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124000
摘要:目的:分析与研究胃镜下黏膜形态观察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22.1月至2023.1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接受胃镜检查,比较胃镜下黏膜形态和病理活检的诊断符合率,分析胃镜下黏膜形态观察的诊断价值。结果:相较于病理活检结果,胃镜下黏膜形态观察的符合率为80.00%。结论:胃镜下黏膜形态观察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效果确切,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值得应用。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黏膜形态;诊断价值
慢性胃炎是生活及临床中常见、高发的一类消化系统病症,具体包括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后者患病率较高[1]。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致病因素较多,如饮食、年龄等,通常为多因素共同作用引发,病程长、病情反复,对患者健康和生活影响较大。早发现、早诊断对于积极治疗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对该病的诊断方法较多,常用方法为病理活检、内镜等。其中病理活检为金标准,能够直观显示胃肠黏膜下层腺体的变化情况,但是该方法具有创伤性,实际应用较为局限。而胃镜检查的创伤较小,不但能够了解患者胃部情况,且患者接受度高[2]。基于此,本研究对胃镜下黏膜形态观察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效果进行分析。
研究对象为2022.1月至2023.1月我院消化内科收治的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男、女例数为38例和32例,年龄33-75岁平均(52.78±2.29)岁。
纳入标准:(1)均经临床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入院后患者伴有上腹不适、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2)患者知晓研究内容,自愿接受胃镜检查。排除标准:(1)合并重要脏器功能障碍;(2)合并恶性肿瘤及免疫系统疾病;(3)合并胃及十二指肠消化溃疡病。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病理活检及胃镜检查,胃镜采用电子胃镜进行检查。病理活检主要在胃镜辅助下,选择距离幽门3-4cm部位,采集2-4块胃窦胃黏膜,用甲醛固定组织标本,制备组织切面进行诊断。
1.3观察指标
病理活检诊断标准:(1)慢性。炎症为轻度,炎症细胞只存在于胃肠黏膜表层位置,<1/3;炎症为中度,炎症细胞呈集中分布,为2/3;炎症为重度,炎症细胞密集,对整个黏膜部位覆盖。(2)萎缩。轻度,胃部固有腺体数量有所减少,但是小于总量的1/3,大量腺体保留;中度,固有腺体减少1/3-2/3,分布不规则;重度,减少数量超过2/3,只能够观察到少量腺体组织。
胃镜下黏膜形态观察诊断标准:①白光模式下,可观察到黏膜色泽发生明显的变化,主要变化为本来的桔红色变为黄色、灰白色及灰绿色,具有局部性、弥漫性的表现;②黏膜较为粗糙,表现为颗粒状变化,并没有明显的分界;③胃镜下能够观察到血管,早期胃肠黏膜下端有血管,黏膜外部较为薄弱,写段血管为树枝状,颜色以暗红色为主。胃镜下观察存在以上任意一种表现均可判定。
1.4统计学处理
研究所得数据通过SPSS22.0进行处理和分析,使用%表示计数资料,使用x2进行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组间比较差别较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相较于病理活检结果,胃镜下黏膜形态观察的符合率为80.00%。如表1所示。
表1 胃镜下黏膜形态观察和病理活检结果对比 [n(%)]
胃镜下黏膜形态观察 | 例数 | 胃镜检查 | ||
慢性萎缩性胃炎 | 慢性浅表性胃炎 | 肠上皮化生 | ||
① | 17 | 12(70.59) | 4(23.53) | 1(5.88) |
② | 15 | 12(80.00) | 2(13.33) | 1(6.67) |
③ | 11 | 9(81.82) | 2(18.18) | 0(0.00) |
①+② | 10 | 8(80.00) | 1(10.00) | 1(10.00) |
①+③ | 10 | 9(90.00) | 1(10.00) | 0 |
①+②+③ | 7 | 6(85.71) | 1(14.29) | 0 |
总计 | 70 | 56(80.00) | 11(15.71) | 3(4.29) |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胃炎,具有较高的患病率,主要为胃黏膜表面损伤,黏膜固有腺体萎缩、消失导致黏膜变薄,进而引发疾病。病情严重可导致化生、异型增生等表现,甚至引发癌变,因此早期阶段准确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应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准确率,降低漏诊率。
既往临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主要采用病理活检方法进行诊断,虽然具有非常高的准确率,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但是病理活检需要采集患者胃黏膜病理组织进行检查,对胃部具有一定的创伤,因此患者的可接受度较低[3]。为了弥补常规病理活检的不足,目前临床对该病主要采用胃镜检查方法,通过胃镜下黏膜形态的观察能够了解患者病情,提高诊断效果。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的表现较多,黏膜红白相间,以白色为主的表现较为常见,同时因为内镜型号、光线距离等的不同,黏膜色泽深浅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减少人为因素导致的漏诊,需要近距离对黏膜色泽进行仔细观察。同时需要注意,虽然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有黏膜变薄的表现,血管明显,但是在具体检查过程中,因为充气较多导致胃腔处于过度扩张的状态,容易导致黏膜变薄,或者黏膜本身较薄,进而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误诊慢性萎缩性胃炎,所以对患者采用胃镜检查的过程中,还需要适当充气,并不能只凭借黏膜变浅确诊疾病
[4]。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病理活检结果,胃镜下黏膜形态观察的符合率为80.00%。提示胃镜下黏膜形态观察具有良好的诊断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检出率,还需要提高胃镜的分辨率,加强对胃镜下黏膜形态的了解,合理调整内镜方向,以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胃镜下黏膜形态观察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效果确切,能够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小飞,王洪军,孙玉华.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J]. 当代医学,2021,27(9):52-54.
[2] 李海峰,徐娜,郝霞. 胃镜检查应用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诊断意义研究[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8):235-236.
[3] 何蕊,朱大根. 胃镜与病理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效果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2020,36(19):120,122.
[4] 安俊丽,程帅师,李新民,等.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差异性分析[J]. 包头医学,2020,44(1):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