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国历史名著中有两座里程碑,一为司马迁开纪传通史先河的《史记》,一为司马光编年体伟构的《资治通鉴》。司马迁出生在陕西省韩城县,在黄河西;司马光出生在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在黄河东。司马迁留有太史祠,司马光留有司马温公祠。千百年来,两祠犹如两位历史老人隔大河相望,他们似乎

  • 标签: 司马温 温公祠 谒司马
  • 简介:<正>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讽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标签: 司马温 收功 中夜 三朝名臣言行录 既成 中心意思
  • 简介:司马迁精神,或言之《史记》精神,核心是礼义一统。基本内涵有四:"铁肩担道义",反映了司马迁《史记》强烈的历史使命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体现了司马迁作为史圣的崇高致世信仰;"妙笔著文章",是司马迁实现礼义一统社会政治理想的重要途径,体现了司马迁作为文人的处事作为;"理性并辩证",概括的是司马迁《史记》认识分析事物的思维品质与方法,体现了司马迁作为哲人的思维特质;"尚古更崇实",反映了司马迁《史记》以历史的经验教训警世醒世,唤醒人们的切实追求,体现了司马迁作为学者的人文风范。研究传承司马迁精神,是弘扬中华人文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举。

  • 标签: 司马迁 《史记》 精神 核心 内涵
  • 简介:中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要使诚实的品质从童年和少年时期就深深地扎根于儿童的心灵,成为他们的习惯。

  • 标签: 司马光 故事 少年时期 教育家
  • 简介:<正>董仲舒是西汉《春秋》公羊学大师,司马迁曾闻道于董仲舒。拙文仅就司马迁和董仲舒二人思想的承续及区别,谈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正于方家。“以礼说《春秋》”实发于司马迁清代经学家皮锡瑞,在《经学通论》四《春秋》的《论董子之学最醇,微言大义存于董子之书,不必惊为非常异义》一节,引述《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回答壶遂提出的“昔孔子何为而作《春秋》”这一问题时的内容后,评论说:“案太史公述所闻于董生者。微言大义,兼而有之。以礼说《春秋》,尤为人所未发。”并且说“董子所谓礼义之大宗,

  • 标签: 董仲舒 司马迁 公羊学 公羊传 孔子 皮锡瑞
  • 简介: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公元前117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著名的辞赋家.他原名犬子,后因敬慕蔺相如的为人,遂更名相如.汉景帝时,在朝廷中做武骑长侍,因病免职.此后就去了梁国,和枚乘等一些梁孝王的游士交游数年.梁孝王死后,司马相如又回到了蜀地.在家乡期间,他以间琴赢得了当地富人卓王孙刚刚守寡的女儿卓文君的欢心,两人结为夫妻,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司马相如工于辞赋,所作的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因得召见,随即又作,汉武帝任命他做了郎.司马相如曾奉命出使西南,颇有功,并被汉武帝拜为中郎将.后又为孝文园令.公元前117年,司马相如病逝于茂陵.

  • 标签: 司马相如曲江
  • 简介:司马光从小读书刻苦勤奋。他觉得自己记忆力不行,背课文记生字总是没有别人快,就对自己说:“我一定要下苦功!”别人背两遍三遍,他要背五遍六遍。这样一来,他读书读得很晚。

  • 标签: 司马光 记忆力 读书 刻苦 生字 课文
  • 简介:为了拜谒司马迁墓,前些时候我走访了陕西省韩城市。司马迁是韩城人,他的墓也在那里。我从西安出发,前往240公里外的韩城市寻访司马迁墓。好在如今有高速公路相连,车

  • 标签: 司马迁 韩城市 汉武帝 高速公路 史记 陕西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教学工作中许多教师都认为成为“名师”的人一定是整天愁眉苦脸,头悬梁、锥刺股、忙忙碌碌。其实不然,在我看来,一名教师要成为“名师”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只要具备两点就足够了:一是兴趣,二是坚持。

  • 标签: 名师 想象 教学工作 教师
  • 简介:法国电影明星洛依德有一次将车开到检修站修理,接待他的是一名女工。女工熟练灵巧的双手和俊美的容貌一下子吸引了洛依德。令洛依德倍感奇怪的是整个巴黎的人都知道自己,而眼前的这位姑娘却丝毫没有流露出一点惊异和兴奋。

  • 标签: 阅读训练 电影明星 女工
  • 简介:<正>在科学大师的生活里,有这样两件引人发笑的趣事……如果您养了一大一小的两只猫,并决定在门上打洞,好让它们进出方便些,可洞打几个呢?您一定会说打一个!因为大猫进得来,小猫也进得来。可偏偏有人打两个,并说:"大洞让大猫走,小洞让小猫走……"

  • 标签: 引人发笑 一大一小 有则 陈景润 科学巨匠 专门领域
  • 简介:1938年春,台儿庄大捷之后,先父严怪到了徐州。同旅社住的一位《武汉日报》的记者告诉父亲,说:“名记者范长江明天便要到徐州来了!”语意中似挟讽诮。父亲说:“本是名记者嘛!我们欢迎!”他愤愤地说:“什么名记者?!我就不信那一套!未来之前,先创气氛,要别人为他准备住处,安排生活;既来之后,又大宴宾客,到处拉扯,简直像个大官僚!老实说,没有《大公报》这块牌子,凭他的本事,他‘红’得起来吗?”(长江当时是汉口《大公报》战地特派员)父亲说:“我佩服的倒是他的本事,而不是《大公报》这块牌子。

  • 标签: 严怪愚 范长江 记者 友谊
  • 简介:对于诗歌来说,书写经典与探索创新是一把剑的两个锋面,它们也许不会相撞,但转换是必然的。诗人心比天高,而路得一步步走。曾几何时,提出中年写作的诗人们又将作何姿态呢?我将萧开的诗看作现代汉诗在当下无主流状态下的又一种试探:这或许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诗歌探索的一个继续,曾经这一代诗人对诗形式的创新与实验十分倾心。《如果》一首已充分显示出这一独样的表述,疑似的文言与现代汉语的结合使用,或者说现代意象与古语的凝练压缩交织,形成一种确实奇怪的语调和诗的词语形态。犹如长期居住域外的华人往往特别爱恋故国,出过国的诗人是否也就重新地迷恋于古语、俗语(《春天的田野调查》的言语倾向)的音调节奏?姑且存为样本。感觉《夜访》更实在一些,也更精确一点。读唐不遇的诗,我觉得话语的能指恢复了常态,但一种奇异、非意料的所指在出现。《索瓦的童年》描述这样切近的生存,却隐喻着那么幽暗深远的事物,令人惊叹。《妻子》一首表明了诗人对词语的独特体会与表述能力,词语的剖析却完成着生存事态的锐利进程。《诅咒》的意象图写非常微妙,前两节预示着一首诗良好的结局,只是后一节稍弱了些。但唐不遇已经显示出他颇为奇特的诗写潜能。

  • 标签: 田野调查 词语 姿态 表述 政治 批评
  • 简介:施闰章(1618—1683),字尚白,号山,皖南宣城人。他是清初有代表性的著名诗人其诗被称为'宣城体';他又是一位史学家,不仅对史学理论有深人的研究,而且亲自主持和参与多种地方府、县志的编纂工作,晚年供职史局,专职编写《明史》。据统计,《明史》中的人物传,经他执笔写成的有七十余篇。他'考据精详,褒弹不苟',被称为'良史才'(见汤斌《祭同年施山文》)。下面仅就如何编纂地方志和怎样编写前朝史两个方面,谈谈施山的见解和主张。

  • 标签: 施愚山 《明史》 宣城体 编纂工作 史学理论 施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