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的补液速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创伤性休克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创伤性休克患者均给予积极的急救护理,对照组的补液速度是依据患者入院时休克情况设定的补液速度,之后不予更改;观察组则按照休克指数公式计算出的不同补液速度,随时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补液速度进行调整;比较两组休克患者采用不同补液速度护理后的抗休克情况及补液速度准确率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患者抗休克良好51例,复苏失败4例,其补液速度准确率达到92.7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2例,13例,76.3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其补液速度依据休克指数的变化进行调整,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抗休克情况及补液速度准确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评估临床常用感染性指标对血液感染诊断及细菌鉴定的临床意义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2016年间,对同时检测血培养、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及分类项目的样本进行如下分析(1)分析近三年血液感染的主要菌种;(2)对比分析PCT、CRP、WBC等感染性指标在血液感染诊断及G+菌、G-菌鉴别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近三年我院最常见血液感染的菌种依次为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人葡萄球菌。(2)血培养阳性组PCT、CR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鉴别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时,PCT、CRP、NRL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WBC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判断是否有血液感染时PCT较CRP具有更高诊断价值,且判断感染细菌的类型时PCT较CRP、NRL更有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性休克的早期诊断方式及抢救处理效果。方法对我院2009年3月~2011年12月收治的46例产后出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早期诊断方式、导致产后出血的原因和患者的抢救处理方法。结果46例产后出血性休克患者中包括35例宫缩乏力导致,5例前置胎盘,4例胎盘粘连、滞留和植入、2例巨大儿,经过多因素分析,其均与产后出血性休克有明显的相关性。患者经过早期的抢救,无死亡病例。平均住院天数为(9.02±1.88)天。结论导致产后出血性休克的原因较多,其需要医生给予早期的诊断和积极的临床处理,争分夺秒地对患者抢救。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异位妊娠破裂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分析和探讨在治疗过程中选取的急救和护理措施。方法选取42例异位妊娠破裂出血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合理、有效、及时的抢救措施(建立静脉通路、输血、补液等),同时积极做好术前和术后准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结果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入组的患者经过治疗均治愈出院。结论对于异位妊娠破裂失血性休克患者入院后应立即采取合理有效的抢救措施,要通过熟练的操作技能、开放静脉通路、输液、补液等措施纠正患者的休克,完善相关的辅助检查,为手术做准备;及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做好心理辅导,促进患者的早日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为探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院前建立静脉通路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在休克早期采用静脉留置针及早建立静脉通路,有效改善循环,阻止或减缓病情的发展。方法将近四年来我院急诊共收治8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40例是院前建立静脉通路,由救护车转运入急诊,另外40例是创伤后自行入院急诊抢救进行对比。结果院前输液组缩短了休克时间,为进一步救治用药创造了条件,利于患者早日康复,比较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早期建立静脉通路,增加组织灌注,使处于休克早期患者可以及时得到血容量的补充,减少了休克对全身造成的影响,对休克早期患者进行及时救治创造了条件。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与探讨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的临床特点,并总结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的救治体会。方法以我院收治的90例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产妇进行临床观察,采取积极手段治疗原发病,并进行必要的抗休克治疗,同时,对产妇的器官功能衰竭进行有效预防。结果90例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产妇在经过我院的全力抢救之后,失血性休克有效防治,同时也对产妇的器官功能衰竭采取了积极方式进行预防,使产妇脱离了生命危险,抢救成功率在100%。结论针对于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产妇而言,及时采取抗休克治疗方式,并密切关注其临床症状,采取积极手段预防器官功能衰竭,对于产妇的救治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有利于提升产妇的生存质量以及抢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