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作为舶来品的"媒介审判"在中国大地上广受诟病,特别是新闻学界对这一现象的"悔悟"最为透彻,一时间,对媒介审判的各种"预防"、"治理"、"对策"和"措施"等声音不绝于耳。新闻学界毫无门派之私的法治意识令人钦佩,但若因此认为媒介审判必然会妨碍司法公正的实现进而严格限制媒介权利,则是忽视了基本的传播学理论,无视司法制度和言

  • 标签: 司法公正 言论自由权 新闻学界 法治意识 司法审判 传播学理论
  • 简介:证据开示 问罪程序 控辩协商(案件事实不清) ,此时法官可以建议双方进行控辩协商或者直接将案件转为普通程序进行审理,主持程序的法官将建议控辩双方进行控辩协商

  • 标签: 中国审判程序 基本立场 审判程序改造
  • 简介:司法公开的制度设计看似已非常完备,但实际运行的效果却与期望尚有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审判信息的实质性公开不足,通过对典型刑事错案的梳理与分析,探寻产生错判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审判信息实质性公开的实现进路,完善相关的制度构建。审判信息实质性公开不足的症结,即裁判形成过程不公开,这是司法公开的最核心领域,同时也是目前我国司法公开的最薄弱环节。探寻其原因,审判信息实质性公开不足应归咎于刑事庭审虚化,具体可以分为庭审流程草草了事和审外程序喧宾夺主两个层面。构建完善审判信息实质性公开路径,就需要在庭审流程和审外程序两个层面遵循司法规律,并以庭审为中心。

  • 标签: 冤假错案 庭审程序虚化 庭审实质化 审判中心
  • 简介:<正>现代意义上的控辩平衡思想起源于英美法系国家,其既是正当程序模式和控辩式诉讼制度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正当程序模式和控辩式诉讼制度的一项基本要求。自1996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以来,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整体上以抗辩式程序为导向,实行了控辩平等对抗,但在司法实践中,尤其是在刑事审判过程中,控辩双方仍不对等,控辩失衡现象严

  • 标签: 刑事审判 检察机关 控辩双方 刑事诉讼法修改 刑事诉讼制度 法律监督
  • 简介:<正>在刑事诉讼法学中尽管没有专论公开倡导审判中心说和诉讼阶段说,但是我们确实感到它们的存在,并深刻影响着诉讼理论和诉讼实践。这是两种不同的潜在学说体系。笔者试图揭开它们的面纱,请求诉讼法学界正视它们的客观存在,认识它们各自的价值;同时尝试论证由审判中心说向诉讼阶段说的发展趋势,使我国的刑诉法学彻底摆脱审判中心说的束缚,自觉地纳入诉讼阶段说的轨道,为完善中国特色刑事诉讼制度服务。

  • 标签: 审判中心 诉讼阶段 刑事诉讼活动 刑事诉讼法学 刑诉法学 刑事诉讼制度
  • 简介:<正>引言近些年来,进入法院审判程序的案件数量急剧上升,法院和法官面对着巨大的诉讼压力,而独任制作为与合议相对应的审判组织模式,其在适用方面产生的效率优势也逐渐被司法实践所加以利用——当然这其中也避免不了政治体制及特有的民族文化所带来的影响——由此,独任刑事司法实践中的扩大适用似乎已成为一个我们无法忽视的问题。一方面,由于现行《刑事诉讼法》将独任与简易程序捆绑适用,基层法院大多通过适

  • 标签: 独任制 司法行政化 审判组织 独任审判 陪审员制度 酌定不起诉
  • 简介:<正>法官不受任何影响和干扰依法办案,是神圣职责;以自己的言行支持法院依法办案,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近来,互联网上经常有一些为犯罪嫌疑人开脱,或提前"定罪"的现象,有的甚至舆论一边倒,来势汹汹。这种试图以"舆论审判"来影响甚至左右司法审判的现象,引起了人们对于"舆论审判"和司法审判关系的深思。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于实现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推动司法改革和公正司法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武器越锐利,用起来就越要当心。舆论表达在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难免产生一些消极的东西,这些消极的

  • 标签: 舆论审判 依法办案 司法审判 积极作用 犯罪嫌疑人 司法改革
  • 简介:商标使用许可备案对抗应结合相应的历史背景进行理解与适用,该备案对抗经历了合同备案到使用许可的备案。借鉴了物权法领域中的登记对抗。法国和日本作为采纳“意思主义+登记对抗”模式的典型国家,登记行为并不具有公信力,而应理解为物权不只发生了一次变动,如此才能成立多重买卖。登记对抗蕴含多重所有权的法律预设,该制度遵循从平等要优先的逻辑思维。我国商标使用许可权与多重所有权理论具有内在契合性,多重许可情况下,许可使用权未经备案的,理应可以共存,利益受损者可向商标权人主张违约责任,一经备案的商标许可使用权胜出,其他商标许可使用权消灭。

  • 标签: 登记对抗制 多重所有权 商标许可使用权 备案 对抗
  • 简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不公开审判作为一项原则为各国立法例所确认,但具体规定各不相同。本文根据英、美、日、德、我国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等的相关立法,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不公开的范围、时点、阶段和媒体对于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报道禁止等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期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不公开制度有更深的了解,从而为制度的完善提供理论基础和立法借鉴。

  • 标签: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 不公开审判 比较
  • 简介: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提出,主要针对的是司法实践中业已常态化的庭审形式化问题,后者本质上是刑事诉讼结构及诉讼机制等问题的具体表征。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是司法改革系统中具有全局意义的核心节点,对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具有“牵一发动全身”的整体效应。对该制度主要争议问题进行辨析,科学界定“以审判为中心”的内涵,探寻其在整个司法体制改革中的制度价值和实现路径,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司法改革的目标。

  • 标签: 审判中心 诉讼机制 司法体制改革 案件质量
  • 简介:现行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规定、尤其是对刑事上诉案件的监督规定得不够具体,当前对上诉案件的审判监督工作薄弱的原因之一是监督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却没有独立的、专门的机构对人民法院刑事上诉案件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

  • 标签:
  • 简介:精神障碍者所致刑事案件中,司法精神病鉴定专家需确认嫌疑人作案当时的刑事责任能力。但鉴定人与嫌疑人接触时离案发已有较长时间,由于精神症状的突发性、可变性,对其精神状况的直观判断有其局限性,更多要靠侦查人员提供的案发细节和精神状况两方面证据。目前侦查取证中可资证明嫌疑人作案当时精神状况的证据并不规范、完善,法官对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往往无从下手,只能采信鉴定意见。完善此类案件侦查取证的机制和内容,可以保障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的准确性、科学性、公正性,为"以审判为中心"背景下的庭审活动奠定坚实的证据基础,并可有效防止法官过于依赖司法精神病鉴定意见。

  • 标签: 精神障碍 刑事案件 审判为中心 侦查取证
  • 简介:中美刑事审判程序差异巨大,中国刑事审判中的公诉意见书在美国刑事诉讼程序中没有直接的对应文书。但是从内容和功能来看,美国检察官的开场陈述和终结陈述与我国公诉意见书具有相似的法律作用。笔者对美国检察官的法庭开场陈述和终结陈述的言辞特征进行分析,以期对我国公诉意见的规范和陈述提出有益建议。

  • 标签: 公诉意见书 刑事审判程序 规范建议
  • 简介:2016年6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本文对《意见》的内容主旨及其与检察的联系进行了解读,以期对检察工作有所助益。

  • 标签: 诉讼制度改革 解读 刑事 审判 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法院
  • 简介:北京市东城区法院在规范自由裁量权,将量刑纳入法庭审理程序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今年3月,该院在涉少刑事审判中首次适用量刑答辩程序,审结了一起有多名未成年人参与的共同抢劫案件。在充分考虑公诉人、被告人、辩护人、法定代理人及被害人各自合理量刑意见基础上,最终以抢劫罪对3名被告人宣告缓刑,对另3名未成年被告人免予刑事处罚。

  • 标签: 北京市东城区 答辩程序 刑事审判 量刑 法院 自由裁量权
  • 简介: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是既统一又冲突的关系。作为上位概念,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冲突根源于二者背后若干决定因素的差异。刑事审判领域可以通过司法解释,刑法内衡平机制的利用,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规制,案件事实、证据的适当选取,审判活动内容的扩大等途径,实现法律框架内社会效果的最大化。

  • 标签: 刑事审判 法律效果 社会效果
  • 简介:近日参加一个有关检察实务方面的研讨会,与会者不少是在刑事公诉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资深检察官。会议期间,检察官们互相交流彼此的庭审检控经验。其中谈到,在某些案件中,检方为争取主动,采用谋略的方式巧妙地运用证据赢得与辩方的辩论,最终取得胜诉。据说,这种做法颇受一些检察官的青睐。但我认为,就诉讼科学和诉讼公正而言,庭审中的公诉检察官,应当树立起博弈对策的诉讼抗辩观,采取讲究规则的博弈式平等对抗而非谋略式技巧取胜。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它是指在一种非确定性结果的竞争中,其结果不但依赖于自己的选择及机会,而且取决于对方的选择。这样,竞争结果依赖所有

  • 标签: 博奕 对抗关系 检察官 刑事诉讼 辩护律师 被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