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EB病毒(EBV)在人淋巴细胞/SCID嵌合体小鼠(hu-PBL/SCID)体内诱发肿瘤的病理形态,检测诱发瘤的免疫标志和人特异性Alu序列,确定EBV诱发肿瘤的性质、类型和来源。方法从无偿义务献血员取外周静脉血分离淋巴细胞(PBL)并将人PBL移植到SCID小鼠体内,再经腹腔注射EBV悬液进行实验感染。观察4月后处死动物进行病理解剖,取小鼠体内肿瘤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以及免疫组化染色、原位分子杂交。结果在34只存活的hu-PBL/SCID嵌合体小鼠中,有24只小鼠诱发出肿瘤。诱发瘤常见于小鼠腹腔后壁和纵隔,呈结节状实体瘤。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圆形,体积较大,弥漫排列,为大裂一无裂混合细胞,伴有浆样淋巴细胞和免疫母细胞样形态。电子显微镜观察瘤细胞核为圆形或不规则状,核内可见成群或散在的EB病毒颗粒。诱发瘤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为人类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LCA)阳性,B细胞标记CD20(L26)阳性,T细胞标记CD3(PSI)和CD45RO(UCHL-1)全为阴性。以人Alu序列为探针标记地高辛进行原位分子杂交,肿瘤细胞核显阳性信号。结论在人淋巴细胞/SCID嵌合体小鼠建立了EBV诱发性肿瘤模型,病理分类是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大裂-无裂混合细胞型),肿瘤起源于移植的人B淋巴细胞。
简介:摘要:目的: 讨论分析眼睑结膜淀粉性样变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的效果。 方法: 选取 2016 年 9 月 -2017 年 9 月到我院进行眼睑结膜淀粉性样变疾病治疗的患者 50 例,其中男患者 26 例,女患者 24 例,患者年龄 18-55 岁,平均年龄 38.43±2.31 岁,对 50 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结果: 在对 50 例患者进行手术过程中,记录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发现其中 36 例患者出现眼睑弥漫性肿胀增厚现象,且患者眼部出现结节状肿物,肿物病理学状态呈现出粉红色。 结论: 眼睑结膜淀粉性样变疾病,患者临床病理学现象会出现结节肿物。一般使用手术治疗,上睑下垂手术治愈率为 94.12% ;下睑肿物增厚治愈率为 87.50% ;其他类型患者手术治愈率为 84.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码显微摄影系统技术应用于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教学的优势。方法在我校全日制大专口腔专业(共计239名同学,其中2003级47人、2004级63人、2005级129人)和本科(共计162名同学,其中2013级83人、2014级79人)学生中分别采用传统生物显微镜和显微镜摄影系统进行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教学,课后进行教学效果评价比较。结果采用传统生物显微镜进行教学的大专班110名同学中能完成教学目标者88名(达标率80%)。采用显微镜摄影系统技术进行教学的大专口腔班129名同学中能完成教学目标者122名(达标率95%)(p<<0.05)。结论显微摄影系统技术应用于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生物显微镜。
简介:目的总结胶原纤维瘤的病理学及MRI特征,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1997年1月-2007年1月共收治胶原纤维瘤3例,均予切除,总结其MRI特点、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特征。结果MRI观察肿瘤边界清楚,质地均匀,呈内中散在的圆形高信号影。镜下观察显示,肿瘤由稀疏的梭形或星状纤维母细胞和大量致密或纤维粘液样的间质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瘤细胞表达波形蛋白,部分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肌特异性肌动蛋白和结蛋白,不表达CD34、细胞角蛋白和S-100。结论胶原纤维瘤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学特征的良性纤维母细胞性肿瘤,MRI有助于诊断,而进一步确诊依赖于组织学免疫组化检查。
简介: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肺癌临床诊断使用肺纤维支气管镜细胞病理学检查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的 80例肺癌患者使用支气管镜细胞病理学检查,将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 52例患者在手术病理诊断中确诊为鳞癌,占总数的 65%, 6例确诊为腺癌,占总数的 7.5%, 22例小细胞癌,占总数的 27.5%。结论:肺癌临床诊断可以选择肺纤维支气管镜细胞病理学检查,可以获得较高的准确率,费用低廉,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 纤维支气管镜;肺癌细胞学检查;病理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对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病理学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341例甲状腺手术切除标本的一般资料,研究68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的CT检测资料及病理学。结果甲状腺微小癌病理检查可见灰白色切面,部分为放射状瘢痕样表现,CT检查可见呈圆形的实性肿块,边缘不规则且无包膜,部分见细小毛刺;钙化48例,占70.6%;淋巴结转移32例,均为单侧。结论甲状腺癌女性患者居多,多见乳头状甲状腺癌,采用CT扫描甲状腺癌及甲状腺微小癌,可准确判断癌肿有无侵袭周围组织,提高微小癌诊断准确率,可为临床癌症术前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简介: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癌神经浸润的方式和规律及肝门部神经丛分布的特点。方法观察68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的病理切片,总结归纳肿瘤神经浸润的方式和规律;分析5例尸检标本正常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神经丛分布特点。结果62例患者发生肿瘤神经浸润,神经浸润与淋巴结浸润和患者血清CA19-9水平无关(u=0.878,P〉0.05)。高、中、低分化组肿瘤神经浸润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0.614,P〉0.05)。肿瘤浸润神经有5种方式,肝十二指肠韧带与一、二级肝管所在的Glisson鞘内分布的神经丛主要有3丛。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神经浸润发生率高,行根治性切除时应紧贴血管外膜仔细剥除其周围神经纤维组织。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西药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ADILI)的临床特点和肝组织病理学特征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经肝活组织穿刺病理学诊断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用药史、病理特点、临床表现、生化、血清学标志以及治疗转归等。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前3位的药物是中药91例(49%)、抗生素41例(22%)、解热镇痛药23例(12.4%);临床分类药物性肝功能衰竭8例(4.4%)、急性药物性肝损伤93例(50%)、慢性药物性肝损伤83例(44.6%)、药物性肝硬化2例(1.1%);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97例(52.7%)、胆汁淤积型35例(18.8%)、混合型55例(29.6%)。病理学特征主要表现为肝细胞坏死、汇管区扩大、肝细胞脂肪变性、汇管区或窦周混合炎细胞浸润、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肝细胞胆汁淤积、肝细胞凋亡、可见吞噬色素的Kuffer细胞。治愈79例(42.5%),好转102例(54.8%),无效5例(2.7%)。无一例患者死亡或病情恶化。结论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但组织病理学改变有一定特征。
简介:摘要:《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口腔医学执业考试中占有重要位置。由于本学科比较抽象、内容综合性强、知识点分布散在等特点,所以学习起来容易枯燥乏味。通过对500名毕业生的调查信息反馈,80%学生表示由于对该课程掌握程度不够,使得在助理医师、执医师考试中处于被动。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至关重要。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及相关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出现,数字化切片应运而生并且在不断完善,使得本科目的教学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为适应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教育模式,以及医学院校教学改革和和培养人才要求,探索PBL结合数字化切片在《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使数字化切片利用更加合理,教学模式更加多元。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为肺癌患者提供肺纤维支气管镜细胞病理学检查技术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样本纳入的时间范围为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纳入的研究样本为肺癌患者,共计100例,对所有患者均提供肺纤维支气管镜细胞病理学检查技术,将其与术后病理检查进行对比,分析该措施的应用价值。结果:在100例患者中,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肺癌阳性患者的例数为84例,占比为84.00%,检查结果的诊断率为96.00%、敏感度为96.42%、特异度为91.25%,肺纤维支气管镜细胞病理学检查与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肺癌患者而言,为患者提供肺纤维支气管镜细胞病理学检查技术干预,这种方式的应用效果十分理想。
简介:目的探讨儿童四肢长骨骨纤维性结构不良(FDB)影像学表现特点,并与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对照分析,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6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四肢长骨FDB患儿的临床资料.32例患儿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2~14(9.2±3.1)岁.其中32例行X线检查,30例行CT平扫及3D重建,14例行MRI平扫.在X线、CT及MR图像上观察FDB病灶的形状、位置、边界,有无合并病理性骨折等,并将影像学表现与病理描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32例患儿共35个病灶,其中单骨型27例,病灶累及股骨15例,胫骨7例,腓骨1例,肱骨2例,尺骨2例;多骨型4例中,病灶累及同侧股骨和胫腓骨2例、左股骨和枕骨1例、尺骨和桡骨1例;McCune-Albright综合征1例,病灶累及右股骨、髂骨、耻骨.1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骨折部位:股骨近段7例、中段1例,胫骨2例,肱骨中段1例.术后病理学显示正常的骨髓组织被异常增生的纤维组织替代.影像学呈磨砂玻璃样改变时,病理表现以成熟坚韧的纤维组织为主;影像学呈囊状膨胀透亮改变时,病理表现以生长活跃的纤维组织为主,伴间质黏液样变性、囊性改变;影像学呈丝瓜瓤样改变时,其病理表现多为增生的纤维组织及新生骨小梁分布混杂.结论儿童四肢长骨FDB,好发于股骨及胫骨,影像学表现以囊状膨胀性改变和磨玻璃样改变为主要特征,病理特征为正常的骨髓组织被大量的纤维组织替代.不同特征的影像学改变有其相对应的病理学特点.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病理学及影像学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在 2019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期间收治的 20例后路腰椎手术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 Weishaup分级标准对患者小关节的退变程度进行评估,并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法对患者关节软骨组织学改变进行观察,根据 Nicola提出的分级法,对患者软骨的退变程度进行分级评价。结果:比较腰椎小关节骨性关节炎影像学分级和软骨退变病理学分级,当影像学为 0级时,则软骨退变 1级有 1例, 2级有 1例, 3级有 1例;影像学为 1级时,则组织学软骨病变为: 1级 1例、 3级 1例、 4级 1例;当影像学退变为 2级和 3级时,组织学软骨病变均为 3级和 4级;当影像学退变为 2级和 3级时,则组织学软骨退变均为 3级和 4级,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分级的相符程度较高。结论:在如今的临床诊断中,核磁共振和 CT在诊断早期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疾病的应用中依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中晚期小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诊断中具有比较大的应用价值和参考意义。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硬膜外腔注射不同种类糖皮质激素复合液对大白兔硬膜外腔粘连的病理学变化。方法 将健康成年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10)、地塞米松组(n=10)和曲安奈德组(n=10)。手法切开硬膜外置管,正常对照组经硬膜外导管注射生理盐水0.2ml/kg,地塞米松组与曲安奈德组分别经硬膜外导管注射0.50mg/kg地塞米松+2.50mg/kg利多卡因混合液与0.50mg/kg曲安奈德+2.50mg/kg利多卡因混合液,每周1次,持续3周。治疗21天后,取L2-3节段组织,行HE染色观察各组硬膜及神经组织情况。结果 经HE染色后,正常模型组硬膜外腔及神经根有极少量炎性细胞,肉眼未见组织瘢痕增生;地塞米松组硬膜外组织可见炎性渗出,肉眼仍未见组织瘢痕增生;曲安奈德组硬膜外组织可见部分中性粒细胞浸润,量较少,胞质内偶见少量空泡;肉眼仍未见组织瘢痕增生及组织粘连情况。结论 多次连续硬膜外注射颗粒型激素曲安奈德、水溶性激素地塞米松,硬膜外组织病理学可见炎性渗出、中性粒细胞浸润,可能为多次有创穿刺引起。而神经根及硬膜未见粘连及其他器质性变化,此方法用于临床治疗应该是安全的,本研究意在为临床治疗提供病理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