低而脾脏中性粒细胞中p-4E-BP1(T37/4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NF-α对创伤弧菌血流感染后小鼠肝脏和脾脏中性粒细胞有不同影响,主要对肝脏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吞噬功能改变及mTOR信号强度有重要影响。

  • 标签: TNF-α 创伤弧菌 中性粒细胞 血流感染
  • 简介:[摘要] 目的:系统研究结晶肾损伤小鼠血液中代谢物的变化,以揭示草酸钙结晶形成中代谢异常机制。方法:将18只C57B/L6雄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乙醛酸盐一天组、乙醛酸盐五天组,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U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方法测定血清代谢物的变化,结合 SIMCA-P进行差异代谢物筛选。结果:与正常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的肾组织出现明显的钙盐沉积;从血清中筛选出肌醇、脯氨酸、蛋氨酸、酪氨酸、次黄嘌呤、黄嘌呤、肌苷、马尿酸、尿酸等45个差异代谢物。结论:差异代谢物主要涉及中长链脂肪酸代谢、长链脂肪酰卡尼丁代谢、氨基酸代谢和牛磺酸代谢,以揭示疾病的代谢异常机制。

  • 标签: [] 代谢组学 草酸钙结晶 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雌激素β受体拮抗剂在老年骨质疏松小鼠股骨骨折修复中的影响。方法采用高选择性雌激素β受体拮抗剂(PHTPP)阻断雌激素β受体的老年骨质疏松小鼠股骨骨折模型形成实验组,未使用拮抗剂的老年骨质疏松小鼠股骨骨折模型作为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采用组织学检查、动态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分析及生物力学测试等方法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实验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术后2周、4周,实验组骨痂总面积、软骨骨痂面积、软骨骨痂比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4周、6周,实验组极限负荷、断裂能、刚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雌激素β受体拮抗剂通过促进早期血管形成,中期的软骨内化骨和晚期的机械力学性能等作用,能够提高老年骨质疏松小鼠股骨开放骨折的修复能力,说明了高选择性雌激素β受体拮抗剂(PHTPP)可能作为潜在的新药来治疗老年女性骨折。

  • 标签: 雌激素受体β 骨质疏松 骨折 生物力学 组织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胰岛素腹腔注射对2型糖尿病KKAy小鼠异常血脂调节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法建立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将建模成功的KKAy小鼠随机分为3组:腹腔注射组(n=6)、皮下注射组(n=6)和发病未治疗组(n=3)。同时选取健康C57BL/6J小鼠作为正常组(n=6),健康KKAy小鼠作为未发病组(n=6)。治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期6周,腹腔注射组和皮下注射组小鼠分别进行胰岛素腹腔和皮下注射;第二阶段为期4周,腹腔注射组和皮下注射组小鼠均进行胰岛素皮下注射。其余3组均不予注射。每两周检测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包括体质量、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结果在治疗中期改变注射方案对2型糖尿病KKAy小鼠体质量和血糖无影响的条件下,腹腔注射胰岛素对HDL-C和LDL-C的调节作用明显优于皮下注射,两种注射方案对TG的调控均有效,但对降低TC效果均不明显。结论胰岛素腹腔注射对2型糖尿病KKAy小鼠的血脂异常具有一定疗效,可促进HDL-C升高和LDL-C降低,并对降低TG具有一定作用。

  • 标签: 注射,腹腔内 注射,皮下 胰岛素 糖尿病,2型 血脂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脊髓背角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类似蛋白1(SPARCL1)在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小鼠痛觉过敏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48只,8~10周龄,体重18~22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n=8):对照组(C组)、切口痛组(I组)、瑞芬太尼组(R组)、切口痛+瑞芬太尼组(I+R组) 、切口痛+瑞芬太尼组+阴性对照siRNA组(I+R+N组)和切口痛+瑞芬太尼+ SPARCL1-siRNA组(I+R+S组)。I+R+N组和I+R+S组分别鞘内注射1×108 IFU/ml阴性对照siRNA和SPARCL1-siRNA 10 μl,C组、I组、R组、I+R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 μl,6组均注射1次/d,连续3 d。待稳定转染后,C组和I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0.1 ml,R组、I+R组、I+R+N组和I+R+S组尾静脉注射瑞芬太尼10 μ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0.1 ml),6组均连续注射4次,间隔15 min。I组、I+R组、I+R+N组和I+R+S组于第1次尾静脉给药后制备切口痛模型。分别于输注生理盐水或瑞芬太尼前24 h(T0)、 输注停止后3、6、24和48 h(T1-4)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甩尾潜伏期(TWL)。于T4时测定痛阈后处死小鼠,取L4-6节段脊髓背角组织,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法和qRT-PCR法检测SPARCL1及其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I+R组和I+R+N组T1-4时MWT降低,TWL缩短,I组、R组和I+R+S组T2-4时MWT降低,TWL缩短,R组、I+R组、I+R+C组脊髓背角SPARCL1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5或0.01);与I组或R组比较,I+R组MWT降低,TWL缩短,脊髓背角SPARCL1及其mRNA表达上调(P<0.01);与I+R组比较,I+R+S组T1-4时MWT增加,TWL延长,脊髓背角SPARCL1及其mRNA表达下调(P<0.05或0.01),I+R+C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ARCL1活性增强参与了瑞芬太尼诱发切口痛小鼠痛觉过敏的形成。

  • 标签: 哌啶类 疼痛,手术后 痛觉过敏 脊髓 SPARCL1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3xTg-AD小鼠海马突触可塑性与钙离子跨膜流动特征。方法根据基因型不同,将6月龄小鼠分为APP/PS1/tau三转基因AD(3xTg-AD)模型小鼠和野生型(WT)对照组小鼠两组,每组13只。每组随机选取6只小鼠进行在体电生理记录,给予测试刺激记录其海马CA1区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fEPSP)、配对脉冲刺激记录双脉冲易化(paired-pulse facilitation,PPF)、高频刺激(high frequency stimulation,HFS)诱导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每组剩余的7只小鼠采用非损伤微测技术(non-invasive micro-test technology,NMT),检测海马CA1区脑片神经元的跨膜钙内流和钙外排情况。3xTg-AD小鼠在电生理和NMT实验中各损失1只,最终入组电生理实验5只,NMT实验6只。采用SPSS 18.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比较使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在体电生理实验中,给予测试刺激后30 min内,3xTg-AD小鼠和WT小鼠的fEPSP斜率均比较稳定,其平均fEPSP斜率分别为[(97.8±2.3)%]和[(92.6±12.6)%],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1,P>0.05);给予配对脉冲刺激后,3xTg-AD小鼠和WT小鼠的PPF值分别为(1.58±0.69)和(1.74±0.1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0,P>0.05);给予HFS后30 min和60 min,3xTg-AD小鼠的LTP值分别为[(104.9±10.9)%]和[(98.0±10.8)%],明显低于WT小鼠的[(156.5±21.3)%](t=4.43,P<0.01)和[(162.5±19.7)%](t=5.92,P<0.01)。(2)在NMT实验中,3xTg-AD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谷氨酸诱导的标准化跨膜Ca2+内流平均流速和峰值流速分别为[(-2 166.0±425.0)%]和[(-3 539.6±1 270.9)%],远高于WT小鼠的[(-735.3±262.9)%](t=6.81,P<0.01)和[(-917.3±271.7)%](t=4.89,P<0.01);而低钙溶液引起的3xTg-AD小鼠标准化Ca2+外排平均流速和峰值流速分别为[(1 451.6±297.1)%]和[(1 968.7±227.3)%],显著低于WT对照组小鼠的[(2 579.3±810.9)%](t=2.92,P<0.05)和[(3 420.4±954.8)%](t=3.31,P<0.01)。结论6月龄3xTg-AD小鼠出现的海马突触可塑性损伤可能与钙内流增加和钙外排减少所导致的海马神经元胞内Ca2+超载密切相关。

  • 标签: 阿尔茨海默病 3xTg-AD小鼠 长时程增强 非损伤微测技术 钙离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轴、双轴循环拉力对小鼠肌腱源性干细胞(TDSCs)分化的影响,为临床肌腱损伤后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取6~8周龄C57BL/6小鼠10只,无菌条件下暴露双侧后腿至脚掌,显微镜下解剖收集小鼠髌腱和跟腱组织块,体外分离培养细胞,观察第3代细胞的形态特点。(1)取传代至第3代的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CD44、CD90、Sca-1)、内皮细胞标志物(CD34、Flk-1)、造血细胞标志物(CD45),鉴定细胞是否符合TDSCs特点。(2)取传代至第3代的TDSCs进行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培养,分别采用茜素红、油红和阿尔新蓝染料对培养的三系细胞进行染色,鉴定细胞是否具有多向分化潜能。(3)取传代至第3代的TDSCs接种到硅胶底培养皿上,分为双轴循环拉力组、单轴循环拉力组、对照组3组。双轴循环拉力组细胞使用Flexcell® FX-4000TM柔性基底拉伸加载系统,单轴循环拉力组细胞使用自制拉伸力生物反应器,对照组细胞无拉力。双轴循环拉力组、单轴循环拉力组施加机械负荷组的参数均设置为0.25 Hz、6%的循环拉力,在培养期间进行机械负荷加载,每天加载8 h,共加载6 d。第6天机械负荷刺激结束后,收集3组细胞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 (qPCR),检测肌腱、成骨、脂肪和软骨相关转录因子的表达。结果显微镜下观察第3代TDSCs形态一致,呈梭形纤维状。(1)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显示,间充质干细胞标志物CD44、CD90和Sca-1表达阳性、内皮细胞标志物CD34和Flk-1表达阴性、造血细胞标志物CD45表达阴性,符合TDSCs标记鉴定特点。(2)三系分化细胞检测结果显示,提取的细胞成功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和软骨细胞,验证了提取的细胞具有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分化的潜能。(3)对照组、单轴循环拉力组、双轴循环拉力组3组间比较,肌腱、成骨、软骨、脂肪相关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两两比较:单轴循环拉力组与对照组比较,肌腱、成骨相关转录因子以及脂肪相关转录因子PPARγ的相对表达均增高,软骨相关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脂肪相关转录因子CEB/P的相对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轴循环拉力组与对照组比较,肌腱相关转录因子Scx、Mohawk的相对表达降低,成骨相关转录因子Runx2的相对表达增高、碱性磷酸酶(ALP)的相对表达降低,软骨相关转录因子Sox9相对表达增高、Col2a1的相对表达降低,脂肪相关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单轴循环拉力组与双轴循环拉力组比较,双轴循环拉力组肌腱相关转录因子Scx、Mohawk、Col1a1的相对表达均降低,成骨相关转录因子ALP的相对表达降低,软骨、脂肪相关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均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单轴循环拉力诱导TDSCs向肌腱细胞、成骨细胞分化,而双轴循环拉力诱导TDSCs向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软骨细胞分化。单轴循环拉力的作用下可以促进体外TDSCs向肌腱细胞分化,有利于肌腱组织的再生和损伤后的修复,为临床肌腱损伤后的康复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多潜能干细胞 肌腱源性干细胞 细胞分化 单轴循环拉力 双轴循环拉力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硒代胱氨酸(SeC)对小鼠短暂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transien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tFCI/R)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线栓阻塞昆明小鼠大脑中动脉1 h后拔除,制作tFCI/R模型。通过多普勒血流监测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筛选手术合格小鼠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SeC治疗组和tFCI/R模型对照组;另选20只作为假手术组(Sham组,小鼠经历手术全程而不阻塞大脑中动脉)。SeC治疗组小鼠给予术后0 h、24 h、48 h各1次腹腔注射SeC溶液(2 mg/30 g);模型组和Sham组小鼠给予同样方式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于术后24 h、48 h、72 h每组各随机抽取6只小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神经行为学测试;之后所有小鼠麻醉处死取脑,行氯代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脑梗死体积,湿-干重法测脑水肿程度变化,Tunel-DAPI染色观察神经元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活性caspase-3和PARP表达,并检测小鼠脑组织GSH、GSH-Px表达情况。结果Sham组小鼠未见神经功能缺损表现,术后24 h、48 h、72 h的tFCI/R组Zea Longa评分[(3.67±0.52)分,(3.33±0.52)分,(2.17±0.41)分]均比Sham组[(0.50±0.55)分,(0.67±0.52)分,(0.33±0.52)分]显著提高(t=10.26,8.86,6.81,均P<0.05),而SeC治疗组评分[(2.50±0.55)分,(1.67±0.82)分,(0.83±0.75)分]则比tFCI/R组显著降低(t=3.74,4.19,3.84,均P<0.05)。行为学评测结果与Zea Longa评分一致。术后72 h TTC染色显示:与tFCI/R组[(24.69±2.25)%]比较,SeC治疗组[(11.89±1.64)%]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8,P<0.05);Sham组无梗死灶形成。湿-干重测量显示:与Sham组相比,tFCI/R组左侧脑组织含水量[(85.87±1.36)%]明显增加(t=8.73,P<0.05),SeC治疗组左侧脑组织含水量[(81.06±1.07)%]与tFCI/R组比较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2,P<0.05)。Tunel-DAPI染色、Western blot结果表明,SeC处理显著下调了caspase-3和PARP的裂解,从而抑制了神经元凋亡。脑组织GSH含量检测证实,与tFCI/R组[(64.69±2.15)%]比较,SeC治疗组GSH含量[(85.83±1.46)%]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19,P<0.05)。脑组织GSH-Px活性检测证实,与tFCI/R组[(38.74±1.93)%]比较,SeC治疗组GSH-Px活性[(49.12±1.13)%]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8,P<0.05)。结论SeC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凋亡,对tFCI/R诱导的脑损伤发挥了有效的神经保护作用,据此推测SeC在脑卒中的防治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硒代胱氨酸 短暂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室非兴奋性电刺激(NES)预处理是否可以通过调节心脏感觉神经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保护老龄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方法2018年3月至2019年1月纳入雄性C57BL/6J小鼠32只,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6只(对照组);IR组13只,结扎冠状动脉致心肌缺血45 min再灌注120 min;NES组13只,模型同IR组,IR前15 min开始持续NES至再灌注结束。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检测梗死面积,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和定量即时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血清肌钙蛋白(cTnI)和心肌CGRP表达。结果与IR组相比,NES组小鼠梗死面积指数[(38.17±4.36)%比(45.33±5.68)%,P<0.05]减小。与对照组小鼠比较,IR组和NES组小鼠血清cTnI水平升高[(3.92±0.47)μg/L比(10.89±2.14)μg/L和(7.03±1.79)μg/L(均P<0.001)];心肌CGRP蛋白水平升高[(17.00±2.90)μg/kg比(26.33±4.55)μg/kg和(19.67±5.79)μg/kg,P<0.01];CGRP mRNA水平亦升高(1.05±0.10比1.40±0.20和2.20±0.75,P<0.01)。其中NES组小鼠血清cTnI水平、心肌CGRP蛋白水平较IR组小鼠降低,CGRP mRNA水平较IR组升高(均P<0.05)。结论NES可能通过调节心肌内源性CGRP表达保护老龄小鼠心肌IR损伤。

  • 标签: 心肌再灌注损伤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电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颈7根性撕脱诱发神经病理性痛的小鼠模型,并验证其可靠性。方法选用雌性C57小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撕脱伤组。撕脱伤组于前路行颈7根性撕脱术;假手术组仅暴露并分离颈7神经根。术前和术后,检测小鼠患侧前足痛行为、双侧前足肌力及Rota-rod实验。术后7 d,取颈7节段脊髓行免疫荧光染色,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撕脱伤组出现明显机械痛敏和冷痛敏(P<0.01),热痛敏、肌力和Rota-ro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术后7 d,撕脱伤组脊髓背角GFAP及Iba1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此单纯颈7根性撕脱小鼠模型可显著诱发神经病理性痛,且对患肢运动功能无明显损伤,可作为研究臂丛神经撕脱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痛的理想动物模型。

  • 标签: 臂丛 动物实验 神经病理性痛 行为学检测 小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脾脏源性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在脓毒症诱导肾上腺损伤(SAI)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只6~8周龄C57雄性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5)、假手术组(Sham组,n=5)、脓毒症模型组〔盲肠结扎穿孔术(CLP)组,n=10〕和脓毒症+脾切除组(CLPS组,n=10)。采用CLP法制备小鼠脓毒症模型;Sham组仅开腹分离盲肠后关腹,不给予盲肠结扎穿孔;CLPS组于CLP前切除脾脏;正常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各组于制模后24 h处死小鼠,收集外周血、脾脏、骨髓及双侧肾上腺;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肾上腺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脾脏和骨髓中MDSCs细胞比例,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肾上腺组织中MDSCs表面抗原CD11b、Gr-1和白细胞介素(IL-6、IL-1β)的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检测肾上腺组织中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相关蛋白总mTOR(T-mTOR)、磷酸化mTOR(p-mTOR)和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蛋白表达。结果光镜下显示,正常对照组和Sham组肾上腺皮质、髓质完整,结构清晰;CLP组肾上腺皮质肿胀、出血,可见细胞水肿;CLPS组上述肾上腺组织损伤较CLP组明显减轻。与正常对照组和Sham组相比,CLP组外周血中MDSCs细胞比例明显增加,脾脏中MDSCs细胞比例明显降低,骨髓中MDSCs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肾上腺组织中CD11b、Gr-1、IL-6、IL-1β的mRNA和caspase-3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mTOR蛋白表达明显降低,T-mTOR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LP组相比,CLPS组外周血中MDSCs细胞比例明显降低(0.143±0.011比0.324±0.023,P<0.01),肾上腺组织中CD11b、Gr-1、IL-6和IL-1β的mRNA以及caspase-3的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CD11b mRNA(2-ΔΔCt):2.90±0.56比5.74±0.13,Gr-1 mRNA(2-ΔΔCt):2.71±0.14比4.59±0.46,IL-6 mRNA(2-ΔΔCt):2.44±0.64比5.17±1.04,IL-1β mRNA(2-ΔΔCt):3.58±0.52比4.44±0.26,caspase-3蛋白(caspase-3/GAPDH):0.05±0.01比0.13±0.02,均P<0.01〕,p-mTOR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mTOR/GAPDH:0.61±0.11比0.27±0.04,P<0.01)。结论脾脏是SAI中MDSCs细胞的主要来源;脾切除可减少MDSCs细胞动员,激活mTOR信号通路,从而减轻SAI。

  • 标签: 脓毒症 肾上腺损伤 髓源性抑制细胞 炎症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b2(Rb2)通过调节自噬信号通路,促进肥胖小鼠白色脂肪棕色化的作用。方法利用高脂喂食建立肥胖小鼠模型,观察Rb2对实验小鼠体重和脂肪质量的影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印迹)检测脂肪组织自噬信号通路的表达变化。利用自噬信号通路激动剂雷帕霉素处理3T3-L1脂肪细胞和脂肪来源的基质血管组分,观察激活自噬对棕色化基因表达影响及Rb2干预后是否逆转雷帕霉素的作用。结果Rb2减轻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体重和脂肪质量,抑制自噬相关基因(Atg)5、Atg7、Beclin-1基因和Beclin-1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Ⅱ/LC3-Ⅰ的表达,上调p62蛋白的表达,提示Rb2可能通过抑制自噬缓解肥胖。进一步体外实验发现,雷帕霉素处理3T3-L1脂肪细胞,激活自噬并抑制棕色化基因表达,Rb2部分拮抗雷帕霉素对白色脂肪自噬的激活和棕色化的抑制作用。结论Rb2可以减轻高脂诱导的肥胖小鼠体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脂肪组织自噬信号通路、上调棕色化相关基因表达有关。

  • 标签: 人参皂苷Rb2 自噬 肥胖 雷帕霉素 棕色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53/微小RNA(miRNA,miR)-205/第10号染色体上缺失与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酯酶基因(PTEN)信号通路在顺铂诱导急性肾损伤小鼠中的作用,减轻顺铂在三阴性乳腺癌中发挥抗肿瘤活性时产生的不良反应。方法30 mg/kg顺铂腹腔注射小鼠(购自江苏卡文斯实验动物中心)建立急性肾损伤模型。将18只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顺铂组、顺铂+p53抑制剂组、对照组。检测每组小鼠血清肌酐(Cr)和尿素氮(BUN)水平;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估肾小管损伤;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荧光染色检测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iR-205表达;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肾组织p53和PTEN表达。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顺铂组p53和PTEN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0.16±0.03比0.70±0.04、0.43±0.05比0.91±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92、5.625,P<0.05)。RT-PCR显示顺铂组miR-205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0.96±0.02比0.41±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63,P<0.05)。与对照组比较,顺铂组显著升高Cr[(26.83±2.30) μmol/L比(92.17±3.60) μmol/L,t=15.268,P<0.05]、BUN水平[(19.67±1.86) mmol/L比(52.83±3.52) mmol/L,t=8.344,P<0.05],加重肾小管损伤分数(0.50±0.22比2.66±0.21,t=7.051,P<0.05)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分数(0.83±0.31比5.66±0.49,t=8.303,P<0.05),以上差异均统计学意义。顺铂+p53抑制剂组较顺铂组Cr[(92.17±3.60) μmol/L比(69.00±3.06) μmol/L,t=4.894,P<0.05]及BUN水平显著降低[(52.83±3.52) mmol/L比(40.00±2.88) mmol/L,t=2.822,P<0.05],肾小管损伤分数(2.66±0.21比1.33±0.21,t=4.471,P<0.05)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分数减轻(5.66±0.49比2.50±0.22,t=5.836,P<0.05),同时miR-205升高(0.41±0.03比0.61±0.03,t=9.303,P<0.05)和PTEN表达水平降低(0.91±0.07比0.65±0.04,t=3.235,P<0.05),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调控p53/miR-205/PTEN轴减轻顺铂诱导急性肾损伤,为顺铂所致急性肾损伤提供潜在治疗靶点。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凋亡 微小RNA 顺铂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肠缺血再灌注小鼠肺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小鼠24只,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6):假手术组(Sham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IgY对照抗体组(IgY组)和Anti-HMGB1中和抗体组(Anti-HMGB1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 h后恢复灌注的方法制备小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Anti-HMGB1组于缺血1 h后肠道血流恢复即刻腹腔注射Anti-HMGB1中和抗体1.0 mg/kg;IgY组于缺血1 h后肠道血流恢复即刻腹腔注射IgY同型对照抗体1.0 mg/kg。于再灌注4 h时处死小鼠,收集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测定总蛋白、游离双链DNA(dsDNA)及HMGB1的浓度;取肺组织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瓜氨酸化组蛋白H3(Cit-H3)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和IgY组肺组织病理学损伤评分、BALF总蛋白、HMGB1和dsDNA浓度升高,Cit-H3表达上调(P<0.05);与IgY组比较,Anti-HMGB1组肺组织病理学损伤评分、BALF总蛋白、HMGB1和dsDNA浓度降低,肺组织Cit-H3表达下调(P<0.05)。结论HMGB1参与了肠缺血再灌注小鼠肺损伤的过程,与介导NETs形成有关。

  • 标签: 高迁移率族蛋白类 胞外诱捕网 再灌注损伤 肺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单一延长刺激+足部电击法制作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模型小鼠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椎体神经元树突、MEF2A的变化及其潜在功能。方法C57BL/6N小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模型组小鼠采用单一延长刺激+足部电击法制作PTSD模型,对照组小鼠在造模过程中断食断水,无其他应激处理。造模后14 d取2组小鼠各10只,采用旷场实验及高架十字实验检测小鼠的行为学表现,高尔基染色检测小鼠mPFC神经元形态、树突总长度及树突棘密度。造模后1 d、4 d、7 d、14 d每组取5只小鼠,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小鼠mPFC中Arc及SynGAP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小鼠mPFC中肌细胞增强因子2A(MEF2A)、P38蛋白及其磷酸化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进入中央区域的次数、运动总距离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进入开臂区域的次数、在开臂区域的时间占比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mPFC中神经元的树突总长度较短、树突棘密度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造模后1 d、4 d、7 d、14 d模型组小鼠mPFC中SynGAP、Arc mRNA,磷酸化MEF2A、P38蛋白的表达较对照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4 d及7 d模型组小鼠mPFC中SynGAP、Arc mRNA高于造模后1 d、14 d,,造模后4 d及14 d模型组小鼠mPFC中磷酸化MEF2A蛋白的表达高于造模后1 d、7 d,造模后7 d及14 d模型组小鼠mPFC中磷酸化P38蛋白的表达高于造模后1 d、4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TSD小鼠模型中,MEF2A的转录激活参与了mPFC椎体神经元树突棘数目的减少。

  • 标签: 创伤后应激障碍 内侧前额叶皮质 肌细胞增强因子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