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后辅助放疗对N2期行肺癌根治术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美国SEER数据库2004—2016年间收录的接受肺癌根治术联合化疗或术后辅助放化疗的N2期1 20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资料纳入研究,其中接受肺癌根治术联合化疗的有627例(手术+化疗组),接受肺癌根治术联合放化疗的有581例(手术+放化疗组)。分析并比较术后辅助放疗对N2期行肺癌根治术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同时采用1∶1倾向性匹配方法分析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纳入研究的两组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手术+放化疗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51月,3年、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分别为58.3%、44.9%;手术+化疗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50月,3年、5年肿瘤特异性生存分别为59.9%、46.5%;两组患者的肿瘤特异性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亚组分析发现,T1期患者中手术+放化疗组的特异性生存明显差于手术+化疗组(χ2=5.085,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性别、G分期、T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的重要因素(Wald=15.236、7.039、4.841、10.155、11.192,P<0.05)。倾向性评分匹配两组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后分析发现,手术+放化疗组与手术+化疗组的肿瘤特异性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1期NSCLC患者中手术+放化疗组的特异性生存明显差于手术+化疗组(χ2=5.364,P<0.05),而T3~4期的亚组手术+放化疗组的肿瘤特异性生存明显优于手术+化疗组(χ2=4.486,P<0.05);针对病理亚组倾向性匹配后发现,非腺癌亚组中手术+放化疗组的肿瘤特异性生存亦明显优于手术+化疗组(χ2=6.279,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也提示,术后放疗的加入是影响N2期肺非腺癌患者肿瘤特异性生存的重要因素(Wald=7.300,P<0.05);但肺腺癌亚组患者倾向性匹配后手术+放化疗组与手术+化疗组肿瘤特异性生存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辅助放疗能够改善T3~4期或者非腺癌N2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而对T1期术后辅助放疗选择仍需谨慎。
简介:【摘要】目的: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分子靶向药物,为口服小分子抗血管生成抑制剂新药,目前研究较多的在于治疗胃腺癌的治疗,对延长患者总生存期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疗效显著,对肺部肿瘤研究甚少;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是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方法之一。本项研究在于评估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41例经手术、纤支镜、肺穿或痰脱落细胞学检查等病理学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并结合患者全身影像学检查中晚期患者进入本项研究。将41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治疗,试验组加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剂量为每次500mg,每天一次口服,直至肿瘤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事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疗效评价标准、卡氏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实验组的客观有效率为、疾病控制率为、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中位生存期均高于对照组。不良事件大部分为Ⅰ-Ⅱ级,仅需要对症支持处理或不需处理。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对既往化疗失败的中晚期NSCLC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有效控制中晚期NSCLC患者病情进展,值得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 MIF-AS1/微小RNA(miRNA,miR)-370-3p/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9(MAP3K9)分子轴调控非小细胞肺癌(NSCLC)增殖、侵袭及迁移的分子机制。方法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NSCLC患者20例标本,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52.37±10.34)岁。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与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NSCLC患者癌组织及9例细胞株中MIF-AS1、miR-370-3p、MAP3K9的表达水平;分别用si-MIF-AS1、si-NC、si-MIF-AS1+抗-miR-370-3p或si-MIF-AS1+pcDNA-MAP3K9转染A549细胞,采用噻唑蓝(MTT)法、Transwell实验检测转染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p21、p27、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MMP-14蛋白的表达;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F-AS1对miR-370-3p或miR-370-3p对MAP3K9的靶向调控作用,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MIF-AS1、MAP3K9在NSCLC组织(2.49±0.25、2.24±0.22)及A549(2.54±0.24、2.31±0.23)、H1299(2.11±0.21、2.44±0.24)、PC-9细胞(2.26±0.23、2.16±0.22)中的表达较癌旁组织(1.00±0.09、1.02±0.09)、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1.01±0.09、1.00±0.09)明显升高(t=25.078,P<0.05;F=94.36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R-370-3p在NSCLC组织(0.42±0.04)及A549(0.34±0.03)、H1299(0.53±0.05)、PC-9细胞(0.44±0.04)中的表达较癌旁组织(1.01±0.08)、正常肺上皮细胞BEAS-2B(1.00±0.08)明显降低(t=29.500,P<0.05;F=269.55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转染si-MIF-AS1显著抑制NSCLC细胞增殖(24 h:0.27±0.03,48 h:0.36±0.03,72 h:0.48±0.04)、侵袭[(24.33±3.14)个]及迁移[(32.46±3.34)个]能力(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调p21(0.64±0.06)、p27(0.77±0.07)蛋白的表达(t=17.441,P<0.05;t=17.72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调Cyclin D1(0.29±0.03)、MMP-2(0.25±0.03)、MMP-9(0.34±0.03)、MMP-14(0.29±0.03)蛋白的表达(t=17.73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证实MIF-AS1与miR-370-3p靶向结合,以及miR-370-3p与MAP3K9靶向结合;转染si-MIF-AS1+抗-miR-370-3p或si-MIF-AS1+pcDNA-MAP3K9后可抑制si-MIF-AS1对NSCLC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的作用。结论LncRNA MIF-AS1通过调控miR-370-3p/MAP3K9分子轴促进NSCLC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PD-L1)蛋白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分析PD-L1蛋白表达水平与NSCLC患者细胞免疫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12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SCLC肿瘤组织中PD-L1蛋白的表达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收集NSCLC患者的相关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检测112例NSCLC组织,其中72例PD-L1蛋白阳性表达,阳性率为64.3%(72/112)。PD-L1表达与患者是否吸烟、肿瘤病理类型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突变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TNM分期及K-Ras突变无关(P>0.05)。PD-L1阴性患者外周血CD3+和CD3+CD4+细胞水平高于阳性患者(P<0.05),而两组间CD3+CD8+、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吸烟、鳞状细胞癌及EGFR突变特征的NSCLC患者PD-L1的表达量较高,同时PD-L1的表达可以提示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下降。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与常规开胸手术治疗Ⅰ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远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菏泽市立医院收治的78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手术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胸腔组及对照组,每组39例。其中对照组行开胸手术治疗,胸腔组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手术基本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3年生存率,并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结果胸腔组总有效率(94.87%,37/39)高于对照组(74.36%,2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03,P<0.05)。治疗后,胸腔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胸腔组的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胸腔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13%,2/39)低于对照组(23.08%,9/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58,P<0.05)。结论与常规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治疗Ⅰ期NSCLC的近远期疗效较优,可显著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缓解疼痛程度,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安全性高。
简介:摘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治疗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第一代EGFR-TKI(如吉非替尼和厄洛替尼)或第二代EGFR-TKI(如阿法替尼和达克替尼)可有效治疗EGFR驱动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尤其是EGFR外显子19缺失或外显子21的患者L858R突变。由于获得性耐药,几乎所有病例在1至2年后都会出现疾病复发。最常见耐药突变是外显子20中的EGFR T790M二级突变。奥希替尼是靶向T790M突变的第三代EGFR-TKI,并且已证明对EGFR突变肺癌具有高效杀伤力。然而,已观察到对第三代EGFR-TKI的C797S三级突变获得性耐药的发生。本文回顾了这些耐药机制并讨论EGFR-TKI耐药的应对策略。
简介:摘要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在肺癌中占比超过80%,以铂类为基础的双药化疗方案是治疗晚期NSCLC的传统标准方案,但患者的5年生存率依然很低,不足5%。新生血管的生成在多种实体肿瘤的生长、增殖和转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作用于肿瘤微环境,使现有肿瘤血管退化,同时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随着我国抗血管生成药物的不断发展和药物可及性的不断提高,抗血管生成药物成为晚期NSCLC患者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之一。共识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版)》的基础上,由共识编写组根据近一年来发表的临床研究证据,并结合临床实践,整理而成共识更新版,以指导我国肺癌治疗相关的临床科室合理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进一步提高我国肺癌规范化诊疗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万方医学网、PubMed、Cochrane图书馆以及EMbase等数据库,通过检索词"阿帕替尼""多西他赛""非小细胞肺癌""Apatinib""Docetaxel""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搜索所有关于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研究进行荟萃分析,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9月。由两位研究人员严格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获取数据以及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研究,共699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包括对照组351例、试验组34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以及无进展生存期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R=1.99,95%CI:1.50~2.64,P<0.01;RR=1.57,95%CI:1.36~1.83,P<0.01;HR=0.28,95%CI:0.25~0.32,P<0.01)。在不良反应中,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发生骨髓抑制反应(OR=1.21,95%CI:0.86~1.69,P=0.27)、高血压(OR=0.92,95%CI:0.47~1.82,P=0.15)、腹泻(OR=1.14,95%CI:0.53~2.45,P=0.73)、恶心呕吐(OR=0.92,95%CI:0.47~1.82,P=0.81)以及手足综合征发生概率(OR=1.55,95%CI:0.89~2.72,P=0.12)相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帕替尼联合多西他赛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可改善患者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以及无进展生存期,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由于纳入研究的质量及样本量受限,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研究予以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多学科协作下延续性护理干预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间歇期自我管理能力及癌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86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行常规出院指导,观察组行多学科协作下延续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自我管理能力、癌痛与生命质量。结果与护理前比较,两组护理后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提高,观察组(128.88 ± 8.88)分,高于对照组的(88.15 ± 3.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27.775,P<0.01);与护理前比较,2组护理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为(1.02 ± 0.28)分,低于对照组的(3.15 ± 0.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43.971,P<0.01);与护理前比较,2组护理后各项生命质量均提高,观察组为(85.28 ± 5.88)、(88.02 ± 6.88)、(89.08 ± 6.18)、(90.02 ± 2.57)、(89.96 ± 3.68)分,高于对照组的(63.15 ± 3.85)、(65.05 ± 4.28)、(66.28 ± 5.16)、(67.15 ± 3.25)、(62.12 ± 2.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9.637~12.632,P<0.01)。结论多学科协作下延续性护理干预利于提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间歇期的自我管理能力与生命质量,减轻癌痛。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基因组测序筛选非小细胞肺癌(NSCLC)敏感甲基化位点的肺癌早期预警体系的构建。方法本研究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11月在江南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接受NSCLC手术切除的患者。实验分为两组:正常组织、非小细胞肺癌组织,通过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NSCLC细胞中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RCC1)、β-微管蛋白Ⅲ(TUBB3)和核糖核苷还原酶调节因子1(RRM1) mRNA的表达;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检测NSCLC细胞甲基化在基因上分布,使用测序数据进行胞嘧啶(C)-磷酸(p)-鸟嘌呤(G)甲基化图谱分析(CpG甲基化分析),组蛋白修饰数据分析组蛋白修饰和DNA甲基化之间的关系,通过蛋白质免疫检测正常组织和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组蛋白甲基化蛋和甲基化相关酶的表达。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和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分别用于分析连续和分类变量。Pearson(或Spearman)的秩相关系数用于分析两个连续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使用R软件(版本3.1.1)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细胞比较,NSCLC细胞中ERCC1[(0.78±0.14)比(0.12±0.04),χ2=6.370,P<0.05]、TUBB3[(0.48±0.11)比(0.08±0.02),χ2=1.240,P<0.05]和RRM1 mRNA[(0.52±0.07)比(0.05±0.01),χ2=5.360,P<0.05]的表达下调表达;NSCLC组甲基化水平在转录起始位点升高,在基因间区降低(χ2=3.140,P<0.05);NSCLC组发现9个CpG的甲基化敏感位点(RUNX3、MIR196A1、HOXA11、OTP、GATA4、PTPRU、SLC15A3、ZIC1和TFAP2B);NSCLC组与对照组比较,组蛋白乙酰化(H3K9ac[(43.57±8.84)比(10.64±4.35),χ2=8.730,P<0.05]和H3K27ac[ (40.52±8.64)比(9.67±3.58),χ2=5.470,P<0.05])和组蛋白甲基化(H2az[(42.56±9.74)比(12.47±6.05),χ2=7.420,P<0.05],H3K4me1[(37.47±6.42)比(15.46±7.34),χ2=5.380,P<0.05],H3K4me2[(50.37±10.24)比(9.47±6.54),χ2=9.270,P<0.05],H3K4me3[(52.37±6.49)比(10.58±5.88),χ2=1.690,P<0.05]和H3K79me2[(34.55±6.42)比(11.23±6.94),χ2=3.450,P<0.05])降低;NSCLC组DNMT1(1.88±0.24)比(0.12±0.01),χ2=5.430,P<0.05]、DNMT3a(1.75±0.36)比(0.49±0.11),χ2=7.890,P<0.05]、DNMT3b(0.88±0.14)比(0.13±0.05),χ2=1.360,P<0.05]、H3K4me3(2.53±0.35)比(0.35±0.08),χ2=5.440,P<0.05]和H3K9me2(0.55±0.07)比(0.05±0.01),χ2=3.270,P<0.05]下调表达(P<0.05)。结论组蛋白修饰和DNA甲基化密切相关,组蛋白甲基化和甲基化相关酶的表达也受到影响,甲基化敏感位点可以作为早期检测NSCLC的生物标志物。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拟中药方联合针灸辅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清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丽水市中医院2015年1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4例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动脉灌注化疗,观察组在化疗基础上采用自拟中药方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血清T细胞亚群的变化,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观察组症状评分分别为(8.49±2.43)分、(8.41±2.21)分,均低于治疗前的(11.11±2.25)分、(6.23±2.0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4.962、82.738,均P<0.001),且观察组治疗后的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38,P<0.001)。观察组治疗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15.38%(6/5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4.62%(13/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8,P=0.024)。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8+、CD4+/CD8+分别为(63.24±20.40)%、(35.16±5.02)%、(27.55±13.54)%、(1.28±0.32),较治疗前[(51.14±15.58)%、(25.64±6.19)%、(36.04±12.65)%、(0.71±0.11)]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103、58.675、68.789、19.573,均P<0.001),观察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的(55.84±15.21)%、(28.79±4.23)%、(32.51±9.51)%、(0.89±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97、6.997、2.162、7.958,均P<0.05)。结论自拟中药方联合针灸辅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有效改善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免疫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的方法研究β-微管蛋白亚型TUBB3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分子调控机制。方法通过GEO数据集(GEO profile)、转录因子和miRNA调控关系数据库(TransmiR)、综合型的miRNA靶基因数据库(miRWalk)、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搜索(ConSite)等,研究TUBB3上游转录因子、共表达基因及与其有相互作用的miRNA等,阐明NSCLC中TUBB3表达的分子调控机制及其可能的作用。结果TUBB3的启动子存在Snail、n-MYC等多个与NSCLC相关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其在转录后水平受到miR-200家族、miR-342-3p、miR-410等miRNA的调控,这些miRNA与NSCLC的增殖与侵袭有关。TUBB3与HDGF、GMPS、MRPL9、PMAIP1和SLBP有共表达行为,受转录因子Snail共同调控。其中SLBP、PMAIP1及转录因子Snail与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存在一定的联系。结论NSCLC中TUBB3的表达受到多个层面的调控,其可能参与了细胞周期和凋亡,同时与NSCLC细胞增殖与侵袭存在一定的联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适形放射治疗中锁骨区域与胸部区域射野衔接问题,以保证患者放疗时上段锁骨区域与下段胸部区域的剂量均匀衔接,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脊髓等部位的照射剂量。方法采用Pinnacle V9.2计划系统、Elekta Precise直线加速器数据、6MV-X射线为患者制作三维适形计划,并计算三维剂量分布。将拟进行锁胸联合照射的NSCLC患者的计划靶区分为上段锁骨区域和下段胸部区域。其中上段区域采用野中野技术,上下相邻靶区采用单中心上下半野技术照射。结果利用上下半野技术结合上段锁骨区域添加野中野技术照射后,在治疗计划系统上观察CT重建后的层面剂量分布,可以发现上下部分照射野衔接处剂量均匀,无冷热点出现,而且危及部位如脊髓也受到了一定的保护。结论半野技术结合野中野技术可有效解决NSCLC患者上下衔接野间的剂量遗漏及重叠,满足NSCLC侵犯至锁骨上区域患者的放疗需求,临床实际使用中建议使用验证手段来保证该技术的可靠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西他赛单药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实践总结经验。方法:对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研究,时间在 2020年 1月至 2020年 6月之间,用随机抽取的方法选择了 100例病例,并进行分组研究,两组病例数均为 5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方法不一致,后者接受顺铂联合多西他赛治疗,前者接受单要多西他赛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4.00%,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2.00%,两组数据差异不明显( P> 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对不良反应情况的评价比较,前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8.00%,后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32.00%,两组数据比较明显不同( P< 0.05)。结论:对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多西他赛单药治疗,能够提高治疗的有效性,有助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肺癌是世界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占所有肺癌的85%。目前以细胞毒性为基础的化学疗法带来的疗效已趋于稳定,而针对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CD1,也称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PDCD1LG1,也称PD-L1)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已被发现在统计学上可以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并且已经成为晚期NSCLC主要的免疫疗法,改变了晚期肿瘤的治疗模式。本文将针对晚期NSCLC中ICI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VERO系统的锥形束CT(CBCT)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体部立体定向放射疗法(SBRT)治疗中图像引导的准确性和摆位误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80例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与四维呼吸相关锥形束CT(4DCBCT)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平均密度投影的CT图像,据其绘制肿瘤轮廓获得内在靶体积(ITV);通过比较手动ITV配准与CBCT上运动-模糊肿瘤来确定平移和旋转肿瘤定位误差,同时通过机器人定位床及环形旋转进行校正,校正之后对CBCT进行验证以评价残余误差。结果初始设置的平均三维矢量位移明显大于六维自动校准后位移[(6.8 ± 2.1) mm比(1.5 ± 0.5)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4.0%(425/452)的旋转误差≤ 3°;若无图像引导,则基于ExacTrac的立体定位需要左-右方向6.6 mm,上下方向9.8 mm,前后方向6.5 mm;六维校正残留误差后三个方向的安全边界分别降低至3.0、3.2和3.1 mm。结论使用ITV-CBCT匹配技术和VERO系统的自动六维校正的在线图像引导能够降低NSCLC患者SBRT治疗中的摆位误差,提高肿瘤定位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