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9 个结果
  • 简介:我国西北地方,存在着从古朝鲜灭亡到高句丽统一该地期间形成的具有特征的一部分遗址和遗物。它们主要是土城、墓葬、建筑址等遗存,及其出土的各种遗物。

  • 标签: 高句丽遗址 遗物 考古工作 辽宁 墓葬结构 随葬品
  • 简介:一.松赞干布赞普的功业公元七世纪初,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唐朝建立起强大统一的中央集权,与此同时,在雪域高原,一代英主松赞干布兼并了十余个部落和部族,在西藏高原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藏族有确切纪年的历史始于松赞干布时代,其本人也是最强大的雅砻王之一。在他领导下,王朝的势力得到加强,并确定了“吐蕃”这个名称作为民族的统一称呼。松赞干布统一全藏后,团结各部族并积极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使吐蕃成为中亚地区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

  • 标签: 松赞干布 藏传佛教 本地化 观世音 信仰 吐蕃王朝
  • 简介:通过从乔家大院老照片历史渊源、收藏价值、决定老照片的价值因素、收藏渠道几方面的论述,阐明老照片的收藏价值越来越不可估量,它对史料的研究非常重要。笔者希望社会各界人士都对老照片的保护重视起来,保护老照片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保护历史文化。

  • 标签: 乔家大院 老照片 收藏价值
  • 简介:《金钱会及其铸币》是钱币学和历史学相结合的一本专著。建国、法仁先生通过对“金钱义记”钱的铸行时间、铸行区域以及对该钱版别、性质的探索.不仅把“金钱义记”的钱币学研究推进了一步,而且对那个时代、那段历史的重新认识取得了新的成果。

  • 标签: 金钱 铸币 转化 重新认识 历史学 钱币学
  • 简介:2005年12月23日,《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下达,《通知》深入阐释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提出了目前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对下一步的文化遗产工作及文化遗产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通知》明确地将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这表明国家对文化遗产事业的高度关注,

  • 标签: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保护意识 民众 《通知》 国务院 工作者
  • 简介:书院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教育组织,它起源于唐而形成于宋,对中国古代的教育、文化和学术的发展,曾起过重要的作用。扬州书院创建较早,自宋代开始,历代均有兴废,而以清代书院最具规模。柳诒征《江苏书院志初稿》称:“江宁布政使所属各府之文化,以扬州称首”,“扬州之书院,与江宁省会相颉颃”,“其著者,有安定、梅花、广陵三书院。”这三所书院所以能闻名遐迩,主要得益于“两淮鹾利甲天下”。清代扬州为两淮盐运中心所在,书院划归盐务,“谕商捐修,并定每年经费,更新其制”。所以扬州书院的“廪之给,视他郡为优”。名师硕儒纷纷来院讲学,且“省内外人士,咸得肆业”。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湖南岳麓书院正课生员每人每月给银一两,

  • 标签: 清代 扬州书院 中国 历史发展 学术活动
  • 简介:近代以來,佛教學者通過各種手段推測作爲歷史人物的佛陀之生卒年代。然而古代漢傳佛教傳統流行的佛誕説則是基于經文的解釋和比附,回顧中古時期佛誕問題的相關討論,有助于認識知識精英的學術方法。六朝時期流行周莊王十年佛誕説,其立論依據是將《太子瑞應本起經》與《春秋左氏傳》的文字加以比附。這一學説技術上的問題在齊梁之際和北周被反復争論,並不斷完善。初唐興起了昭王二十四年佛誕説,這一學説抛開了經典比附的技術難題,而直接採用僞書《周書異記》,經過法琳的反復改裝,最終成爲學説的主流。佛誕年代由此提前數百年,與南北朝後期日趨白熱化的佛道鬥争有關。

  • 标签: 佛誕年代 費長房 法琳 解經學
  • 简介:中国东北史学家金毓黻先生主编的《中国史学史》一书对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建国前后不同时期出版了很多版本。偶然机遇发现金毓黻先生亲笔跋记,深感先生的治学严谨和《中国史学史》出版的艰辛历程。

  • 标签: 金毓黻 中国史学史 静晤室日记 跋记
  • 简介:本文勾画张履祥布衣寒士到地方偶像直至成为孔门圣贤的过程,并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解读,透视其背后所蕴藏的宏富的社会内容.张履祥从祀的过程展现了国家和地方士绅按照自己的意志对其进行重新塑造的努力,他们既合作又冲突的过程折射出各自的价值取向,并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机制与时代需要.

  • 标签: 张履祥 孔门圣贤 从祀 塑造
  • 简介:本文从发掘及调查材料入手,以遗址为研究对象,对湖北省与楚文化相关的遗存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重点着眼于与文献记载中的早期楚丹阳地望相关的沮漳河及江汉平原区、汉水中上游山地区、峡江地区及近来学界讨论较热烈的襄宜平原及随枣走廊区。通过对这四个区域西周至东周时期的遗址的分布特点的比较,运用"中心位置理论"观点加以分析,并结合文献考证,从而推断出不同时期的楚文化中心区。

  • 标签: 楚文化遗存 分布特点 早期楚文化 中心区域
  • 简介:卫礼贤是19世纪90年代德国新教传教组织——同善会派往中国的传教士,他在义和团时期表现出与西方众多传教士绝然不同的理念和行动;他对义和团缘起必然性及其斗争正义性的公允理解和支持在当时德国的舆论界并不是孤立的;由此引出对中国近代史上长达100多年反教会斗争最本质原因的新思考。

  • 标签: 卫礼贤 义和团运动 传教士 公正舆论 教案 新教
  • 简介:冯自由原名懋隆,字建华,广东南海人,出生于日本横滨一个侨商家庭。祖上以行医为业,祖父因为结交“红头贼”的嫌疑被逮捕下狱,死在南海狱中。父亲冯镜如愤然出走日本,在横滨经商,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他父亲毅然剪除辫发,成为旅日华侨中第一个剪辫易服的人,被人叫做“无辫仔”。1895年,他父亲与亡命日本的孙中山结识,加入兴中会,任横滨分会会长。一次孙中山在他家吃饭,少年冯自由也坐在一起,便询问他喜欢读什么书。他说,喜欢读《三国演义》。孙中山又问他,最喜欢《三国演义》哪个人物?他说:诸葛亮。孙中山笑着说:你知道喜欢诸葛亮,就是明白古今顺逆的道理。我们兴中会便是汉朝的刘

  • 标签: 兴中会 孙中山 元老 历史学家 横滨 剪辫
  • 简介:在学术研究中,尤其是在人类学研究中,作为专业知识生产者的研究者与所研究群体的关系在民族志表述危机的反思之后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而在地文化精英在知识生产中的地位与学术角色也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于与一位塔吉克族文化学者交往的追忆,讨论了人类学知识的生产过程,说明本土知识分子在关于一个族群或者地方的人类学知识生产中的价值和作用,探讨了双方如何在互动中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人类学和民族文化知识的扩展和变化等相关问题。

  • 标签: 马达力汗 本土知识分子 人类学知识生产
  • 简介:本文对敦煌莫高窟的影窟和影像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影窟是为河西都僧统或其他有名的高僧大德而专门修建,窟内塑绘有都僧统或高僧大德的影像。影窟是敦煌家庙窟的一种类型,其功用就是纪念和瞻仰,是敦煌世家大族家庙窟的特殊体现。影窟内影像的塑绘,影响着莫高窟归义军时期的供养人画像更多具有邈真(写真)的性质,高其供养性质则处于次要地位,因而使这一时期的家庙窟具有真堂的性质。

  • 标签: 敦煌 莫高窟 影窟 影像
  • 简介:红色经典与派人物画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美术与其他文学艺术一样,都是外部的社会存在经由美术家头脑(心源或主观)的能动作用之后诉诸画笔所外化或物化的产物。把派人物画视为“红色经典”,正是基于产生这一美术学派或中国画学派的外部社会存在条件或时代特色。

  • 标签: “红色经典” 浙派人物画 中国美术史 《粒粒皆辛苦》 代表作 解读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华南地区宗族文化的复兴,地方文化人士,尤其是一些有地位、有身份的年长者,面对即将消失的宗族文化,抢救文化的使命感越来越强烈。其中修祖堂,使祖宗的“龙脉”兴旺起来,从而能继续庇荫族裔是近年来很盛行的活动。在粤东梅县一带,修祖堂还盛行举行一种古老的庆典仪式——“安龙火”。

  • 标签: 仪式表演 梅县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客家 宗族文化 华南地区
  • 简介:冯友兰在哲学与哲学史之间的哲学探索,为21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无论是哲学研究还是哲学制作,都与时代的要求密不可分,因此,21世纪的中国哲学也一定要回答新世纪中华民族所面临的社会文化问题.(2)哲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它具有民族特色,因此,21世纪的中国哲学,一定要用民族的语言,接着传统中国哲学中的问题往下讲.(3)21世纪的中国哲学,只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指导下,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根基,以西方哲学为营养,在三者间的良性互动中重建并复兴.

  • 标签: 中国哲学 冯友兰 西方哲学 哲学史 哲学研究 中国传统哲学
  • 简介:藉由老挝古城琅勃拉邦的保护,反思我国既有的古城保护,我们需要进一步的理解并认知古城的价值,认知古城保护的核心即应是对古城文化的保护,而要达到对古城文化的保护,必须留住古城,留住当地人,留住人的精神。只有文化得到保护与延续,古城才是有灵魂的,也才是对古城的真正的保护!即应做到“存城”、“存人”、“存神”。

  • 标签: 存城 存人 存神 古城文化 琅勃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