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9 个结果
  • 简介:中国书法在其早期发展中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模式-“摹古派”与“任情派”;张怀Guan在两种模式之外,又提出了书法艺术的“第三条道路”-“自然派”。自然派的艺术理想在“通过书法艺术笔墨表现语言的拓展和再创造,确立自然在书法艺术表现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对大千世界自然气象的抽象摹拟和概括表现,再现自然生命的神奇浑壮之症状,借此感化、净化心灵,实现书法艺术由追求悦目之形的”技“向介入社会文明进化、”赞天

  • 标签: 张怀Guan 书法艺术 书学理论 学术研究 创作模式
  • 简介:泰陵是唐玄宗李隆基之墓,同其他唐陵一样,神道两侧置有石刻,被称为"石像生",石刻翼马作为代表被置于神道的最前侧。从造型艺术形式本身而言,唐泰陵的翼马造型继承了秦汉以来的表现手法,充分地运用了线刻、浮雕和圆雕相结合的处理手法,但是和其他陵墓有所不同.

  • 标签: 造型艺术 唐玄宗 石刻 语言 表现手法 艺术形式
  • 简介:本文从探讨城市公共景观空间中形体所表达的语义入手,分别从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活动尺度、场地规划尺度和城市尺度三个层面出发,初步分析了不同尺度下景观设计的形态构成依据。

  • 标签: 城市公共空间 景观设计 形态 语义
  • 简介:傳統書法批評詞語審美參照系是一個新課題,很有挖掘潛力。本文初步揭示了古人在書面表達中藉助文學修辭手法,把天地萬物、人事物理所示之種種'意象'與書法美感風格進行關聯式描述,並使之成爲藝術通感和傳統大文藝觀觀照下的書法審美參照系。對書面表達中習見之經驗性詞語的'意象'趨同、類化與别異問題,對詞語本身被作爲審美參照系現象,清代碑學失誤在詞語'意象'上的諸多表現,一並進行了梳理和論説。

  • 标签: 審美參照系 意象 文學啓蒙 藝術通感 大文藝觀 類化與别異
  • 简介:李唐(约1066—1150年),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原供奉职于北宋徽宗赵佶时期的宫廷画院,靖康二年,汴京沦陷,掠走钦徽二宗及宫中随从,李唐也在其列,后从金营逃脱,辗转至临安,南宋恢复画院后,李唐经人举荐,以耄耋之年复入画院,为画院待诏,并赐金带。李唐在北宋时,就已经是风格比较成熟的画家,

  • 标签: 李唐 河阳三城 宋徽宗赵佶 二宗 待诏 万壑松风
  • 简介:表现书面或口头文学故事作品的绘画,在中国美术史上数量庞大,受众广博。例如表现东汉末年才女蔡文姬被掳匈奴十二载、后被其父蔡邕川友曹操遣使赎回汉地的《义姬归汉图》,或表现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前671或前697年-前628年)逃亡各国忍辱负重.

  • 标签: 中国美术史 绘画表现 界定 叙事 文学故事 东汉末年
  • 简介:董邦达为乾隆皇帝时期的词臣画家,官至礼部尚书,对他的绘画作品,后人有较高的评价,将其与五代董源、明代董其昌相提并论,谓之"三董相承"。董邦达的作品,山水画居多,受到"四王"及娄东画派的影响,苍逸古厚,善用枯笔,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为之题诗,名重一时。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作为宫廷中的画家,他逐渐被人们遗忘。本文拟从董邦达与董源、董其昌的绘画作品的比较着手,重新认识他在绘画史上的成就,从而对他将文人画风带入宫廷,丰富宫廷绘画这一史实有进一步的认识。

  • 标签: 董邦达 三董相承 画风
  • 简介: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学生并没能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也更体会不到其他生命的存在意义。在日益紧张的学习压力中,在家长的焦虑中,有些学生已经感受不到生命中的快乐与美好,所以出现了一些在求学之路中经受不住挫折与打击的崩溃与决堤。因此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有责任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在寻美之路中,慢慢引导学生们去树立对生命正确的态度,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对世间万物的慈悲……以美化人,以美育人,用美来呵护他们的生命阳光。

  • 标签: 生命教育 幸福技能 尊重生命 合作意识 承受能力
  • 简介:鲍少游(1892-1985)是20世纪广东一位重要的艺术家兼美术教育家,早年留学日本京都接受系统的美术教育,1927年归国后与夫人曾丽卿在香港共同创办了丽精美术学院,之后专心致力于美术教育长达半个多世纪。在鲍氏的努力下,丽精美术学院成为当时香港“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美术学校,其学生遍布粤港及东南亚地区,郑春霆称其为“香港中国画启蒙教育的先驱”。本文试图借助鲍少游后人捐赠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大量的原始文献,秉持实证的精神,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丽精美术学院的历史,同时论述鲍少游的美术教育生涯及其对香港及东南亚美术发展的影响。

  • 标签: 鲍少游 丽精美术学院 美术教育 写生 展览会