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0-3岁是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发展对未来的身体健康、智力发展和情感社交能力有着深远影响。在这个时期,儿童的大脑发育迅速,神经连接快速形成,为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身体各个系统也在快速成长,包括运动能力、语言能力和社交技能的发展。了解这个阶段的重要性,本科普文将助力于普及家长和照护者提供适当的刺激和支持,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当然,每个儿童的发展速度和模式都有个体差异,不应过分比较,但要关注是否达到相应年龄的发育里程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养育心理灵活性、家庭功能和小学生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为改善小学生问题行为提供依据。方法整群选取北京市两所小学全体学生的父亲或母亲为被试,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child behavior rating scale,CBRS)、养育心理灵活性问卷(parental psychological flexibility questionnaire,PPFQ)和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mily assessment device,FAD)进行施测。采用SPSS 24.0与AMOS 24.0对数据进行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t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用Bootstrap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小学生问题行为总检出率为18.72%。通过与常模比较将所有儿童分为正常组(n=825)与问题组(n=190),正常组PPFQ总分和认知解离、承诺行动和接纳维度得分均显著高于问题组[(86.67±13.57)分和(77.18±14.40)分,(43.65±8.71)分和(37.98±9.68)分,(13.26±4.70)分和(12.07±4.72)分,(29.75±4.50)分和(27.13±5.66)分,均P<0.01)],正常组FAD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问题组[(120.01±15.31)分和(129.34±15.75)分,(11.69±2.02)分和(12.19±2.29)分,(17.64±3.09)分和(19.25±3.60)分,(23.01±3.21)分和(24.68±3.33)分,(12.44±2.26)分和(13.65±2.73)分,(14.28±2.49)分和(15.76±3.07)分,(19.04±2.54)分和(19.92±2.62)分,(21.91±4.12)分和(23.88±4.15)分,均P<0.01)]。正常组与问题组的PPFQ总分均分别与FAD、CBRS的总分呈负相关(r=-0.47、-0.42,r=-0.49、-0.38,均P<0.01)。正常组与问题组的FAD总分均与CBRS总分呈正相关(r=0.37、0.28,均P<0.01)。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显示,正常组FAD中介模型拟合良好(χ2/df=2.45,RMSEA=0.04,GFI=0.97,NFI=0.97,IFI=0.98,TLI=0.97),PPFQ分别对FAD和CBRS、FAD对CBRS影响的路径系数显著(β=-0.62,-0.48,0.12,均P<0.01),问题组FAD中介模型拟合欠佳,但PPFQ分别对FAD和CBRS影响的路径系数显著(β=-0.70、-0.56,均P<0.01)。Bootstrap分析显示正常组FAD在PPFQ和CBRS关系里的中介效应显著(95%CI:-0.0854,-0.0408),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5.52%,问题组FAD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结论在正常与问题儿童群体中养育心理灵活性对家庭功能和儿童行为均有直接作用;正常儿童群体中家庭功能在养育心理灵活性与儿童行为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母乳喂养护理中开展基于自然模式的生物养育法应用效果。方法:本次病例筛选我院产科接收的80例分娩产妇作为观察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组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人数为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母乳喂养护理,观察组添加基于自然模式的生物养育法,详细对比两组最终获得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指标结果经过比较显示,观察组产妇对母乳喂养依从性同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提高,产妇的首次泌乳时间与对照组相比缩短,24小时内有效吸吮次数高于对照组,最终母乳喂养成功率与对照组相比提高,(P<0.05)。结论:在产妇母乳喂养护理中开展基于自然模式的生物养育法,可有效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和产妇对母乳喂养的依从性,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南昌市社会福利院孤残儿童进入机构内家庭式养育模式后,对孤残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调查分析,机构内家庭式养育模式对孤残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影响与院内集中养育模式和家庭寄养模式儿童进行对比,哪一种养育模式能够更好的促进孤残儿童社会心理的发展?更好形成依恋心理,建立健全、完整的心态。方法采用贝利婴儿发育量表和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进行测评。结果机构内家庭养育模式能较好的促进孤残儿童社会、心理发展,很好形成依恋心理,建立健全、完整的心态,使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结论机构内家庭式养育模式具有规范化、科学化、个性化,是一种理想的养育模式,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责任主体,是学生道德品质涵养、核心素养形成的重要场所。“双减”是教育格局的大调整,家庭与学校作为协同育人的共同体,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合力的重要性,双方着力在负担上做“减法”,育人上做“加法”,家校协同育人,不断向着平衡、和谐、有序的良好教育生态发展。
简介:对父母养育方式量表(PBI)的二因素结构进行验证,并检验其信度和效度。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量表(PBI)中译版,研究样本801人。用SPSS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及信、效度分析;用Lisrel8.7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CFA)。结果表明:(1)项目分析结果:所有条目得分与所属分量表分相关均达显著水平(p<0.01),且大部分相关系数达到0.40以上,均表现出较好的鉴别度。(2)信度检验结果:四个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在0.791-0.848之间,分半信度系数在0.757-0.838之间。(3)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两个因子(关爱、保护)。母亲版累积解释率为35.386%,父亲版累计解释率为35.712%。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样本MPBI的GFI、AGFI、CFI、NFI、NNFI、IFI、χ2/df、REMEA分别为0.79、0.76、0.89、0.87、0.88、0.89、7.76、0.10;FP-BI的分别为0.78、0.74、0.87、0.85、0.86、0.87、8.59、0.10,提示拟合结果不佳。(4)效标效度结果表明,PBI中父母关爱和保护维度均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因子、父母憎恶、忽视因子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PBI量表中译版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基本上可用于国内养育方式的研究,但是其因子结构等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简介:基于对妈妈外婆、妈妈奶奶、父亲母亲三个视角的共同养育行为的分析,中国家庭共同养育行为分为三维度结构:合作、冲突和“红脸白脸”。中国家庭的“红脸白脸”模式,其实是儿童抚养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融合了冲突和合作两种成分的共同养育行为。竞争模型间的比较进一步支持了上述结论。在共同养育过程中,相对于妈妈祖辈间的合作,父母之间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红脸白脸”行为,尤其是“严父慈母”的传统模式。在同儿童发展的关系上,配偶间的合作型共同养育行为同儿童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正相关,还同儿童多种问题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除了配偶间的“红脸白脸”行为同儿童亲社会行为存在明显正相关之外,类似共同养育中的冲突行为,“红脸白脸”同儿童多种问题行为之间存在着明显正相关。隔代间的合作型共同养育行为同儿童亲社会行为之间呈现正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基于共同养育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方案对初产妇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在北京市丰台区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进行产前检查的67名初产妇及其配偶67名为研究对象,以预产期在2019年10—11月的35名初产妇及其35名配偶为对照组,预产期在2019年12月—2020年1月的32名初产妇及其32名配偶为试验组。对照组通过微信群给予母乳喂养知识宣教和答疑,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基于共同养育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方案。比较两组初产妇产后6周的纯母乳喂养率、简体中文版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简式量表(BSES-SF)得分、简易共同养育关系量表(Brief CRS)得分及其配偶的中文版婴儿喂养态度量表(IIFAS)得分。结果试验组产后6周纯母乳喂养率为87.5%(28/32),高于对照组的77.1%(27/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32,P>0.05)。试验组初产妇的简体中文版BSES-SF内心活动维度得分为(20.78±5.05)分、Brief CRS总分为(71.84±8.60)分、产妇配偶的中文版IIFAS总分为(63.38±7.25)分,高于对照组的(16.94±4.78)、(67.00±10.94)、(59.89±5.9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96、2.002、2.166;P<0.05)。结论基于共同养育理论的母乳喂养干预方案可以提高产妇配偶的婴儿喂养态度、初产妇的共同养育感知程度,对提高纯母乳喂养率和母乳喂养自我效能的干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简介:摘要:随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落地,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大概念单元教学,可以为“以史育人”寻找途径和方式,推动历史教学从老师的“教”向学生的“学”过渡,逐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自身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可以达到以史育人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