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尝试在Halliday人际元功能概念的基础上建立科普语篇的人际关系框架。由于科普语篇读者的特殊性,作者在构建语篇时往往会将权威身份与亲和力结合起来,以实现语篇传递信息和文化的双重功能。本文重点探讨了科普语篇以介入和协商手段达到作者和读者在社会和文化上的互动与沟通。

  • 标签: 科普语篇 人际关系框架 介入 协商
  • 简介:本文从多元智能的角度,对四套儿童汉语教材中的活动进行归类,并重点分析了人际智能方面的活动。通过与儿童英语教材的对比,发现汉语教材对人际智能活动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活动的形式也不够多样化,普遍缺少动作型、合作型、表演型和调查型活动。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编写人际智能活动的建议。

  • 标签: 儿童教材 人际智能 活动 对比分析
  • 简介:摘要韩礼德根据语言使用的目的把语言使用归结分为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人际功能在于交换信息以及建立社会关系,是表达说话者的身份地位以及对事物的态度和判断的主要方式。本文拟通过该人际功能,对2016年伊万卡·特朗普为其父唐纳德·特朗普竞选美国总统进行助选的的公开演讲进行分析,对演讲内容从语气系统、情态系统和人称系统三个方面分析,从而进一步揭示在演讲中演讲者如何打动听众,赢得选民支持,实现其政治目的。

  • 标签: 语气 情态 人称 助选演讲
  • 简介:巴别尔的小说主题呈现出明显的悖论特征,表现为对立双方的同在性与审美化、对话性与互动性。在《骑兵军》《敖德萨故事》与"童年与成长故事"中,主题的悖论性表现为暴力与人性的多层关系,文明与野蛮的对立冲突,欲望与苦难的彼此勾连,以及艺术与生活的相互关联。这种悖论叙事融合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的诗学理念,以审美的力量消弥严肃文学与通俗小说的文学范畴,把阳光的南俄写进20世纪俄罗斯文学,并见证知识分子与作家共同的悲剧命运。

  • 标签: 巴别尔 小说主题 悖论叙事 身份认同
  • 简介:世界正在变“大”,却同时也变得越来越“小”。交通工具的变更,通讯技术的Et新月异,使得各个区域内可快速实现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整个世界俨然是一个地球村。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和文化适应大量充斥着。一方面,文化冲突严重影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文化适应又在改变融入者观念的同时,不断拉近人们的距离。本文以澳大利亚著名影片《鳄鱼邓蒂》为蓝本,研究影片中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现象,揭示两者对立而又融合的复杂关系。

  • 标签: 鳄鱼邓蒂 文化冲突 文化适应
  • 简介:元话语的人际修辞功能在英汉两种语言里表现各异。以Chrismore对元话语的分类为依据,研究并比较两篇中英学术专著《荒诞的鱼—从达尔文到德里达时期的无理性基督教》和《神奇的无声语言》序言中具有人际修辞功能的元话语使用情况,进而阐明元话语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使用特色。

  • 标签: 元话语 情态标记 态度标记 介入标记 人称标记
  • 简介:叙述是语言的实践形式之一,欧洲叙述学研究发现了"自由间接引语"这一语言现象。经典叙述学探究了现代小说中运用这一语法现象所表达的双重主体关系,后经典叙述学则把整部小说都视作隐含作者转述的一段巨大引语。以此宏大叙述观之,一部影片就是导演转述的一段巨大引语,而作者电影,则是自由间接引语式的影片,导演主体性在影片中与人物的主体性争夺发言权。

  • 标签: 言语 主体性 叙述 自由间接引语
  • 简介:关汉卿无疑是元杂剧作家群星中最璀璨的一颗。当时戏曲界称他为“梨园领袖”,“杂剧班头”,享有极高的文学地位。其戏曲作品或揭露黑暗社会的各种丑恶现象,或抨击封建礼教对广大妇女的摧残,或歌颂英雄人物的高尚情操。其剧中的人物更是丰满逼真,栩栩如

  • 标签: 文学评论 < > 关汉卿 戏剧 冲突艺术
  • 简介:本文应用韩礼德三大元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对唐代诗人李白的《送友人》及其三个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重点分析语气系统的差异对译文的影响,最后得出人际功能对于古诗英译翻译批评研究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人际功能在古诗英译评价体系中有重要作用。

  • 标签: 《送友人》 人际功能 翻译 古诗英译
  • 简介:文章是谁写的,谁就是文章写作的思维主体,谁就要考虑文章写什么,怎样写等一系列问题。这在一般文章写作是显而易见的,但公文的撰写者不是公文的思维主体,公文写作的思维主体是代表公文意志的集体和公文撰写者个体相结合的复合思维主体。这个复合思维主体的思维活动,受控于公文所代表的机关或单位领导的意图和指挥意志,公文撰写者个体的思维受到公文所代表的机关或单位的集体意志控制。公文撰写者是公文写作主体的分子,公文撰写者个体思维活动在公文写作过程虽然被控制,但并没消亡而仍然活跃着,同时公文撰写者又是公文成品的直接“生产“或“加工”者。因而公文写作的复合思维主体在公文写作过程的思维活动存在着受控和能动的矛盾冲突。正确理解并认识它对保证生产和制作出高品质的公文,有相当大的作用。

  • 标签: 公文写作 思维活动 主体意识 领导意图 集体意志
  • 简介:摘要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因为教育背景、法律体系和价值观的不同,对不同事情会有不同的认知,从而在处理事情时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中西文化有各自的文化背景,而成长在不同文化环境中,人的思想、行为价值观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因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在人们身处异国他乡的日常交流过程中会产生文化碰撞现象。

  • 标签: 跨文化 冲突 差异 交际融合
  • 简介:在近代来华的众多传教士中,郭士立是最受争议的一位。他对在华传教事业贡献颇多,却受到同时代其他传教士的指责。他是勤勉的福音传播者,却也是积极协助殖民国家侵略中国的帮凶。本文尝试从身份建构和身份冲突的视角出发,对郭士立的在华传教活动进行分析与评价。

  • 标签: 郭士立 传教士 身份建构 身份冲突
  • 简介:本文主要从行为、事件是否跟预设产生冲突这个角度,探讨语用因素对"却、但"的选择。讨论了倚变、递进、补充三种语义对"却"和"但"的选择限制,以及这两个词语在转折度上的区别,在多重复句、转折套叠中这两个词的常见位置。文章同时结合留学生使用"却、但"的相关偏误进行分析,希望对汉语作为二语教学有所帮助。

  • 标签: 预设 语义关系 “却” “但”
  • 简介:评价是评定人或事物的价值,是主体的一种思维活动,即具有一定价值观念的主体对客体的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一系列的认识过程。在翻译的转换过程中,必须充分理解评价人际意义,选择准确的词语和结构进行转换,以达到评价人际意义等效。本文以马丁和罗斯的评价系统理论、亨斯顿和辛克莱的评价局部语法为依据,以唐诗《蜀道难》及其五种英译文为素材,探讨评价人际意义与等效翻译问题。全文共分为三节:第一节着重阐述如何从概念和语言两方面识别评价;第二节运用功能语言学‘形式体现意义’的原则,以说明形式是达到评价人际意义等效翻译的重要因素;第三节小结,以其说明评价人际意义在翻译中要达到等效,必须掌握马丁和罗斯的评价系统理论、亨斯顿和辛克莱的评价局部语法,正确地识别评价以及与评价相关的成分,领会形式体现意义,选择就是意义的科学论断,分析其语境,选择贴切的词语或表达式进行转换;同时说明诗歌语篇类型的翻译要转换评价人际意义,在文化环境允许的条件下和语言结构无冲突的条件下,直译是达到等效的有效途径。

  • 标签: 评价 人际意义 评价局部语法 等效翻译
  • 简介:本文针对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基于系统功能语法并结合汉语语料的特点建立了一个人际意义分析框架,涉及语气、人称、情态、语气强度和归一性。经过对人物话语中的人际意义选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发现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征在人际意义层面得到明显体现,尤其在互动角色、互动方式、互动态度、互动指向等方面。论文在语法层面上对所发现的人际意义特征进行详细描述,旨在探索人物性格的语言学分析方法,通过揭示性格特征与语言特征之间的具体联系,加强人物性格解读的客观性和全面性。

  • 标签: 自我为中心 人物性格 人际意义 互动 系统功能语法
  • 简介: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治语篇,总统竞选辩论在美国大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评价理论的介入系统为研究视角对2016年9月26日特朗普与希拉里的首场总统竞选电视辩论的语言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发现竞选辩论中介入资源的分布规律,并据此探讨特朗普与希拉里是如何建立和维护不同的人际意义以实现自己在大选中胜出的目的,进而揭示特朗普与希拉里在总统竞选辩论中的语言风格特点。研究发现特朗普在面对质疑时,反驳态度更为坚定,言辞中展示了高度的自我认同,语言特点属于进攻型。相比而言,希拉里的辩论言辞更加缓和,属于防护型。

  • 标签: 介入资源 美国总统竞选电视辩论 人际意义 语言特点
  • 简介:英国当代作家贾斯汀·希尔的《天堂过客》、《品梦茶馆》和《黄河》分别在英国荣获不同文学奖项。他的三部中国题材作品被西方国家读者认为是对当代中国的准确再现,为西方的中国题材注入了新鲜空气。虽然希尔借选材、人物塑造、语言及叙事风格体现了一定的文化认同,但其叙事形式和汉化英语的背后却隐含着西方对中国司空见惯和根深蒂固的成见。三个文本中都有对中国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或多或少的偏见与误解。误读和冲突的产生有其个人心理、社会语境和历史渊源的原因,更有东方主义霸权话语挥之不去的阴影。

  • 标签: 贾斯汀·希尔 异质文化 文化误读 东方主义
  • 简介: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著名的'文明冲突论',指出冷战后国际政治中的冲突主要以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的形式展开.这个观点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争论.德国资深批评者之一哈拉尔德·米勒专门出书分析并批驳了亨氏的这一观点.本文从两人观点的'冲突'入手,对两人观点的'共存'进行总结,从而点出米勒眼中的世界秩序,亦即文明的共存.

  • 标签: 米勒 亨廷顿 文明的共存 文明的冲突
  • 简介:欧盟最近作出了暂停对进出欧盟机场的第三国国际航班实施“航空减排指令”的决定,一定程度地缓和了此前国际社会和欧盟之间的紧张局势。不过,欧盟仍然以欧洲法院关于“美国航空运输协会案”的裁决为“背书”,坚持其单边措施的合法性,并且不排除未来有继续实施的可能。虽然欧洲法院在“美国航空运输协会案”中曾裁定该指令并未违反国际法,但这一内部裁决并不能改变欧盟单边措施违反国际法的事实。根据欧洲法院的判例法,国际法要成为欧洲法院的司法审查标准需满足严格的限制条件。欧洲法院基于“内向型司法”的倾向,对《芝加哥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国际习惯法规则进行了限制性解释,因而使国际法在“美国航空运输协会案”中被边缘化。欧洲法院维护了欧盟法的“自主性”,但损害了欧盟“尊重国际法”的宪法性目标和原则。因此,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成员在国际法上有充分理由抵制欧盟的单边航空减排措施。与此同时,国际民航组织应争取在年内就全球航空业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达成一个公平的解决方案,以避免欧盟重返单边主义。

  • 标签: 欧盟航空减排指令 司法审查 欧洲法院 欧盟法 国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