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益气化湿方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患者对胃黏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94例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患者,依照不同的治疗药物将其分为对照组(n=47)与实验组(n=47),对照组施以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施以益气化湿方联合西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EGF)、前列腺素E2(PGE2)、白细胞介素8(IL-8)情况。结果实验组的EGF与PGE2明显较高,IL-8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益气化湿方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性胃炎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胃黏膜屏障功能,具有显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羔羊胃提取物维B12(以下简称羔羊胃)胶囊对大鼠胃黏膜癌前病变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42只Wistar大鼠中的32只(造模组)进行造模实验,造模组中因灌胃有6只大鼠死亡,为观察造模结果处死10只,剩余的16只大鼠随机分为给药组(8只)和非给药组(8只);造模实验结束后,在未经造模处理的10只大鼠中选取5只作为造模组的正常对照,其他5只大鼠(阴性对照组)纳入药物干预实验。药物干预方案如下:给药组大鼠每日灌胃0.2 g/kg羔羊胃1次,非给药组和阴性对照组大鼠均每日灌胃0.2 g/kg 0.9%氯化钠溶液1次,持续3个月。给药组和非给药组因灌胃各有1只大鼠死亡。评估3组大鼠的体重增量、胃液pH值和胃黏膜的病理改变,计算胃黏膜表面结节数、胃黏膜癌前病变(上皮内瘤变)评分和发生率,分析羔羊胃胶囊对大鼠胃黏膜癌前病变的治疗效果。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给药组大鼠的第6周体重增量大于非给药组[(508.26±33.96) g比(495.50±23.01) g],胃液pH值低于非给药组(3.07±0.55比4.45±0.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给药组大鼠的各区域胃黏膜表面增生结节数目均少于非给药组[胃底6.00个(3.00个,7.00个)比11.00个(7.00个,13.00个),胃窦0.00个(0.00个,1.00个)比3.00个(2.00个,4.00个),全胃7.00个(3.00个,10.00个)比15.00个(13.00个,17.00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43.50、49.00、49.00,P均<0.05)。给药组大鼠的胃黏膜癌前病变评分低于非给药组[(1.00±0.00)分比(1.14±0.38)分],癌前病变发生率低于非给药组(1/7比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5、χ2=4.67,P均=0.031)。结论羔羊胃胶囊可显著抑制大鼠胃黏膜癌前病变的进展,从而发挥预防胃癌发生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组织学胃炎评价系统(OLGA)胃炎评价标准在胃癌前病变随访过程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6年1至7月在嘉兴市第一医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682例,其中男352例,女330例,年龄(48.2±12.3)岁。采用组织学OLGA胃炎评价标准进行分组(Stage-0~Ⅳ),非萎缩性胃炎412例,萎缩性胃炎270例。比较5年随访过程中不同OLGA组间萎缩进展率/逆转率,上皮内瘤变检出率以及胃癌检出率的差异。结果共有437例患者完成内镜随访,其中Stage-0组207例,Stage-Ⅰ组158例,Stage-Ⅱ组47例,Stage-Ⅲ组18例,Stage-Ⅳ组7例。共有24例发生萎缩进展,78例发生萎缩逆转,共检出5例上皮内瘤变及2例胃癌。伴随OLGA分组等级的升高萎缩进展率逐步升高(χ2=19.14,P<0.001);OLGA高危组萎缩逆转率明显低于低危组(χ2=4.96,P=0.026);OLGA高危组上皮内瘤变检出率以及胃癌检出率均明显高于低危组,(χ2=29.63、11.60,均P<0.05)。结论组织学OLGA胃炎评价标准有助于实现胃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风险分层评估。对OLGA高危组人群制定个体化的内镜/组织学随访方案存在其实际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本团队首创的"烧卖缝合法"在胃黏膜下肿瘤(SMT)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后闭合缺损的可行性和近期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单臂临床研究方法。纳入标准:(1)病灶位于胃底或胃大弯,并确认起源于固有肌层;(2)肿瘤直径≤3.5 cm,与腔外腹膜内组织和器官无广泛粘连;(3)肿瘤在超声内镜下无恶性肿瘤特征;(4)患者同意参与研究;排除严重合并疾病的患者。根据上述标准,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镜中心收治的20例胃SMT患者入组本研究,其中男性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61.1(38~70)岁。全组均行EFTR并采用"烧卖缝合法"闭合术后胃壁缺损。"烧卖缝合法"使用临床上常见的内镜抓取钳辅助尼龙绳圈套结扎装置,借助抓取钳轻拉缺损胃壁,将尼龙绳圈套锚定在缺损部位并结扎,成功完成闭合。观察记录手术时间、闭合过程时间以及随访情况。结果20例病例的肿瘤均通过EFTR一次性完整切除,全组胃壁缺损的部位均通过"烧卖缝合法"成功闭合。3例肿瘤位于胃大弯的中上部,17例肿瘤位于胃底部。肿瘤直径1.4(0.5~3.5)cm。平均手术时间为43.8(20~100)min,闭合过程平均耗时10.1(3~30)min。所有病例的病理结果均显示肿瘤完整切除,且肿瘤包膜无明显中断,整块切除率为100%。术中和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平均于术后3.1(1~11)d出院。术后6个月时,所有病例的创面均已完全愈合,仅见瘢痕,未见溃疡。中位随访41(15~54)个月,未发现有残留病变、肿瘤复发或转移,亦未发现有消化道漏或窦道的形成。结论"烧卖缝合法"用于闭合胃SMT的EFTR后缺损的胃壁可行、有效、安全,是一种较为简单的新型闭合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良性和恶性病因术后残胃黏膜组织学变化特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状况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于四川省石棉县人民医院因良性和恶性病因行胃部手术治疗患者共80例,其中36例为良性消化性溃疡患者(良性组),44例为早期胃患癌者(胃癌组),两组患者术后均行黏膜组织学与胃镜检测。分析入组患者病例资料(首次行胃大部切除手术时年龄、性别、术后病程、行胃镜检测年龄、幽门螺杆菌感染、手术病因、病理和胃镜检测结果和手术方式等),观察患者胃黏膜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肠化生(IM)和异型增生(DYS)发生率]、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与胃黏膜炎症与活动性异常等,比较两组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者与未感染者胃黏膜的病理特征。结果良性组患者手术年龄为(40.46 ± 6.71)岁,低于胃癌组[(54.08 ± 8.17)岁],胃镜检测年龄及术后病程分别为(67.78 ± 11.36)岁、(27.26 ± 8.87)年,高于胃癌组[(61.99 ± 11.03)岁和(8.04 ± 6.57)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10.419、P < 0.001,t = 3.102、P = 0.003,t = 13.964、P < 0.001);良性组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黏膜活动性异常比例分别为47.22%(17/36)和66.67%(24/36),均显著高于胃癌组[31.82%(14/44)和40.91%(1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147、P = 0.039,χ2 = 8.239、P = 0.003)。良性组、胃癌组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胃黏膜活动性异常、CAG及癌前病变比例均高于无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而NAG比率低于无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胃大部切除手术后残胃黏膜病变与进展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一定关系,为预防残胃黏膜癌变可在幽门螺杆菌检测基础上加强胃镜随访。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穴位埋线疗法对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病理改变及症状改善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方法 随机选取120名慢性胃炎患者,平均年龄57.73±9.32岁,其中60例为观察组,采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另60例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结果 西医疗法治疗后,观察组在胃脘疼痛、胃脘痞满、胃脘不适、纳差、乏力、便溏等方面的症状明显改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治疗效果方面,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观察组的患者治疗满意度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埋线疗法能显著改善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病理改变及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胃黏膜内pH(pHi)值评价每搏量变异度(SVV)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腰椎手术老年患者内脏灌注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腰椎手术老年患者16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0岁,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80):SVV目标导向液体治疗组(G组)和传统液体治疗组(C组)。G组以SVV<15%作为目标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C组以MAP、CVP和尿量为指导行常规输液。记录2组患者术中晶体液用量、胶体液用量、总输液量、出血量、尿量、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及围术期输血情况;记录2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1)、手术开始后1 h(T2)及术毕(T3)时CI、SVV、pHi值、胃黏膜CO2分压(PgCO2)、PaCO2和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记录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与C组相比,G组患者术中晶体液用量、总输液量、尿量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降低,胶体液用量升高,T2,3时CI和pHi值升高,SVV、Pg-aCO2和动脉血Lac浓度降低(P<0.05),术中出血量、动脉血pH值、PaCO2、BE、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VV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改善腰椎手术老年患者内脏灌注的作用优于传统液体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美拉唑对高血压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患者胃黏膜损伤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患者2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西咪替丁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胃泌素和血浆胃动素的水平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浆胃动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胃泌素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奥美拉唑对高血压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患者胃黏膜损伤及应激反应有显著影响,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简介:目的:横向对比观察电针急性胃黏膜损伤(AGML)模型大鼠胃、大肠、小肠、胆的下合穴对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及胃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胃腑下合穴治疗胃腑病变是否存在相对特异性。方法:将7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模型、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阳陵泉及承筋组共7组,每组10只,雌雄各半,除空白组外均采用WRS法诱导建立急性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并治疗10d后,取材,肉眼观察胃黏膜损伤并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HMGB1及胃组织TNF-α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组织NF-κB的表达。结果:①与模型组比较,4个下合穴组胃黏膜UI、血清HMGB1含量及胃组织TNF-α、NF-κB表达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②与足三里组比较,其他治疗组胃黏膜UI、血清HMGB1含量和胃TNF-α、NF-κB表达均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①电针相关内腑下合穴均可通过调节HMGB1、TNF-α、NF-κB抑制机体免疫应答,减轻炎性反应,降低黏膜损伤等来实现对AGML模型大鼠的干预治疗作用;②足三里组的总体干预效应优于其它治疗组,部分说明足三里穴与对应胃腑之间存在相对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