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KOA)是老年人群中最常见的退行性疾病,大于65岁的老年人群中40%以上有骨性关节炎的影像学表现1,患病率及致残率显著上升。有研究2对全球187个国家的291种疾病作了荟萃分析,髋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致残率在所有疾病中高居第11位。KOA给患者带来疼痛与功能活动障碍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根据患病后量化经济学方法的统计,髋或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是全球经济负担最重的疾病之一2。KOA的患者由于关节的疼痛、僵硬、功能活动障碍,导致了静止或运动状态下步态异常。步态分析是探讨下肢运动学、动力学的一种灵敏、客观、无侵入性的方法。目前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在诊断运动方面的异常、帮助恢复运动功能、评估患者术后康复情况及人工关节或下肢假肢的设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研究3运用荟萃分析的方法,对1970年到2016年临床运用步态分析来诊治的疾病进行了统计,发现目前步态分析最常用于对帕金森病和脑瘫的诊断与治疗,分别占到了全部疾病的29%与17%,而于下肢骨性关节炎方面的运用仅占到6%,因此将步态分析运用到KOA研究尚存在较大空间与前景。本文通过对步态分析相关仪器、研究方法与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方面的现状和进展行总结,旨在帮助研究者更好的将步态分析运用于临床实际工作。

  • 标签: 膝关节 关节炎 动力学
  • 简介:摘要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是以膝关节软骨退变、丢失及逐渐恶化为主要病理变化的关节疾病,临床中以中老年人多见,主要表现为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逐渐出现步行能力障碍。步行是人类行为活动的基础,而步态则是人类行走时的行为特征。步态分析(GA)即研究人体在步行时的步态行为特点,并结合运动学、动力学及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分析及获得步态特征数字化信息的研究方法,是定量评估步态障碍的有效工具。KOA发病后,膝关节动力与静力系统失衡,下肢力线异常,继而出现下肢运动异常,影响人的正常步态。国内外学者已把KOA患者的步态特征分析作为研究热点,期望能在KOA诊断、治疗及康复等不同阶段把握病情。通过步态分析对KOA患者步态特征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KOA的诊断、治疗及康复评定提供更加精确的数字化依据,使患者的诊疗方案更精准化。

  • 标签: 步态分析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应用
  • 简介: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病,除呼吸系统症状外,后期还会出现失衡、步态异常,致使患者跌倒风险增加。这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膈肌功能下降有关,遂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加强改善膈肌功能,辅助性地进行下肢功能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步态维持及平衡能力。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步态 膈肌 平衡
  • 简介:摘要脑卒中,是由于各种病因造成的急性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的总称,据统计,约有1/3的脑卒中患者出院3月后依旧不能独立行走,导致足下垂、内翻等病理步态,使生活能力下降。下肢康复机器人是近年来国内外发展起来的一种步态训练新技术,已逐渐应用到临床康复中。本文就查阅相关文献,对下肢康复机器人、下肢康复机器人在脑卒中后步态异常的应用及其机制进行浅析和总结。

  • 标签: 下肢康复机器人 脑卒中 步态。
  • 简介:目的研究以惯性传感器测量数据识别帕金森病(PD)冻结步态(FOG)的方法及其准确性。方法用惯性传感器对正常对照者、PD患者及PD合并冻结步态患者,进行10m往返和双重任务往返行走的运动功能检测;采用改进的结合时域步态参数的频域分析方法进行测试数据分析。结果惯性传感器测试数据经改进的方法分析,显著提升了识别的敏感性(P〈0.05);针对实验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88.9%;针对冻结步态片段的敏感性为84.7%。结论惯性传感器能对PD冻结步态精准检测,改良分析方法对其的识别更加有效。PD冻结步态的早期、精准识别,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 标签: 帕金森病 冻结步态 功率谱分析 步态周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悬吊技术联合反复促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脑卒中病人并随机分两组;参考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研究组采用悬吊技术联合反复促通疗法。对比治疗后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及步态。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BBS、FMA、MBI评分均显著更高;FVC评级显著高于参考组,10min步行时间显著低于参考组,P<0.05。结论:悬吊技术联合反复促通疗法,用于帮助脑卒中患者康复,能够更加有效地强化患者的下肢功能,帮助患者改善步态,可在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悬吊技术 反复促通疗法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 步态
  • 简介:摘要:四足机器人因其优越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已成为复杂地形探测和救援任务中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运动学逆解和步态生成的四足机器人控制方法,以解决四足机器人在动态环境中运动控制的精确性与稳定性问题。

  • 标签: 四足机器人 运动学逆解 步态生成 深度强化学习 粒子群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研究引导式教育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在改善脑瘫患儿步行能力及步态中的效果。方法:入选患儿共计90例,均来源于2020年9月-2022年9月我院诊治的脑瘫患儿。将患儿分入对照组与治疗组,各分入45例。对照组采取的治疗方案为综合康复,治疗组采取的治疗方案为引导式教育配合综合康复。对2组步行能力与步态改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前,治疗组FAC分值、步态时空参数中步速、支撑相、摆动相与对照组对比,P>0.05;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FAC分值、步速、摆动相均比对照组高,支撑相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引导式教育配合综合康复治疗对改善脑瘫患儿步行能力及步态的效果令人满意。

  • 标签: []引导式教育 综合康复治疗 脑瘫患儿 步行能力 步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足下垂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以信封法将其随机分入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各4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仅采取康复训练,研究组加行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对比两组的FMA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评分。结果治疗后研究组的FMA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进行康复训练与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治疗可以促进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平衡能力的恢复。

  • 标签: 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 康复训练 脑卒中足下垂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康法结合减重步态机器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针康加减重步态机器人组(治疗组)及康复组(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疗效比较、以及中风患者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定患者生活质量、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对患者治疗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能不同程度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SS-QOL评分,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且针康加减重步态机器人组改善明显优于康复组(p<0.05或p<0.01)。结论针康法结合减重步态机器人治疗缺血性中风有效,可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 标签: 针康法 减重步态机器人 缺血性中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第三代Oxford单髁假体治疗膝关节前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临床步态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患者80例,且均在2015年6月—2016年12月入院,膝关节前内侧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其中男性14例,女性20例。均采用第三代牛津单髁系统进行治疗。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1年末次随访均采用步态分析中的步长、步幅、步频,足下压力分布,力线内翻行进曲线5方面进行分析,对第三代牛津单髁系统置换术后膝关节功能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患者术后均获得全程随访,随访时间1~1.6年,平均为1.2年,术后1个月、3个月、1年末次随访时通过对患者步态分析参数对比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牛津单髁置换手术(UKA)相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来说,对于膝关节“修复取代更换”,效果良好。

  • 标签: 牛津单髁系统 膝关节前内侧骨性关节炎 步态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通过定义单位能量走过的距离以及单位面积所能够承载的能量两个量,研究说明不同的底部框架结构(六点矩形底部框架以及六点六边形底部框架)对六足机器人三角步态的影响,得到两种框架结构各自的距离能量比(距离 /能量)以及能量面积比(能量 /面积)。结果表明六点矩形底部框架结构的六足机器人在水平直行的效率更高,为六足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开发与设计提供了参考。

  • 标签: 六点矩形底部框架 六点六边形底部框架 距离能量比 能量面积比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Catwalk步态分析系统评价经颅脉冲电刺激(tPCS)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偏瘫侧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建立右侧大脑局部缺血再灌注脑卒中模型大鼠24只,然后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经颅脉冲刺激组(tPCS组),每组8只。术后2 d开始tPCS干预,干预7 d,每天20 min。在造模后1 d观察模型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造模前1 d、造模后1、9 d用catwalk步态系统采集步态行为数据。结果造模9 d后,tPCS组Bederson评分为(1.50±0.53)分,较组内造模1 d后和模型组造模9 d后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造模1 d后,模型组和tPCS组患侧肢体的爪印与玻璃的平均接触面积、肢体摆动速度、步幅长度、肢体速度、摆动时间、平均运行速度和站立时间与组内造模1 d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9 d后,tPCS组偏瘫侧的左前肢站立时间、脚掌与玻璃接触面积和左后肢站立时间均显著优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PCS可以促进缺血再灌注大鼠偏瘫侧前后肢步态功能的改善。

  • 标签: 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 经颅脉冲电刺激 步态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以CatWalk步态分析系统对大鼠暂时性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进行行为学评价的可行性。方法30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CAO模型组和对照组,其中模型组以线栓法制作成暂时性MCAO模型。分别于模型制作后第1、3、7、14、28天应用传统的18分制mNSS评分以及CatWalk步态分析系统对2组大鼠进行行为学特征分析。结果CatWalk结果显示MCAO模型组大鼠的四肢压强、接触面积和运行速度均比对照组大鼠减小减慢;存协调性方面,模型组大鼠造模后第3天时同为后侧的左后肢→右后肢的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且其同为左侧的左前肢→左后肢的时间亦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这一变化在第28天时仍然存在:在造模后第3天模型组出现了在对照组中并未见到的Ra型(1.5%)和Rb型f2-3%)步序;但步渊、站立时间、抬爪时间和规律指数等参数在2组间差别不明显。结论CatWalk步态分析系统在压强、速度、接触面积、步态以及协调性等方面可反映脑缺血造成的损伤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过程,可用于动物模型的多种行为学特征的综合分析。

  • 标签: CatWalk步态分析系统 脑缺血 行为学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缆绳减重步态训练系统对于慢性正己烷中毒下肢功能障碍训练的疗效。方法:将65例慢性正己烷中毒康复期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缆绳减重步态训练。结果:实施缆绳步态训练3月后,观察组患者下肢肢体运动功能、日常活动能力功能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缆绳减重步态训练 慢性正己烷中毒 下肢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综合护理对提高跟骨骨折患者步态恢复效果的作用。方法:78例跟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后展开前瞻性研究,对照组39例实施西医常规护理,观察组39例实施中西医综合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足部功能及疼痛程度,对比步态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足部功能评分更高、疼痛评分更低,且步态恢复情况更优,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中西医综合护理更利于跟骨骨折恢复正常步态,值得推行。

  • 标签: 跟骨骨折 中医护理 中西医结合护理 步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踝足矫形器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态时-空参数和关节角度参数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支具组(n=10)和联合组(n=12)。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步态训练,支具组则增加佩戴AFO行步态训练,联合组在常规药物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FES治疗,且在FES治疗的同时佩戴AFO行步态训练。3组患者均接受为期4周的治疗,并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LE)、下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分期量表(BRL)、步行功能评定表(FAC)对其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估,同时使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获取3组患者步态参数,比较其治疗前、后偏瘫步态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LE、FAC、BRL评分、时-空参数和各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FMA-LE评分[(28.42±1.38)分]、FAC评分[(4.33±0.49)分]、BRL评分[(5.41±0.67)分]、步频[(79.58±19.08)步/min]、步速[(56.97±19.08)cm/s]、步幅[(77.33±15.20)cm]、步行周期[(1.42±0.29)s]、双支撑相[(34.00±5.39)%]以及髋、膝、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支具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的同时行踝足矫形器步态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和步行功能,增加其关节活动度。

  • 标签: 功能性电刺激 踝足矫形器 脑卒中 足下垂 足内翻 步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头针结合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electricalstimulation,FES)对脑梗死患者早期偏瘫步态的疗效观察。方法将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FES组、头针组、联合组3组,各20例。FES组,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使用FES治疗仪。头针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头针治疗。联合组基于FES组配合头针。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FMA)中下肢部分评定下肢运动功能和三维步态分析仪分析患者的步态参数(步频、步速、步长、步行周期)。结果治疗3周后,对比3组FMA评分和步态参数,发现3组FMA评分及步态参数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且联合组高于FES组及头针组(均P<0.05)。结论头针结合FES治疗对脑梗死患者早期偏瘫步态有积极治疗作用。

  • 标签: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 脑梗死 偏瘫步态 头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在针刺大脑平衡区长时间留针并同时结合智能平衡仪进行趣味平衡训练对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善。方法选取农垦总院康复科住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后遗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国内主流康复技术中西医结合等康复治疗手段,实验组在中西医结合过程中使用针刺大脑平衡区,并长时间留针,在留针过程中结合智能平衡仪训练。治疗后应用步行Hoffer量表与Holden量表进行步行能力的评定。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治疗组Hoffer量表与Holden量表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实验组评分优于治疗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大脑平衡区长时间留针并同时结合智能平衡仪进行趣味平衡训练对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善存在意义,可以为临床康复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脑卒中 平衡仪 大脑平衡区 留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