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综合治疗湿热瘀结盆腔炎性疾病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记录其临床疗效、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经上述相应方法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获得较对照组更优的临床总有效率(数据对比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9.58%、68.7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并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药物相关)总发生率分别为16.67%、14.58%。结论应用西医治疗湿热瘀结盆腔炎性疾病的基础上,若加用中药内服、灌肠等中医综合治疗方法,可获得更为理想的临床疗效,对保障此类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盆腔炎性疾病 湿热瘀结型 中医综合治疗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Bapwv与高血压病的中医相关性。方法选取高血压病的患者150例,将患者分为阳亢络阻、痰瘀互结、气血两虚、肾气亏虚四组并将150例健康研究对象作为对照。结果随着高血压病等级的增高,患者的Bapwv值呈增高趋势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脉硬化指数bapwv是心脑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以作为辨别痰瘀互结、气血两虚两种中医的参考依据。

  • 标签: 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 高血压病 辨证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医治疗痰热咳嗽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并对中医治疗痰热咳嗽的应用情况并作相应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3月-2016年4月我院大内科收治的140份痰热咳嗽患者的病历,其中应用清肺化痰汤治疗的55例列为试验组,应用复方甘草口服溶液和头孢氨苄胶囊治疗的49例列为对照组,回顾性的分析临床治疗结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显效为27例,有效为25例,无效为3例,有效率为94.55%;对照组患者显效为19例,有效为20例,无效为10例,有效率为79.59%,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有显著差异,实验组治疗效果更优(P<0.05)。结论我院以中医清肺化痰汤治疗痰热咳嗽效果显著,且中医毒副作用较小,应在临床中加以重视,广泛推广,合理应用。

  • 标签: 中医 痰热型咳嗽 临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用于治疗热毒闭肺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患有热毒闭肺肺炎的80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中医治疗,评价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中医证候积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热毒闭肺肺炎采用中医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热毒闭肺型 肺炎 中医治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甲状腺激素和甲减中医的关系。方法根据中医分组,统计分析各组间甲状腺激素水平的差异,观察两者的相关性。结果①三组间FT3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FT4、TSH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TPOAB值心肾阳虚组与脾气亏虚组、脾肾阳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脾气亏虚组、脾肾阳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甲减的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②FT4、TSH、TPOAB值可以作为甲减客观辨证的参考指标;③FT3暂不能作为甲减客观辨证的参考指标。

  • 标签: 甲减 中医证型 甲状腺激素水平
  • 简介:摘要六经辨证是《伤寒论》创立的辨证方法,因在书中,其主要论治对象为“伤寒”,故大多数人,认为六经辨证仅适用于外感寒邪所致的热病。现收集整理近10年来,有关六经辨证应用于临床论治疾病的相关文献,研究其应用现状,为临床运用六经辨证提供依据及思路。

  • 标签: 六经辨证 临床应用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灌肠护理后磁共振(MRI)对直肠癌病人临床的判断价值。方法抽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经病理确诊为直肠癌的病人3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MRI检测前是否给予灌肠护理操作分组,对30例MRI检测前未给予灌肠护理设作对照组,对30例MRI检测前给予灌肠护理设作观察组,对灌肠前后直肠癌病人检出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MRI诊断直肠癌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诊断直肠癌T1~T2期、T3期分期、T4期分期、总准确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检测准确度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灌肠护理后磁共振对直肠癌病人临床的判断具有重要价值,能用于术前分期,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可以准确判断,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灌肠护理 磁共振 直肠癌 临床分型 判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钙化超声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自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收诊治的甲状腺良性结节和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各4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前者纳入良性组,后者纳入恶性组,对两组均行超声检查,根据甲状腺钙化超声判断患者的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病变,观察其诊断准确率。结果良性组甲状腺结节钙化检出率为62.5%,恶性组为90.0%,差异显著(P<0.05);良性组微钙化检出率为47.5%,恶性组为75.0%,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过甲状腺钙化超声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病变进行鉴别诊断,具有操作简便、重复性好、特异性强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甲状腺钙化超声分型 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病变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医推拿联合针灸治疗椎动脉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椎动脉颈椎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静脉滴注血塞通注射液,每次400mg,每天1次,并静脉滴注倍他司汀,每次30mg,每天1次;观察组采用中医推拿联合针灸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0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31/40)(P<0.05)。结论中医推拿联合针灸治疗椎动脉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的药物治疗,值得临床借鉴参考。

  • 标签: 中医推拿 针灸 椎动脉型颈椎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椎动脉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试验组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推拿手法,治疗两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完成治疗后,试验组的眩晕(13.22±3.21)、头痛(1.85±0.20)、肩颈痛(3.69±0.28)、日常生活及工作(3.57±0.78)、心理及社会适应(3.69±0.79)等评分高于对照组的眩晕(9.47±2.84)、头痛(1.56±0.24)、肩颈痛(3.46±0.21)、日常生活及工作(3.18±0.51)、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3.28±0.53),经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患者6个月,结果显示,试验组中痊愈患者1例,好转患者27例,无效患者2例,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中痊愈患者1例,好转患者22例,无效患者7例,有效率为73.33%。试验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椎动脉颈椎病,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疗效优于单独针灸治疗,联合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中医针灸 推拿手法 椎动脉颈椎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涂氏正骨手法治疗桡骨远端伸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6年2月—2017年1月90例桡骨远端伸直骨折患者作为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法分组,各有4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方法治疗,中医涂氏正骨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正骨手法治疗。比较两组桡骨远端伸直骨折治疗总有效率;骨折愈合时间;干预前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水平、骨折部位疼痛评分。结果中医正骨组桡骨远端伸直骨折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正骨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生活自理能力水平、骨折部位疼痛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中医正骨组生活自理能力水平、骨折部位疼痛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涂氏正骨手法治疗桡骨远端伸直骨折的临床效果确切,可加速骨折愈合,减轻患者疼痛,促进其自理生活能力的提高,值得推广。

  • 标签: 中医涂氏正骨手法 桡骨远端伸直型骨折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中医推拿结合针灸治疗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患有神经根颈椎病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推拿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推拿结合针灸治疗神经根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显著,患者病症有明显改善趋势,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加推广。

  • 标签: 中医推拿 针灸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糖尿病患者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的疗效。方法将我院90例2糖尿病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行糖尿病基础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中医治未病思想干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的TC、TG、LDL-C、FBG、HDL-C指标均显著改善于治疗前;治疗后的指标改善效果比较,观察组更优;观察组的显效率为75.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8.89%;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89%,差异均较为显著(P<0.05)。结论对2糖尿病患者采用治未病理念,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并发症也较少。

  • 标签: 治未病理念 2型糖尿病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课题主要探讨风寒荨麻疹应用桂枝麻黄各半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随机的分组方法将本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院治疗的92例风寒荨麻疹患者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6例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46例采用桂枝麻黄各半汤配合穴位贴敷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与中医症状积分。结果实验组风寒荨麻疹患者治疗效率高于对照组,中医症状积分小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风寒荨麻疹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和治疗效率能够通过桂枝麻黄各半汤以及穴位贴敷治疗明显改善,值得推广。

  • 标签: 桂枝麻黄各半汤 穴位贴敷 风寒型荨麻疹 临床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内膜与厚度对不孕患者促排卵治疗后妊娠率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不孕患者,共86例,收治时间在2015年7月-2016年6月期间,以此作为研究对象,并将患者根据子宫内膜的不同分为3,即A、B和C,其中,又将A和B按照子宫内膜厚度的不同进行分组。比较每个组别中患者经过治疗之后的妊娠率。结论与C相比,A的促排卵治疗后妊娠率明显较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B与C之间的妊娠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中,8~10.9mm的子宫内膜厚度的治疗后妊娠率明显与其他厚度组别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中,7~8.9mm的子宫内膜厚度的治疗后妊娠率明显与其他厚度组别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与厚度对不孕患者促排卵治疗后的妊娠率有影响,孕前可以通过阴道B超检测患者的子宫内膜与厚度,以此指导患者选择最为适合的受孕时机,进而提高妊娠率。

  • 标签: 子宫内膜分型 子宫内膜厚度 不孕 促排卵治疗 妊娠率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TCT、HPV-DNA以及阴道镜在筛查宫颈癌的应用,探讨临床使用价值。方法抽取在我院接受检查的1000名受检者,对所有受检对象都进行TCT、HPV-DNA检查,对于检查结果出现TCT以及HPV-DNA阳性的患者或者临床高度怀疑宫颈病变的患者同时进行宫颈活组织阴道镜检,并结合前两者的检查结果,对照分析。结果在检测过程中,随着TCT检测结果的升高,HPV-DNA阳性率增加。TCT联合HPV-DNA检测在宫颈癌筛选中双阳性的检出率与CIN级别成正相关的关系。结论在宫颈癌的确诊筛选中,应用TCT、HPV-DNA联合阴道镜的方法高效、便捷。它能够显著提高宫颈癌及其癌变前期的检出率,降低漏诊、误诊率,提高诊断准确率,极大的增强了宫颈癌临床治疗的成功率,在临床应用上具有较大的价值。

  • 标签: TCT HPV-DNA 阴道镜 宫颈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胸骨上窝切面在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40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包括胸骨旁切面组、胸骨上窝切面组,每组患者人数为20例,对胸骨旁切面组进行超声心动图胸骨旁切面检查,对胸骨上窝切面组实施超声心动图胸骨上窝切面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导管长度、主动脉侧内径、肺动脉侧内径水平及动脉导管未闭结果。结果经过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动脉导管长度、肺动脉侧内径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检查窗动脉导管未闭检出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胸骨上窝切面组主动脉侧内径显著大于胸骨旁切面组(P<0.05),胸骨上窝切面组患者的动脉导管未闭检出率明显高于胸骨旁切面组患者(P<0.05)。结论超声心动图胸骨上窝切面检查在动脉导管未闭诊断中更具有准确性,其价值意义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超声心动图 胸骨上窝切面 动脉导管未闭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痛经的中医辩证论治。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0例痛经患者采用辩证论治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痛经患者,其中肝郁气滞10例,血瘀气郁4例,气血两虚3例,湿热下注4例,寒湿胞中10例,经辩证论治其中治愈19例,显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结论经期调血止痛治标,平时辨证求因治本,并结合素体情况,或调肝、或益肾、或扶脾,使气血流通,经血畅行。

  • 标签: 痛经 辩证论治 中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辨证治疗不孕症疗效。方法使用前瞻性设计,90例住院及门诊患者予辨证治疗,分为肾虚(又分肾阴虚、肾阳虚)、血瘀、痰湿内阻、肝郁气滞等证辨证治疗,均1剂/d,水煎400mL,早晚口服,200mL/次。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4疗程,判定疗效。结果痊愈72例,有效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0.00%。结论辨证治疗不孕症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 标签: 不孕症 辨证分型 肾虚 血瘀 痰湿内阻 肝郁气滞 中医药治疗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患者外周血清免疫学改变与中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对59名确诊为干燥综合征患者的外周血RF、ANA及抗SSA、抗SSB抗体进行测定。结果阴虚内热患者与气滞血瘀患者的抗SSB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四证间RF、ANA、抗SSA抗体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干燥综合征患者中医与血抗SSB抗体间存在一定关系,与RF、ANA、抗SSA抗体间无相关性。

  • 标签: 干燥综合征 中医证型 类风湿因子 抗核抗体 抗SSA抗体 抗SSB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